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陵水县幅区域地质调查

陵水县幅区域地质调查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全面的区域地质调查,在多重地层划分对比、侵入岩、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提高海南岛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和地质演化均具有重要意义。进而认为本区缺失中晚志留统。经鉴定,腕足类化石地质时代为石炭纪,并非二叠纪。对琼中地区原划分为元古宙抱板群的大片地质体进行了解体,将大部分以前当成“混合岩”而归入抱板群的地质体厘定为海西期同构造侵位的韧性变形似斑状花岗岩。
陵水县幅区域地质调查_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海南1∶25万乐东县幅、陵水县幅区域地质调查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

起止时间:2000—2003年

项目负责:谢才富

主要完成人:谢才富,傅泰安,李志宏,付策锐等

获奖情况: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图幅一等奖(2012年)

成果概况:1∶25万乐东县幅、陵水县幅位于海南岛南半部,地理坐标为北纬18°~19°、东经108°30′~110°40′。通过全面的区域地质调查,在多重地层划分对比、侵入岩、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提高海南岛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和地质演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如下。

(一)地层方面

(1)在保亭县原石炭系南好组选层型下部发现早志留世三叶虫Latiproetus sp.(砑头虫)、中华鳍鱼棘刺化石Sinacanthus sp.及腕足类Xinanospirifer flabellum(Rong等),这些化石的发现在海南岛尚属首次;在南好矿区原定为上志留统的足赛岭组中发现早志留世特列奇期晚期牙形石Panderodus unicostatus(Branson &Mehl),Panderodus sp.等。结合前人资料,将原南好组解体,上部仍称南好组,时代为早石炭世早期;下部划归足赛岭组,两者为不整合接触关系。将足赛岭组时代由原定的晚志留世重新厘定为早志留世特列奇期。进而认为本区缺失中晚志留统。通过生物古地理对比分析,首次提出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南好地区同扬子区的生物发展史、岩性组合特征、岩相等非常相似,表明该时期它们均处于低中纬度带或南半球干旱带,可能同属一个生物地理分区。

(2)在东方县娜姆河原认为属二叠系峨查组“冰水砾岩”之上的粉砂质泥岩中,新发现丰富的腕足类、苔藓虫及海百合茎化石。经鉴定,腕足类化石地质时代为石炭纪,并非二叠纪

(3)在乐东县永明乡原定为第三系(晚始新世)瓦窑组中采获植物化石6属3种、3个相似种、6个未定种,新发现大量植物茎干化石,将其时代确定为渐新世—中新世。该套地层时代和岩性岩相特征与长坡组一致,重新厘定为长坡组。

(4)查明毛阳水泥厂原划归石炭系青天峡组的一套大理岩夹(含)云母石英片岩的岩石组合与中元古宙峨文岭组整合接触,并被海西期花岗岩侵入。对峨文岭组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原峨文岭组划分为峨文岭组下段,而将这套大理岩为主的岩石归入峨文岭组上段。同时将不磨地区与原峨文岭组断层接触的一套大理岩也归为峨文岭组上段。

(5)对三亚地层区中下奥陶统界线进行了重新研究。中奥陶统底界以牙形石Tripodus laevis的首次出现作为划分标志,它的共生牙形石分子为Oepikodus evae及Bergstroemognathus extensus,而大葵组上部产较丰富的牙形石,计有Paroistodus parallelus,Oepikodus cf.communis,Bergstroemognathus sp.等,其地质时代为早奥陶世晚期至中奥陶世早期,因此,大葵组应为跨时岩石地层单位,中下奥陶统界线应大致相当于该组上部。

(6)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调查区三亚地层分区划分为12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组),将五指山地层分区划分为22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其中重新厘定4个岩石地层单位),并建立相应的生物地层单位及年代地层单位,建立和完善了调查区多重地层系统。

(二)岩石方面

(1)将调查区侵入岩划分为61个正式填图单位(单元)、8个非正式填图单位,建立16个超单元、10个独立单元。新获得21件高精度锆石SHRIMP年龄,1件RbSr等时线年龄,2件单颗粒锆石UPb化学法年龄,新获得大量ICPMS法高精度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数据、硅酸盐分析数据和Pb、Sr、Nd同位素分析数据。基本查明了调查区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时空分布和演化序列,阐明了各侵入岩单位的地质特征、时代、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形成构造环境,建立了构造岩石组合,特别是精确厘定了本区海西—印支期造山运动的同碰撞、后碰撞早期、后碰撞晚期等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岩石组合及年龄,显著提高了调查区侵入岩研究程度。

(2)在海南东南部新发现了一条富碱侵入岩(含A型花岗岩)带。带宽近100km,带长大于150km,填绘出霓辉石碱长正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角闪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云)正长花岗岩、角闪正长岩等岩体近40个,黑云母辉长岩—闪长岩—二长闪长岩等岩体10个。其中在三亚地区首次发现中三叠世(~244Ma)的碱性岩,并厘定了中三叠世(~239Ma)的铝质A型花岗岩。查明该岩带形成时代有印支期(244~238Ma)、早燕山期(~173Ma)、晚燕山期(~106Ma)3期。将该区A型花岗岩分为碱质A型和铝质A型两种,查明早燕山期镁铁质岩石属于软流圈来源的钾质碱性玄武岩系列(具OIB特征)。该岩带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对于查明琼中地区乃至华南海西—印支造山运动结束的时间以及阐明海南岛燕山期大地构造背景有重要价值。

(3)在琼中地区首次发现了大量的早二叠世同碰撞阶段的钾玄岩系镁铁质侵入体(EMⅡ型)以及壳源强过铝花岗岩体,厘定出晚二叠世及早中三叠世后碰撞阶段的高钾钙碱性和拉斑玄武岩系镁铁质侵入体(EMⅡ型)。为探讨海南及华南海西—印支期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

(4)在一些花岗岩体的微粒闪长质包体以及一些石英闪长岩体、二长花岗岩体中发现了岩浆熔离作用形成的斜长花岗质浆泡,这在以前的国内外文献中还未见报道;首次发现南山岭花岗岩及其闪长质包体中的钾长石斑晶或捕掳晶具有幔状结构或称“环斑结构”。这些新发现为岩浆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5)提出中元古宙戈枕村组原岩以单峰式的高钾钙碱性玄武岩—玄武安山岩—英安岩火山岩系为主。在白垩纪岭壳村组新发现了属钾玄岩系列的粗面英安岩类。

(6)对琼中地区原划分为元古宙抱板群的大片地质体进行了解体,将大部分以前当成“混合岩”而归入抱板群的地质体厘定为海西期同构造侵位的韧性变形似斑状花岗岩。在琼中地区元古宙戈枕村组中新发现了一些片麻状斜长花岗岩脉,新发现一处紫苏花岗岩体。

(7)对调查区变质岩进行了详细的成因分类,系统调查和总结了不同成因岩石类型的岩相和矿物组合特征及时空分布特点,为调查区变质岩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较翔实的基础资料。

(8)研究了区域变质岩、混合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矿物组成、岩石结构和产状关系等特征,探讨了混合岩的成因,认为它们是深熔作用(超变质作用)的产物。结合原岩建造、岩浆活动和构造事件等特征,进一步划分了区域变质作用类型,对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

(9)以地质事件和区域构造环境分析为依据,探讨了调查区地壳演化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变质作用的表现和特征。

(三)构造方面

(1)在前人推断的、分划三亚地块和五指山地块的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中,首次发现其构造变形形迹——韧性变形带,查明其空间展布及几何特征和动力学机制,厘定该断裂带展布方向应为北东东向,而不是前人推断的东西向,为海南岛大地构造分区提供了直接证据。

(2)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区域地质资料,以及本次丰富的Pb、Sr、Nd同位素示踪新资料和生物古地理的分析,综合论证了海南岛的大地构造格局,进一步确定了以九所陵水深大断裂为界,将调查区划分为两大构造单元——三亚微地体和琼中微陆块。由于本次将三亚地区原定早燕山期的大量花岗岩的形成时代重新确定为中三叠世,以及新发现中三叠世碱性岩和铝质A型花岗岩,从而首次提出三亚微地体大致在晚二叠世与琼中微陆块连接在一起的观点。

(3)建立了调查区不同构造单元、不同构造层的变形构造序列,查明了调查区脆性断裂构造形迹的形态、产状、性质、规模及展布范围。

(4)建立了调查区地质构造事件序列和构造旋回,并从活动论角度,提出了调查区多阶段构造演化的新认识。

(四)矿产方面

(1)新发现3处钼矿化点及1处铅锌矿化点,检查了15个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初步认为其中7个沉积异常为矿致异常,8个为非矿异常,并对前人发现的12处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的金、多金属矿(化)点进行了重新踏勘评价。

(2)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总结,并编制了相应图件。

(李志宏 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