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推进基地建设,努力建设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平台,以高水平的创新学术成果为目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此中心开设“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网站”,出版《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大型学术年刊,目前已经出版11卷。此中心以教育部重大项目为龙头,探索中国社会史的重要问题。该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推进基地建设,努力建设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平台,以高水平的创新学术成果为目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总体情况

社会史的研究主要采用跨学科以社会为视角认识历史的方法,主张长时段地认识历史,坚持历史研究的整体观念,强调自下而上研究历史的立场,把心态置于历史研究的重要位置。此中心立足于以群体为对象的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的专史,并沟通整合历史学各专门史的整体史。

此中心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向的学术研究:(1)社会思想与社会心态史,强调思想史与社会史的互动关系;(2)传统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历史进行总体把握;(3)社会生活与风俗史,重视民众日常生活与观念,强调历史人类学的立场与方法;(4)区域社会史,发挥地缘优势,从地理空间的视角认识中国历史。如此具有联结社会与政治、思想的整体观念,符合社会史从社会经济史向社会文化史转变的学术发展趋向,体现了区域社会、自下而上看历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发扬南开大学已有的学术优势。

此中心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机构,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名,兼职研究人员若干名,还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

此中心开设“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网站”,出版《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大型学术年刊,目前已经出版11卷。

中国社会史学会秘书处设于此中心,学会会刊——《社会史研究通讯》也由此中心实际承办。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此中心从中外社会史学发展现状出发,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性,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行学科建设。常建华教授所著的《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王先明教授撰著的《走向社会的历史学——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就是关于学科建设的著作。

此中心依据自身研究特点,在坚持特色、发扬优势的同时,努力将专门研究与认识中国历史整体相结合。坚持社会史的立场,强调跨学科研究,吸收和运用多学科知识,不仅重视文献资料,也进行田野调查,在不同学科的结合部开发新课题。一方面探讨国家、制度、经济、思想等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其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赋予传统历史学论题以新的学术内涵;另一方面开拓新课题,探索华北地域史、生态社会史和医疗社会史等新领域,从而立足学术前沿。

此中心以教育部重大项目为龙头,探索中国社会史的重要问题。2001年以来先后承担的重点研究课题有:明清以来华北地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秩序研究,近500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历代统治思想与民间社会意识关系研究,汉到明墓葬所见民间信仰暨近现代华北民间信仰研究,中国社会生态史研究;以生活方式和风俗为中心,对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清代的医疗卫生机制及其近代转型的研究;政权建设与民间社会:1937—1949年的中共华北根据地,华北农民视野中的现代与国家(1949—2000),汉魏六朝的信仰与社会生活,现代交通体系与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变动研究,1881—1949年清代基层社会关系研究,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等。在研究过程中,此中心特别鼓励课题负责人和参与者积极借鉴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生态学、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社会史研究的辅助作用,既注意开展田野、口述等共时性的研究,广泛参考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新进研究成果和理论,亦秉持本学科的基本学术理念与定位来为社会史研究服务。

已经结项的重大项目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刘泽华教授主持的“中国政治理念、国家权力与社会关系研究”项目以12部专著作为最终成果。李治安教授主持的“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也出书12种。常建华教授主持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出版了冯尔康教授的《中国社会史概论》,该书也是教育部国家级重点教材;常建华教授等编著的《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清理了1986年7月以来的研究成果;张国刚、余新忠两教授主编的《新近海外中国社会史论文选译》收录13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中国社会史教材、基本的工具书与教学参考书,在推动中国社会史教学与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人才培养上,此中心强调基础扎实与开拓创新并重,组织“社会史研究生沙龙”,活跃了学术气氛。余新忠博士以《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荣获“200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被誉为医疗社会史研究的代表性作品。此中心开拓性地实行了“青年学者访问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加强学术交流,举行了7次国际学术讨论会,9次国内学术讨论会,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三联书店出版了两次国际会议的论文集,即王利华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余新忠教授主编的《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反映了医疗卫生史、环境史领域的学术新动向。

资料建设方面,注重文献资料的特色。搜集了华北契约文书,村落档案资料;对中日学者合作进行的大型华北农村调查资料进行了整理。这些资料为中心的华北社会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思教授等著的《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就是很好的事例。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对于中国宗族、家庭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家庭·家族·宗族研究系列”专著,出版5种。其中常建华的《明代宗族研究》考证了明代宗族祠庙祭祖制度及其演变,注意区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祠庙祭祖形态,提出宗族乡约化的概念,把宗族活动放在宋以后士大夫的化乡实践中认识,对宋濂、杨士奇、罗钦顺的宗族思想进行了探讨。冯尔康在《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中提出,近现代家族的政治功能极大地衰退,其社会功能则充分显示出来,家族与政治分离、与政府分离,是20世纪以来家族长存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原因。

2.张国刚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中国家庭史研究——家庭与基层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历史考察”

该项目的成果《中国家庭史》(五卷本),由王利华、余新忠教授等任分卷主撰。该书把握和突出时代特色与阶段性特征,注意到法制史、经济史和社会史三大维度的作用,从多角度去思考家庭史的问题。该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3.重视资料建设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冯尔康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启动了“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关系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后由杜家骥教授主编《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三卷本),为此中心重大项目,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300万字,详实地反映了清代基层社会的生活图景。2009年,该书获得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一等奖。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将重点打造学术精品,以目前社会史研究较为薄弱的“日常生活”为今后专攻方向,完成一部10卷本的中国日常生活史。其主旨在于以人的社会活动为中心,“活化”社会史研究,从新的角度整合社会史,借此认识历史上最鲜活、最真实也最立体的中国社会,使得今日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真正能接续起来。当代的社会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活方式的转型,此研究将为此提供历史性的认识,并能重新反省中国历史文化在今日世界文化的地位。

“中国日常生活史”将分不同历史时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分别从家庭生活、物质文化、生命周期、不同年龄群体、女性生活、乡村生活、城市生活、卫生保健习俗、宗教与民间信仰、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等方面加以研究,揭示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嬗变与传承的互动关系,以求清晰地再现中国历代具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发展的基本脉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