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科是20世纪中国最早建立的伦理学科点。1960年成立伦理学教研室,1987年成立伦理学研究所,1996年成立道德科学研究院,2000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王小锡主编的《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共8卷。此中心组编的《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系列丛书》。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科是20世纪中国最早建立的伦理学科点。1960年成立伦理学教研室,1987年成立伦理学研究所,1996年成立道德科学研究院,2000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制定中、长期研究规划,加强平台建设,全面布局学科发展,同时注重特色攻关,注重研究积累,注重创新科研体制,注重提高在国内外的学术声誉。经过十年建设,此中心的科研平台及体制更加开放,研究特色和优势更加鲜明,研究力量和资源更加雄厚,在凝聚全国力量、创新研究、培养人才、学术交流、咨政服务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发挥了教育部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应有的功能。

一、总体情况

在研究队伍建设方面,此中心整合了校内科研力量,吸收了国内伦理学界顶级学者,发挥了伦理学基地凝聚研究资源和力量的平台功能。

此中心下设伦理学理论研究所、中西伦理比较研究所、现实道德问题研究所、中国农村道德研究所、经济伦理研究所、企业伦理研究所等。此中心以伦理学基础理论、中西伦理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思想品德教育、应用伦理学、现实道德问题研究为主要方向。

此中心力求站在伦理学研究前沿,推动伦理学向理论研究和现实服务两个方面发展。十年来先后承担了20个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并以此为抓手带动和深化了相关伦理学研究。在数十项获奖成果中,有不少可以代表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水平。

此中心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十年来举行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10次,小型专题学术会议11次,并设有不定期学术讲座,“伦理学国际名师系列讲座”和“人大伦理学论坛”都在陆续进行。国际互派合作访问研究者的工作也按计划开展,十年来出国访学或参加学术交流49人次,国外来此中心进行访学和交流的人员有37人次,已成为我国伦理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此中心通过课题研究,力求造就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所依托的伦理学重点学科的研究生90%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基地研究项目。所培养的各层次人才在全国各单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中心关注社会热点,在社会建设和咨政服务中作用突出。十年来为国家及相关部门提供并被不同程度采纳的咨政报告十余份,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也日益成为社会理论重镇和思想资源库之一。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此中心十年来在发挥伦理学基地优势、繁荣学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了一定成绩。

此中心关注理论前沿和现实热点,推动伦理学学术研究和现实研究双轨发展。10年来,共承担各类课题87项,出版专业书籍76部,获国家、省部级各种奖励27项,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不乏具有前沿性和学术影响的力作。如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哲学类一等奖的《罗国杰自选集》,获北京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罗尔斯政治哲学》(龚群著)和《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葛晨虹著),获全国高校思政教育优秀专著一等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吴潜涛著),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的《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龚群著)等。

此中心努力创新体制,整合地方团队力量,在凝聚、启动全国范围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先后与有相关研究资源、研究实力的部门及研究所慎重商谈,合作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伦理学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等。实践证明,这一体制创新对更好地整合全国力量进行专门领域的拓展研究非常有益。

此中心在发展中培养出多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此中心研究员多人次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北京伦理学会、国家职业道德指导委员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的主要领导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全国学科规划办委员。此中心研究员罗国杰、夏伟东、吴潜涛、焦国成、葛晨虹、龚群等教授先后担任了国家“马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伦理学原理》、《西方伦理思想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此中心还通过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研究,使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转化,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平台。

此中心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会议,努力使其成为本学科学术交流中心。此中心注重学术交流的广泛性和专业性,在组织每年一届的全国或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的同时,也举办小规模、高规格的专题研讨会,还常设不定期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教授讲学。国际性互派合作研究和访问学者的工作也按计划开展,目前已同美国、英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相关研究机构开展着多形式、多渠道的学术交流。

在咨政服务方面,此中心关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以课题研究、研讨会、讲座、建议报告等方式,在全国道德建设中起着突出作用。此中心的许多研究员作为权威专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参与并引导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除了圆满完成教育部、中宣部、北京市等单位的委托任务和调研报告外,其他咨政建议报告也多受重视,为国家和社会道德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罗国杰自选集》。此书是作者40多年来教学科研的成果积累,被选入《中国人民大学大师文丛》,并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哲学类一等奖,在中国伦理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罗国杰的《中国伦理思想史》。此书分上下卷,是迄今为止该领域中历史跨度最长、内容最系统的思想史研究专著,对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3)宋希仁的《西方伦理学思想史》。此书是作者几十年潜心研究的系统总结和创新成果,是西方伦理学思想史研究领域公认的经典教科书。

(4)龚群的《罗尔斯政治哲学》。该书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是国内罗尔斯研究领域乃至政治哲学研究领域屈指可数的优秀著作。

(5)王小锡主编的《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2003—2010年)共8卷。此书由此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经济伦理学研究所(该所为伦理学基地下属研究所之一)共同编辑出版,是在应用伦理学研究方面的标志性成果。此书问世以来引起良好社会学术反响,对推动应用伦理学研究和交流贡献显著。

(6)此中心组编的《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系列丛书》。包括徐惟诚、罗国杰、宋希仁、许启贤、夏伟东、吴潜涛、龚群、葛晨虹、肖群忠等教授撰著的9本专著,是伦理学界在理论研究和道德建设方面较为前沿的丛书之一。

(7)安启念的《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此书为基地重点研究项目,书中就马恩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本质内涵、社会意义等做了深度研究,是一部对马恩伦理思想有全新理解和独特诠释的新著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1)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尤其要力抓基地重大项目的过程管理,通过制度举措和具体管理强化成果发表的基地署名导向,使中心具有更有效的运行机制。

(2)更好地整合各种研究资源和力量,加强跨学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联合攻关研究,加强与其他院校和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使中心成为国内伦理学研究和合作的最重要平台。

(3)打造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精品。鉴于成果数量庞大但学术精品相对缺乏的状况,中心今后在发展思路上,要注重发挥基地平台优势,加强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资源整合,组织重大攻关研究和特色研究,产出有影响的重要成果;进一步凝练方向,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学术特色和品牌;进一步开放基地课题,招标学界领军人物承担项目。

(4)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继续开好一年一届的全国学术会议,按计划举办国际会议,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基地讲学,加强已有的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的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学生国际交流。加强中心参与国际对话的能力。

(5)积极参与社会研究和道德建设,从理论层面解决现实问题;积极发挥伦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导向作用;继续做好咨政服务工作,以调研、咨政报告、专家建议等方式更好地发挥伦理学基地的理论智库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