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

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规定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财政厅对科技创新平台负有管理、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估的职能,明确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定位、建设重点、基本条件、运行管理、政府扶持政策以及对平台的考核办法。科技条件平台以及涉及社会性规制领域的专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由政府有关部门,或由有关部门直属的以及其组建的机构牵头建设组成。
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_科技创新平台

湖北省在开展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平台建设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对前一阶段的试点建设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先后出台《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湖北省企业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案》两个重要文件,并以此为指导,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湖北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和机制。

一、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建设模式

政府引导与企业化运作的建设模式这种组建方式的特点是可以将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最大化。这种建设模式需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政府的共同推动,并联合起来对该行业的共性与关键技术进行创新研发,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资源网络,利用网络向企业提供培训、产业联盟等增值服务。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发能力相对较强,所提供的研发技术或服务往往又是核心所在。因此,在这种建设模式下它们处于主导地位,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合作对象与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企业是产品实现市场化的载体;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功能则是一般性的引导、服务与扶持资助,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湖北省现行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中,多数是通过这种方式组建而成(如图3-2)[3]

图3-2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模式

以科技资源系统整合优化为主线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其建设和运作中有效配置包括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重点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相关资源,以实现其平台设计的功能。科技创新平台从建设以至运行中需要相关公共资源的支持,在其启动、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发挥着引导、组织、激励、监督的职能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及时出台有关政策,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行进行制度安排。2006年以来湖北省出台《2006~2010年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十一五”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规划》、《湖北省科技条件平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平台建立健全的组织领导体系、组织管理机构、组织管理体制提供指导。规定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财政厅对科技创新平台负有管理、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估的职能,明确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定位、建设重点、基本条件、运行管理、政府扶持政策以及对平台的考核办法。

其次,政府提供相应的组织保证。承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行的单位分为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科技条件平台以及涉及社会性规制领域的专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由政府有关部门,或由有关部门直属的以及其组建的机构牵头建设组成。[4]现行平台中属于这类平台类型的如:湖北省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湖北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等。

再次,政府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运作的资金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资金投入。2008年省级财政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三年投入4100万元;省级财政其它渠道三年投入3530万元;共建基金投入1300万元。湖北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生命科学基础条件共享平台、优势特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它相关平台向全省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对提供服务方由政府财政资金按业务量进行补贴。

企业化经营运作,这种模式下的管理基本上参照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模式。[5]比如:平台通过组建理事会,制订与之相适应管理规章制度;在董事会下采取经理制或所长负责制。所以,组织稳定性强,合作各方技术、资源条件上相互信赖与互补,多伴有教学或科研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双方共同承担研发成本,分享研发成果。企业化的场所为成员合作研发提供便利,使各个研发力量能在统一场所内进行合作,有利于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反馈。

二、虚拟组织和实体组织“双轮驱动”的组织模式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模式可以分为两种:“虚拟组织”运行模式与“实体组织”运行模式。无论选择哪一种运行模式,都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进行考虑的。[6]按照这个理论,运行模式的选择决定于交易成本是否最低。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之所以形成两种类型组织“双轮驱动”模式,是因为这种模式可以减少企业寻找创新资源的搜寻成本与获得创新资源的信息成本,而且可以减少与科研机构谈判所产生的议价成本,从而大幅减少交易成本。显然,对于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本身来说,无论选择实体模式还是虚拟模式,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交易成本的节约甚至最小化。平台的组织模式选择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从平台建设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以下几方面因素的考虑,来选择合理的模式。

(一)放大产学研结合的效益[7]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平台,实现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多方互动,达到更好的创新组合。平台的组织模式,通过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程度,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利益关系更加紧密结合和捆绑。通过平台的牵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中,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或者鼓励企业把研发机构建在高校里面。以企业为主体单位,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共建,组建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实体方式组织,将企业创新平台下属的研究所和实验室都设在大学及龙头企业中,充分发挥大学人才优势和企业市场优势,使科研成果更贴近市场,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也避免平台建设类同于科研院所,降低管理成本,更有利于突出平台服务功能。

(二)突显服务功能的相对独立

平台通过整合共建合作单位的科技资源力量,提供相关的科技创新服务。通常,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包含一系列的技术环节和服务内容,尽管各技术服务之间有关联性,但如果这些技术服务可以分别由创建单位各自独立提供,更容易保持独立性而更好发挥各自个体的优势和特色,虚拟组织模式比较合适这样的情形。如湖北省半导体照明(LE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省科技厅倡议,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迪源光电等8家高校、企业发起,华中光电、日新科技、中科凌云等50多家企业加入的。这一联盟汇集了湖北省LED行业的龙头、规模企业,及研发实力强大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上下游、产学研、知识产权等资源共享机制,优势互补、利益分享,抱团突破关键性技术难题,占领LED高端产品市场。通过虚拟联合,环环相扣,形成了信息高度畅通、既独立又联合的技术联盟关系,推动湖北省LED产业产学研有效结合,推进科技资源整合。

(三)降低利益协调机制设计的难易程度

平台各共建单位的利益协调是平台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但是平台组建涉及单位众多,协调协同工作需要过程,一步到位建立实体组织方式,以股份制的方式为各方的利益提供机制的保障,有时存在诸多阻碍。由于平台建设涉及多个单位,不同的单位对平台建设的投入有高低,平台承担的建设任务比较复杂,大家对股份比例确定会产生一些分歧,不太容易达成共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一般的契约合同方式,以理事会的形式来组织各共建单位参与平台建设,即按照“虚拟组织”模式比较合适。

(四)增强科技资源的整合效果

采用何种模式,必须要以最优整合科技资源为基本原则,要将区域内科研设施、科技成果、科技人员等相关的优质科技资源加以有机整合和有效整合。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大多分散在各个单位里,虚拟组织运行模式仍然相对较优。

以上所述的虚拟组织模式和实体组织模式,是平台顶层的组织模式。为了更好地推动平台建设和发展,在湖北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吸收这两种基本组织模式的优点,克服各自的不足,以虚实结合的方式,从平台的不同层次上去完善相应的组织模式。对于虚拟组织模式,以“虚拟联合,实体运行”[8],即强调各共建单位在按照契约联合的基础上,借鉴实体组织运行的基本特点和运行管理方式,建立起负责平台建设发展的决策机构,和负责日常运营的组织实施机构。对于实体组织模式,以“实体联合,虚拟运行”,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各共建单位在股权联系的基础上,以虚拟的方式来组织、整合相关的科技资源,不一定通过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化来整合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程度;二是不断加大平台的开放性,通过以理事会形式吸纳平台建设单位,以扩大平台建设的队伍,不断聚集创新力量,提高科技创新的合力

三、理事会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推动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良性运行的基本保障。湖北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结合现有平台自身的特点,积极完善内部管理,构建资源共享、人才流动、高效灵活、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其核心是以理事会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构建和完善以理事会为核心,推动平台正常运转和长效管理的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等是湖北省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重要组成。特别是对于虚拟组织模式,相对来说协调比较困难,建立良好的内部协调管理运行机制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完善理事会制度

作为平台的决策机构,理事会发挥重要作用。理事会作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最高决策机构,参与平台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年度计划等重大事项的决策。[9]理事会的建设,借鉴了公司董事会建设的一些做法,加强各专业委员会的建设,从平台发展的技术咨询、业务监督、业务发展与项目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包括专家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业务发展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等。平台理事会统一协调,平台监督委员会监督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平台专家委员会进行技术指导与发展咨询。组织和落实理事会领导下的日常运行机构,实行人员专职化、岗位责任制、工作流程化来建设与运营平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协调。作为平台的决策机构,理事会要通过加强自身的功能建设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通过制定符合平台发展运转实际的理事会章程及有关科研、人事、财务、保密等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平台各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加强自身的制度规范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经费使用、平台会员管理、人员激励与考核等一系列的运作规范,保证平台平稳有序地发展。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理事会的结构。(见图3-3)[10]

图3-3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理事会结构

(二)实行多样化运作方式[11]

为了推动平台承担的各项功能得以的顺利发挥,平台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如项目形式、合同形式、股份制、会员制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围绕制造业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的目标,通过平台建设和多样化运作着力提高我省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发展绿色制造能力,提升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现代装备创新平台下设研究所和服务机构,对于研究所采取以院校为主体的股份制形式,服务中心则由企业化运作的若干个经济实体组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下属的各服务部门,采用股份制、独资、经营责任制等多种方式,最低限度的降低平台经营成本,使平台尽快进入收支平衡、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完善科技成果收益分享制度

根据我省不同平台组织模式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机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平台可通过协议等的方式,对于成果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成果产生的收益,加以明确,做出相应的规定。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过程中,要合理、公平地分配各方利益,这不仅有利于鼓励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有利于平台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良好、持续合作。

(四)保障稳定的平台经费投入

任何技术平台的存在和发展,无论是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必须有大量科技研发资金作为支撑。科技平台建设经费需要增加科技研发资金政策的保障,同时也要在政府引导支持下有关单位自筹相结合进行解决。日常运行经费通过开展各类创新服务和承担企业、政府委托的科技项目,以及当地政府支持和企业资助等途径获得。平台通过良好的服务和管理,实现良性运作,获得平台自我生存、发展的空间和资金保障。

(五)强化动态的人员流动和合作机制

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实现湖北经济崛起的首要条件是人才。湖北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是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功能。通过科研工作产生科研成果,并通过企业、政府或其它组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产生经济效益。湖北人才资源总体实力较强,但科技人才队伍却存在管理机制不活、人才结构与分布不合理、人才流向不均、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等问题。人才资源整合需要构建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为科技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中,建立动态的人员流动和合作机制,使得作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资源人才得到有效整合。进一步探索和改变现有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建立适应平台环境的,基于项目和服务的人员调配、有序流动和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

(六)健全设备设施共享管理制度

成立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理事会,由湖北科技厅、湖北省财政厅、武汉市科技局、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湖北省科学器材公司等资助单位和承办单位共同组成。理事会负责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的协调与管理工作,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严格按照《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管理办法》对平台的仪器设备设施实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按照湖北省平台建设纲要的精神,对一些省财政补助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统一纳入我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公用平台的管理。入网仪器设备由平台统一安排使用,建立共建共享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制度,保证仪器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七)执行严格的绩效管理制度

湖北科技创新平台自身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采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方法。平台的政府主管部门,定期对平台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遴选,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的平台进行调整和更新。2011年对全省院校、重点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积极展开调研,新建省重点实验室16家,调整撤销省重点实验室6家,验收评估省重点实验室9家。同时注重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工作,不断严格规范省级实验室的管理考核,分层次重点培育和引导,逐步使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对国家级平台的申报形成持续性、梯队性态势。同时,将平台定期的评估结果,作为政府对平台后续投入支持的主要依据。

【注释】

[1]姜涛.湖北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思考与对策建议[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1):19-20.

[2]江军民,晏敬东,范体军.基于区域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以湖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7):41-42.

[3]简兆权,陈键宏.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研究:广东地区个案[J].科学管理研究,2012(3):3.

[4]刘自新.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运行的实证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6):4-5.

[5]葛丽敏.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与组织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5

[6]简兆权,陈键宏.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研究:广东地区个案[J].科学管理研究,2012(3):4.

[7]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探讨.http://www.zjkjt.gov.cn/news/node11/detail110406/2008/110406_14989.htm

[8]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探讨.http://www.zjkjt.gov.cn/news/node11/detail110406/2008/110406_14989.htm

[9]李海华.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评价及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0

[10]简兆权,陈键宏.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研究:广东地区个案[J].科学管理研究,2012(3):3.

[11]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探讨.http://www.zjkjt.gov.cn/news/node11/detail110406/2008/110406_14989.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