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习俗和国民性

习俗和国民性

时间:2022-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殖民地时期的东南亚,西方殖民者带来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基督教文化。它对东南亚各国的封建制小农社会的农耕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东南亚各国在逐步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后,其政治、经济、文化难免成为西方宗主国的附庸和牺牲品。从菲律宾的社会历史和语言生态变迁出发,观察外来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可以为菲律宾的习俗和国民性及其外来影响因素等提供一个跨文化角度的讲述。
习俗和国民性_东南亚文化交融

一 社会历史和文化生态变迁

菲律宾群岛位于亚洲东南部,西濒南中国海,东临太平洋,共有大小岛屿7107个,菲律宾是东南亚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海岛型国家,官方语言为英语,国语是以他加禄语(Tagalog,[1]菲律宾最主要的,也是唯一具有官方语言地位的本土语言)为基础的菲律宾语(Filipino),此外,在菲律宾将近有170种本土语言中,现在仍然经常在用的有80多种。今天,约55%的菲律宾人用菲律宾语作公共交流,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继续使用各自不同的民族语言,历史上一直没有独特而统一的菲律宾文化,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菲律宾是个群岛国家,各个地区有太多不同的语言,而且各地难以交流,文化发展和特色都非常局部性。

菲律宾人的祖先是亚洲大陆的移民,大约在14世纪前后出现了由土著部落和马来族移民构成的一些割据王国,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纪70年代兴起的海上强国苏禄王国。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居住在菲律宾众多岛屿上的不同部族讲一百多种语言。1521年,著名航海家麦哲伦成了第一个到达该地的西方人。后来,这块由七千多个岛屿组成的地区被西班牙人以其国王费利佩二世(Felipe II)的名义命名为菲律宾(Filipinas),并于1565年在此建立了殖民统治。此后,在其被殖民和开拓的过程中,许多异域文化却伴随着外来语言而来,包括作为殖民者的西班牙和美国人以及作为主要开拓者的中国南方移民,成为菲律宾语言文化生态里举足轻重的外来因素。

二 混血文化的魅力

菲律宾是个既现代又古老,既富裕又贫穷,既开放又保守,既自尊又自卑的充满矛盾也正因为矛盾而有趣的国家。富人区的奢侈与贫民窟的赤贫触目惊心,美国式的开放和天主教的保守共融于一体。他们可以接受同性恋却反对离婚堕胎,影屏上充斥好莱坞的暴力色情却坚持男女分校,推崇美国的自由平等却带有浓重的等级制度残余。打个形象的比喻,菲律宾的文化就象他们的人种一样:混血。菲美混血、菲西混血、菲中混血,以及菲韩、菲印、菲日混血等等,不一而足。东西方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混杂,使菲律宾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多元文化的大拼盘,混的魅力体现在从语言到文化的方方面面。

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进行了长达三百年的统治,宗主国的文化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殖民地的方方面面。[2]例如,大量西班牙语词汇融入本土语言,尤其是随着法律、宗教、建筑、音乐、饮食等新的文化形式补入的外来语;菲律宾人的姓氏、名字以西班牙姓名的形式世代相传;街区、道路的西班牙语名称至今沿用;天主教成了普通人的宗教信仰(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吉他成为喜闻乐见的民间乐器……有着和鲁迅非常相似经历的菲律宾爱国者何塞·黎萨尔(Jose Rizal))的主要著作,就都是用西班牙语写成的。[3]甚至有的历史学家做过这样的推断,假如当年黎萨尔的同道们在菲律宾独立之后得以掌权,那么西班牙语很可能成为今天菲律宾的统一语言。此后,这个群岛此后的命运被1898年的美国和西班牙为了争夺殖民利益而爆发的“美西战争”改变了。这一年,奋战半个多世纪的菲律宾爱国者给了西班牙老殖民主义者以沉重的一击,1898年6月12日,菲律宾共和国宣告成立。根据美西《巴黎和约》,菲律宾被西班牙用两千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美国,美国海军舰队几乎毫发未损地攫取了菲律宾以及其它几个西班牙残存的殖民地。于是在菲律宾,一个英语时代开始了,这个形势一直延伸到1946年美国被迫同意菲律宾独立以后,即便是当菲律宾语被确定为国语之后,英语仍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4]直到现在,估计只有2%的菲律宾人(多半是老人和学校里的西班牙语师生)懂西班牙语,而相反地,如今的首都马尼拉却是一个英语畅通无阻的世界,甚至连马路上的叫卖者、行乞者,对于讲英语也不会显露丁点难色。

在殖民地时期的东南亚,西方殖民者带来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基督教文化。它对东南亚各国的封建制小农社会的农耕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东南亚各国在逐步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后,其政治、经济、文化难免成为西方宗主国的附庸和牺牲品。西方殖民者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有的统治地位,使他们在文化上也必然具有明显的优越感。他们将东南亚原住民视为野蛮落后的种族,并把他们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来利用,对其采取种族隔离政策,可以说,英、法、荷等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使原住民之间原有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渠道受到了阻遏,从而加深了社会和文化的“孤岛”现象。菲律宾是多语言多文化的一个典型地区,历史上不同的殖民者(西班牙、美国)与开拓者(以闽南人为重点)都在菲律宾的语言文化生态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从菲律宾的社会历史和语言生态变迁出发,观察外来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可以为菲律宾的习俗和国民性及其外来影响因素等提供一个跨文化角度的讲述。

三 生活习俗和菲人形象速写

菲律宾地处热带,四季如夏,天气热而不得不常洗澡。这似乎也导致菲律宾人天生爱美,香水是全民的必备“武装”,连男性也有香水乃至头上涂啫喱水,很多人都整得浑身上下呛人鼻息。据说,这样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外表和装束是必须decent(体面的)。中国人如今在这方面的观念,虽然跟着“现代化”的潮流在“与时俱进”,但基本上还是不大吃那一套的,特别是男性,使用香水往往被认为娘娘腔而被大多数国人所“鄙视”的。

古人语:民以食为天。菲律宾人民也不例外。在饮食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饮食的特色是民族文化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菲律宾本土化美食就有着自己独到的特色。首先是味浓。菲律宾人不会吃口味淡的食物。无论是什么菜,不管是酸、甜、苦、辣、咸,他们都把味道做的特别浓烈。按照中国人的说法,那是“下手重了”。所以如果深入菲律宾人的实际生活,你会发现他们既喜欢吃特别甜的Ginatang,又喜欢特别苦的Pinapaitan,也喜欢特别酸的Sinigang,还喜欢把特别辣的Sili la⁃buyog放在醋里配成调味。不知道是这个民族的味觉器官比较迟钝,还是他们天生就喜欢强烈的味觉刺激。菲美食的第二个特点是多油炸和熏烤。香蕉做成甜点要油炸,生面条不吃非要油炸,连炒个豆角都要事先炸一炸。Bangus味鲜美清甜,熬汤或清蒸都是绝佳的菜肴,菲人偏要拿来炭火上熏烤,烤得黑不溜秋,再浇上Calamansi就是他们的最爱。炭烤Bar⁃ bequed肉串也是他们日常饮食当中的Favorite,不可或缺。

菲律宾确实是一个奇怪的民族,有些地方单纯的让人不可思议。菲律宾人很善良淳朴,但也很懒惰,整个民族给人感觉很不一样。菲律宾人的善良确实要归功于他们的宗教信仰,菲律宾人的懒惰归结于他们太会享受生活,在中国6点钟很多高楼大厦的办公室里都是灯火通明,如果有哪一个公司灯熄了,我们会想他们出去搞活动了,说明在中国加班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菲律宾,下午6点钟,员工基本走完了。

菲律宾人天性乐观是众所周知的。他们热情开朗的性情似乎是打娘胎里带来的。他们是家里吊着锅,还照样可以夜夜笙歌的人;他们是今天有钱今天花,甚至把明天的那份也花掉,然后再四处借钱的人;他们是家里有得吃,就会不管田地荒的人……

下面我们不妨简单地勾勒出几个菲律宾人的日常图景。

(一)站在屋顶的放风筝

晴天万里,风高气爽。站在阳台纳凉,突然看见不远处几个孩童爬上屋顶,叽哩呱啦地。仔细一看,他们手里抓着个风筝,准备借风而放。他们站在斜斜的屋顶,借着风势把风筝扬起,一拽两拽就慢慢把它放飞在空中。一开始还只有那三四个孩子。可是第二天,就有其他家的屋顶也爬上了另外几个孩子。接下去几天,连大人都站到屋顶放起风筝来了。紧接着的几天,那屋顶一时之间还变得真热闹。大人小孩一起在那儿放飞梦想。望着飘飘荡荡在风中借势而发的风筝,不禁令人会想:菲律宾人就如同他们手中的风筝,随性自在,没有计划,不考虑未来,在风中飘摇不定。

(二)借雨冲澡的孩子

有时天要变脸是没有预兆的。转眼间乌云密布,豆大般的雨就倾盆倒下,洒落一地。在许多人还来不及躲闪的时候,却有许多从贫民窟里冲出来的孩子,跑进雨中欢歌。有的孩子站在屋檐下,让顺着排水管流下的雨水冲刷头部。有的孩子干脆脱掉上衣,光着稚嫩的膀子冲凉。有的孩子还很小,顶着因营养不良而造成的便便大腹,跟着他的兄弟姐妹在雨中淋浴。他们都很兴奋,仿佛是囚禁在无水的沙漠刚解放出来一样。可是他们经常见到雨啊。难道他们如此小就感受到贫民窟里的郁闷,体会到与人不等的滋味?他们是借雨冲刷内心的压抑么?兴许这是他们成长过程的一次祭礼,就如弱冠及荓一样。他们凭藉雨水的洗礼,来达成一次宣泄,这让他们不得不乐观的成长。

(三)一把盐巴一口饭的幸福

门口的警卫每晚很迟才进晚餐。每次差不多都是他小儿子从家里拎来简单的一样菜和一大碗饭。他每次简单地手抓就着一点点菜大口大口地吃饭。我见过的菲律宾人似乎饭量都很大,而且往往菜吃的很少。看着警卫菜就白饭,晚上躺在桌子上休息。让我想到见过的许多底层劳动者,有的甚至晚上就坐在店口前的椅子上打盹。还有很多建筑工人,他们吃住在工地,正餐时间就在工地里架个临时的小灶,用小木板什么的烧饭,菜也做得非常简单。有个朋友告诉我,做个菲律宾人不容易啊。他们的吃苦耐劳能力和乐观都已达到很高的程度。他们要耐得住蚊虫叮咬,耐得住风餐露宿,还会“享受”一口盐巴一口饭的幸福。

的确,菲人兄弟就是这么乐观,也唯有乐观的精神状态才能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保持生存的意志,使他们不为己悲,能拾掇起好心情天天重新开始。处于社会底层的他们,与其说在苦闷中挣扎,倒不如说是在自得其乐。他们是东南亚的吉普赛人,带着乐天的天性,坦然面对不定生活的苦乐。或许是因为老天厚待了菲律宾人,让他们受到了自然的恩宠,养成了无忧无虑的天性。

四 闲话菲律宾的国民性

但凡不同国家的人们,在地缘、历史、文化积淀等因素的作用下,总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质特征,我们称之为“国民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国民性的差异就很容易被人们注意到了。入乡则随俗,一个外来者从了解国民性着手,主动地去适应该地方的民俗风情,往往更容易融入当地的社会中。那么,菲律宾的国民气质特征是什么呢?说了菲律宾人的习俗和形象,我们再来闲话一下其国民性。

(一)自助者天助

菲律宾的国民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乐观热情,能歌善舞。例如,香港迪斯尼乐园就聘请了一百多名菲律宾的艺人,其中有大批的民间舞蹈家,歌唱家和杂技表演艺术家。艺术上的才华和乐观开朗是菲律宾国民性的优点。他们有地的就种点稻谷,不被饿着了就行;或者因地制宜地种香蕉、椰子芒果、菠萝,收成多少是多少。他们不与天计较,不与人攀比怄气。没有地或地少的就做点手工艺,手工纺织,制陶,雕刻,彩绘……利用天然材料制作的、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就从他们的手中诞生。再或者,背着小商品走街串巷地叫卖;手抓几条毛巾,托着个装着散装香烟盒口香糖的木盒,在十字路口向来往的行人兜售;推着个自家改装的板车,卖几杯现取加冰的椰子水,或炸几锅花生,在路边摆摊。住的地方也不求“奢侈”。如果是住在比较集中、连成一片的木板铁皮屋里,已经算得上是“中档次”的了。还有一些人在河边、桥洞等地方如蒲公英一样随处安家,以天为帐、以地为床更是大有人在。

诚然,国民思想纯朴,生活简单。没有菜,和着盐巴就可以吃下饭;今天没有米,倒吊着锅,日子还是照过;开一块地,只管撒播下种子,然后就是Bahala sa Diyos了!这是多么“惬意”而无忧虑的生活方式!

(二)明日何其多

在这个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世界,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商家在提高商品质量的同时,常常也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可是菲律宾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乐土”。因为在菲律宾,人们将不会为赶时间和快节奏的生活所烦恼。国民可以忍受长时间的交通滞流而丝毫不动肝火,可以接受七点开始的宴会到八点人还没来齐。美国人绝对是忍受不了迟到的,如果商家谈判迟到几分钟,一桩再大的生意都可能告吹。情侣之间的约会也是不容许迟到的,否则一旦被对方认为没有时间观念,你就是一个品质极差,不会生活的人,在美国,没有时间观念,会遭人唾弃。在菲律宾,这反而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习俗,是国民性的一部分。

【注释】

[1]根据菲律宾政府2000年所进行的人口普查资料,在总数为76,332,470的菲律宾人当中,有21,485,927人是以Tagalog作为母语的。此外,还有将近5,000万的其他菲律宾人,则是以Ta⁃galog作为第二语言。也有学者把Tagalog翻译为“塔卡洛”,而在菲律宾的华人则把其按闽南话发音称为“大家乐”。

[2]吕宋(Luzon)是菲律宾的主要大岛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吕宋文”曾被当作了西班牙文的代名词,据文献记载,中国人所见到的第一本西班牙语——汉语词典就叫《吕宋华文合璧字典》。

[3]黎萨尔于1861年出生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菲律宾,母语是他加禄语,他最初学医,后来从事写作,在宗主国接受过教育。作为一代本土知识分子的佼佼者,他热爱西班牙语和它所承载的文化,但从来没有忘记殖民地同胞的屈辱,并从旅居西班牙开始,发出了第一声反殖呐喊。他用纯熟的西班牙语写出了流传后世的反对西班牙殖民主义的文学作品《请别碰我》《起义者》等以及大量政治、思想论文。

[4]1942年,菲律宾被日本占领。二战后,菲律宾重新沦为美国殖民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