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差异和所处环境的不同,所患疾病也不尽相同,求治方式和科别也有明显区别。由于医院专科化发展和分科过细,对病人就诊也带来很大的心理影响。以下对临床科不同年龄的病人心理及护理做一简要讨论。
(一)门诊
门诊是病人集中的地方,是抢救重危病人的重要场所。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是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第一线。医院环境会给病人留下第一印象,并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窗口。医务人员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主动掌握病人的心理,给病人以指导帮助,使病人增加安全感和治疗信心。总结门诊病人的心理需要特点,可以概括有以下几点:门诊病人需要得到及时就医;需要得到良好的医疗护理;需要得到尊敬和安全;需要及早得到诊断和治疗;需要节省费用和早日康复等。
社区卫生站、所,将成为居民医疗的第一站,对此,要加强社区医疗卫生的门诊服务工作。
(二)急诊
急诊病人心理特征表现为:紧张与恐惧,焦虑和不安。这是由于患者发病急骤,病势凶猛,病人对突然患病缺乏心理准备,加上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表现为紧张、惊恐不安,来时呻吟呼救,急于得到正确的诊治。面对急诊室环境更感到恐惧、焦虑、不安。同时由于急诊病人突然发病,家庭及工作安排突然中断,致使病人心理十分焦虑,对病情预后,内心忐忑不安,更加重失眠及焦虑。
总结急诊病人的心理需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需要得到快速救治;需要细心热情救护;需要保证生命安全等。对此医护人员必须态度和蔼,热情认真,理解病人,给予安慰、启发、帮助,讲解必要的设备应用,使病人感到医院可以信赖,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三)住院
医院是以医疗为中心的防治疾病单位,一些病人住院会给病人带来好处。但从病人心理方面分析,生病住院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是一个很强的心理刺激,病人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必须认真对待。不同疾病,不同年龄,不同角色的病人在病房中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医护人员的责任,就是帮助病人积极主动适应住院环境,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使病人安心接受治疗。
据调查,住院病人有其特殊的心理需要。有资料表明:94%的新病人希望医护人员了解自己,80%的病人担心害怕,62.7%的病人表现焦虑、忧虑。几乎所有的住院病人都希望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尊重,重视他们的医疗权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被认识和被接纳;需要适应医院环境;需要适应医院生活方式;需要搞好人际关系;需要医疗中的安全等。
(四)重症监护病房
重症监护室(ICU)是一个特殊的紧张性的环境。这里医护人员众多,没有昼夜之分,工作十分紧张繁忙。病人身上插着各种各样导管,各色电线,各种仪器,灯光闪耀,单调的声响刺激,家属不能探视。各式各样的病人处在不同的监护条件下,几乎与世隔绝。病人难以与医护人员或家属沟通,心理情绪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之中。这样的场所可以使病人进入意识的改变状态,引起病人认知缺陷,定向障碍,记忆判断力受损,不能集中注意力,引起情绪的波动。这种意识的改变状态和情绪反应,称之为ICU综合征。病人往往产生妄想和幻觉,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等症状。病人也可产生冲动行为,不服从治疗而加重病情。
为防止或消除ICU综合征,关键是在病人进入重症监护室前做好心理准备,向病人提供ICU的感觉和有关信息,改变ICU的环境条件,指导病人适当地采用防御机制;重视病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要通过现代电信手段与家属沟通等方式,都会给病人以重要的心理支持。
个别病人可能产生对ICU的依赖,怕离开ICU后得不到良好的照护,对此医护人员要进行耐心的解释,通过逐渐减少对病人的照料,为最终离开ICU做好准备。
(五)社区家庭病人
社区医疗体制和家庭医生的卫生服务形式已经在我国展现,这就使一些病人在发生疾病时,就能得到医生来到家中进行的及时的卫生服务。这种卫生服务模式大大改变了传统医生坐等病人的服务模式,而变为要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时,深入家庭,到病人身边,真正体现出对病人的关怀、爱护之心,热情、周到服务之情。
全科医生到病人家庭中服务,对于医生了解、认识病人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帮助医生分析认识病人生活环境,寻找与病人疾病有关的因素都有重要的意义。社区卫生人员就能在认识分析病人所生活的环境中,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中,从病人所居住的社区里,探寻出与疾病有关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诊治疾病也会带来许多益处。
病人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得到及时的诊治和休养,对于病人来说也是一件十分有益的。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的休养,不脱离家庭环境,亲人的关照,医生的及时医护,都会在心理上起到重要的慰藉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