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西部地质灾害区域调查评价

中国西部地质灾害区域调查评价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次编制了1∶250万中国西部地质灾害图,填补了我国西部地区缺少较大比例尺地质灾害专业性图件的空白。图1 中国西部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示意图建立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内容最为丰富的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图2)。图2 中国西部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框架②新构造运动与气候耦合关系的不同,使西北及西南地区在地质灾害种类及活动方式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西部地质灾害区域调查评价_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西部地质灾害区域调查评价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

起止时间:2001—2002年

项目负责:彭轩明,鄢道平

主要完成人:彭轩明,鄢道平,黄波林,崔放,霍志涛,陈小婷

成果概况:项目的调查评价范围包括我国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自治区共998个县市。通过本次工作,基本查清了西部地区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以及地质灾害的分布现状与发展趋势,并通过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提出了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以及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其主要成果如下。

(1)首次编制了1∶250万中国西部地质灾害图,填补了我国西部地区缺少较大比例尺地质灾害专业性图件的空白。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与地质背景的关系,该图清晰地反映出西部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和发育强度的区域性特点和规律。图面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分区、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及地质灾害背景因素,包括岩土工程类型、地震及新构造运动特征、区域降水条件等。

(2)首次编制了1∶400万中国西部滑坡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图1),探讨在大区域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危险度预测评价的方法。通过各种方法的评价与实际资料的比较验证及样区检验,运用了专家评判法和基于GIS的信息量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分区评价、类比统一的原则,建立了符合区域范围广、自然条件差异大等特点的区域评价体系。在专家评判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西部滑坡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并进行了预测性评价。

(3)引进国际通行的风险区划理论,首次编制了中国西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人口的风险区划图(1∶600万),中国西部崩滑地质灾害对物质财富的风险区划图(1∶600万)和中国西部泥石流地质灾害对物质财富的风险区划图(1∶600万)。确定了西部998个县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对人口及物质财富的风险等级。

img88

图1 中国西部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示意图

(4)建立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内容最为丰富的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图2)。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中国西部突发性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管理、检索、查询等功能。该系统便于及时更新,对研究西部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作出科学的评价与预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西部大开发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对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通过深入研究地质灾害与青藏高原隆升及区域活动性构造的关系,确定了这一主控因素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控制作用;还探讨了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岩组、河谷演化、斜坡变形破坏以及区域气候和区域降雨分布的关系等。得出了以下认识。

①晚新生代尤其是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及周缘断裂的强烈活动,使得地壳内动力作用异常活跃,也形成了东西向地形的三大阶梯,造成地形地貌上的巨大反差,构成高原夷平、东部堆积这一巨大环境动力系统,这是中国西部地质环境条件的基本格局。同时也造成中国西部南、北气候条件的巨大差异,从而决定了中国西部是地球表层系统发生巨变的最活跃的地区。

img89

图2 中国西部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框架

②新构造运动与气候耦合关系的不同,使西北及西南地区在地质灾害种类及活动方式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此背景下,地质灾害的强烈发育区是在特定的地貌部位,构造和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

③青藏高原的周缘尤其是东部边缘地带,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的特点,地震、崩塌、滑坡及泥石流形成明显的灾害链。在一些大型沟谷中,常发育由上游向下游崩塌—滑坡—泥石流连为一体的不稳定山体变形区和谷底堆积区,是导致崩塌、滑坡及泥石流堵江形成堰塞湖及急流险滩事件的主要原因。

④西部突发性地质灾害密集带与活动断裂带和地震带基本吻合,如沿鲜水河、小江、安宁河及阿尔金、祁连山等深大断裂,滑坡及泥石流显示出频次高、规模大、密集及周期性短的特点。

⑤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作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通过合理工程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减缓或抑制地质灾害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和过度的资源开发,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建设,在目前情况下,加剧地质灾害的作用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西部建设中必须有长远规划,充分认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和群发性特点,加强规避与防范。

(鄢道平 黄波林 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