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泳基本操作

电泳基本操作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随着电泳技术的种类和应用在深度和广度的迅速发展,电泳已广泛用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食品及卫生等学科中,成为分离、鉴定生物大分子及分析蛋白质、核酸、酶、细胞等的重要手段。
电泳基本操作_分子生物学实验手

带电粒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向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Pe й ce首次发现了电泳现象。他在湿黏土中插上带玻璃管的正负两个电极,容器灌满水,管底放一层细砂,加电压后发现正极玻璃管中原有的水层变浑浊,即带负电荷的黏土颗粒向正极移动。1909年Michaelis首次将胶体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称为电泳。他用不同pH的溶液在U形管中测定了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电泳移动和等电点。随后许多研究者对电泳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进展非常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真正获得突破。

1937年瑞典Uppsala大学的化学家Tiselius对电泳仪器作了改进,创造了Tiselius电泳仪,建立了研究蛋白质的移动界面电泳方法,并首次证明了血清是由白蛋白及α、β、γ球蛋白组成的。Tiselius因在电泳技术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而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同年,Wieland和Fischer重新发展了以滤纸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对氨基酸的分离进行了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1950年Durrum用纸电泳进行了各种蛋白质的分离以后,开创了利用各种固体物质(如各种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糖凝胶、淀粉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方法。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利用人工合成的凝胶作为支持介质,创建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极大地提高了电泳技术的分辨率,开创了近代电泳的新时代。几十年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仍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对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使用最普遍、分辨率最高的分析鉴定技术,是检验生化物质的最高纯度,即“电泳纯”(一维电泳一条带或二维电泳一个点)的标准分析鉴定方法,至今仍被人们称为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鉴定的最后、最准确的手段,即“Last Check”。20世纪 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化学和生化分析鉴定技术的重要新发展,已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

目前,随着电泳技术的种类和应用在深度和广度的迅速发展,电泳已广泛用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药学、食品及卫生等学科中,成为分离、鉴定生物大分子及分析蛋白质、核酸、酶、细胞等的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