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病是指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虫媒病在历史上对人类曾造成过巨大的灾难。如,跳蚤传播的鼠疫,曾由于三次世界性的大流行而夺去上亿人的生命,远远超过因战争死亡的人数。医学昆虫的种类虽然众多(据初步统计仅主要吸血昆虫就达17 000余种),但成为虫媒病重要媒介者却为数较少。因此,在虫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中,首要任务是确定何种节肢动物为其传播媒介。只有及时正确地对传播媒介进行判断,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阻断虫媒病的流行。病媒昆虫的判断常依赖以下几方面的证据:
(一)生物学证据
疑为传病媒介的节肢动物,必须具备以下生物学特征:
1.与人的关系密切,许多重要疾病都是通过节肢动物吸血而传播,尤以嗜吸人血者更重要;非吸血种类则其活动必须与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如舐吸人的食物,或在食物上排泄等。
2.该动物在可疑传染病的疫区内必须有较大的数量,往往是当地的优势种或常见种类。
3.该节肢动物的个体必须有较长的寿命,能保持病原体完成发育和增殖所需的时间,这主要是指生物性传病媒介的情况。例如传播疟原虫的按蚊,其寿命至少应长于子孢子发育成熟并在涎液中出现所需的时间。
(二)流行病学证据
媒介虫种的地理分布及季节消长与某种虫媒病流行地区以及流行季节相一致或基本一致,则提示为传播媒介的可能性。在虫媒病的流行季节采取杀虫措施,当这种节肢动物被控制后,疾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地下降。
(三)病原学证据
主要从自然感染和实验室感染两个方面进行调查。自然感染的证据是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采集可疑的节肢动物,在实验室分离到自然感染的病原体,对原虫和蠕虫,须查到感染期虫体,如按蚊涎腺的子孢子,库蚊或按蚊体内的丝虫感染期幼虫。实验室证据是用人工感染方法证明病原体能在该种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能发育至感染期,并能传染给易感的健康实验动物,此种节肢动物称为易感节肢动物,节肢动物这种能够支持某种病原体发育或繁殖到具易感性的生理特性称为易感性(susceptibility),没有这种特性的节肢动物称不易感节肢动物,不可能成为某种疾病的生物性传播媒介。实验感染可证实媒介节肢动物对病原体的易感性,还可测定易感性的程度。
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节肢动物,可以初步判定为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的传播媒介;有时不能符合上述全部条件或在时间上不允许取得全部证据,也可通过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一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在不同的流行地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个地区的一种虫媒病,其传播媒介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数种。当有数种传播媒介存在时,又可分为主要传播媒介和次要传播媒介。判定媒介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中包括媒介昆虫和病原体(有的发育期研究不够)的正确鉴定,虫媒传播疾病的方式方法,流行病或病原体的分型(例如登革热),某些虫媒病还有其他传播途径,此外还存在着实验技术问题,如选择适宜的实验动物(如黑热病实验研究常用田鼠)和实验前实验条件的控制(如媒介白蛉体内病原体的发育繁殖常受感染前饲养的影响)等。在调查判断传播媒介和主要传播媒介时,必须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并取得足够的证据,综合上述几方面的资料并加以分析和论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