首页 百科知识 就业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定位与对策研究

就业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定位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业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定位与对策研究徐煜丹 许紫岳摘 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开始趋向“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与时俱进,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1.就业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定位1.1 认清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在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的时代,社会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大众化,大学生一毕业就能抢占职业的最佳据点不太可能。
就业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定位与对策研究_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就业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定位与对策研究

徐煜丹 许紫岳

(浙江工业大学 杭州 310014)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开始趋向“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与时俱进,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高校、政府和社会亦应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做出多方努力。

关键词 就业 大众化 观念 定位

21世纪初,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式发展,进入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历史时期。与此相应,普通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大幅增加,开始走向“就业大众化”。当前大学生就业有四大趋势:掌握高新技术设备使用技能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级蓝领”;软件、网络公司等新兴产业公司的实施操作的员工;金融保险、各种咨询服务业、中介机构等以知识和高科技应用为特点的现代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据了解,中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而1998年工业发达国家为26%。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饱和或供大于求。所谓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机关、国营的企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

近几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期望值方面已有所降低,他们在毕业时,能够树立从底层做起,从普通岗位做起的职业理念,希望在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发挥自身能力和优势以达到获取精英岗位的理想和目标。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仍具有较重的“精英就业”观念,有的毕业生为能到大都市或省会城市工作,选择了“漂一族”的职业生涯。也有的大学毕业生热衷于找一些热门、高薪、受人尊敬的体面工作,例如近两年来国家公务员的公开招考和组织部选调等考试吸引了众多毕业生青睐的目光。这种精英就业观念导致部分毕业生竞相滞留于少数地区、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和职位门前,造成这些单位和职位的竞争过于激烈,形成了这些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1.就业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定位

1.1 认清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

在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的时代,社会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大众化,大学生一毕业就能抢占职业的最佳据点不太可能。以何种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及时把握就业机会,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高校学生心中持久的疑问。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适时分析自我优势和社会需求,使其树立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及良好的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要考虑自己所学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家庭状况等去确定就业期望值。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不盲目追求高薪高职,不仅仅着眼于大中城市,使职业意向和社会需求相吻合。

1.2 独立思考,避免从众心理

从众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很多毕业生面对复杂和激烈的就业市场,经常跟着感觉走,对一个单位和岗位不做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无法形成自我观点。从众心理常常会束缚自己的就业行为,导致失去宝贵的就业机会。因此,毕业生必须要克服从众心理,养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意识,抛弃依赖习惯,事先做好充分的定位,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那么就不会错过任何在这目标范围内的就业机会。

1.3 立足现实,拓展择业范围

中国传统的观念是轻易不能变换职业,当代大学生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脱“铁饭碗”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竞争将始终伴你一生”的就业观。根据社会需要,及时就业,在就业过程中获取经验,然后再行择业。此外,在目前几乎大多数专业人才都供过于求的形势下,毕业生在就业中如果仍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或对就业地、行业、环境与酬金等方面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就会无形中限制了自身的就业空间。毕业生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努力拓宽自己的就业空间。

1.4 开拓创新,形成创业意识

毕业生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求职者,有条件的,也可以成为主动的创业者。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以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的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潜在生产力,发挥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创业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远大理想的积极途径,在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去甚远的时候,胸怀大志者可以无需委屈自己降低期望值,而选择自行创业。

1.5 避重就轻,敢下基层就业

目前,东部发达地区人才众多,而西部地区人才则是相对缺乏。一般,大中城市人才竞争激烈,而中小城镇等基层单位则是求贤若渴却常常无人问津。其实,很多西部省区和基层单位都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西部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国家为了实现我国的整体发展,一直在政策上、物力财力上给予西部及基层极大的支持。此外,在西部和基层就业,身处相对艰难的环境中,一来可以锻炼自己,二来西部及基层就业竞争不是太激烈,对个人的发展具有更多的机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避重就轻,避开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激烈的人才竞争,往西部、下基层寻找就业机会当是一个明智之举。

2.高校、政府和社会多方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2.1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高校应对学生开展全面的就业观教育。通过就业指导课,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使大学生对就业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帮助大学生掌握就业方向和手段,了解就业政策,建立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高校应努力做到就业指导全程化。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展就业指导,结合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开始规划自己的求职方向,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高校要重视就业信息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判断就业信息,抓住机遇,达到最佳选择。学校还应着力帮助就业的弱势群体,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摆脱弱势地位,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就业。

2.2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就业市场

政府应努力营造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通过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刺激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激情,鼓励其大胆创业。还应制定一系列吸引毕业生走向西部和基层的政策,给予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优惠或是奖励。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思想教育,肯定他们的奉献精神。

2.3 社会应构建良性的传媒渠道,宣传职业无贵贱的思想

传媒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整个社会的就业观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大学生的传统的就业观,究其根本,来自于社会。所以,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社会要有一个良性的传媒渠道,将职业无贵贱的思想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歌颂那些走向西部、投入基层工作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2.4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

高校应组织开展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能够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勤工岗位,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机会。同时,也要大力开展以提高学生生存能力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自行寻找实践机会,尽早掌握社会就业形势,丰富自身社会阅历,为成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5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活动,服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情况及所处的环境,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通道,并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高校应指导学生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身特点,找准奋斗目标,明确人生追求,真正做到“按需择业、择己所能、择己所爱、择己所利”。

参 考 文 献

[1] 黄海涛.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新特点及对策分析[J]. 辽宁教育研究,2005.7

[2] 陈树玉等. 高校毕业生树立良好就业观念的思考[J]. 大学生就业,2005.15

[3] 钱和友.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定位探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