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创新链的形成,即对于科技创新平台而言,构成其活动能力的核心就是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诸多科技创新主体在协同作用中构成的创新网络。这三个特征是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_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是推动本地区或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因而,要避免走入为建设平台而建设平台的误区,就要紧紧把握创新能力的形成这一核心。

一、创新能力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ter)是最早涉及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经济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的新的组合。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随后,创新能力概念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所揭示的内容实质却大致上类似,他们几乎一致地把技术创新能力理解为“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对生产要素创造性集成的一种能力”。

创新能力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整体性。创新能力是一个能力组合的概念,它由众多能力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一般可分为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两大类,其中技术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的核心和表现;而制度创新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保证,可以促进各项创新要素形成最有效的组合方式。因此,制度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的基础要素。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集成创新能力,但技术创新能力最大的推动力是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只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才能最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第二,层次性。创新能力一般可以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微观上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观主要指产业、集群和区域的创新能力,宏观上指国家创新能力。对不同层次、不同研究对象创新能力的定义,可以从创新能力是对生产要素创造性集成的能力这一最本质的定义出发,依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作出相应的界定和说明。第三,累积性与渐进性。任何层次的创新能力都是一种存量,一种具有体现和非体现特性的资源,把创新能力理解成一种存量和资源便抓住了创新能力的本质。与此同时,创新能力还具有积累性、渐进性的特点。现有创新能力是过去积累的结果,反映的是一种存量水平,创新能力的每一点提高,都是在增加现有的创新能力,同时又是再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8]

本书将创新能力定义为是创新主体利用创新资源进行创新的能力,即将创新资源(主要指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等)运用于研究与发展、营销等过程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开拓新市场、新品牌的综合能力。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是由若干家跨单位、跨领域、跨地区的高校、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和相关企业等组成的科技创新载体,通过吸纳、集聚和整合区域内外知识、信息、技术等相关创新资源,促进它们流动、扩散,最终为各个创新主体提供公共创新服务和产业技术支撑。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政府三方共同构成了创新的部门,在创新链的各个阶段,三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构成了抱成一团又相互影响进而螺旋上升的关系,并最终形成了知识的“洪流”,实现三方信息、资源和人才的双向流动与循环,加快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扩散速度,缩短研发时间,提升新技术商业化速度,实现知识溢出效应的最大化。[9]

二、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有学者给出了自主创新的系统框架,指出自主创新能力由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自主创新运行能力和自主创新环境支撑力四部分构成。[10]结合科技创新平台的构成与环境,我们认为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1]

(一)科技资源

科技资源是决定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首先取决于平台所拥有的资源的要素集合,包括科技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等组成的系统。科技人力资源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科技财力资源主要是指科技经费。科技物力资源主要指用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等。科技信息资源主要指为科研活动提供信息情报的图书资料、信息(数据)库以及中介咨询机构等。科技组织资源是指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

(二)科技资源配合程度

科技资源的配合程度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发挥。目前关于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以各种形式的指标体系的方式进行,包括知识生产能力、知识扩散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的创新效益等方面。因此创新能力由科技资源要素之间的配合程度决定,比如,作为科技创新能力要素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缺乏相应的开发与深加工的技术和能力,那么这种自然资源就无法得到高效的利用,因此也就无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相反,有些资源匮乏的区域,却可以利用科技和教育资源乃至管理水平等其它要素,来弥补资源方面的不足,具备更高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平台外部环境

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离不开来自各个方面的社会影响,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区域内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相关的政治、政策、法律体系等诸多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的总和就构成了决定创新能力高低的社会环境或社会生态,从而影响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

三、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

科技创新能力并不是各种科技创新平台内部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在各种要素之间寻求一种配合。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创新链的形成,即对于科技创新平台而言,构成其活动能力的核心就是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诸多科技创新主体在协同作用中构成的创新网络。诸多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而形成创新链,这种配合的过程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而构成这一配合过程的机制就是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一部分,是一种耗散结构,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开放性,必须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二是非平衡性;三是非线性,指区域创新系统各经济元素的共同作用不等于各经济元素单独作用的机械叠加。这三个特征是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将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链融入全球创新链,才能与世界各地进行知识、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在全球共享资源,才能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已有的技术平台,实现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突破。[12]因此,平台内的创新能力形成机制构成如下。

(一)平台内创新主体间对话与合作的促进

打造创新链需要特别注重促进平台内行为主体间的对话与合作,培植他们的本地根植性。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经纪人的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如设立网络经纪人代理机构,将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到一起,举行一些关于产业标准和创意等问题的讲座和座谈会,以增强联系和交流;由政府建立或是帮助行业成立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般信息或是为特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特殊的信息:联合企业、大学开展人才培训项目,为区域创新提供专业化人才;支持内部企业和相关企业成立行会和商会,加强企业间的垂直联系(供应商、顾客联系)和水平联系(同行企业间的联系)。同时要特别注意推动内部企业的技术交流合作与活动。

(二)资源协同网络的建立

基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规划是将政策设计的着眼点从增加资源的投入转向对现有的资源运用能力进行整合,通过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各种组织之间的协调,产生系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整个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也正是科技创新机制的根本精髓之所在。在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系统中,平台间的组织边界是可以相互交融的,这给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专业化知识、品牌等无形资产、人力资源、采购、技术、生产和销售等都可以纳入协同网络的范畴。

(三)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完善区域创新链。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区域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大学教师、研究生到公司兼职,知名教授兼任公司顾问或者董事会成员。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符合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分配形式,鼓励科研院所承接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对科研成果的所有权、技术转让及使用之计费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鼓励企业主动寻求科研院所的支持,为科研院所的项目提供经费援助,以达成产学研相互支撑的有机联合体。在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内部企业的技术交流合作与活动中,要注重构建起一个有效的通达国际核心竞争智力资源所在的外部网络关系,该网络关系对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