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相继发现了骑田岭、荷花坪、锡田等大型、特大型锡矿勘查基地。初步认为,沐浴河矿区存在较大规模的工业矿体,可作为详查基地。其中白腊水矿区已初步估算333+3341锡资源量达51万t,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目前,已控制主要岩体型钨锡矿体6个。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_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一)主要成果

1999年至2009年底,中南地区共计安排矿产资源评价项目101个,累计完成工作量:槽探639 415m3,坑探22 960m,钻探148 481m,累计投入经费29 694万元,新发现矿产地95处。新增333+3341资源量:Au 295t、Ag 7 322t、WO331万t、Sn 188万t、Pb+Zn 1 139万t、Bi 10.5万t、Cu 64万t、Sb 9.5万t、Ni 4万t、铁矿石1.2亿t、锰矿石2 281万t、铝土矿3 692万t。

1999年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在南岭地区先后部署了湘南、粤北、桂北及赣南的锡钨铅锌调查评价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首先,在找矿区位、类型、规模上取得重大进展,累计探明333+3341资源量Sn182万t、Pb+Zn281万t、Ag1 520t、Bi 10万t、Sb 10万t、Au 35t。相继发现了骑田岭、荷花坪、锡田等大型、特大型锡矿勘查基地。其中,骑田岭锡矿田已累计控制333+3341Sn资源量71万t,仅白腊水矿区Sn资源量已控制51万t,达超大型矿床规模;荷花坪锡矿Ⅳ号矿体钨锡资源量达15万t,相当于3个大型矿床,而且是新类型钨锡矿,锡田钨锡矿床已控制钨锡资源量达27万t,并且于2008年引入勘查新机制加速主矿区的勘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湘西鄂西地区在Au、Ag、Pb+Zn等评价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新增333+3341资源量Au 115.41t,Ag 1 440.02t,Pb+Zn 657.09万t,Cu 43.89万t,锰矿石量2 028万t。近年来层控—改造型铅锌矿的大面积发现,显示出巨大的区域找矿潜力,其远景储量在1 500万t以上。

1.湖北武当—神农架地区铅锌矿评价

发现了冰洞山和沐浴河等铅锌矿,该类矿床无论是规模、赋存层位或成因类型,在湖北都是首次发现。其中冰洞山铅锌矿严格受层位控制,赋存于震旦系陡山沱组,第四岩性段第二岩性层为矿区重要的含矿层,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以冰洞山为中心,围绕着冰洞山四周呈环状出露,局部因断层影响而不连续。含矿层规模巨大,露头延长达23km,一般厚5~10m,局部达20m。主要岩性由下至上为:含黄铁矿纹层状白云岩、黄铁矿化铅锌矿化角砾状白云岩及角砾状白云岩。

矿床总体上富锌而贫铅,锌资源量是铅的2.1倍。单工程矿体厚度0.75~5.27m,矿床平均厚度1.40m,平均品位Pb 1.57%、Zn 3.32%。伴生有用组分Ag、Cd、S等,均与铅锌关系密切,一般呈正相关。

经地表200~400m网度的54个槽探和浅硐工程揭露、追索及深部400m×800m网度的12个钻探工程验证,初步证实原东西两个矿体实为同一矿体在不同标高上的出露。矿体呈层状产出,倾向北西,倾角5°~25°,平均倾角为13°。

估算(333+334)铅锌资源量158.23万t,其中333铅锌资源量已达20.43万t,初步评价认为冰洞山矿区存在有较大规模的工业矿体。可作为详查基地提交。

外围的沐浴河铅锌矿,其地质背景及矿化特征与冰洞山类似,不同的是氧化深度较冰洞山相对较深。由200~400m间距的33个地表槽探和2个深部钻孔工程控制,共圈出后山和石家河两个含矿带6个铅锌矿体。主矿体长2 000~4 000m,矿体平均厚1.20~1.53m,后山矿段平均品位Pb 0.89%、Zn 4.80%,石家河段平均品位Pb 1.43%、Zn 2.75%。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主要呈单斜板状产出,总体倾向北东10°~50°,倾角5°~25°。估算(333+3341)铅锌资源量60.92万t。初步认为,沐浴河矿区存在较大规模的工业矿体,可作为详查基地。

2.湖南千里山—骑田岭锡多金属矿评价

湖南千里山—骑田岭锡铅锌矿评价项目实施以来,矿产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在找矿区位、类型、规模上取得重大进展。1999年金船塘、枞树板两矿区已提交333+3341资源量Sn 13.97万t,Bi 10.48万t,Pb+Zn 101.08万t。

骑田岭锡矿田可划分白腊水—安源、黑山里—麻子坪、山门口—狗头岭等3个北东向锡矿带,已累计控制333+3341锡资源量75万t。其中白腊水矿区已初步估算333+3341锡资源量达51万t,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其中19号脉已控制333+3341锡资源量达23.5万t。

3.湖南九嶷山—姑婆山锡多金属矿评价

共划分了官桥圩、铜山岭、九嶷山和姑婆山4个找矿远景区。2002年以来,开展了九嶷山、姑婆山地区的评价工作,新发现冬瓜冲、大关塘、挂沟冲、狮子头、癞子山、牛背地等矿产地6处。估算333+3341资源量Sn 27.25万t、W 30.62万t。

矿田内以大坳矿区控制程度最高,蚀变花岗岩体型钨锡矿是矿区最具找矿潜力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类型。矿体数条,呈穹状、似层状展布于强云英岩化的花岗岩体顶部,呈隐伏、半隐伏状产出。目前,已控制主要岩体型钨锡矿体6个。矿体赋存于蚀变体中,呈似穹状产出,其中Ⅰ号矿体规模较大,控制平均厚19.06m,品位Sn 0.165%,WO30.228%。探求了333+3341资源量Sn 46 642t,WO343 519t。

九嶷山矿田的成矿模式可以概括为。在燕山期地幔上隆、岩石圈伸展作用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活动上侵于早单元侵入体中,同时,携带成矿物质的幔源流体沿基底断裂上升加入到岩浆热液中。由于早单元花岗岩体中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富Sn、W的岩浆热液与其发生充分的交代作用,形成厚大的云英岩体。随着岩浆热液中碱金属、含F、Cl矿物的大量析出和溶液性质的变化,使Sn、W等金属络合物分解,锡石、黑钨矿等金属矿物析出,从而形成了区内重要的矿床类型——云英岩型锡钨矿床。随着花岗岩浆的演化,熔离出富含矿质和挥发分的富SiO2非均质熔浆—热液,并沿导矿断裂上升,发生充填交代作用,当其充填至层节理中时,形成似层状、脉状石英—云英岩型锡矿。变花岗岩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锡矿受层节理控制和次级断裂带控制,在碱交代花岗岩之上叠加有酸性云英岩化作用,发育钠长石化、黄玉化和白云母化,是形成该类型锡矿床的主要机制。

4.湖南郴洲荷花坪—香花岭锡多金属矿评价

(1)荷花坪矿区。新发现了两种类型的锡矿床。一是赋存于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与棋梓桥组过渡层中似层状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二是蚀变破碎带型(蚀变岩脉型)锡矿床。似层状矽卡岩型锡矿体(Ⅳ号),矿体厚度1.0~14.51m,品位Sn 0.175%~1.82%,平均Sn 0.63%,已控制333+3341锡资源量14.46万t。该类型矿(化)体在本区分布范围大,资源量远景非常可观。

受断裂控制Ⅰ、Ⅱ、Ⅲ号锡多金属矿体。Sn平均品位分别为0.60%、0.67%、0.506%,矿化连续性好,矿石类型为锡石硫化物型。

在荷花坪累计探获333+3341资源量:锡金属量16.60万t,铅金属量0.30万t,铋金属量0.10万t,其中333资源量:锡金属量3.08万t。

(2)香花岭矿区。发现了赋存于岩体接触带旁侧跳马涧组泥质砂岩地层中似层状矽卡岩型锡矿床,花岗斑岩脉型锡多属矿床,产于跳马涧组蚀变底砾岩型锡矿床。

在荷叶冲控制矽卡岩型锡矿床资源量5.85万t;初步评价花岗斑岩脉型锡铅锌银矿床γπ(Ⅰ)和γπ(Ⅱ)资源量锡3.7万t;铅锌9.48万t。新发现了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与下寒武统间不整合面上的蚀变底砾岩中的锡矿,初步控制3341资源量8.32万t,赋矿层位分布广,资源潜力巨大。

5.湖南省常宁市仙人岩—新盟山铅锌铜金银矿评价

发现了仙人岩金矿和新塘—老虎岩、大园岭、白泥冲、长皂及石坳岭等铅锌矿。区内含砾黑色黏土型金矿以及浅成低温热液型(热泉硅帽)金矿的发现,是水口山矿田找金新突破。该类型矿床埋藏浅,分布广,吨位大,易采选,氧化程度高,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共探明金资源量34.554t,其中333资源量1.598t,3341资源量32.956t。

6.湖南诸广山—万洋山地区锡铅锌多金属矿评价

发现了锡田特大型钨锡矿床,并于2008年引入新机制开展整装勘查。该矿床位于锡田岩体哑铃柄地段东、西两侧内、外接触带,已发现钨锡多金属矿脉20余条,脉带型锡钨多金属矿4处,分布在垄上、晒禾岭、桐木山3个矿段。主要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其次为构造—矽卡岩复合型、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云英岩型。锡田矿区共发现主要钨锡多金属矿脉21条,估算锡田矿区主要矿体(333+3341):Sn+WO326.87万t,外围新发现风米凹钨多金属矿、鸡冠石钨多金属矿、太和仙铅锌多金属矿、麦子坑铅锌多金属矿、青山里铅锌金多金属矿、曾子坳钨锡多金属矿、青石岭钨多金属矿均已具有良好的找矿信息。

7.湖南阳明山—大义山锡多金属矿评价

矿田位于郴州—邵阳北西向隐伏深断裂带交汇部位。锡矿成因类型主要有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型、矽卡岩型。重点对师茅冲、藤山坳、狮形岭3个锡矿区进行了评价。师茅冲锡矿区发现4个蚀变花岗岩型锡矿体,矿体厚10.74~19.58m,Sn品位0.24%~0.96%(平均0.66%)。共计提交333+3341资源量Sn 23万t、Pb+Zn 10万t、Sb 6万t。

8.湖南衡阳盆地铅锌矿评价

本矿田是湖南重要的铅锌多金属产地,已发现铅锌多金属矿床近50处。

矿床的形成受控于中酸性岩浆岩,矿体主要产于岩体外接触带或远离岩体的断裂破碎带中,以中低温交代—充填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主。

重点对留书塘矿区进行了评价。获得333+3341资源量:Pb 11.6万t,Zn 45.9万t,Pb+Zn 57.5万t,Cu 3.7万t,Ag 517.6t,重晶石158.2万t。

对羊角坪、米塘、牛平坳、山峰岭、石势塘5个铅锌矿区进行了预查。其中石势塘矿区获得3341资源量:Pb 30.6万t,Zn 0.71万t,Pb+Zn 31.34万t,Cu 3 526t,Ag 259.4t。

累计获得333+3341资源量:Pb 42.2万t,Zn 46.6万t,Pb+Zn 88.8万t,Cu 4.1万t,Ag 777t,重晶石158.2万t。

9.湖南龙山—保靖铅锌矿评价

根据控矿地质条件、化探异常特征和矿点分布特征将该铅锌矿带从北到南依次划分为洛塔铅锌矿田(Ⅰ)、保靖铅锌矿田(Ⅱ)、花垣铅锌矿田(Ⅲ)和凤凰汞锌矿田(Ⅳ)。初步认为湘西北地区铅锌矿主要受构造、地层与岩相三者的联合控制,属层控改造型中低温热液矿床,且含矿层位分布面积大,成矿条件优越,矿点多,资源潜力巨大,具有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前景。已估算333+3341铅锌金属资源量255.56万t(铅28.31万t,锌227.25万t),其中333资源量33.91万t,3341资源量221.65万t。

花垣狮子山铅锌矿区矿体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下段第三层藻礁相灰岩地层中,多为隐伏矿体。矿体平均厚度4.77m,平均品位Pb+Zn为3.21%(Pb 0.79%;Zn 2.43%)。近年施工16个钻孔(4 171.14m),14个钻孔见工业矿体,见矿率为87.5%,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并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

10.湖南沅陵县唐浒坪及外围金铜矿评价

初步查明了沈家垭、杜家坪和小桃源3个金矿评价区地质、构造特征与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品位变化;新发现金矿产地3处,铜矿产地1处,共圈定金矿体17个,获品位在3×106以上的333+3341黄金资源量47 051kg,其中333资源量3 025kg。特别是对新发现的以寺田坪为代表的铜矿(源)层,结合面上异常查证及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论证了本区成矿的远景,更开辟了本区找矿的新方向。

沈家垭矿区位于沅陵县官庄镇,矿体赋存于层间破碎带中,呈透镜状、板柱状产出,与硅化、黄铁矿化关系密切,顶底板围岩为不含或极少含黄铁矿的绢云母化、硅化蚀变板岩或未蚀变的绢云母粉砂质板岩。共圈出金矿体12个,矿体平均厚度1.57m,平均品位为16.14×106。共探明金金属(333+3341)总资源量为33 383kg,其中333资源量为3 025kg。

11.湖南辰溪—马底驿铜铅锌矿评价

矿区位于雪峰弧形北东构造带北东段之冷家溪隆起西段,北为沅麻盆地。矿体赋存于板溪群马底驿组第三段紫红色粉砂质板岩所夹富含砂质条带的粉砂质板岩中,共发现铜矿化层12层,矿体走向长500~4 500m不等,厚0.8~2.85m,含铜0.75%~8.45%;单样最高品位12.64%(厚1m);初步认为矿床类型属沉积—改造型,具较大找矿潜力。矿体呈层状产出,与地层产状一致,走向北东—近东西,倾向北西,倾角50°~80°。Ⅱ号矿层是目前已发现矿最重要的矿层,地表追索表明连续性好,分别在0线和7线各施工了1个钻孔,在4线和19线各施工了1个坑道,均见工业矿体,长度大于2 000m,平均厚度2.03m,平均品位2.08%,工程间距400~800m。全矿区共圈定品位≥0.40%以上矿体11个,估算333+3341铜资源量7.37万t,平均厚度1.95m,平均品位1.51%。预测矿床远景可达45.85万t。矿石矿物以少量辉铜矿为主,斑铜矿次之,少量黄铜矿和孔雀石、铜蓝等。以块状、条带状构造为主,细脉浸染状构造次之,前者含铜品位较高,后者品位较低。此外,在寺田坪矿区外围寒武系中新发现铜矿层厚度1~6m,含铜0.40%~1.65%,伴生银5×106~14×106,同时对新发现的楠木铺、晒谷塔、张家坪等铜矿床(点)进行了地表评价工作。共圈定品位在0.40%以上铜矿体28个,初步估算333+3341铜资源量12.95万t,矿体平均厚度1.67m,平均品位1.05%。全区预测资源远景可达50万t左右。

12.广东罗定盆地周边银多金属矿评价

重点对罗定新榕—连州银锰矿和云浮高枨银多金属矿进行了预查或普查,提交333+3341资源量:铁锰矿石1 289万t,Ag 2 158t,Pb+Zn 11.69万t,Sn 4 619t,Au 2.91t。新发现矿产地5处。

13.广东高明三洲盆地周边银铜铅锌矿评价

对高明市横江多金属矿及鹤山市江华塘银铅锌矿进行了评价,初步控制333+3341资源量:Pb+Zn 104.134 2万t、Cu 5.641 8万t、Au 2 818kg、Ag 209.5t。提供可供详查矿产地1处。

14.广东云浮大绀山地区铅锌多金属矿评价

分大金山、尖山和石门头区段。大金山区段初步圈定锡矿体4个(V10、V11、V12、V13)及一条网脉型钨锡矿带。

云浮尖山—石门头铅锌银锡矿均产于黄铁矿层之下,有多层铅锌锡银矿化层,并在构造转折部位(背斜轴或倒转向斜附近)或后期顺层破碎带形成工业矿体。矿体产出特征:矿层与地层产状一致,并与地层同步褶皱;有用矿物多为微细粒,肉眼难以发现;矿石的纹层状、条带状构造极发育;围岩蚀变不发育。初步判断为沉积岩容矿的喷流(气)沉积—改造型黄铁矿、铅锌银锡矿。

根据目前初步的资料综合整理,初步估算获得333+3341资源量:WO3+Sn 4.6万t,Pb+Zn 15.63万t,提交可供普查矿产地2处。大金山钨锡矿具大型规模,尖山—石门头铅锌矿达中型规模。

15.广西都庞岭—姑婆山锡铜矿评价

发现并初步评价了锡矿产地大型1处(贺州市路花),中型2处(贺州市八块田、灌阳县南竹河),新增333+3341资源量Sn 7.11万t、WO3671t、Cu 229t,并预测3342锡资源量16.94万t,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其中路花、八块田和八仙冲3个锡矿区发现有较大找矿潜力的矽卡岩型、矽卡岩—蚀变断裂破碎带复合型两种主要锡矿床类型。初步控制矽卡岩型锡矿体6个,面积约2km2,矿体厚1.75~9.02m,Sn品位0.308%~0.769%。其中以大湾塘SK—Ⅴ号矿体规模最大,受花岗岩坳陷带或接触构造的影响,总体呈北西走向,形态受岩体起伏而变化,长大于1 000m,厚1.0~9.02m,平均6.08m,锡品位0.116%~0.528%,平均品位0.309%。受后期构造热液叠加,锡石粒度增大,可选性增强。在姑婆山锡矿田花山三叉锡矿评价区,地表发现含锡云英岩脉带,长约9km,发现含锡云英岩脉300余条,单脉延长50~400m,脉厚0.2~1.0m,脉距数十厘米至数米;深部局部揭露到1~3层含锡蚀变花岗岩,厚度为0.27~3.30m,Sn品位0.11%~0.34%,显示本区具有寻找岩体型锡矿的潜力,值得进一步开展评价工作。

16.广西靖西—平果地区铝土矿评价

重点对田东大板铝土矿进行了初步评价,矿体规模大小不一,最大矿体长度大于33 000 m,宽2 000~5 000m,最小1 000m×500m;矿体厚0.5~19.1m,平均厚5.77m,含矿率200~1 624kg/m3,平均含矿率862.43kg/m3,初步预测堆积型铝土矿333+3341资源量2 031万t,其中333资源量146万t。外围隆安县布泉调查区2 900万t(334),都安—马山评价区3 500万t(334),崇左市柳桥—山圩异常查证区开展了相应的地质工作,预测资源潜力7 900万t。

17.广西大瑶山北侧金铜铅锌多金属评价

位于南华活动带湘桂褶皱南端。区内以寒武系褶皱基底广泛出露为特征,浊流沉积特征明显,盖层以泥盆系为主,各期次岩浆活动强烈,以酸性岩为主。1∶20万化探异常以Au、Ag、Cu、Pb、Zn、Sn为主,属高、大、全异常。共圈定1∶5万金多金属组合异常48处,圈定1∶1万金多金属组合异常70处,共发现各类矿点、矿化点25处,其中金矿点、矿化点17处,铅锌银多金属矿点、矿化点8处。进一步总结了本区物化探异常特征和铅锌、金及金多金属矿的成矿特征、成矿规律、找矿标志等,并初步建立了找矿模型,对下一步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提交333+3341资源量:Au 6.6t,Pb+Zn 59.8万t(其中333资源量22.0万t,3341资源量37.8万t),铅锌矿体平均品位4.07%,平均厚度25.98m。盘龙矿区共圈定了5个铅锌矿体,控制333资源量Pb+Zn 22万t,预测3341资源量Pb+Zn 38万t。

18.广西融水—罗城地区铜锡多金属矿评价

初步控制333+3341资源量:Sn 8.16万t,Cu 1.5万t,Zn 2.2万t;新发现中型矿产地4处(大坡岭锡矿、大平—归猛锡矿、田蓬锡矿、塘苟山—甲乐镍钴矿),小型矿产地1处(小东江锡矿)。估计大坡岭、田蓬、大平—归猛3个调查区主要矿带深部锡资源潜力23.06万t。

在元宝山花岗岩体的西侧蚀变超基性岩带中的南古—甲乐超基性岩带中新发现6个镍钴矿体,其中303矿体厚度达51.66m,Ni平均品位0.223%,Co平均品位0.012%,以硫化镍为主。初步估算资源量:Ni 3.9万t,Co 2 370t,为下阶段工作奠定了基础。

19.海南乐东县抱伦及外围金矿评价

重点普查评价抱伦及外围金矿,在豪岗岭地区及重烂岭地区共圈定了27个矿体(抱伦金矿区22个,外围5个),由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岩组成。矿体长度一般70~1240m,平均厚度为0.49~2.50m,矿体平均品位1.00~29.30g/t,个别(如V1—7)为98.05g/t,单样最高品位为282.70g/t。其中V1—3号矿体走向控制长度630m,控制最大斜深466m。平均厚度2.26m,单工程最大平均厚度7.49m,矿体平均品位19.57g/t,单样最高品位282.70g/t。经估算,V1—3矿体333+3341资源量金25.659t(其中333资源量为8.041t),占评价区总资源量的34.72%。

全矿区估算资源量的矿体17个,共估算333+3341金资源量73.910t(其中:333资源量17.931t,3341资源量55.979t)。

(二)勘查技术方法

1.发展成矿理论,指导区域找矿

通过近年来地质大调查项目的实施,不但形成了丰富的地质勘查资料,新增了一批重要矿产地,还提出了一些找矿新思路与新认识,如芙蓉矿田“一选岩体、二看异常、三找蚀变”的找矿模式,广东、广西等省(区)也总结出与岩体有关的线状和面状矽卡岩带相关找矿标志及模式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上将“五层楼”模式发展为“五层楼+地下室”,即认为在“五层楼”的根部存在云英岩型、蚀变花岗岩型矿体,可使矿床规模成倍扩大。根据这一认识,在赣南(淘锡坑、大吉山、岿美山、赣县—于都)及粤北(梅子窝)等地区补勘扩储及深部找矿中已取得明显成效;在湖南锡田地区荷树下矿区,根据地表发现含矿细脉,在推测地段的深部也发现了云英岩型和岩体型锡矿;在广西大明山钨矿区的“地下室”,除发现了岩体型钨矿化外,还出现缓倾斜近水平产出的石英脉型钨矿。此类矿体主要产在燕山期岩体的凸出部位,因此,寻找隐伏花岗岩岩凸是今后深部矿产勘查的重要方向。

2.精确确定成岩成矿年龄,实现找矿突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显示,南岭地区锡多金属成矿作用高峰期发生在燕山期,并与同期花岗岩密切相关。前人研究也曾总结得出“南岭地区具有燕山期成矿、小岩体成矿以及接触带控矿的特点”的认识,因此准确确定南岭地区众多花岗岩岩体年龄是找矿突破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但由于受测试手段的限制,区内以往许多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可靠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找矿的突破。如过去将骑田岭岩体整体划为印支期,使得该岩体的含矿性长期被忽略,直至近年其时代确定为燕山早期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获得了重大找矿突破,发现了芙蓉超大型锡矿床。

3.对以往资料进行再次开发,筛选和缩小靶区

南岭地区虽然总体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1∶5万区调工作尚未完成,而且以往基础地质资料也未充分利用。例如,2002年以来,在分析研究以往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的基础上,对赣南崇义—大余—上犹远景区的天门山—红桃岭、淘锡坑—高坌异常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已圈定出具有较大找矿远景的钨锡综合异常9处,经初步查证,确定了老庵里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锡多金属矿及八仙脑、金银庵大中型钨锡矿的找矿前景;在湖南桂东—汝城地区,通过对各矿化集中区已有的地物化遥资料开展综合整理和二次开发工作,对区内已知的矿(化)点及成矿有利地段进行了全面的踏勘检查,不仅发现了上山钨矿、大岭背钨矿等具有大型找矿潜力的新的矿产地,还确定白云仙矿集区的笔架山矿区、高凹背矿区,彭公庙矿集区的张家垄矿区有较大找矿潜力,可作为后备勘查基地。

4.地球化学找矿技术和方法

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的利用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扫面计划”,现已覆盖中国陆地600多万km2,在我国重点区带找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近20年来,新发现的矿产地80%以上都是根据这一计划提供的线索找到的。

通过对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四省(区)提供的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结果显示,南岭地区Sn>12×105、W>6×105、Bi>1.5×105的异常基本反映了花岗岩体范围;Sn>20×105、W>10×105、Bi>3×105的异常多伴有明显的Cu、Pb、Zn、Ag、As、F复合异常,反映了已知或潜在锡多金属矿田(床)的分布。从目前发现的锡多金属矿的分布来看,无一例外地产在Sn异常分布区。同时,Sn异常受岩体控制作用明显,显示Sn矿的形成与花岗岩的关系密切。在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将南岭中段划分为7个找矿远景区。近年来的找矿实践表明,各远景区安排的资源评价项目找矿效果良好。如,在万洋山—诸广山钨锡找矿远景区获得了锡田大型锡多金属矿的突破;在都庞岭找矿远景区,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其异常检查,于广西灌县境内发现了南竹河钨矿和板塘坪锡矿。

此外,地球化学找矿技术和方法,对于预测隐伏成矿构造和岩体、寻找成矿标志带和围岩蚀变带等的效果在赣南地区钨矿找矿中得到了验证。隐伏花岗岩预测理论和方法对寻找深部矿体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按其观测方法,隐伏岩隆、岩脊的地质—地球化学标志可分为显形标志和隐性标志。前者主要是野外、手标本上以及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到的地质标志,包括热变质带、热液蚀变带(如硅化、云英岩化等)、线脉带和特征矿物(如白云母、绢云母、萤石、锡石等);后者则指须通过分析测试才能显现的原生晕地球化学标志。根据已有的经验,可能应用于揭示隐伏岩隆、岩脊的隐性标志主要有喷发晕、碳酸盐同位素异常、热晕和蒸发晕,以及矿物地球化学标型。

喷气晕主要由F、Li、Rb、B组成,其中以F和Li最重要,常构成矿体原生晕的外带。根据南岭成矿带部分钨矿区的查定,氟晕在外接触带的宽度一般为200~250m,最大可达500多米。其一般异常强度在距接触面100m范围内为背景值的4~7倍。以赣南黄沙钨矿含矿隐伏岩体为例,该花岗岩体以富含W、Cu和F为特征,矿体与隐伏岩体隆起部位有关。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表明,在岩体隐伏隆起部位,岩体顶面之上300多米的地表寒武系浅变质岩含F显著增高,在隐伏岩体顶面500m之上的地表围岩中含F仍达0.17%~0.18%,是该区寒武系地层背景值(0.083%)的两倍,并随岩体顶面隆起而明显升高。该F异常可达矿区外围800m以外。Li2O也显示出类似反映。F含量除了与花岗岩的隐伏深度有关外,和W之间也呈显著的统计正相关,反映出喷气过程中W随挥发分的带出。岩体上覆变质岩中的F含量主要取决于花岗岩的早期喷气作用和期后热液作用叠加。后者主要与裂隙和矿脉或标志带有关。类似的氟晕在南岭其他重要钨矿围岩,如西华山角岩化砂岩和行洛坑蚀变千枚岩中也有明显反映。在喷发晕叠加有含矿标志带的地段,往往可发现微细粒的锡石和紫色萤石。

5.地球物理找矿技术和方法

南岭地区地球物理具有明显特点,其布格重力异常多呈面型分布,由于众多半隐伏—隐伏低密度花岗岩类岩体产生重力负异常的强烈影响,使局部重力高和重力低相间出现,且方向各异并具明显分布规律,其间为线性异常带分割,较明显的重力梯度带主要有5条(东安—河池、茶陵—蓝山、大余—韶关—四会北东向梯度变异带,钟山—连平东西向梯度变异带及通道—钟县北西向梯度变异常),它们为深部断裂构造带的反映;布格重力局部异常突出了中浅源花岗岩引起的剩余重力负异常,本区有明显走向且与花岗岩带有关的主要带状负异常共有11个(北东向有祁东—河池、都庞岭、彭公庙—骑田岭、兴国—汝城,北西向有南丹—河池、桂林—兴宁、九嶷山—乳源、安仁—诸广山、茶陵—万洋山,东西向有钟山—连平、塔山—阳明山等);航磁区域异常反映了变质基底和结晶基底隆升状态,区域磁场特征所反映的磁大地构造单元与地表和浅层地质构造单元基本一致。同时,区域磁异常多和与花岗岩岩浆作用有关的深源蚀变磁性块体有关,区内多数W、Sn、PbZn多金属矿床、矿田均有明显的局部磁异常显示。南岭地区矿化集中区(带)不仅与花岗岩(带)的分布有关,且主要分布在变质基底隆起区(包括次级隆起区)的边部结晶基底隆起区与坳陷区的斜坡带上,而结晶基底的隆、坳中心未见矿化集中区的分布。因此,区域地球物理资料是划分区域成矿带和确定成矿集中区的标志之一,而局部地球物理异常对预测燕山期隐伏成矿岩体有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以上方法在找矿实践中都不是独立使用的,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找矿方法是任何技术、方法所不能取代的,而且采用工程方法是验证各种预测有效性、获得矿床资源量及其经济价值的最终手段。

(潘仲芳 魏道芳 谢新泉 付建明 段其发 徐德明 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