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华北—东北地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华北—东北地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项研究正是为了适应编制华北—东北地区新一代岩相古地理图的需要而开展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岩性、岩相、古生态分析和构造地层区的重建,为编制新一代与国际接轨的华北—东北地区岩相古地理图奠定基础,以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我国新一轮石油地质普查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的需要。同时,也暴露出当时我国在地质调查和教学中通用的地层划分与对比中缺乏一套固定的地质存在的问题。
华北—东北地区地层划分与对比_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华北—东北地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项目来源:山东科技大学

起止时间:2007—2010年

项目负责人:汪啸风

主要完成人:汪啸风,孟繁松,高林志等

成果概况:近30年来,作为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基础的地层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均发生的巨大变化,加之对不同地块大地构造属性及其内部构造古地理(或岩相和生物相区)认识的深化,均呼唤新一代岩相古地理出现,以期更好地适应资源普查和教学、科研的需要。本项研究正是为了适应编制华北—东北地区新一代岩相古地理图的需要而开展的。

(1)通过对各时代地层发育特征、构造地质事件或生物古地理的综合分析,结合不同地块之间的地质演化,按照活动论的观点,对华北—东北地区各时代构造地层分区进行了厘定;并按构造地层区和分区,厘定区内具代表性剖面之间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关系。

(2)改变以往我国传统地层学研究的思路和做法,即不是以区域性或地方性年代地层单位,而是以全球统一地质年表作为时代对比的标尺;不是延续统一地层学的原理,而是选择多重地层划分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确定不同时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以生物地层研究为基础,结合同位素测年,在正确引用或厘定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以表格的形式展示我国北方地区年代、生物和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与对比的标准和格架,以及区内具代表性剖面之间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关系,为分析研究区内曾经发生过的海平面升降事件和构造及古地理演化事件,重建各时代岩相和古地理图提供基础资料。

(3)在此基础上,通过岩性、岩相、古生态分析和构造地层区的重建,为编制新一代与国际接轨的华北—东北地区岩相古地理图奠定基础,以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我国新一轮石油地质普查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和勘探的需要。

(汪啸风 编)

■中国各地质时代地层划分与对比表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01—2003年

项目负责:汪啸风,陈孝红

主要责任人(按地质时代顺序):萧宗正(南华系),乔秀夫,高林志(震旦系),项礼文,朱兆玲(寒武系),陈孝红,陈立德,汪啸风,王传尚(奥陶系),王传尚,汪啸风,陈孝红(志留系),王金星,鲜思远,侯鸿飞(泥盆系和石炭系),谷峰,冯少南(二叠系),童金南(三叠系),孟繁松,陈辉明(侏罗系),张振来,李旭兵(白垩系),王乃文,何希贤(古近系与新近系),闵隆瑞(第四系)等

成果概况: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际地层委员会所倡导的关于建立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建议的推动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统一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和点(GSSP)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03年为止,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际地层委员会批准的全球统一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已达58个之多,其中包括我国浙江长山黄泥潭的中奥陶统上部达瑞维尔阶、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以及湖南花垣上寒武统下部排碧阶的层型剖面。随着全球及我国年代地层单位界线研究的进展,不仅某些系与系之间(如PreCam./Cam.,Cam./Ord.,O/S,S/D,C/P等)的界线被重新厘定,而且每个系内部的划分及统的数量及统与统之间的界线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震旦系分解为南华系和狭义震旦系,志留系四分、寒武系四分、石炭系二分、二叠系三分,白垩系二分等),即使统的数目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同以往一样称之为上、中、下统(如奥陶系),但统与统之间的界线及其含义却与原来的划分完全不同。同时,也暴露出当时我国在地质调查和教学中通用的地层划分与对比中缺乏一套固定的地质存在的问题。

(1)鉴于全球统一年代地层表是连接地学各专业领域的纽带,同时也是地学领域进行调查和研究以及反映成果和信息的“共同语言”,无论从事地质事件研究或是探索海平面升降变化,或者进行古地理重建都离不开一个精确的全球年代地层表,否则就不可能准确反映不同地区的这些事件间的相互关系,甚至把本不同时的事件误认为是同一事件,导致所得的认识或结论与客观实际相左。

(2)就岩石地层单位而言,经过各省(区)岩石地层单位清理和中国各时代地层典的出版,我国在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这对于提高我国新一代地质图的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上述两项成果都是在总结以往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不少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归属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全球及我国年代地层研究的进展。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当前正在进行的1∶25万、1∶5万地质调查的质量,使所提交的地质图的时代注记、柱状图及报告缺乏“共同语言”,也难以与国际统一的年代地层划分接轨。

(3)随着全球统一年代地层表的修改、厘定和建立,以及我国区域性地层年表框架的提出,如何解决散布我国各地各时代的岩石地层单位的确切时代和对比问题,就成为当前地质调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况且,这也是从事和提高地学不同专业领域研究水平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在地史时期跨越了分属不同纬度和生物地理区的板块,发育了从前寒武纪第四纪各时代地层,但由于受地壳运动、构造古地理和岩相及生态分异的影响,不同构造古地理区或地层区所发育的地层和所含的生物化石不尽相同,甚至存在巨大的差异。从泥盆纪开始,我国就出现大范围非海相沉积,尤其是侏罗纪—白垩纪的非海相沉积分布更为广泛。这些客观存在的地质条件,为我国开展地层古生物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给不同构造古地理和岩相及生态区所发育地层之间的划分与时代对比带来一定困难;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层古生物的研究程度较东部相对较低,但随着西部大开发脚步的加快和地质大调查的开展,新的资料不断涌现,从而更有必要在总结以往工作基础上开展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调查研究。

基于上述三方面原因,如何尽快编写一套能尽可能满足地质调查需要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表,以便为进行和提高各类地学调查和研究提供一套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就成为我们要开展该项研究的初衷和目标。

《中国各时代地层划分与对比》是在各省岩石地层清理和中国地层典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指南”和重新修订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程序的概念及原理,在总结和分析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新资料,分时代,按照构造古地理分区或盆地分布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对地层发育特征、岩相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的综合分析,结合不同地块之间地质演化,按照活动论的观点,进一步修订了我国南华纪以来各时代构造地层分区(或地层区),进而在每个构造地层区内按照古地理和生物相、岩相分异特征划分出相应的生物相区(或地层分区);

(2)结合近几年年代和生物地层研究进展,在阐明各时代年代地层划分和主要进展的同时,按照国际、国内年代地层单位系列编制出我国各系年代与主要生物门类的生物地层序列对比表;

(3)根据近几年在年代和生物地层研究方面的进展以及区域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厘定各时代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指出每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的主要岩性和生物特征及其时代,特别对地层工作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的构造地层分区以及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划分及其时代,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意见,以供进一步讨论修改;

(4)分时代,按构造古地理(或盆地)或地层区和分区(生物相区)编制我国各时代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供地质调查和各类地质研究参考。

该成果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领导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古生物中心学术委员会具体指导下,组织国内有关科研(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宜昌、成都、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教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生产单位(北京地质矿产局)的30多位专家,以2003年年底前所能收集到公开发表的资料为基础,结合各自的实践,共同编写完成。各时代多重地层对比表及说明书的完成由汪啸风、陈孝红统一编辑、加工。在此基础上于2002年1月10—17日,特邀请古生物中心学术委员会及全国及各省(区)地质调查院有关专家和技术骨干,通过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讨班的形式,广泛征求对所编的表和说明书的意见,并按会上和会后所提的意见,花了近1年的时间进行补充、修改,于2004年正式出版,厚达596页,从而为地质调查、科研和教学提供了一本广为使用工具书。

(汪啸风 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