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自然对人的异化,集中表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高到哲学的高度。“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的。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生态危机”_当代科学技术哲学

二、自然对人的异化:“生态危机”

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手段认识和改造自然,既是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又是自然对人的异化过程。而自然对人的异化,集中表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1.作为自然人化的同一过程而发生的自然的异化

(1)何谓“异化”

“异化”(英文alienation,德文entfremdung),源于拉丁文“alienation”,含有“转让”、“疏远”与“脱离”等意思。作为哲学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17—18世纪的一些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如T·霍布斯、J·J·卢梭用“异化”一词作为历史上国家权力起源的一种解释,意即人们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政治机构。“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高到哲学的高度。G·W·F·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了主体和客体(包括劳动者和产品)的分裂、对立,说明所谓“绝对观念”的“外化”为自然,并提出人的异化,把劳动(抽象的精神劳动)视作人的本质。L·费尔巴哈用异化说明和批判了“上帝是人的本质”的神学观点,认为人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神,却反过来拜倒在神的脚下,这就是“异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基督教的本质》)马克思则从德国古典哲学中借用了异化这个概念,运用它去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思想。因为异化使“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因此,对于工人来说,他们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9)。在我们看来,异化,实质是矛盾的一个属性或存在方式。矛盾的一方往往是从另一方中产生的,前者本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一旦它从母体中分化出来,就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从而成为与原来一方相对立的力量,制约着对方,甚至支配、压倒了对方。或者说,异化就是指本属自己的力量,经过发展后,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制约、驾驭、支配自己的力量这样一种现象。

(2)自然对人的异化——人工自然的又一重性

人工自然对人类来说不一定总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既是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又是自然对人的异化过程。亦即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界成为属人的自然,为人所需要和利用的自然;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活动结果却使自然摆脱人的控制,反过来成为祸害人、对抗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30)人与自己的创造物——人工自然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似乎没有能力完全控制自己的创造物——正如父母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子女一样,在许多情况下,人的创造物都反过来奴役人,成了驾驭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物的本意在于获得自由,但是随着自然的全面人化,人类逐渐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却失去了某些自由。

2.自然对人异化的集中表现:“生态危机”

(1)“生态危机”的概念

所谓“生态危机”(ecological crisis),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的。1949年,美国学者W·福格特在《生存之路》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而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等引起生态条件的恶化,发生了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生态失衡”。他强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说:“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生态平衡面临严重的情况,即我们的环境阻力(31)正在因过度砍伐、森林火灾、过度放牧、不良耕作法、种植过度、土地结构崩溃、地下水降低、野生动物灭绝等原因而迅速增加。”(32)

今天,自然的异化也和自然的人化一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自20世纪40年代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造福,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等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增长,如此等等。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自然对人的异化的集中表现。

(2)“生态危机”的表现形式

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曲格平先生在《困境与选择》一书中将其划归四种类型:(a)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消耗、酸雨蔓延、生物多样性减少;(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污染、海洋污染等;(c)生态破坏,主要有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土壤侵蚀、沙漠化等;(d)资源短缺,主要是可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等。也有人将其划分为下述十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消耗、酸雨蔓延、物种锐减、森林浩劫、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匮乏、海洋污染和垃圾成灾。在我们看来,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三个方面。

①人口激增。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300多万年。在开始的岁月里,人口发展非常缓慢。公元初年,世界总人口只有2.3亿。1830年全世界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当时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过0.5%。到1930年,世界人口总数也只有20亿。真正的人口高速增长,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50—1987年,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89%,1960年为30亿,1974年为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第二、三、四、五、六个10亿分别用了100年、30年、14年、13年、12年。根据人口指数增长理论,有的学者提出这样的警告:现在世界人口每年净增7 800多万,如果保持这个速度,大约每过35年就要增加1倍,到公元2600年,人口将会增长到630亿。这样每人在地球上只能占有0.23平方米的面积,连南极洲和喜马拉雅山巅都将挤满了人,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就没有生存空间,人类将何以为生呢?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人口增加,必须要开发更多的土地、森林、草地和渔场,开发更多的水资源、能源和地下矿藏,从而加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然而,地球表面的生态资源是有限的,迄今为止还看不到大规模向太空移民的可靠前景。

②自然资源消耗、短缺。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按自然资源的物质属性,通常将其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两类。前者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后者是指在现阶段不可更新、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随着人口的激增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地球环境的空间不会增加,资源的储量和再生能力极为有限。因此,人类对环境的压力和冲击就变得越来越大。

土壤过分流失与土地荒漠化扩展。研究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漫长岁月。因此,世界每年损失土壤量已超过新土壤的形成量。据统计,全球土壤流失量已增加到每年600亿吨。其直接结果是土层瘠薄,肥力下降。目前全球已有3 600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它约占陆地面积40%以上,同时荒漠化还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因荒漠化和土壤退化而丧失生产力的土地,每年就有1 800万公顷。土壤资源流失的结果,使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由1975年的3 200平方米减少为2000年的1 500平方米。

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地荒漠化之所以迅速扩展,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打乱了水分的循环,气候出现干旱,土地出现松散的流沙沉积。据世界观察研究所报告,在500年前,地球的陆地面积有2/3为森林覆盖,总面积达76亿公顷,到20世纪90年代初下降到34亿公顷,覆盖着大约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目前,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1 5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它同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特别是有“地球之肺”之称的热带雨林横遭破坏,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世界现有热带雨林19.35亿公顷,每年丧失近1 100万公顷。这种趋势如果不改变,50年后热带雨林将从地球上消失。

生物物种灭绝加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砍伐热带雨林,加速了生物物种的灭绝。据资料记载,石器时代,物种灭绝速度为每1 000年1种;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物种灭绝达到每年1种;20世纪中叶发展到每天一个物种灭绝,现在每6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1850年以来,人类已使75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绝种,使359种鸟类和297种兽类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有2 500种植物和1 000多种脊椎动物濒于灭绝的危险。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即所谓基因库,对人类的长远利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每消失一个物种都将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

除生物资源衰退,矿物资源也处在危急之中。现代工业国家消耗的矿物资源主要是燃料矿物和金属矿物。矿物资源属于不可更新资源。这些矿物是经过千百万年的地质运动,在地壳中形成的,其数量有限,在人类生产发展的短暂历史时期,它们不能恢复。因此,人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耗竭这些矿物储备,而地球的自然地质过程不可能在相对短暂的社会历史时期内再次生成第二批矿物。

矿物燃料短缺,又称“能源危机”。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生活上的繁荣富足,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能源的开发。这种能源就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然而,有迹象表明,作为现代社会基础的矿物燃料已出现明显的短缺。1989年,每三年一次的由能源官员和专家参加的世界能源大会总结道:202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增加75%,其中大部分将取自煤炭、石油和核电,然而,这种常规的能源方案并不能使现状有所好转(33)

金属矿物同燃料矿物一样,其消耗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金属(铁、铜、铝等)消耗量,超过了以往历史上的生产总量。美国已经在大量进口金属,而别的发达国家的矿物来源一般也不充足,只有依靠回收才能延续利用到一个世纪(34)

③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的消耗、短缺并行不悖的是世界性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安全。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一般说来,可以根据污染物起作用的空间处所差别,把污染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清洁的空气中含有78.09%的氮,20.95%的氧,0.93%的氩,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微量的稀有气体。当大气中某些气体异常地增多或者增加了新的成分,以致危及生物的正常生存时,就造成了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因而在工业区和城市中空气污染特别严重。近百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小数百起由环境污染导致的公害事件,绝大多数都与空气污染有关。据统计,已经发生危害或引起人们注意的大气污染物就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最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是煤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碳化氢、硫化氢和氨等。

酸雨和臭氧层的耗损是当代全球性的大气污染问题。

酸雨,通常是指和大气沉降相关的一种复杂现象,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由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雨中含有这种沉降物,故习惯上称为酸雨。实际上,酸性物质不仅仅依附于雨、雪、雾和露水,而且它们可以作为干尘粒降到地面。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部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酸雨。酸雨不仅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加速金属、石料、涂层等风化,降低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而且还会造成湖泊、河流酸化,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臭氧(O3)是大气中的微量元素,主要密集在离地面20~25千米的平流层内,称为臭氧层。臭氧层的含量只有大气质量的1img600,但它好比地球的“保护伞”,过滤了太阳的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灵万物。据科学考察发现,在北美、欧洲、新西兰上空,保护地球的臭氧层正在变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已达到2.8万平方公里。其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人类在使用挥发剂、冷冻剂、消毒剂、起泡剂、灭火剂等化学制品时,向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等气体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放出氯原子,氧原子夺去臭氧中的一个氧原子,使臭氧变成纯氧,从而使臭氧层遭到破坏。据资料记载,按目前的含氯氟烃排放量计算,百年之后臭氧总量将减少3%~5%,这一臭氧层中的微小变化,完全可使20千米以上高度的臭氧损耗60%。臭氧层减少1%,投射到地球上的紫外线就增加2%。过多的紫外线射入地面,就会杀死大量的海洋浮游生物,损害食物链,伤害农作物,使人类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增加,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水体污染。人类和陆地动植物一样,绝对少不了淡水,而它是地球上最稀少的一种水。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的2.5%,而这2.5%的淡水中,能够直接饮用的只有0.3%(35)。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有关空气、水和食物污染的报告称:全世界城市居民中有五分之四生活在受污染的大气环境中,饮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严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发生了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物质,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造成水污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将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废水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库。水质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引起传染病的蔓延。

土壤污染。系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大大超过正常含量,土地无法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影响的现象。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和人畜粪尿中含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用污水灌田或施用粪肥,一般会使农作物增产。但这些废水、废物中的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及虫卵等进入农田,沉积于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人接触了污染的土地和农产品,会引起破伤风、流行病和寄生虫病等。化肥的大量使用,则使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无机物大量残留在土壤中。它们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导致农作物减产。而农药的大量使用,则使多环芳烃、多氧联苯等有机物沉降在土壤中,毒害动植物和人。更多的土壤污染并无明显的表现,却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通过农作物对有害物的富集作用,暗地里危害牲畜和人体健康。

我们还可以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将环境污染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目前,具有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化学污染。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消费活动的产物、废物抛向环境造成危害人类健康、生物生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例如,1967年大阪港万吨油轮上四乙基铅容器破裂事件,1969年莱茵河4 000万条死鱼事件,1976年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1984年印度博帕尔联合碳化物公司化学物泄漏事故,等等。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废物抛向环境转变成化学污染物,对人和生物产生危害的现象。人类在过去30~50年中制造出来的各种合成化合物,是自然界本身不存在的物质,当人类抛弃这些合成物进入环境时,有些物质可能分解成简单的化合物,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些可能仍保留它们的化学性质或多种综合形式,在生物圈中长期遗留,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当流入自然界的合成物质不能及时分解,并不断积累时,就可能造成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物理污染。是指以机器、仪器、设备装置等人造物为载体,以噪音、振动、辐射线、废热等物理运动形式散布于人类或生物环境,其运动强度超过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忍耐的限度,造成人类或生物生理损害的现象。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放射性污染和热污染。

放射性污染。主要来源于核武器试验、核工业的放射性废物排放,各地核事故泄漏,以及各种带辐射源的装置,如X射线源等。据资料记载,在核辐射污染中,处于急性照射剂量的情况下,以其剂量的差别,人和其他生物可以在几分钟到几个月内死亡,即使免于一死,也增加了患癌症和其他缩短寿命疾病的机会(36)。辐射危害健康是由于放射性物质放射出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的结果。这些粒子和射线能破坏生命物质的分子组织并引起变异,因而导致癌症。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及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等,使世人越来越关注核电站可能给人类造成不良的后果。现代科学技术已能保证核电站的正常运转,但核废物的处理仍然是一个难题。核弹生产的每一步骤都对环境具有严重的威胁。在已关闭的、位于华盛顿汉福德保留地的普莱克工厂中,仅生产1千克钚就产生1 300升含有有害化学物并具有高辐射性的液态废物、20多万千克核废料和近1 000万升受污染的冷却水(37)。还有核潜艇事故,携带核弹头的飞机失事、用核电源的人造卫星坠入大气层等事件,同样会造成核污染。由于核废物中某些同位素有很长的半衰期,因此将来几个世纪几代人都必须关注这些废物。将放射性废物这种特殊的遗物留给子孙后代,其本身就潜伏着对人类的威胁。

热污染。主要是指由于某些化学污染物进入大气圈,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地表增温的现象。所谓“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38℃。除二氧化碳以外,对“温室效应”有重要贡献的气体还有甲烷、一氧化碳、氯氟烃以及水汽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而导致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据计算,在过去的100年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5%,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3~0.6℃。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60多亿吨,递增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0.8~3.5℃。3.5℃看上去不是很大的数字,但它的影响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地球升温0.8~3.5℃,将使海平面上升20~40厘米。当海面上升到这一数值范围的上限时,海岸和河口地区将直接受到海水入侵的威胁,引起全球气候反常。

总之,“生态危机”的严重性表明:“一个持续发展的未来要求我们同时进行:抑制二氧化碳的积累,保护臭氧层,恢复森林和土壤,停止人口的增长,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再生能源。没有任何一代人曾面临如此多的急需关注的问题。前人一代代关心过人类的未来,而我们却是面临这种决策的第一代人,这种决策将决定我们下一代继承的地球是否适合居住。”(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