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

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

时间:2022-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昝玲玲、刘炳伦、刘兆玺根据项目反应理论编制了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符合网络成瘾诊断者59例,不符合者53例,进行ROC分析。量表条目简明扼要,语言精炼,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及语言特点,操作简便,适用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各项指标检验表明网络成瘾诊断量表是可供使用的诊断工具,但有待深入研究和改善。
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_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概述】

13~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而中学生年龄段又具有独特的心理和语言特点,但是目前诊断标准的建立多以大学生为样本,较少涉及中学生。为此,昝玲玲、刘炳伦、刘兆玺根据项目反应理论编制了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

【内容及实施方法】

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属自评量表,包括上网渴求与耐受、戒断反应和不良后果3个维度,13个条目,二值评分:0分为“不是”,1分为“是”。

测量学指标】

正式样本为山东济南部分中学生963例,男性479例,女性484例。初中生511例,高中生452例。年龄15±1岁。平均上网历史5.74年,平均每周上网3.47次,每次约2.84小时,上网内容以游戏(40.6%)、聊天为主(22.2%)。

采用双参数二值计分模型,进行IRT分析,确定13个条目组成量表,信息量26.2575,测量误差0.1952,小于0.2。条目区分度为1.2928~2.2859,条目程度为0.5907~1.0035。

结构效度:量表在山东部分中学生中施测,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初中生102份,高中生135份。男生143份,女生94份,平均年龄14±1岁。采用主成分分析与正交旋转分析,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3个,解释53.674%的总方差,其贡献率分别为36.386%、9.522%和7.766%,第1特征值与第2特征值的比值9.590/1.526=6.2844。因子1与各条目的相关系数为0.518~0.730;因子2与各条目的相关系数为0.442~0.734;因子3与各条目的相关系数为-0.549~0.801。

校标关联效度:根据DSM-Ⅳ物质依赖分类与诊断标准,并参考Goldberg标准作为效标,对112例上网中学生进行临床诊断,同时进行量表自评。符合网络成瘾诊断者59例,不符合者53例,进行ROC分析。划界值由1.5递增至11.5时,敏感度由1.00递减至0.85,假阳性率(1-特异度)由0.528递减至0.000。当划界值=4.5时,敏感度91.5%,假阳性率7.5%;当划界值=5.5时,敏感度84.7%,假阳性率1.9%;因此,取划界值=5,此处敏感度91.5%,假阳性率5.7%,效度系数к=0.857(Z=17.86,P<0.001)。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上网渴求与耐受(因子1):由条目1、2、9、10、13组成,反映个体上网渴求、冲动及耐受等问题。

戒断反应(因子2):由条目3、4、6组成,反映个体不能上网时的情绪改变。

不良后果(因子3):由条目5、7、8、11、12组成,反映长期上网对个体学习、交往、健康等的负面影响。

13个条目总分大于5分即表明上网已经成瘾,分数的高低反映了成瘾的严重程度。本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与预期的结构模型一致,反映了具有与物质依赖类似的临床表现。

量表条目简明扼要,语言精炼,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及语言特点,操作简便,适用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各项指标检验表明网络成瘾诊断量表是可供使用的诊断工具,但有待深入研究和改善。

(刘炳伦)

参考文献

[1]刘炳伦,郝伟,杨德森.IAD研究现状与问题.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2):199-202

[2]刘炳伦,郝伟,杨德森.网络依赖障碍诊断量表初步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 (3):227-229

[3]昝玲玲,刘炳伦,刘兆玺.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23-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