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急赈中存在的问题

急赈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2-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后,最急迫的救灾工作之一是设法维持受灾生者的粮食需要,政府通常采取设置粥厂进行施粥赈济,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而实际上粥厂往往只设在有粮食储存的城镇,分散的农村一般不可能设粥厂,如果粥厂离灾民的住地较远,灾民也不会前去就食,因为这样做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饥饿。灾区办赈的官员常常发出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的感慨,客观上不能有所作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政府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灾害的救济。
急赈中存在的问题_穿越震荡构建和

地震后,最急迫的救灾工作之一是设法维持受灾生者的粮食需要,政府通常采取设置粥厂进行施粥赈济,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粥厂布设要合理,既要足够多,有一定的密度,又要在空间上分布合理、相对均衡,人口密度大、数量多的灾区要多设置,人口少的灾区少设置,这样才能保证所有迫切需要粮食救助的灾民能够到达粥厂就食。而实际上粥厂往往只设在有粮食储存的城镇,分散的农村一般不可能设粥厂,如果粥厂离灾民的住地较远,灾民也不会前去就食,因为这样做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饥饿。[25]有学者对清代官方赈济灾民的口粮进行过计算,清代官方每天给每个成人灾民的救济标准是半升米,他每天获得的热量是1386卡,只要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中等体力劳动,每天半升米是可以维持生命的。[26]但若在粥厂就食,其赈济的标准就要低得多,每个成人每天摄取的热量很可能比1386卡还要低,如果每天还要行走住地与粥厂之间较远的距离,身体就会更加虚弱,灾民因此很少到距离较远的粥厂就食。其次,震灾发生后,需要大量救济粮供给灾民,然而,正如上文所述,政府的粮仓通常是半仓或空仓,施粥赈济也难以为继。灾区办赈的官员常常发出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的感慨,客观上不能有所作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政府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灾害的救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