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赤潮的发生与微生物控制

赤潮的发生与微生物控制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有毒、有害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11次,累计面积约610km2,分别占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的16.2%和4.4%。东海仍为中国赤潮的高发区,其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占中国海域的69.1%和87.9%。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赤潮的发生与微生物控制_海洋微生物工程

赤潮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引发赤潮的藻类称为“赤潮藻”,隶属于蓝藻、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硅藻、甲藻、隐藻8个门。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海水受到污染,富集了大量有机物,营养盐过剩,当温度、阳光等条件参数适宜时,赤潮藻类就会突然大量繁殖,使海水变色。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污染的加剧,沿海海域的赤潮现象日益频繁,对海洋水产和整个海洋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活景观、经济生产,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日本濑户内海20世纪70年代初平均每年发生赤潮326次,80年代以来,经治理平均每年仍发生赤潮170~200次。福建省1989 ~1991年的3年间共发生赤潮12起,其中4起造成鱼、贝类大量死亡,损失达数千万元。1998年粤港、珠海万山群岛等海域发生赤潮,导致养殖业遭受数亿元的损失。

根据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8年,中国全海域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13738km2。其中渤海 1次,面积30km2;黄海12次,累计面积1578km2;东海47次,累计面积12070km2;南海8次,累计面积60km2。有毒、有害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11次,累计面积约610km2,分别占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的16.2%和4.4%。东海仍为中国赤潮的高发区,其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占中国海域的69.1%和87.9%。

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