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噬菌体聚糖酶的作用特点

噬菌体聚糖酶的作用特点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噬菌体聚糖酶在通过内切作用降解细菌EPS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出EPS中的寡糖重复序列。噬菌体聚糖酶对切割位点具有非常高的专一性,一种噬菌体产生的聚糖酶不会同时作用于两种不同的多糖结构。图4-14是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的效价和聚糖酶活性变化。
噬菌体聚糖酶的作用特点_海洋微生物工程

噬菌体聚糖酶最早在1956年就被发现可以用于降解细菌胞外多糖。噬菌体在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专一性的聚糖酶聚糖酶二聚糖降解酶,将宿主细菌的胞外多糖不断降解,逐渐穿过细菌的胞外屏障,达到细胞表面并与细胞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再侵入到细胞的内部(图4-12)。

图4-12 噬菌体聚糖酶在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初期的作用(引自Hughes. et al)。

1.噬菌体与细菌表面多糖层接触并释放聚糖酶;2.在聚糖酶作用下,胞外多糖被逐步水解;3.噬菌体粒子到达宿主细胞表面,完成特异性黏附。

在第三章第一节中提到,细菌胞外多糖通常是同多糖(一般是由D-葡聚糖组成)或杂多糖,杂多糖通常是由双糖至八糖形成的规则的重复单位构成。噬菌体聚糖酶在通过内切作用降解细菌EPS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出EPS中的寡糖重复序列。噬菌体聚糖酶对切割位点具有非常高的专一性,一种噬菌体产生的聚糖酶不会同时作用于两种不同的多糖结构。不过由于细菌的胞外多糖结构之间偶尔也会存在相同的序列,可能会被同一种噬菌体聚糖酶所降解,例如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K11的噬菌体产生的聚糖酶除可以降解其宿主的胞外多糖外,还能够降解其他某些血清型的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E.coli)的胞外多糖。图4-13是克雷伯氏菌K13的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不同时间的效价测定结果,可见噬菌斑周围由于细菌胞外多糖降解形成的半透明区域,其直径与噬菌体聚糖降解酶的活性成正比。图4-14是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的效价和聚糖酶活性变化。

图4-13 克雷伯氏菌K13的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

a.0min的效价测定结果;b.80min的效价测定结果

图4-14 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的效价和聚糖酶活性变化

细胞密度( l g·CFU/mL)通过平板计数获得(△);噬菌体的效价(l g·pfu/mL )通过噬菌斑法测定(■);噬菌体聚糖酶活性通过DNS法测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