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血肉相连的亲情

血肉相连的亲情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血肉相连的亲情——高曾祖考己子孙、兄弟姐妹舅姑姨,血肉相连、亲情难断,一生之中,谁都难离难舍,习俗往往成为最好的表达。报生的习俗毋须再叙,其中不仅有如影随形的祖先,也有挥之不去的神灵,更有血肉相连的亲情。结婚成家,是父母对子女人生要求的第一大事,因此婚礼习俗当中就更加体现得亲情浓浓、亲情悠悠。第二道程序是相亲。

血肉相连的亲情

——高曾祖考己子孙、兄弟姐妹舅姑姨,血肉相连、亲情难断,一生之中,谁都难离难舍,习俗往往成为最好的表达。

习俗,有的让人感觉温情脉脉,有的让人感觉热情似火,有的让人感觉牵肠挂肚,有的让人感觉到撕心裂肺,体现出来的便是血肉相连。

这首先便体现在人的生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庆典习俗当中。

报生的习俗毋须再叙,其中不仅有如影随形的祖先,也有挥之不去的神灵,更有血肉相连的亲情。婴儿出生之时 ,其父母的欣喜,其祖父母的欣喜,其他家人的欣喜,不用形容人们也能体会出来。(www.guayunfan.com)此后,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的父母会为他的成长举办一系列的庆典:

三朝酒。婴儿出生三天,主人即要举办酒宴。

满月酒。婴儿长到满一个月的当天,也即婴儿母亲月子期满的当天,主人又要举办满月酒,既庆贺孩子满月,也庆贺母亲坐满月子下床,可以正常劳作。

百日酒。孩子长到一百天的日子,主人又会举办一个“满百日酒”,寓意“长命百岁”。

周岁酒。孩子长满一周岁,主人即会再次举办酒宴。

十岁酒。孩子长到五六岁或七八岁,一般不能等到九岁,家长就得给他举办预祝十岁生日的酒宴了。

这些酒宴的举办,在民间颇为盛行,尤其是旧时代,需要借助这么一些宴席,来拉近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表达对子女成长的关切,体现出来的自然是亲情的深厚、浓郁和密切。酒宴的操办有大有小,看主人的经济实力与地位名望。受邀的亲朋好友,一般都要送上衣物鞋帽等礼品,以示对孩子的看重、期望和对家长的尊重、答谢。

古时候有一个“冠礼”,也就是成人礼。《谷村仰承集·地舆》:“十里之遥,一本之亲……冠婚丧祭,往来庆吊,虽各派各房,不啻同堂焉。”其中的“冠”字,指的就是冠礼,即成人礼。

那时的孩子,成人之前不戴帽子,只扎发髻。成年人要戴帽子,于是在成人之年举办初冠之礼。行初冠礼时,孩子的父母、祖父母以及家族中其他人均要到场,还有孩子的老师,请宗族中的长辈长者或族长本人,主持冠礼仪式:由受礼者在祠堂上,当众将头发盘起,戴上礼帽,因为这是第一次戴上礼帽,因而叫作成人初冠礼。此时,长辈必须给这个成人的孩子取一个新的正式名字,即为“取字”。取字之后,就不能再称呼他的名了。

由于受冠的孩子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冠礼之前,母亲要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其中倾注着父母多少深情厚意呢?

成人初冠礼被废弃已有近四百年,不过取字的习俗保留到了婚礼之中。男孩结婚时,家长要给他取一个正式的字,用红纸书写了张贴在厅堂、祠堂之上,布告于宗族、祖先、亲友。红纸横用,上书“××新婚取字,请呼××”,最后两个字即所取之“字”,横向大字书写,前面的字在中缝小字竖行书写。这个“字”是不能随便取的,父母一定得仔细考虑,要在这个“字”当中表达出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和寄托。翻开《谷村李氏族谱》,每个名字后面,都是名××、字××,这就是习俗的传承。

结婚成家,是父母对子女人生要求的第一大事,因此婚礼习俗当中就更加体现得亲情浓浓、亲情悠悠。

农村的传统婚礼由嫁礼与娶礼两部分组成,嫁礼是女方家庭举办,娶礼是男方家庭举办。而在嫁礼与娶礼举办之前,男女双方结成儿女亲家,要经过诸多必不可少的程序。

第一道程序是说媒。男方得知某地某村某女子与自己的儿子比较相配,就托媒人前去说媒。女方见有媒人上门说媒,父母便会欣喜地打着商量,并尽量从媒人、红娘或月老口中探知男方家底,如人口多少、富贵与否(其中主要打探房屋几间、田地多少等)、人品怎样等等情况,如果初步印象较好,就会同意见面谈谈。至此,说媒的程序完成得比较好。

第二道程序是相亲。叫作“看罗帐”,所谓罗帐,就是床铺,进而指男方的家产及人品、身材长相、外在条件等。也有人说是“落垱”,方言中“帐”、“垱”同音,是兼音字,指地方,“看落垱”就是看落脚的地方。男女双方确定日期后,女方就邀集七大姑八大姨、上婆姆下妯娌,浩浩荡荡地前往男方家,把男方家里里外外摸个通透。男方家长为了让女方同意把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则极尽热情地招待女方亲友,把家里家外弄得亮堂光彩,甚至让儿子直接就按女方的口气称呼女方的亲友“姑姨婆婶”了。看过“落垱”之后,女方同意了,男女双方就把对方称作“对象”。孩子有了对象了,父母自然喜上眉梢,乐在心中。

第三道程序是割八字。男女双方同意结亲,就要给男女二人配生辰八字,叫作割八字,也叫对生庚。女方将女子的生辰八字用红纸书写好,送给男方。男方拿到女方的生辰八字后,也将男子的生辰八字用红纸书写了,请懂得天干地支、生肖相配、五行相生的生庚斯老或者占卜先生,就男女双方的生庚推算是否相配。若配,则亲家结成,若不配,则亲事告吹。如果男女八字相配,婚事就板上钉钉。

第四道程序是回生庚。就是订婚。男女双方割过八字,亲事敲定,便请占卜先生或者生庚斯老拣定一个黄道吉日,同时举办酒宴,邀集四方宾朋前来同喜。男方必须准备充足的聘礼和礼金,同时将写有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红纸整整齐齐地叠好,用红色托盘托着,欢欢喜喜送到女方家长手中。女方家长接了,必须恭恭敬敬地将托盘供奉到香案正中央,家仙的位置上,告诉祖宗先人这桩好事成了。从这天开始,男方就称女子为“未婚妻”,女方就称男子为“未婚夫”,女子就可以认定自己是男方家里人,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终身依靠了。《谷村仰承集》中的“节女”、“烈女”传记,可以佐证。

第五道程序是通日子。订婚之后,接下来的大事就是嫁娶大典。但嫁娶大典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仪式,先得选定日期。男方家庭觉得男女双方均已长大成人了,该谈婚论嫁了,就请生庚斯老或占卜先生,依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举行嫁娶大典的黄道吉日。选定后,男方通过媒人或者派人亲自上女方家门,将初步选定的结婚日期通报给女方,叫作通日子。女方接到这个日期后,一般都会表示同意。

第六道程序是男娶女嫁,即结婚典礼。这是整个结亲过程中最为隆重、最为热闹也最为虔诚的程序,红旗招引、唢呐奏鸣、敲锣打鼓、伴娘相随、车轿伺候等,是最基本的仪式。其中有几个体现浓浓亲情的细节:送肠。男方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女婿得给丈母娘家送上面条和猪小肠,面条意为长寿,祝泰山大人寿比南山;猪小肠,肠谐音长,寓意长长久久,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赠衣。丈母娘家接受了女婿送的面条和小肠后,当即送给他一件或一套崭新的外衣,质地越好,越体现丈母娘家对女婿的喜爱,女婿立刻就要把这件衣服穿在身上,去厅堂之上拜见女方的亲朋好友,谓之下礼。这两个环节一来一往,体现出来的亲情浓郁如蜜。哭嫁。出嫁的女子离家上轿之前,一定得拉着母亲在自己的闺房里失声痛哭,最好是编着顺口溜抑扬顿挫地哭诉,诉说自小以来父母对自己的好,感谢父母辛勤的养育之恩。这时,作母亲的自然忍不住泪湿衣襟,哽咽着劝慰女儿不要记挂父母,告诫女儿到了夫家要上敬公婆、下抚姑叔。几多亲情,几多不舍,都在泪水中流淌。辞堂。女子哭嫁完毕,走出闺房,在锣鼓与唢呐声中,拜别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家中其他亲友和供奉于堂上的列祖列宗,先在自家厅堂拜别,后到祠堂拜别,从此就离开生她养她的娘家,步入另外一个陌生的却将是她永远落脚的新家。送嫁。女子出嫁,要邀请她的若干闺密当“送嫁娘”,选择六、八这样的吉祥双数,同时她的弟弟当中要选一两个甚至三四个,跟随送亲队伍为出嫁的姐姐送“油担”,亲自把姐姐送到姐夫家去。这里既有友情的表达,更有亲情的延续,体现在同辈之中,意为同胞血脉永难割断。拜堂。男子把女子迎娶到家,便要在司仪的主持下,举行拜堂仪式。拜堂仪式远没有影视作品里面看到的那么简单,“一拜天地”是有的,但拜的不止是天地,还有祖宗神灵,这个仪式是在祠堂进行的;“二拜高堂”也是有的,但拜的也不止是父母大人,还有三服之内所有的亲友,直到同辈中比自己大的兄长姐姐,是在男子家中厅堂上进行;“夫妻对拜”是没有的,而是夫妻同拜,不论在祠堂里,还是在厅堂上,已经结为夫妻的男女就开始出双入对,一同拜敬天地祖宗神灵和父母亲友,这已经是夫妻共同生活的正式开始了。这个过程,不仅表达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肉亲情,也表达了三服之内的家族亲情。安席,嫁礼与娶礼都有正席,也即正餐,有一个席位安排的礼仪:女方的嫁礼是由女子的父亲安排席位,男方的娶礼是由新郎官安排席位。在主东家的大厅里,靠近家仙位置有两张八仙桌,四个席位体现出尊贵,右侧靠内为一席,左侧靠内为二席,右侧靠外为三席,左侧靠外为四席。一般规矩是舅父一席,姑父二席,姨父三席,其他贵客四席。但在婚礼上略有不同,特别是男方的娶礼席位安排上。在谷村,男方娶礼要办两次正席,一次是新娘子进门的当日晚餐,首席(即一席),一定得安排新郎官的舅舅坐;一次是次日早餐,一定得安排新娘子的弟弟坐首席,他是新郎官的小舅子,未来孩子的舅舅。新郎官安排这两次席位时,得点香烛,放鞭炮,给舅舅或小舅子摆好碗筷,在碗中筛上美酒,再朝他作揖三个,以示恭敬。其中的礼仪既体现了亲情的浓郁,也反映了长幼的尊卑,既涉及到亲情的秩序,也涉及亲情的面子。

第七道程序是回门。也叫作“三日回门”,这是婚礼的尾声。男女新婚第三天,男方派人将新娘子送到丈母娘家,让新娘子回门拜望父母亲人,这是联结亲情的直接手段,特别是增进丈母娘家对新婚女婿的感情。为此,丈母娘家得准备丰盛的酒席,招待新婚女婿,邀请家族中人陪同,酒量突出的人陪新郎官坐首席喝酒,一定得把新郎官灌醉方肯罢休,否则就有对新婚女婿招待不周、态度不好的嫌疑,恐对新婚夫妻今后生活产生不和谐的影响;新郎官必须得硬着头皮喝酒,直至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才算得上对丈母娘一家人十分坦诚、十分亲密,否则就有端架子、打官腔的嫌疑,恐对今后的亲戚往来产生不必要的隔阂。吃过晚宴,女方家得安排男丁送女儿女婿回公婆家,还要送上“打发”,“打发”一般是包子、面条、饼干、糖果等物品,主要是包子,男方家里要将这些包子分送给同宗同族的每家每户,以示新娘子初来乍到,需请宗族中人多多关照,这个细节叫作“表包子”,表,读去声。此举就有为新娘子与夫家宗族拉近距离、密切感情的用意。这个回送的环节叫作“送尚佬担”(应该是“送赏礼担”更妥些)。男方家里又要备酒席,招待女方“送尚佬担”的男丁们,同样要邀请族中酒量出众的人来陪酒,劝他们多喝,能把他们灌醉就更显热情似火、亲情如醴,就能预示今后的亲情关系如美酒一般芬芳甘醇。如今,因为快节奏的影响,这个程序往往在嫁娶大典之后的次日就举行,谷村太园村的李建东书记笑言:如今叫作两日回门。有的甚至干脆取消,采取用钱折算的办法代替。如此一来,亲情就褪色了许多。

如美酒一般芬芳甘醇的亲情,在生日与寿诞礼仪中体现得更是直接,甚至更为浓烈。

父母对子女,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生日,何年何月何日何时辰,了然于胸,儿女无论长多大,父母对此依然记得清晰。尤其是做母亲的,这是她们的天性。这份天性的流露,就表现为母亲在孩子生日的那天,给予孩子以生日的特别纪念,或煮一碗面条,或摊几个鸡蛋,或炒几个好菜,让孩子在开心快乐中度过自己的每个美好生日。有心的母亲,还会在孩子生日当天早上,点燃香烛,燃放鞭炮,给各方神圣供享斋饭,以示庆贺。如今的母亲可能不煮面条和鸡蛋了,而是上街买来时尚的蛋糕为孩子庆生。蛋糕似乎更有意思,既有面又有蛋,面条与鸡蛋兼具了,亲情是更浓了呢,还是浓缩了呢?

面条的作用,在长者的寿诞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儿女们给父母贺寿,举办贺寿酒席,操办的是儿子,送礼的是女儿。女儿送礼:一要送寿宴所用的菜肴食料,比如鸡鸭鱼肉等等,这是招待宾客用的;二要送面条、鸡蛋、包子、饼干糖果、鞋袜、寿衣寿被等,这是祝贺父母双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最隆重的是拜寿仪式,在司仪的主持下,儿子女儿们、孙子孙女们,依次上前跪拜,向父母敬奉面条,谓之“长寿面”,亲自喂到父母嘴里,边喂边说一些祝福的话。每一个子女跪拜时,都要放响鞭炮,增加喜庆热闹的气氛。《谷村仰承集》关于“庆寿之礼”的规定,身份地位尊贵者可以在祠堂里庆寿,宗族里还送贺寿礼物,“寿联寿烛寿饼寿面”等。身份地位卑微者即使进祠堂庆寿,那也是“仅办酒一席,或但办送知单酒一席,办酒仍送寿联寿烛。若仅办送知单酒者,烛对全无”。普通人家举办寿宴,并不一定是要争个地位、身份,而是要图个快乐、开心,为父母增添喜庆。父母与子女,在这场寿宴之际,进一步增进感情、密切亲情,表现出一家大小的团圆和睦,目的就达到了。

生日习俗,表现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深爱;寿诞习俗,表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亲情的联结,在这些习俗中得到永恒的表达。

撕心裂肺的亲情表达,是丧葬之礼。对于逝去的亲人,人们必须按照传统礼仪,送他们最后一程。

送终。是孝行的履行和表达。亲人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他的后人必须都要在场,谁没到场,都会令逝者留下永远无法抹去、令生者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更衣。对于逝者,后人们必须让他走得干净、舒服,要给他擦洗身子,换上寿衣寿裤寿袜寿鞋,让他得到人间的最后一份享受,获得最终的人生尊严。

入殓。也叫入棺。更换寿衣寿裤之后,要将逝者送入祠堂入殓。从家门口送逝者出来,前面要有报丧锣声引导,一路敲到祠堂内,以表达痛苦悲伤。入殓时,要在祖宗牌位和棺木前点燃香烛,放响鞭炮。此时,逝者的后人都会忍不住发出痛苦的呼号。这是亲情中极端不舍的极致表达。

守灵。入殓后,棺木停在祠堂中央,搭起灵堂,后人日夜守灵,接受亲友吊唁。这是后人与去世亲人的最后相伴时间。守灵时,长子长孙跪在棺木的右侧,面对前来吊唁的亲友,替逝者行答谢之礼。逝者已出嫁的女儿、孙女,得知噩耗赶来,不但要行吊唁之礼,还要行哭丧之礼,叫作哭棺,扶着亲人的棺木号啕大哭。

《谷村仰承集》记载,对于“吊丧之礼”:“凡族中绅士及绅士之父母、祖父母物故者,准纳祭奠祭文,请众做祭仪,或自办。临期最早,众绅士会集祠内,送祭帐、祭仪、猪羊等物至伊家,序立灵前。礼生唱礼读文。祭毕,盛馔而别。各送帛敬一百文,做文写文者各三百文。”这项规定仅限于“吊丧”环节,而且是对宗族之中身份地位尊贵者而言,至于身份地位卑微者,则没有那样的待遇。

以上是丧礼部分,后人对亲人的溘然去世,正沉浸在最大的伤痛之中,浓浓的亲情陡然被割断,痛楚可想而知。到了葬礼部分,哀哀凄凄的情绪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一切礼仪却如常进行,亲情便融化于葬礼习俗的各个环节之中了。

出殡的仪式最为隆重,气氛最为凝重。逝者亲人孝服在身,哭棒在手,哀伤哭泣。丧工们无声地进行着每道程序,围观者也都悄无声息,生怕自己的异常行为冲撞了亡灵。首先响起来的是报丧锣声,接着响起来的是哀伤的唢呐声。逝者的儿女们围着棺木再次哭棺。再下去是锣鼓声,和着唢呐的哀伤,奏响民间哀乐,节奏明晰却曲调哀婉。再下去是主祭的高唱声,主祭一般请专业人士,农村里有专门从事丧葬礼仪的主持(或称道士),那声音从他们嘴里发出来,像是拐了若干个弯一般,哀婉悱恻,揪心揪肺。接下去是祭拜,按规定顺序进行:先内亲,再外戚,后好友,按主祭点名轮流祭拜。祭拜过程中,不时地燃放一种短挂的爆竹,显得仓促急切,令人难受难忍的感觉。祭拜过程中,主祭会安排吟诵祭文,声音哀哀切切。祭拜已毕,然后出杀。所谓出杀,就是驱邪的仪式,主祭道士在灵堂上祭起驱邪的道符等东西,嘿嘿哈哈、比比划划地喊上一阵,之后方准出殡。再后起灵,引魂幡开路,报丧锣为次,再是挽幛花圈等,“八仙”(对抬棺人的比喻性称呼)将棺木抬起,此时哭棺的人要立即赶到祠堂大门外的空地上,面对棺木跪拜;待棺木抬过面前,他们又要立即起身,女儿孙女们上前护棺,每人手握龙绳送葬。儿孙们便由大到小依次跟在棺木后面,长子披红,端着逝者主位,长孙也披红,须骑马或坐轿;最后是丧乐队。送到墓地,准备落葬,儿孙们将哭丧棒插在棺木前,最后一次祭拜。待棺木放入墓穴之中,逝者入土为安,他们才起身,对亲人的亲情就将化为永远的思念与忧伤了。

葬礼结束后,长子长孙要回到祠堂,将逝者的灵位神主安放到供奉祖先牌位的享堂之上。返回途中,锣鼓敲着轻轻的节奏,仍是哀伤的感觉。唢呐不吹了,改为笛声或者箫声,哀伤的曲调如绵绵细雨,浇得逝者后人心酸无比。

对于丧葬礼仪,还有这样的规矩:一是入祠规矩:在村庄之中去世的族人,方可入祠举办丧葬之礼;而于村庄之外去世的族人,一律不准入祠也不准入村举办丧葬之礼,只能在野外找个地方搭建灵堂。二是坐厅规矩:祠堂一般都有二进,分为上厅、下厅,在村庄当中去世的族人,年满花甲(六十周岁谓之寿)的,停棺上厅入殓办祭;年未满花甲(未甲之年谓之短命)的族人,停棺下厅入殓办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