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镰刀龙超科

镰刀龙超科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在FRDC—GSJB—99号标本的背椎上也发现了这些性状,但其也存在于其他镰刀龙超科类。因此,目前还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FRDC—GSJB—99号标本属于布氏南雄龙。有趣的是,虽然布氏南雄龙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镰刀龙超科的分类单元,但其显然不能归于南雄龙属。但是,如果这两个分类单元最终被证明是同种,肃州龙的属名将被保留,因为布氏南雄龙这个种不属于南雄龙属或其他目前已有的镰刀龙超科中的属,而种名将成为布氏肃州龙。
镰刀龙超科_甘肃早白垩世恐龙

肃州龙属 Genus Suzhousaurus Li,Peng,You,Lamanna,Harris,Lacovara et Zhang,2007

模式种 似大地懒肃州龙Suzhousaurus megatherioides Li,Peng,You,Lamanna,Harris,Lacovara et Zhang,2007。

鉴别特征 肃州龙是一个具有下列独征的大型(正模标本肱骨近端至远端的长度为550 mm,副模标本股骨近端至远端的长度为840 mm)镰刀龙超科类恐龙:后部背椎、荐椎和前部尾椎神经棘的顶端横向膨大;肩臼浅,边界不明显,在其肱骨部分的背内侧面有一个显著的圆形和具条纹的隆起;髂骨前突向外侧偏转并变薄、变平;髂骨前突的前背缘平滑弯曲;耻骨体前缘内凹等。

分布与时代 甘肃,酒泉。早白垩世,阿普特期—阿尔布期,新民堡群(Xinmingpu Group)。

似大地懒肃州龙Suzhousaurus megatherioides Li ,Peng,You,Lamanna,Harris,Lacovara et Zhang, 2007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登记号FRDC—GSJB—99,一具关联的部分头后骨架。包括10块部分至几乎完整的背椎;若干不完整的背肋;近于完整的右肩胛乌喙骨;完整的右肱骨;?左髂骨耻骨柄;大部分完整的左耻骨和破碎的右耻骨;几块无法鉴定的骨骼碎片。

副模,标本登记号FRDC—GSJB—2004—001,大部分脱节的部分骨架。保存的脊柱关节在一起,包括最后3块背椎,全部的5块荐椎和前6块尾椎;7根背肋;6块人字骨;近于完整的左侧腰带;近于完整的左股骨;右股骨的远端。腰带左侧与荐椎关节一起保存,但在修理时被分开。

鉴别特征 同属。

产地与层位 甘肃,酒泉,俞井子盆地和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阿尔布阶,新民堡群。

评注 FRDC—GSJB—99和FRDC—GSJB—2004—001号标本均采自俞井子盆地,化石点距公婆泉盆地产出相似大小的镰刀龙超科类—布氏“南雄龙”(IVPP V.11116)的正型和唯一标本的地方约100 km,层位可能与公婆泉新民堡群的层位相当,因此两地的标本可能属于同一镰刀龙超科类分类单元。但遗憾的是,两者的比较非常困难:IVPP V.11116号标本由11块颈椎和4块前部背椎构成,FRDC—GSJB—99号标本只有前部背椎与南雄龙的已知材料重合。更为不利的是,现找不到IVPP V.11116号标本的前部背椎,因此本书中对这些骨骼与FRDC—GSJB—99号标本相对应的骨骼的比较只能依靠由董枝明和尤海鲁(1997)提供的简短描述。在其描述中,IVPP V.11116号标本前部背椎的椎体为平凹型,侧面具有大的“侧凹”(pleurocoels),腹面具有嵴突。虽然在FRDC—GSJB—99号标本的背椎上也发现了这些性状,但其也存在于其他镰刀龙超科类。因此,目前还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FRDC—GSJB—99号标本属于布氏南雄龙。

有趣的是,虽然布氏南雄龙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镰刀龙超科的分类单元,但其显然不能归于南雄龙属。该属的模式种短脊南雄龙(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是根据唯一一件部分骨架(IVPP V.4731)建立的,其保存有颈椎、背椎和与腰带连结的荐椎。布氏南雄龙的所有颈椎为平凹型至双凹型,神经棘前后伸长,相较之下,N.brevispinus的颈椎神经棘横向扩展,后部颈椎后凹型。此外,IVPP V.4731号标本采自中国南方广东省南雄群上白垩统最上部(坎潘阶—马斯特里赫特阶),而IVPP V.11116号标本产自中国西北下白垩统上部(?阿尔布阶)沉积中。因此,如果布氏南雄龙属于南雄龙属,则该属的持续时间将达到至少2 000万年,这在目前所知恐龙类中前所未有。因而本书作者认为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之,目前还不能排除似大地懒肃州龙与布氏南雄龙为同义名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这两个分类单元最终被证明是同种,肃州龙的属名将被保留,因为布氏南雄龙这个种不属于南雄龙属或其他目前已有的镰刀龙超科中的属,而种名将成为布氏肃州龙(Suzhousaurus bohlini)。

图3—7 似大地懒肃州龙正模标本(FRDC—GSJB—99)的背椎及背肋 前部背椎(a—d),后部背椎(e—h)和背肋(i,j)的前视(a,e,i),后视(b,f,j),左视(c,g)及右视(d,h)。

标本记述

背椎 FRDC—GSJB—99保存了10块背椎,部分完整(图3—7a—h)。大体上,前部背椎(图3—7a—d)比后部背椎(图3—7e—h)保存的好很多。椎体的前后长度与背腹高度近于相等,最大的椎体在后部背椎中。背椎椎体为平凹型至双凹型。椎体的腹缘强烈内凹且在后部背椎中更加明显。前部背椎的关节面前视或后视呈卵圆形(图3—7a,b),背腹高度稍超过横向宽,前腹面有微小的嵴突或椎体下突;后部背椎缺失腹面嵴突;最后两个背椎椎体骨化愈合。较后的后部背椎关节面几乎呈圆形(图3—7e,f)。椎体的侧面具有深陷的气窝(“侧凹”),其在椎体内部似乎不再分叉。这些气窝的深度和发育程度在整个背椎系列中变化很大,但总的是向后变浅和变弱。这与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的情况类似,据称侧凹存在于其前部背椎中而在后部背椎中缺失。肃州龙的气窝发育程度似乎不如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和懒爪龙(Nothronychus mckinleyi)的,但在阿拉善龙(Alxasaurus)的背椎中,这种气窝反而缺失或很浅。

肃州龙背椎椎体的腹缘强烈内凹且在后部背椎中更加明显,这在侧视上表现得最为清晰(图3—7c,d,g,h)。此外,正如在其他镰刀龙超科类(例如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Nanshiungosaurus” bohlini,Neimongosaurus)中所描述的,在前部背椎椎体的前腹面有微小的嵴突或椎体下突,但其与Nothronychus mckinleyi唯一描述的前部背椎比较,则只是微弱发育。与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中报道的情况比较,肃州龙的后部背椎缺失腹面嵴突。肃州龙的最后两个背椎椎体骨化愈合,使人联想到镰刀龙超科类的基干分子北票龙(Beipiaosaurus)后部背椎椎体愈合的情况。

前部背椎的椎体横突生于椎体的前侧端,跨在椎体和神经弓上。其卵圆形稍侧凹的肋头关节面按比例显得巨大,在腹前—背后的长轴方向上测量,长度约为其各自椎体高度的2/3(图3—7c,d)。类似增大的肋头关节面也可见于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的前部背椎;相反,这些关节面在Alxasaurus中却小得多。在肃州龙唯一保存了部分神经弓(图3—7g,h)的后部背椎上,椎体横突较小且非常独特地位于神经弓上。保存下来的神经管小,亚圆形(图3—7a,b,e,f)。一些背椎上可能保存了下椎弓突,但也不完整。在神经弓的侧面有一个发育良好的粗壮嵴,连结椎体横突和椎弓横突,因而被称为体弓连结板,神经弓侧面的体弓连结板发育良好。在最前部的背椎中,体弓连结板与Nothronychus mckinleyi的情况一样,可能也见于Alxasaurus和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从肃州龙保存最好的背椎左侧面(图3—7a—d),可以看到该构造似由两块不同的、始终保持分离的板所组成(图3—7c)。在前部背椎中,体弓连结板构成椎弓下窝(infradiapophyseal fossa)的前背缘,该椎弓下窝浅,背腹方向伸长,位于神经弓的腹侧面。另有一个较薄的侧嵴连结椎体的后背部分和椎弓横突,因而可能对应于后中部椎弓横突板(centrodiapophyseal lamina)。在最前部的背椎中,体弓连结板和后中部椎弓横突板两者近于垂直,随着背椎系列向后,其椎弓横突的位置也向后移,两者也越朝向腹前—背后方向。肃州龙的大多数背椎上没有保存椎体关节突、椎弓横突和神经棘,或保存很不完整。神经棘在最前部的背椎中明显近于垂直,但向后则变得越来越向后背方倾斜。

FRDC—GSJB—2004—001的背椎仅保存了最后3块几乎完整的背椎(图3—8)。椎体前后度与背腹高度大致相等;前2块背椎稍呈后凹型,而最后1块则稍呈前凹型;椎体侧面中部强烈收缩而形成大的、推测为气(腔)窝的构造,但不具气腔列孔。椎体腹面不发育嵴突,但最后一个背椎的前腹部分有一个弱的径向嵴。

神经弓包围小而圆的神经管。前关节突大,其关节面圆,朝向背方;自每个前关节突的后内侧角伸出一薄板,伸达神经棘前侧缘约1/3高度处。后关节突的关节面圆而朝向腹方;每个后关节突的背方有一薄板沿神经棘后侧缘延伸,构成大而深的棘后窝的边界。

神经棘在背部膨大形成“棘平台”。在倒数第3块背椎上,该平台面横宽大于纵长,且前缘凸、后缘凹;倒数第2块背椎的该平台面也是横宽大于纵长,但其前、后缘均呈凹状;最后1块背椎的该平台面纵长大于横宽,且前、后缘直。

背肋 FRDC—GSJB—99保存的几根背肋完整程度有所不同。最完整的一根背肋似属背椎系列的前部区域,可能属于左侧,其肋头和结头在近端发育良好(图3—7i,j)。肋头由一个伸长的肋颈与肋体连结,结头的颈则相当短。肋的前面有一个突出的肋间嵴,从结头延伸到肋体,凸度向远端减弱。肋后面的相似位置有一个发育较弱的肋间嵴,肋体强烈内弯。FRDC—GSJB—2004—001保存了7根脱节但大部完整的背肋(图3—9a)。肋头在近端发育良好;每根肋的肋头通过一个长的颈与肋体相连,而结头很短。

荐椎 FRDC—GSJB—2004—001保存5块相关节的荐椎(图3—10)。第1块荐椎前关节面平,其前关节突的关节面平,朝向背方;前述的背椎上的“棘平台”在第1块荐椎上继续存在,其横宽大于纵长。第2块荐椎椎体侧向膨大,椎体横突背腹向增大,椎弓横突水平方向增大;这种增大也见于第3和第4块荐椎;“棘平台”在这3块荐椎上纵长大于横宽。最后1块荐椎,也是5块当中最小的1块,后关节面稍凹,椎体横突变小,神经棘的背面横向窄。

图3—8 似大地懒肃州龙副模标本(FRDC—GSJB—2004—001)的最后3块背椎 倒数第3块(a—e),倒数第2块(f—j)和最后1块(k—o)背椎的前视(a,f,k),后视(b,g,l),左视(c,h,m),背视(d,i,n)及腹视(e,j,o)。

图3—9 似大地懒肃州龙副模标本(FRDC—GSJB—2004—001)的背肋及人字骨 a.7根分离的背肋;b.6块分离的人字骨。

图3—10 似大地懒肃州龙副模标本(FRDC—GSJB—2004—001)的5块愈合的荐椎 a.前视;b.后视;c.左侧视;d.右侧视;e.背视;f.腹视。

图3—11 似大地懒肃州龙副模标本(FRDC—GSJB—2004—001)的前6块尾椎 第1块(a—f),第2块(g—l),第3块(m—r),第4块(s—x),第5块(y—dd)和第6块(ee—jj)尾椎的前视(a,g,m,s,y,ee),后视(b,h,n,t,z,ff),左视(c,i,o,u,aa,gg),右视(d,j,p,v,bb,hh),背视(e,k,q,w,cc,ii)及腹视(f,l,r,x,dd,j j)。

尾椎和人字骨 FRDC—GSJB—2004—001保存了前6块尾椎(图3—11)。第1块尾椎椎体为平凹型,神经棘近端面的两个侧缘各具一薄板,远端面呈皱纹状;“棘平台”的宽度远大于长度。第2块尾椎的近端关节面稍凹,横突转向远侧方。第3块尾椎的近端关节面上,紧邻其水平中线之腹侧有一水平切迹,但其远端关节面沿背腹中线隆起。第4块尾椎具单一的棘前板,神经棘背面的纵长大于横宽。第5和第6块尾椎的神经棘横向上已变得很窄。保存了6块脱节的人字骨(图3—9b),其中2块完整。人字骨在背侧桥接;在每一块人字骨中,两个背支短,包围一个小的脉管;人字骨腹突的长度约为被分为两个部分的背侧部分的3倍。

肩带 FRDC—GSJB—99的肩胛乌喙骨保存了右肩胛骨,其与乌喙骨牢固关节。与大多数其他镰刀龙超科类一样,两者可能已骨化愈合,但其间近于垂直的接触线清晰可辨。两者几乎保存完整,背视可以清楚地看到肩胛乌喙骨显著弯曲,形成强烈的侧凸和内凹(图3—12c)。这与许多其他镰刀龙超科类的情况类似[例如铸镰龙属(Falcarius),Neimongosaurus],但在有些镰刀龙超科类[例如二连龙属(Erliansaurus)]中,肩胛骨从背视看比较直。内视或侧视上,乌喙骨的前缘大致与肩胛骨的长轴垂直,其腹前端缩小为钩状,向腹方并稍向后突起。乌喙骨体因受破坏而无法推断是否存在乌喙孔,但即使该构造存在,也应与其他镰刀龙超科类的一样不发育。肩峰区不完整,仅保存了向背方突出的肩胛骨肩峰的最后部分,其向后构成了浅的侧肩峰窝的边界。背视上,保存的肩峰区部分在内外方向上薄且呈波状弯曲,乌喙骨部分外凸,其对应的肩胛骨部分外凹。紧接肩臼背侧的肩胛乌喙骨内面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圆形和具条纹的隆起,其大部分位于肱骨上。肩胛骨从内视或外视看直,背、腹缘近平行,且内外方向的厚度向后逐渐变小;其内面向背腹方向突起,凸度向后减弱。肩胛骨的后端保存不完整,但向背侧明显膨大。

图3—12 似大地懒肃州龙正模标本(FRDC—GSJB—99)的右肩胛乌喙骨、右肱骨和左耻骨 右肩胛乌喙骨(a—c):a.侧视;b.内视;c.背视。右肱骨(d,e):d.前视;e.后视。左耻骨(f,g):f.侧视;g.内视。

肱骨 FRDC—GSJB—99右肱骨保存完好(图3—12d,e)。肱骨较大,但骨体非常细;肱骨远端内外方向上的膨大程度不及进步的镰刀龙科类[例如Erliansaurus,死神龙属(Erlikosaurus),Neimongosaurus,慢龙属(Segnosaurus),镰刀龙属(Therizinosaurus)]。与Falcarius,Beipiaosaurus和Alxasaurus的情况一样,在肱骨体中段的后面不存在“锐尖的结节”(“后转子”),而这个“锐尖的结节”存在于大多数镰刀龙科类中(例如Erliansaurus,Erlikosaurus,Neimongosaurus,Segnosaurus,Therizinosaurus,AMNH 6368以及一个未命名的来自日本的类别)。肱骨长度从近端到远端达到550 mm,是目前已发现的最长的兽脚类肱骨之一。肱骨明显扭曲,因而当近端的长轴处于内外方向时,远端的长轴则处于前内—后外方向,这与其他一些镰刀龙超科类的情况[如AMNH 6368,一个未确定的镰刀龙科类,以往归于阿莱龙属(Alectrosaurus olseni)和Therizinosaurus]形成明显的差别,后者肱骨近端和远端的长轴处在同一平面内。该肱骨的近端边缘在前视或后视中呈正弦曲线状,具有一个近端突起的肱骨头和一个显著的角状内结节,其间被一个浅槽所分隔。内侧和外侧远端髁显现在肱骨远端的前面,其间为一个浅的屈肌沟。上髁发育良好。肱骨头后视呈卵圆形,向后强烈突起。在肱骨的近端外缘有一个低的边界不清的隆起,其可能与背结节相对应,标示着现代鸟类中胸小肌的附着处。向前突起的三角嵴占据了肱骨前外侧缘的近端不到1/3;肱骨近端的前内侧缘以一个低嵴为标志,该嵴与三角嵴之间为一个浅凹区域。

髂骨 FRDC—GSJB—99仅保存一个碎块,可能相当于左髂骨的耻骨柄。FRDC—GSJB—2004—001的左髂骨保存几乎完整,仅缺失前腹角(图3—13)。从外视上,髂骨前突向前腹侧极度膨大,前背缘和前腹缘近于平行;其前背缘平滑弯曲。从背视上,髂骨前突呈薄而平的板状,与荐椎没有结合面,并在保持垂直状态的情况下以与矢状面约30°的角度向外侧偏转。上髋臼部分的高度与髂骨前突相当,侧面向内凹。相较髂骨前突,髂骨后突低且短许多,向后渐细为一钝尖,并沿其背侧缘发育一个长而具皱的面。耻骨柄很长;其近端2/3的部分向前腹侧弯曲,其余部分向腹侧弯曲甚至向后腹侧缓慢弯曲。从腹视上,耻骨关节面呈直角形。坐骨柄背腹向很低,具一亚圆形的外侧关节面[反转子(antitrochanter),就像在Erliansaurus中的],与坐骨的关节面呈亚圆形。

耻骨 FRDC—GSJB—99的左耻骨大部完整且保存良好(图3—12f,g)。从内视或外视上,耻骨朝前深凹,凹入的程度大于已发现该骨骼的其他镰刀龙超科类[例如Falcarius,秘龙属(Enigmosaurus),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Segnosaurus]。前视或后视上,耻骨外凸内凹。髂骨柄从近端视呈滴珠状,长轴大致为内外方向。保存下来的坐骨突从近端到远端的长度与Segnosaurus的相似,而介于Nanshiungosaurus和Enigmosaurus的之间。但由于其后部保存不完整,该突在生活时可能向远端延伸的更远。耻骨体在内外向的宽度在到达耻骨脚膨大之前向远端减小,到耻骨脚的前远端前后向达到最宽。耻骨脚向前发育良好,近端内面浅凹;内侧或外视上,其前端点钝圆。至于右耻骨,则仅保存了耻骨脚。

图3—13 似大地懒肃州龙副模标本(FRDC—GSJB—2004—001)的左髂骨 a.外视;b.内视;c.背视;d.腹视;e.前视;f.后侧视。

FRDC—GSJB—2004—001的左耻骨保存几乎完整,仅缺失耻骨脚(图3—14)。耻骨在前后方向上略向外弯。髂骨耻骨柄的关节面内外向长,对应于耻骨柄关节面。耻骨的坐骨突向后远端膨大,因此,具有一个前后向加长的关节面。耻骨体在镰刀龙超科类中是独一无二的。耻骨体为后射型,但其指向更偏腹侧。外视上,耻骨体前缘强烈凹曲。沿其突起的后缘,近侧的半段平滑,而其远侧半段的近侧2/3部分有一个具皱纹、朝向后外侧的区域,是与坐骨闭孔突的结合面。该皱纹区从外侧不间断地向内远侧方卷曲延伸,直到已保存下来的内远侧面,构成其在耻骨联合中的结合部分。前后视,耻骨轻微向外凸。

图3—14 似大地懒肃州龙副模标本(FRDC—GSJB—2004—001)的左耻骨 a.外视;b.内视;c.前视;d.后视;e.近端视。

图3—15 似大地懒肃州龙副模标本(FRDC—GSJB—2004—001)的左坐骨 a.外视;b.内视;c.前视;d.后视。

坐骨 FRDC—GSJB—2004—001的左坐骨完整(图3—15)。其为一薄板状骨,具适度膨大的近端、稍膨大的远端以及伸长的闭孔突;其髂骨突和耻骨突均甚短。坐骨体的近端1/3部分,内外向薄,前后向宽;其前缘凹,且较相对较直的后缘薄。坐骨体的中部1/3部分具一显著突起的几乎与坐骨体垂直的闭孔突,其长度和宽度与坐骨体近端1/3的相当。闭孔突的末端稍向近远端方向膨大,并与前述的耻骨体后缘上的皱纹区结合。坐骨体的后缘在闭孔突远缘的平面上明显隆起。坐骨体的远端1/3部分向远端稍缩窄,但在末端再次膨大。若从前后方向看,与耻骨一样,坐骨也稍向外凸。

股骨 FRDC—GSJB—2004—001的左股骨保存几乎完整,仅缺失内髁(图3—16);右股骨仅保存了完整的远端。股骨头较大,呈球状,其与股骨的近端由一个明显而少见的长颈所分开。股骨头朝向背内侧,并具一略圆和具皱纹的关节面。大转子发育良好,从其前内侧角伸出一个小的、指状的前转子;两转子之间有一浅缝,两者位于同一远近端平面上。若从外侧看,股骨的近侧半段直,但其远侧半段向后弯曲。从前后方向看,股骨的外侧缘直而内侧缘稍凹。股骨体粗壮,横切面上呈卵圆形。在股骨后面紧邻股骨体中间的近侧,有一个明显的嵴状的第四转子。股骨远端有两个向后膨大的髁;外侧髁较内侧髁小许多,但具一内外向侧扁并向后指的胫腓骨嵴;内侧髁大而呈球状,也朝向后。从后视上,外侧髁向远端伸出的比内侧髁远,而后者膨大超出股骨体宽度的程度(此处指向内侧)则甚于前者。两个髁不向前扩展,两者在股骨前面以一个浅窝为界。

图3—16 似大地懒肃州龙副模标本(FRDC—GSJB—2004—001)的股骨 左股骨(a—f),右股骨(g—l)的前视(a,g),后视(b,h),外视(c,i),内视(d,j),近端视(e,k)及远端视(f,l)。

讨论

FRDC—GSJB—2004—001号标本与正模标本(FRDC—GSJB—99)发现于俞井子盆地的同一地区和新民堡群的同一层位,两者的共有骨骼包括后部背椎、背肋和左耻骨。但由于正模标本的后部背椎破碎,且在其背肋上没有发现有意义的鉴定特征,因此两者之间有效的比较只能基于其耻骨(图3—17)。正模标本强烈凹曲的耻骨前缘在镰刀龙超科类中是一个独征,FRDC—GSJB—2004—001号标本的耻骨前缘与其完全一致。此外,两者耻骨所有相对应的部分在大小、形态和结构上没有区别。因此,最为简约的结论是FRDC—GSJB—2004—001号标本代表似大地懒肃州龙的另一件标本,可以作为副模。

肃州龙副模标本保存了镰刀龙超科类中已知最好的腰带之一(图3—18),因而为比较这一支系成员间的腰带构造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在目前已知的镰刀龙超科类的12个属中,Beipiaosaurus,Enigmosaurus,Falcarius,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Segnosaurus和肃州龙保存了髂骨、耻骨和坐骨,尽管在不同的骨骼和不同的属中其完整程度有所差别。Alxasaurus,Erliansaurus和Neimongosaurus保存了部分髂骨;未予描述的破碎骨骼,Alxasaurus的被认为是一块坐骨的碎块,Erliansaurus的被认为属于一块耻骨和坐骨;Nothronychus mckinleyi保存了坐骨;Erlikosaurus和Therizinosaurus目前所知没有保存腰带骨骼。以下的比较仅基于文献资料,强调不同分类单位之间的区别,而不是比较其相似性

图3—17 似大地懒肃州龙正模标本和副模标本左耻骨的比较 正模标本(a,c),副模标本(b,d)的外视(a,b)及内视(c,d)。

图3—18 似大地懒肃州龙副模标本(FRDC—GSJB—2004—001)的左腰带及测量数据 a.左腰带外视;b.测量数据标示,单位为厘米。

Alxasaurus的髂骨只保存了一部分。其髂骨前突膨大;沿髂骨后突的背侧缘有一个长的皱纹区,与肃州龙中所见的一样。正如Russell和Dong(1994)所指出的,该皱纹区可能与Segnosaurus同一位置的大的皱纹区同源。Alxasaurus的两块平坦、带状的骨骼被鉴定为坐骨,但文献未提供插图。因此,根据腰带很难确定Alxasaurus与肃州龙的相互关系。

Falcarius的髂骨前突在背腹向极度膨大(图3—19b),后突长于髋臼前后向的长度,耻骨柄在前后向宽阔,这些特征构成了其与肃州龙的区别。Falcarius的耻骨不后转,坐骨的闭孔突不与耻骨结合,这些与肃州龙形成了对照。

Beipiaosaurus髂骨前突和后突的长度大致相等(图3—19c),而肃州龙髂骨前突的长度大于后突(图3—18)。Beipiaosaurus髂骨前突在背腹向膨大显著,而肃州龙的向前伸展甚于向背腹向伸展。Beipiaosaurus髂骨后突具一向腹侧弯曲的后背缘和向外侧偏转的后腹缘,而这种弯曲和偏转在肃州龙中不明显。两者在耻骨体和坐骨体上也存在一项重要差别,即Beipiaosaurus的呈圆甚于扁平的形状,而肃州龙的只是呈扁平状。

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保存下来的腰带骨骼都不完整(图3—19d)。髂骨前突似乎比肃州龙的更长、更向前膨大。近侧的耻坐骨关节在近远端方向上比肃州龙的更加伸长。有趣的是,保存下来的耻骨近侧部分也显示出一个与在肃州龙中所见相似的(虽然不明显)弯曲,而且远侧破碎的坐骨似乎也有一个与肃州龙一样的强烈隆起的后缘。

Enigmosaurus的髂骨没有保存前突和后突(图3—19e),所保存下来的耻骨柄在近远端方向上较肃州龙的短。Enigmosaurus的耻骨在前后向上较肃州龙的细许多,其耻骨体直,耻骨脚具一后突,而肃州龙的耻骨体凹曲,耻骨脚显然缺失后突。Enigmosaurus的坐骨体的闭孔突也比肃州龙的细许多。

Erliansaurus的髂骨背缘相对较直,其髂骨后突的腹缘平滑过渡到坐骨柄的后缘,而肃州龙的髂骨背缘突起,其髂骨后突的腹缘与坐骨柄的后端呈一个明显的角度。Erliansaurus的髂骨后突较肃州龙的短而深,其髂骨后突的后背端向腹侧弯曲,而肃州龙无此特征。Erliansaurus的坐骨柄背侧有一具皱纹的隆起,而肃州龙没有。Erliansaurus的髋臼上嵴(supracetabular crest)发育良好。两个属均具反转子。Erliansaurus只保存了坐骨和耻骨的碎片。

图3—19 镰刀龙超科类左腰带对比示意图 似大地懒肃州龙,a.耻骨据正模标本(FRDC—GSJB—99;Li et al.,2007)和副模标本(FRDC—GSJB—2004—001)复原;b.Falcarius utahensis(据Kirkland et al.,2005修改);c.Beipiaosaurus inexpectus,只有髂骨(据Xu et al.,2003修改);d.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据Dong,1979修改);e.Enigmosaurus mongoliensis(据Barsbold,1983修改);f.Segnosaurus galbinensis(据Perle,1979修改)。

Neimongosaurus的髂骨前突与肃州龙的一样向外侧强烈偏转,但其外侧面向背方倾斜,这一特征在已知的镰刀龙超科类中是唯一的。与肃州龙相同,Neimongosaurus的耻骨柄长,具一内外向极度宽阔的关节面。Neimongosaurus具髋臼上嵴,但不如肃州龙的明显。Neimongosaurus的髂骨后突上具一适度发育的短嵴(brevis shelf)。在Neimongosaurus的髂骨背缘上,沿髂骨后突背缘的中部存在一卵圆形的皱痕。

Nothronychus只保存了坐骨,与肃州龙一样,坐骨在内外方向侧扁,闭孔突发育良好;但其坐骨后缘上的隆起发育不及肃州龙,且位置更靠近端。

慢龙(Segnosaurus)的髂骨总体上与肃州龙的相似(图3—19f),均具有大的前突、短的后突、长的耻骨柄及短的坐骨柄,但两者在许多细节上有所不同。Segnosaurus的前突具有一尖的前背角,其张开成一水平面,而肃州龙髂骨的前背缘圆,前腹缘与前突的其他部分保持在同一平面内。Segnosaurus的后突具有一强壮的瘤状外隆突,而在肃州龙的同一区域则具一长的皱纹区,其可能与这种隆突同源。Segnosaurus的耻骨柄远端与柄的其他部分保持同一前腹方向,而肃州龙的偏离柄的其他部分的前腹方向,向后腹方骤弯。Segnosaurus坐骨柄上缺失反转子,与肃州龙的情形形成了对照。Segnosaurus不具像肃州龙那样的向远端膨大的坐骨突,其耻骨体直,而肃州龙的向前弯曲。Segnosaurus的闭孔突比肃州龙的短,其坐骨后缘上的隆起发育不及肃州龙。

根据上述比较,可以看出肃州龙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髂骨前突向外偏转,薄而扁平;其前背缘平滑弯曲;以及耻骨体前缘凹曲。这些特征进一步证实了该分类单元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