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东南亚为重点

以东南亚为重点

时间:2022-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 东南亚华文报刊的基本态势一般而言,海外华文媒体相对于当地官方语强势媒体来说仍属于弱小媒体。在东南亚国家中,华文报刊发展最为兴盛的当属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28%,但18家华文报的日销售量超过马来文报和英文报。相对而言,其他东南亚国家华文报刊则处于复苏发展期。既要宣扬中华优秀的文化,面向华人族群,面向地主国主流社会。
以东南亚为重点_东南亚文化交融

一 引子

某日早晨,中央四套的《华人世界》播放了一则令人感动的新闻片段。感动之处在于,当加拿大某华报主编被问及办华报的态度时,他表明了“即使明明知道在加拿大办华文报纸会破产,也要把报纸办下去”。不是为了发行量,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只是因为它是华文报纸,这是许多海外华文报人“单纯”的可贵精神。即使是面临破产和没有读者群的“威胁”,华报作为代表华人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和言论平台,已经意义非常。一份华文报纸的问世,单单从它所承载着中华语言的份量,就超过任何物质价值形式。

二 东南亚华文报刊的基本态势

一般而言,海外华文媒体相对于当地官方语强势媒体来说仍属于弱小媒体。在东南亚国家中,华文报刊发展最为兴盛的当属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这两个国家,华文媒体已成为当地主流媒体的一部分。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出版的《联合早报》,它不仅是新加坡的主流华文报,更通过电子媒体的协助,成长为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华文大报,也是唯一获得中国官方批准在中国公开销售的外国中文报纸。此外,报业控股公司还出版《联合晚报》《新明日报》和《星期五周报》3份华文报纸,2001年1月17日新创刊《大拇指》周刊以及其他3份华文期刊。马来西亚现有华文报共18家,华文期刊63种,是海外拥有华文日报最多的国家。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28%,但18家华文报的日销售量超过马来文报和英文报。其中南洋报业集团属下的《南洋商报》和朝日报业集团的《星洲日报》《光华日报》是主要的华文报。

相对而言,其他东南亚国家华文报刊则处于复苏发展期。印尼是全球华人最多的国家,但在1966年至1998年苏哈托军政府统治期间,政府禁止兴办华文教育以及禁止出版、发行华文报刊。近几年随着政府放松对华文出版业的管制,华文报业得到复苏。世纪之交,印尼诞生了11家华文报纸,具有代表性的有《世界日报》《印度尼西亚商报》《和平日报》《新生日报》和《国际日报》。另外,菲律宾的《商报》《世界日报》《菲华日报》,泰国的《世界日报》《新中原报》等都具有很高水准。1998年《缅甸华报》创刊,目前为缅甸唯一的华文报纸。越南现有华文报纸《西贡解放日报》《越南经济新闻》。柬埔寨从1999年开始复办华文报纸,现有《华商日报》《柬华日报》和《柬埔寨星洲日报》等华文日报。

三 海外华文报纸的性质、职责和价值取向

(一)海外华文媒体性质

引子里提到的那位加拿大某华报编辑的回答,其实已经把海外华文媒体的性质,说得很明白透彻了。海外华文媒体是海外华人自己的言论媒介和平台,它立足所在国的民情民生,宣传家国思想,关心社会,服务国家,更代表了华族声音,体现族群形象和智慧,也承载着传播中华语言和文化的重任。它要立足华社,想华人之所想,急华人之所急,能代表和体现华社的利益;既是一个宣传华社人和事的媒介,也是沟通华族内部思想、看法、见解、主张等等的管道。它要立足所在国社会和国家,能反映所在国有关国计民生的实际,及时为华社大众提供有关政策、法规、经济、金融及社会动态等全方位的资讯,发挥媒体应具备的高效性和即时性,服务于华人社会。因此,要谈海外华文媒体的性质可做这样的考虑,狭义上属于华社自己的媒体,广义上隶属于所在国的媒体。

(二)海外华文媒体的职责

针对以上海外华文媒体的性质定位,它的职责主要应该是:第一,作为地主国华族的喉舌,代表华人族群的权益,反映华人族群的心声,替华人族群宣传、服务。第二,作为沟通华族与主流社会的媒介。及时向华人族群传导政策、经济、金融、文化、时政等动态,也积极主动地与主流媒介交流,建立业务上的联系和多渠道合作,向主流媒体展示华族的优秀文化和形象。第三,作为传播中华文化,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既要宣扬中华优秀的文化,面向华人族群,面向地主国主流社会。面向华人族群,配合华教,承担起教育下一代华裔子弟、薪传中华文化的责任;面向地主国主流社会,展示华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消除主流社会对华人的片面认识和误解。另一方面,也要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并扎根于地主国,反映社会民生,使华文媒体成为华社了解当地民情的窗口。

(三)海外华文媒体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就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主张、态度,它对行为取向和评价原则起着重要作用。媒体的价值取向是关系到媒体版面内容、风格的重要因素。价值取向当然也代表着一份报章的灵魂。

加拿大《环球华报》的某业内主管曾提出了“文化导向”来概括海外华报的价值导向。她说,相对于大陆华文报刊“政府导向”和港台报刊“市场导向”的发展思路,海外华文报刊应该走第三条路——“文化导向”之路,即“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体现者、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之路。

无疑,文化导向应该成为时下和未来海外华文报纸的价值标准和取向。在海外,人们接触中华文化有一个很直观的途径,那就是阅读华文报章。海外华文媒体在文字和内容上就可以直接体现华语的文化涵养。粗制滥造,依靠拼剪凑版面,校对疏忽,没有独立的见解,等等,都会影响华文媒体的形象和效益,更直接关系到华人文化素质的展示。因此,华文媒体不止要在信息传递方面体现报纸作为媒介的即时性,还要具备文化传播的功能。比如开辟有关中国旅游风情、民俗文化、历史典故、诗词曲赋、时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展示中华文化良好的面貌。

文化导向的价值定位,还要求海外华文媒体能将传承中华文化当成自己肩负的重任。传承中华文化,就要广泛地与各华人社团接触,构建集纳华人社会心声的媒体平台,将华人世界普遍的文化需求表达出来,将华人世界共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展现出来。与各华社特别是华校合作,建立起一个共同的弘扬中华文化的阵营。

当然,华文媒体作为一个媒体具备详实、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是最起码必须达到的要求。

四 华文媒体与华文教育的密切关系

关于华文教育与华文媒体的密切关系,马来西亚教总前主席王超群先生曾用“唇齿”一词来形容,指出:“华文教育与华文媒体应紧密配合,携手合作,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1]有效利用华文媒体,对于文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来西亚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也有同样的感受,她认为华文报纸不仅是华人的“喉舌”还肩负着捍卫与弘扬华人文化的职责。并且,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是当地华人反对同化政策和捍卫民族特征及尊严的成果。在这起点上,马来西亚的华文报人与华教工作者有相当的默契与共识。

用她的话讲,马来西亚华文报与本土华文教育体系形成了密不可分甚至是“相互依赖”的内在合作关系。在一些华文教育做得不是很到位的地方(例如菲律宾),华文媒体与华教关系怎样呢?从现状来看,两者联系似乎不紧密,不暖也不热;又各施其能,相互独立。华社做它的报纸,华校办自己的学,华文媒体和华教极少开展合作。虽然某些华报不定期刊登华校学生优秀习作,但刊登的作品有限,涉及的学生面还不够广。华校与华文媒体的合作空间和形式亟待大方位拓展。虽然《商报》史无前例地免费承办、印刷了一份《汉语学习报》,推出学习性质、面对华校的小报,是种突破,对华教也是一种很好的推动,但该报的质量仍需提升,与菲律宾华校教学实际的契合度也亟待进一步提高。

(一)加大华文媒体与华教的合作力度,拓展合作空间

华文媒体与华教的协作,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这些合作方式应审时度势,做到贴切、有效。最好能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合作。

在当前,可以开辟专门的学生习作版面,广泛征集各华文学校的学生作品。为了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保证,可以举行定期的(比如每个月或每季度一次)学生优秀习作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可聘请华校知名教师和报社编辑等充当评委。当选的颁发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鉴于这项活动必须长期举行,可以在推行之初,由报社和学校方面共同商讨,并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负责筹措资金,用于奖励和其他事宜的开支。

其次,华文媒体还可以定期举办华文比赛(写作、演讲等)。面对对象可以分地区(鉴于各地区华生水平不一),形式可以灵活,现场(定具体时间地点,妥善安排)或者非现场(通过邮寄征稿等等)皆可。

除此之外,华文媒体还可以通过作家协会,记者协会等组织,联系各方的学者、文人、作家等等,开办适合学生水平、切合实际的写作、演讲、口才等技能性的讲座,有关中华文学、文化、旅游等人文性的讲座。甚至开办特别的收费补习班,强化训练有志于提高华语水平的学子乃至社会人士。

华文媒体有别于其它社团或职能机关,拥有独特的号召力和媒体影响力;也能聚拢一大批人才,拥有广泛的潜在人才资源。这些条件都是华教单独办学不可比拟的,比起华校各自封闭地举行这些比赛活动拥有更多的优势。

一些精心规划的华文媒体与华校合作的活动,并使之成为传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华教教学的进步。最起码在华社内部大环境中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在未来,华文媒体也可以针对实际,出版一些面对华校师生华语文学习的小报。通过比较人性化的小报,构建一个华文媒体与华校真诚合作、沟通各华校教与学的动态、促进华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平台。

诚如马来西亚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所言,“华校是为华文报培育未来读者群的温床,而华文报是为华文教育保温的主要中介”。虽然她此言是针对马来西亚而发,但对海外其他华人仍有很好的启发。也正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华文报之间的搭建了这样一层良性的“因果”互动关系,马来西亚的华文媒体对于捍卫乃至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并产生了良好的功效,以致今日的马来西亚比诸邻近的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有更高的华语文水平。同时,在华报和华社的共同努力下,马来西亚的华语文水平更上一层楼,成为公认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的重镇”。

鉴于此,其他地方的华校完全可以与华文媒体展开全方位合作,充分利用好华报作为媒介的资源,将之当作让学生展示、锻炼才能的一个良好平台,宣扬中华文化,营造中华文学、文化气息的一个重要阵地。

(二)振兴华文媒体应处理的两道关系

振兴华文媒体应处理好与华文教育以及读者群体的关系,下面我们以菲律宾华文报纸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菲律宾如今仅存几家报纸和少数杂志,而且质量和发行量各异,难以支撑起代表菲律宾华族强势声音的报纸(大方面讲是媒体),华人社会手中掌握着的舆论“利器”显得不是很“锋利”。其他非纸化的媒体,除了几家教会的广播台在风雨中飘摇,至今尚未有属于华人自己的电视台成立,言论其实就集中于这几家传统的有纸化媒体上。

在报业上呈现出来的现状其实已足以说明菲律宾华社存在的某些关键问题,不妨大胆地说,华报的水平是全华族水平的缩影。华报现今面临的情势,其实是有其深刻根源的。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华教式微,它是影响华报羸虚的直接原因,也是读者群体整体水平和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华教兴,则华报兴;华教弱,则华报衰。因而,要振兴华报,应处理以下两道关系。

其一,华报与华教的关系。无论是从海外其他华社的经验来看,还是从实际出发,抑或从教育与实践的关系谈,华报都应该与华教展开紧密无间的协作。华报与华教的目标相同,都是为了传承华族的语言和文化,都代表华社的利益。只不过二者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别。华报和华教利益紧密。华教为华报培养、输送人才,“生产”和培养后备的读者群;也有利于间接提升读者群体水平。华报是华社的喉舌,当然也是华教的喉舌。华报可以为华教宣传造势,发起筹募办学资金,组织与教学有关的竞赛活动等等。目前,华报与华校合作的潜在空间还很巨大。

其二,华报与读者群体的关系。虽然华教与华报的关系相当重要,并且华教对华报读者群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但是华报与华教的关系是长久的,二者的相互合作和磨合也需要一定时日。华报的质量和办报风格,从商业和实际角度来讲,是应考虑到读者群的需求和素质的。华报与读者也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一对关系。

如果报章读者是个高要求,高学历的群体,那么他们必然会需求高质量,高品位的刊物;如若读者群是个不稳定,读书看报只是消磨时间,娱乐耳目,获得资讯,那么,报纸的内容当然就不可能是“阳春白雪”。如果报纸内容和质量,与读者群(也就是消费群)合不上节拍,那么报纸的发行量就必将受到影响,甚至生存空间都会受到威胁。这样的关系,报业者必会考虑到。

东南亚各地的很多报业现实如此:读者群体多为老一辈华侨华人和从商的新移民,这样就决定了华报不能走高“品味”、曲高和寡的路线。华教的转型和振兴,需要一定时日,新生代读者群的培养和形成更需要长久努力。这两个现实,决定了华报要走质量上乘,能代表华社强势声音的道路,还必须全华社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五 华文媒体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一)华文媒体所面对的挑战

纵观华人东南亚移民史,多以劳工和商贸为目的,在迥异的社会环境和当地族群把政的情况下,海外华文报刊是其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是为身处异质文化环境中的华人提供身份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的有效工具。由于华人移民和新一代华裔越来越多地使用当地社会主流语言,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华文水平普遍下降,东南亚中文报都面临读者减少的困境。据王士谷先生《海外华文报刊的量化分析》中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东南亚十国华文报刊由1082家锐减到655家。究其原因,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大多引进西方自由经济发展模式,向西方国家开放国门,导致西方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涌入,从而对中华文化造成冲击和削弱。因此,当前东南亚国家华文报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继续承载和传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多民族社会,华人约占其定居人口的77%(约为250万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为了引进外资、促进种族和谐,在本地中小学和大学推行英文教育。故虽然有4种官方语,却独尊英文,以之作为团结和沟通各族的中立语,以及行政、经济和教育的主要媒介语。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代受英文教育者开始进入阅报年龄,中文报和英文报之间的差距便从发行量上体现出来,而且越来越大。接受全英文教育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阅读中文报的能力每况愈下,对华文也缺乏感情。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英文报纸。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华文报面对着强势英文报的竞争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根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郝晓鸣博士的调查显示,新加坡受英文教育者倾向于阅读英文报纸,受中文教育者倾向于阅读中文报。而在29岁以下年轻人中,受英语教育者大大超过受中文教育者。照此趋势,中文报纸的读者基础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受到严重挑战。由于英文强势不可逆转,到21个世纪,新加坡的中文报和英文报纸之间的差距将继续加大。[2]

(二)华文报刊的机遇与展望

多元文化的冲突给华文报刊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必须看到,华文报刊的传统优势依旧存在,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一点也是华文媒体奋起的文化因素。很多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在东南亚打下深深的印记——“和为贵”的儒家文化传统和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深受东南亚国家人民的推崇。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华文报刊更要因应形势,坚持独特的文化特色,立足于华人群体的沟通,维护华族权益,反映华族心声,致力于华人融入主流社会,也使自身成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构成的一部分。使得华文报刊不仅是华人世界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东南亚国家的力量源泉。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互动、文化交流带动新移民和华文教育的发展,为华文传媒的发展提供契机。21世纪东南亚华文报刊面临的一个共同机遇,就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新闻内容,“报道中国”成为海外华文传媒的热点。例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在2003年进行了改革,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多层次增加了对中国的报道;又如菲律宾华文传媒广泛采用中国新闻社、新华社的稿件,《世界日报》与《商报》经常将中国重大新闻刊在头版。同时,华文报刊也开辟了许多文艺专栏、副刊推介中华文化。如新加坡《联合早报》《联合晚报》的“根”文艺专版,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的“艺海”文艺版,泰国《新中原报》的“艺术快报”、“集萃”、“神州新姿彩”等,菲律宾《世界日报》的“寻根”版,印尼《呼声》《千岛日报》的汉语学习专栏等等,都有着浓郁的中华文化色彩。

此外,华文报刊在稳定既有读者群的同时,还不断在内容形式诸方面积极探索,以吸引新的众群,培养其对华文报刊及中华文化的兴趣和忠诚。正如《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在推出重大版面改革时指出,“(联合早报)要用年轻人的语言和年轻人说话,要以他们关心的课题和内容吸引他们,希望引起他们阅读华文报的兴趣,从而将他们渐渐引入早报及其它丰富多彩的华文宝库中。”

另一方面,东南亚华文报刊也已经初步实现媒体与科技的融合,这是华文媒体发展的科技保证。电子传媒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全球的传媒格局,东南亚也不例外。在华文新闻事业较为发达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文报刊采取了多媒体融合之路。这种融合起初是体现在报刊所办的电子版上面,即实现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如新加坡《联合早报》于1995年在全球华文报章中首推网络版。凭借母报的新闻资源和品牌优势,《联合早报网》迅速得到了全球网友的欢迎,优质的新闻和评论助其成为全球知名华文新闻网站。2001年,报业控股公司又进军电视领域,开播的华语电视“优频道”大受欢迎,多媒体融合更上一层楼。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相继进入因特网,拥有大量的读者。雄厚的财力和灵活的理念,使东南亚各国华文报刊根据各自的市场环境审视自身的市场定位,迅速实现媒体与科技的融合,从而扭转了颓势,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先机。

【注释】

[1]《南洋商报》,2000年2月1日。

[2]文字参阅《传媒》,2005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