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方位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紧紧围绕专业学科特点,坚持“践行悟道”理念,将实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思维方法、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品德高尚、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
——强化实践教学。学校提出“理科贴近科学研究、工科贴近工程实际、文管贴近社会实践”的教学原则。比如,学校在重点学科地质学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在低年级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入领会在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科研方法,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高年级实践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生产任务,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20世纪50年代起,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3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200余个校外实习站点和47个产学研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学校都有上千名学生在矿山、油田、野外地调区域、地质工程现场开展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学校以“浓厚学术氛围、搭建成长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共建和谐校园”为宗旨,以科普活动、学术交流、项目资助、学术竞赛等活动为载体,搭建了以“挑战杯”赛事为龙头、以青年科技节为主线、以特色活动为主体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建立了27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设立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基金和创业计划竞赛基金,开展了震旦讲坛、地学名家论坛、科技论文报告会等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精品科技活动。10年来,学校举办大学生科普讲座500余场、课外科技培训300余场、创业知识培训240余场、科技论坛500余场;学生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8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学校约70%的学生参与了青年科技节活动,40%的学生受到青年科技节项目资助。
——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出台了《关于对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若干事项的意见》,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宗旨,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通过统一开设课程,设置社会调查自主学习学分,集中组织学生从事社会调查活动,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支持和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坚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011年暑期,学校共组织282支校级主题社会实践团,291支社会调查小分队,1万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在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勘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等方面投身实践、服务社会,形成了“地大学子西进工程”、“地大学子地调行”、“踏访总理足迹西部行”、“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队西部行”等一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品牌项目,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
(2012-01-09 教育部网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