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心理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测验时间为50分钟,主试竟占了10分钟作不必要的说明,就会使学生感到不公平。另外,这种与测验无关的说明不仅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还会引发焦虑,或对主试产生敌意。在测验学前儿童时,应考虑到儿童对陌生人的胆怯、恐惧和分心等特点,主试应以友好、愉快、轻松的自然态度与儿童交流。
心理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_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方法

第四节 心理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个测量工具无论制作多么精良,如果不按正确的方法使用,便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用。因此,使用心理测量应该特别注意一些问题。

一、主试的资格

(一)知识结构

主试的知识结构是指开展心理测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基础知识方面,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心理统计学基本知识。在专业知识方面,除了精通人格心理学、能力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外,还应根据自己的工作领域具有相应的行业知识。

(二)道德标准

1.心理测验的保密和控制使用

对心理测验的保密是为了保证测验的价值,对于大多数心理测验来说,泄露测验内容,可能会使测验失效,其心理测验的内容只有被试事先未曾熟悉才有价值可言。不可在报刊杂志上原封不动地刊登测验的内容,在对测验进行宣传介绍时,只能引用例题,正式测题是绝不能公开的。

控制使用是指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和使用测验,测验的使用者必须是经过专业训练和具备一定资格的专业人员,切不可将测验借给不够资格的人员使用,以避免滥用和误用测验。

2.心理测验中个人隐私的保护

在测验工作中,尤其是人格测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被试者的个人隐私问题。例如,在人格测验中有的条目可能涉及人们的家庭关系、内心冲突、私人生活等问题。心理测验工作者应尊重被试者的人格,对测量中获得的个人信息要加以保密,并由有资格的专业人员妥为保管。

二、测验的选择

心理测验可供选择的测验工具很多,选择何种或几种心理测验进行施测,是测验组织者和使用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选择测验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一)所选测验必须适合测量的目的

心理测验是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工具,测验的选择首先必须符合测验的目的。由于每一个心理测验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和使用范围,所以施测者首先应当对各种测验的功能及特长、优缺点有一个了解。此外,不但不同的目的要选用不同的测验,而且不能只是根据测验名称盲目选择测验,必须了解该测验的真正使用范围和功效,否则就会造成测验使用不当。

(二)所选测验必须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选择心理测验不能仅根据测验目的,还应考虑该测验是否经过了标准化,它的信度、效度如何,常模样本是否符合测试对象,常模资料是否太久而失效等等。即使是真正的心理测验,倘若由个人自行施测,不懂得分数如何解释,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不具备心理测验知识的个人最好不要自己盲目选择测验及自行施测、解释,而应由专门的心理测验机构的专业人员来操作。

在选择心理测验这一环节上,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许多人常使用没有重新标准化的经典测验。标准化测验必须经常修订,使测验内容、常模样本、分数解释更符合变化了的时代。目前,许多专业人员使用的测验是许多年前的老版本。更有甚者,有人还将国外的测验直接翻译过来使用,而不考虑是否符合我国国情,这种做法是有很大问题的。

三、测验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一)测验前的准备工作

心理测验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测试顺利进行和测验实施标准化的必要环节。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告测验

事先应当通知被试,保证被试确切知道测验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内容范围、测题类型等,使被试对测验有充分的准备,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生理状态。心理测验一般不搞突然袭击,突然袭击会使被试的智力、体力和情绪处于混乱状态,不利于接受测验。

2.准备测验材料

无论是个别测验还是团体测验,这一步都很重要。如是个别测验,应检查完整的问卷或器材一共多少,是否完整,有仪器时应经常进行检查和校验,保证良好的工作状态。如是团体测验,则所有的测验本、答卷纸、铅笔盒、其他测验材料都须在测验前清点、检查和摆放好,以免忙中出乱。

3.熟悉测验指导语

对于个别测验,主试记住指导语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是团体测验,虽说可以临场朗读,但熟悉一遍总比不熟悉要好,先熟悉指导语会使主试在朗读指导语时不至于念错、停顿、重复或结结巴巴,而且使被试在测验中感到自然轻松,否则会影响测验分数。

4.熟悉测验的具体程序

对于个别测验来说,测验的实施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来完成,例如韦氏智力量表包括言语、操作两大部分,操作部分的测验涉及物体如何摆放、如何示范等具体程序。对于团体测验,尤其当被试量很大时,这样的准备还包括主试与助手的分工,使他们明确各自的任务。

(二)测验中主试的职责

首先,应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实施测验,不带任何暗示,当被试询问指导语意义时,尽量按中性方式澄清,如询问有些词的含义时,应尽量照字典的意义解释。

其次,测验前不讲太多无关的话。例如测验时间为50分钟,主试竟占了10分钟作不必要的说明,就会使学生感到不公平。另外,这种与测验无关的说明不仅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还会引发焦虑,或对主试产生敌意。

再次,对于被试的反应,主试不应做出点头、皱眉、摇头等暗示性反应,否则会影响被试以后的施测,主试应时刻保持和蔼、微笑的态度。另外,在个别施测时,主试不应让被试看见记分,可用纸板等物品挡着,这样做一是避免影响被试的测验情绪,二是避免分散被试的注意力。

最后,对特殊问题要有心理准备,比如在测验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如停电、有人生病、计时器出现故障等),应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应付,不要临阵慌乱、火上浇油,否则测验可能彻底失败。

(三)建立协调关系

协调关系是一个专业术语,在临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经常用到。在心理测验实施中,这种关系指的是主试和被试之间一种友好、合作、能促进被试最大限度地做好测验的一种关系。例如,在智力测验中,这种关系会促使被试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人格测验中,它会促使被试真实坦白地回答有关个人一般行为特点的问题。建立协调关系要主试尽可能地激发被试兴趣,使其积极地应试。

测验的对象不同,建立协调关系的步骤也应有所不同。在测验学前儿童时,应考虑到儿童对陌生人的胆怯、恐惧和分心等特点,主试应以友好、愉快、轻松的自然态度与儿童交流。测试时也应当更灵活、有趣,像做游戏一样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对于年龄大一些(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则应当通过竞争来激发测验动机。成人测验与对待儿童的方式有所不同,由于成人具有不认真做测验的倾向,因此主试应强调测验的目的,强调测验对他们有利的方面,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在能力测验中作最大努力,也能减少在人格测验中的伪装。

四、测验实施的程序及要素

(一)指导语

指导语通常应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被试的指导语,另一部分是对主试的指导语。

1.对被试的指导语

进行心理测验前,主试都要向被试说明如何完成心理测量。一般来说,只要被试能理解量表的意思,正确掌握回答方法就可以了。在施测过程中,有些被试故意装着对某些题目(项目)不理解而要求主试解释,以期从主试的解释中寻求答案。对此,主试只能重复一遍指导语,让被试按自己的理解真实回答。

2.对主试的指导语

由于主试的一言一行,甚至表情动作都会对被试产生影响,所以主试一定要严格遵守施测指导,不要任意发挥和解释。否则,会向被试在无意间提供了某种暗示和导向,影响其回答问题的真实性。

(二)时限

时限也是测验标准化的一项内容。时限的确定,在很多情况下受实施条件以及被试特点的限制,当然最重要的是考虑测量目标的要求。

大多数典型行为测验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例如人格测验中,被试的反应速度就不很重要。但在有些测验中,速度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测验中,尤其要注意时间限制,不得随意延长或缩短。

测验的时间安排,也是影响测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某项大规模活动的前后实施测验,则测验结果就很难反映被试的真正成绩。此外,个别被试的特殊情况,例如疲劳、饥渴等,也会影响到他的成绩。在测验时间安排上要考虑这些因素,必要时可依被试的状况,延长测验时间。

另外在一天中,下午5—7时是一个不适宜的时期,因为不论是主试还是被试,此时的身心状态都处于低谷。除了因疲劳困倦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外,情绪也多显焦躁,被试很难做到心平气和、精力集中,稍有不慎,便会使测量失败。同时,从生理角度看,下午5—7时是大多数人“生理律动”的最低点,此时急需补充体能的消耗和恢复精力。而到了晚上8点左右,餐后的松弛状态使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灵敏度得以恢复,心情也较愉快。若此时进行心理测量,将会得到比较满意、真实、客观的结果。

(三)测验的环境条件

标准化的实施程序不仅包括口述指导语、计时、安排测验材料以及测验本身的一些方面,同时还包括测验的环境条件。

有许多研究表明,测验环境会对测验的结果造成影响,例如,一个在酷夏和正常天气下所做的智力测验的结果会有差别。因此,主试必须对测验时的光线、通风、温度及噪音水平等物理条件做好安排,统一布置,使之对每一个被试都保持相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测验进行时,不能有外界干扰。为此,测验室的房门上应挂一个牌子,示意测验正在进行,旁人不许进入。团体测验时,可以把屋门锁上或派一名助手在门外等候,阻止他人进入。

当然,对于测验的环境条件而言,主试首先必须完全遵从测验手册的要求,其次是记录下任何意外的测验环境因素,最后在解释测验结果时考虑这一因素。

五、误差及控制方法

即使一个测验经过精心编制,题目取样具有代表性,又有标准化的实施和记分程序,由于被试本身的变化,仍然会给测验分数带来影响,这种误差需要加以控制。

(一)应试技巧与练习效应

1.应试技巧

被试对测验的经验或应试技巧会影响测验成绩。对测验的程序和技能熟悉程度不同,所得分数便不能直接比较。

有些人由于经历过多次测验,具有相当的测验经验或应试技巧,他们能察觉出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细小差别,懂得合理分配测验时间,而且常常是各种题型都见过,多数情况下会比与他们能力相当但缺乏测验经验或技巧的被试获得更高的分数。

2.练习效应

在涉及个体认知功能的测验上,任何一个测验在第二次应用或重复测量时,都会有练习效应而使测验成绩提高。其具体表现为:一是教育背景较差、经验较少或智力较高者,其受练习效应的影响较大。二是着重速度的测验,练习效应较为明显。三是重复实施相同的测验,受练习效应影响的程度要大于复本的测验。四是两次测验之间的时距越大,练习效应越小,相距三个月以上练习效应可忽略不计。五是一般的平均练习效应,约在1/5个标准差以下,并且仅限于第一次及第二次重测,第三次以后练习效应增加不明显。

要控制应试技巧和练习效应,可以尽量使每个被试对测验材料的步骤和所需技巧有相同的熟悉程度。另外,还要提高标准化测验的题目编制水平,对编制较好的标准化测验题,再提高应试技巧也不能提高测验分数。

(二)动机与焦虑因素

1.应试动机

被试参加心理测验的动机不同,自然会影响其回答问题的态度、注意力、持久性以及反应速度等,从而影响测验的成绩。

在测量成就、智力和能力倾向等变量时,只有被试动机强烈,才可能尽力回答,取得好成绩。某些社会经济地位不高的被试,对测验的动机不强烈,则其能力往往被低估。动机效应在测量态度、兴趣及人格等典型行为表现时也有影响。例如,在实施MMPI测验时,某些被试若欲给人以好印象,就会考虑主试的期望或社会赞许行为,而不按自己的真实情况回答,从而使测验分数降低。相反,为了某种动机欲给人以坏影响,则会使测验分数升高。

img143

图7-10 焦虑对测验成绩的影响

2.测验焦虑

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人的兴奋性提高,注意力增强,提高反应速度,从而提高智力测验、成就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的成绩。过高的焦虑却会使工作效率降低,注意力分散,思维变得狭窄、刻板,记忆中储存的东西抽取不出来。但一点焦虑也没有,也不是好事情,因为被试往往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而使测验成绩降低。也就是说,焦虑对测验成绩的影响呈现倒“U”形曲线形态(图7-10)。

研究表明,测验焦虑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一是能力高的人,测验焦虑一般较低;对自己能力没有把握的人,测验焦虑较高。二是抱负水平过高,求胜心切的人,测验焦虑较高。三是具有某种人格特点,如缺乏自信、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的人易产生测验焦虑。四是测验成绩与被试的关系重大,或被试受到的压力过大,容易使其产生测验焦虑。五是经常接受测验的人焦虑较低,而对测验程序不熟悉、尤其是测验中采取了新的题目形式或实施程序会增加测验焦虑。

通过教学或辅导可以降低测验焦虑,而熟悉测验程序也是降低焦虑的有效方法。因而主试在施测时应对测验的目的和测验程序做出清楚的解释,并适当地鼓励被试,以缓解焦虑、稳定情绪。

(三)反应定势

反应定势亦称反应风格,是指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即由于每个人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同,而使能力相同的被试得到不同的测验分数。如饥饿、疲劳等生理原因会产生某种单调消极的反应定势,个人偏好或某种态度等心理原因会使被试爱选某一特点的答案。常见的反应定势有以下几种:

1.求“快”与求“精确”的反应定势

某些被试,不管题目的内容和难度如何,总是谨小慎微,慢慢琢磨,答题比别人慢,表现为求“精确”的反应定势。另一些被试答题时则习惯于特别快而粗心大意,表现为求“快”的反应定势。一般来讲,如果测验有时间限制,或测验本身属于速度测验,则求“精确”的反应定势必降低测验成绩;如果纯粹是难度测验,则求“快”的反应定势必将降低测验成绩。

为了避免这两种定势的出现,除非“反应速度”本身即为重要的研究目标,否则应让被试有充足的时间反应,同时应该注明每题的答题时间,以减少求“快”与求“精确”定势的影响。

2.喜好正面叙述的反应定势

大量研究发现,被试在无法确定“是非题”的正确答案时,选择“是”的人往往多于选“否”的人,或者说选“是”的人多于实际上应该选“是”的人,表现为喜好正面叙述的反应定势,亦称“肯定定势”。有趣的是,有些编制者在编制是非题时,也有“是”多于“否”的倾向。因此,在编制是非题时,“是”“否”题大致相等或答“否”题略多,是控制肯定定势的有效方法。

3.喜好特殊位置的反应定势

在完成测验过程中,被试如果完全不知道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则不会以完全随机的方式来决定该选哪一个选项,而有特别喜好选择某一位置的答题倾向,如A、B、C、D、E选项中的B、C或D选项。同时,有些测验编制者也存在喜好某一位置的反应定势,例如,很少将正确答案安排在第一选项或最后一个选项。在测验编制过程中,正确答案的位置在整个测验中出现在各位置的概率相等,就可以控制这种位置定势。

4.喜好较长选项的反应定势

有些被试认为选项长、内容多,一般是正确答案,在无法确定何者正确时,有偏好长选项的反应定势。在编制测验时,只要尽量使选项的长度一致,就不难避免这类问题。

六、测验的评分

不管是心理测验还是平时考试,都希望评分是客观、公正的,因此评分或记分的标准化是必经的一步。

(一)原始分数的获得

只有评分客观时,才能把分数的差异完全归于被试的差异。一般来说,对于自由反应的题目,评分者之间很难取得完全一致。选择题、是非题的评分较为客观,因此有人将此类题目组成的测验称作客观性测验。

无论哪种测验,为使评分尽可能客观,需要遵循以下三点要求:第一,及时而清楚地记录反应情况,特别是对口试和操作测验,这点尤为重要,必要时可以录音和录像。第二,要有一张标准答案或正确反应的表格,即记分键。选择题的记分键包括每一道题正确反应的号码或字母;问答题的记分键包括一系列正确的答案和允许的变化;论文题的记分键包含各种可接受答案的要点;投射测验不可能有明确的统一答案,记分键上指明的是具有或缺少某种人格特征者的典型反应。第三,将被试的反应同记分键比较,对反应进行分类。对于选择题来说,这个程序是很容易的,但是当评分者的判断可能是一个起作用的因素时,就需要对评分规则作详细说明,评分者将每一个人的反应和评分说明书上所提供的样例相比较,然后按最接近的答案样例给分。

分数评出后还要进行合成计算,即将各题目分数合成分测验分数,再将分测验分数合成测验总分数。准确无误是对记分的基本要求。

(二)测验分数的综合分析

心理测验结束后的评分是给每位被试的智力、能力或人格特征做出一个量的分析,然而,错误的测验分数解释将使在测验的选择、施测及评分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前功尽弃。因此,必须了解解释测验分数的注意要点,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主试绝不会仅仅根据测验分数就轻易下结论,他会围绕测验分数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分析。

1.根据心理测验的特点进行分析

由于测验误差的影响,被试测验分数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故应该把测验分数视为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点。如在韦氏智力测验中,通常是用测得的IQ值加减5(85%~90%的置信水平)的方法判断IQ值的波动范围,若测得某被试的IQ值为105时,他的IQ便在100~110的范围内变化。

2.不能把分数绝对化

不能把分数绝对化,更不能仅仅根据一次测验的结果轻易下结论。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测验上的分数,都是他的遗传特征、测验前的学习与经验以及测验情境的函数,这些因素都会对测验成绩有所影响。

为了能对测验分数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必须将个人测验前的经历考虑在内。同时,测验情境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例如,一个被试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情绪不好、不懂主试的说明或意外干扰而得到较低的分数,也可能会因为某些偶然情况而得到意外的好分数。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找出造成分数反常的原因,而不要单纯根据分数武断地下结论。

3.必须有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资料

为了对测验分数做出确切的解释,只有常模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资料。没有效度证据的常模资料,只能告诉一个人在一个常模团体中的相对等级,不能做出预测或更多的解释。即使有效度资料,由于测验效度的概化能力是有限的,在对测验分数做解释时也要十分谨慎。在解释测验分数时,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匹配的情境中获得的资料。

4.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即使两个心理测验性质相同,由于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同,建立标准化样本的组成不同,量表的单位(如标准差)不同,其分数也不具备可比性。如来自两个智力测验的分数,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无法判断孰优孰劣。

为了使不同心理测验分数可以相互比较,必须将两者放在统一的量表上。当两种测验取样于相同范围时,人们常用等值百分位法将两种分数等值化,具体做法是:将两个测验对同一样本进行施测,并把两种测验的原始分数都换算成百分等级,然后用该百分等级作为中介,就可以做出一个等价的原始分数表。另一种方法是不用相同的百分等级作为中介,而用相同的标准分数作等值的基础,此种方法叫线性等值。

5.对测谎分数的处理

在一些心理测验中,为了检查被试回答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常常会在量表或回答中穿插测谎题。有时会发生被试的测谎分数超过常模的现象。对此,主试不能带着道德批判的倾向去指责被试,认为被试不诚实、虚伪等;否则,不仅会伤害被试的自尊心,使双方的关系对立,还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实际上,主试面对测谎分数,需要有这样一种认识:测谎分数在心理测量学上称为“真实性校正分数”,它只是说明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用于鉴定量表的有效性,并不代表其他含义。

七、报告分数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被试本人以及与被试有关的人,如家人、老师等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报告分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应把测验分数直接告诉被试本人或家长、老板等有关人员,应告诉的是测验分数的解释和建议。心理测验中的分数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分数概念,如IQ的100分的意义就不同于学科考试成绩中的100分,直接报告测验分数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第二,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测验像其他特殊领域一样,具有自己的专业词汇,你能理解的词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也一定能够理解。例如,当事人可能不理解标准差和标准分数的含义。因此,必须用非技术性的用语来解释测验分数及所代表的意义,必要时可以问当事人是否听懂,让他说说是什么意思。

第三,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心理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这里并不需要做详细的技术性解释,例如你并不需要向当事人解释职业兴趣调查表的编制过程,但应该让他知道,职业兴趣量表是把他的兴趣和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加以比较,如果在某一方面得了高分,就意味着如果他参加这个工作会长期干下去。

第四,要使当事人知道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例如,统一智商分数对于不同文化水平的被试其意义是不同的。用平均初中文化程度的标准化样本的智力测验来测验一个不够小学文化程度的被试,如果测得IQ为85分,就可以认为是中等智力水平;如果被试原来文化程度是大学毕业,也测得IQ为85分,就可以解释为被试可能因疾病而智力有所减退,属于中下水平。

第五,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心理测验分数。当测验用于人员选择和安置问题时,这一点特别重要。要向当事人讲清分数在决定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是完全由分数决定取舍,还是只把分数作为参考;有没有规定的最低分数线;测验上的低分能否由其他方面补偿等。

第六,要考虑心理测验分数将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心理影响。由于对分数的解释会影响被试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进而会影响他的行为。所以在解释分数时要十分谨慎,做好必要的思想工作,防止被试因分数低而悲观失望或因分数高而骄傲自满的情绪反应。

第七,要让当事人积极参与测验分数的解释。测验的分数是被试的分数而不是主试的分数,同样做出的决定会影响被试的生活而不是主试的生活,因此在解释分数的各个阶段,主试都要观察被试的反应,鼓励他提出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