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砂眼与黄眼的区别,你知道吗?

砂眼与黄眼的区别,你知道吗?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眼睛是鸽友鉴鸽时最为重视的器官,也是赛鸽身份特征鉴别的要点,尤其在血统书记录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过在瞳孔的前下方即眼的主视方,有的会出现“荡前角”,多数鸽友认为这是优良赛鸽的特有特征。栉膜鉴别认为通过栉膜体观察其外形结构,能反映出赛鸽的内在生理特性。栉膜鉴别理论认为,栉膜是赛鸽用来感知外界景物,协助飞行的重要器官。常见于大多数赛鸽。
鸽眼鉴别_赛鸽全书

眼睛是鸽友鉴鸽时最为重视的器官,也是赛鸽身份特征鉴别的要点,尤其在血统书记录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眼睛可看出该鸽的健康状况,因而可以说眼睛是“健康之窗”。不仅如此,而且还可从它的眼神中判断其机敏或是迟钝,是温顺还是急躁,是沉着或是神经质,因而有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一羽优良的赛鸽,要求眼球要大一些,整个眼球能转动自如。眼球的位置要求能偏向头部的后上角,嘴角的延伸线要指向眼球的下缘,且稍偏下些,即眼球下缘要在嘴角延伸线之上,这样正说明其大脑容量大,智商必然也会高一些。另从眼神中似乎透析出其机灵和自信,不能有一种过分的恐惧或野性表现;尚且必须是明亮、干洁而清澈,不能有一种模糊和混浊感;眼睑要紧裹着眼球(俗称老鼠眼);瞳孔对光线强度的变化要灵敏;眼睛对外界的动态感受也要非常敏感。只有具有如此优良感官的鸽才能做到不论在天空中飞翔或是地面上静止或行走,对周围的异常动态变化,快速而及时地作出果断而有效的反应。

鸽眼决定赛鸽的质量;瞳孔决定鸽眼的质量,瞳孔的色泽要越黑越好,这样视网膜可吸收更多的图像光线。而瞳孔在阳光(强光)下要收缩得越小越好,在观察瞳孔时注意不要将优良赛鸽瞳孔周围睫状体岬部的黑色眼志圈误认为劣质鸽的大瞳孔;瞳孔在阳光(强光)下能频繁地收缩和扩张,且有合拍的节律,不能乱颤而时快时慢(神经质);眼球的抖动往往连同瞳孔的收缩和扩张,要求必须合拍却不一定要同步,其振幅要求适中而不过于激烈;瞳孔要呈圆形,不圆整或残缺者则属失格鸽。不过在瞳孔的前下方即眼的主视方,有的会出现“荡前角”,多数鸽友认为这是优良赛鸽的特有特征。鸽在空中飞翔时,必须要时时观察地面目标,以及在地面上觅食时也需将主视力集中在前下方,即相当于时针7时至7时半处,长期注视着眼前目标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荡前角,这种后天获得或后天已得到强化的基因,还能遗传下去,因而说荡前角是先天造就的,与遗传性状有关。

(1)虹膜鉴别 虹膜的色泽要鲜明而清晰;虹膜睫状体表面的肌纤维和血管网组成的面砂要有立体感;无论砂眼中的桃花眼还是黄眼中的鸡黄眼,粗砂和细砂中都有好鸽。一般认为,砂眼桃花眼要求粗一些,而黄眼、鸡黄眼则细一点为好。砂面的边缘要求能丰实些,虹膜睫状肌呈丝状隆起,结合血管网呈团块状混合堆积。丝网状睫状体的表面——砂面呈梯度(称梯度层),似爬在虹膜—砂面底板上,并向中央延伸,或黏附在虹膜—砂面上,或呈放射状(又称“放射纹”)攀在虹膜—砂面上。砂面的排列虽不要求整齐划一,但必定要层次分明。

至于虹膜的色素,普遍认为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实际上砂眼与黄眼的区别主要在于虹膜,含黄色素的则属黄眼,而不含黄色素的则属砂眼。至于牛眼,只是它的黑色素遮盖住了黄色素,使我们无法来分辨黄眼或砂眼而已,而如在强光下,还是能分辨黄眼牛眼和砂眼牛眼的。至于黄眼和砂眼对赛绩影响的表现特点,普遍认为黄眼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下易获得较好的赛绩,而砂眼则在暗淡的阴天更易显示出它的优势。当然这也仅仅是相对而言,其道理是鸽眼并不是决定赛绩的惟一因素。

此外,还有鸳鸯眼。指虹膜的色素一半是牛眼,以及双侧眼的虹膜色素不一样。当然偶然也会出现一侧是黄眼,另一侧是砂眼的鸽。不过此种现象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因而也极为罕见。

(2)栉膜鉴别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近年来鸽界热衷于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栉膜又称栉膜带、栉膜体、脉络栅、梳状体、(视神经)视团、磁团、脐或杵状体。栉膜观察必须用医用眼底检眼镜。眼底镜配置的光源,通过鸽眼瞳孔直视眼底能观察到双眼的栉膜体。凡操作熟练者并不难观察到眼栉膜的表面图像和形态结构。眼栉膜是鸽眼眼底部后内侧视神经连接处的隆起组织,表面覆盖有供应其氧、营养物质的血管网组织脉络板——脉络膜,以及最外层的视网膜。因而其功能相当于人类眼底的视神经乳头。它也和人类的视神经乳头一样,“世界上没有2羽栉膜体完全相同的鸽”,即便在同一羽鸽,左右眼底栉膜体结构也只能说是同型类似,而不可能完全是一致的。

栉膜鉴别认为通过栉膜体观察其外形结构,能反映出赛鸽的内在生理特性。因而作为栉膜鉴别理论的崇拜者,已将栉膜外形图像结构的观察,作为一门鉴别赛鸽品质良莠的专项技术,并以此作为选择良种、把握赛事、繁殖育种、劣质赛鸽淘汰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因而,近年来引起鸽友们的广泛关注和认真探索。

当然,栉膜鉴别理论仍要在血统、个体体质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才会有价值和意义。

栉膜鉴别理论认为,栉膜是赛鸽用来感知外界景物,协助飞行的重要器官。它对于光谱的敏感度选择,决定了赛鸽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即不同的天气时)飞行的适应能力,栉膜表面的颜色、形状及与它相关的一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赛鸽的品质。

栉膜观察认为,左眼看血统,右眼看赛绩。

①栉膜体背景观察:

a.日光色:色如温暖的阳光,明亮柔和,适应天气范围较宽,可塑性强。常见于大多数赛鸽。

b.晚霞色:色如夏日的晚霞,呈浓烈的红、橙红色或橘红、橘黄色,适应晴好的天气飞行。常见于中短程快速赛鸽。

c.月光色:色如清冷的月光,柔和清澈,适应天气能力极佳。常见于远程、超远程赛鸽。

②栉膜体观察:栉膜体由栉干、栉脉、栉叶、栉头、栉尾组成。

示意图1

示意图2

a.栉干(板):整体颜色分金板、银板、铜板、铁板4种(以通体颜色而论);就其整体外形有宽窄、长短、平凸之别;就其感光程度有明亮、清晰、暗淡之分。

金板:通体呈橙黄色,也有酱黄、黑黄色。是非常好的赛鸽,抗恶劣天气,有耐力,意志顽强,为多关赛和公棚赛所优选。做种也很优秀,由高品质纯系鸽杂交所得。

银板:通体呈青灰色,有深有浅,只是在栉板和栉叶表面有大面积视神经外露称“挂霜”。在栉叶表面挂霜的称“圣诞树”。凡有这种特征的,是非常好的种鸽,有“种精”之称,一旦拥有,冠军辈出。由高品质的纯系鸽近交所得。

铜板:通体呈棕色,有深有浅。就通体棕色而论,赛鸽的品质较好。如板面色彩发生变化,出现铜镶金(浅黄)、铜镶银(白、灰白)、铜镶铜(棕红)、铜镶铁(灰黑)等,尤其在栉尾尖部,则品质大为改观。

铁板:通体呈灰黑色,有深有浅。一般由近亲产生,大致有铁镶银(白、灰白)、铁镶铜(棕)几种。

栉干板面的颜色对应赛鸽的品质。

黄:耐翔,意志坚定,速度较快。

白(挂霜):遗传稳定,定向好,速度快。

棕:稳健。

棕偏红:抗恶劣天气,如阴、云、雾。

棕偏黄:抗一般恶劣天气,耐翔。

灰黑:晴天。

板面颜色单一、纯正、质地细腻:血统纯正、品质优良(即使宽一些也好),如板面色彩多且杂,为杂交鸽。

板面清晰明亮:状态健康。

板形窄、长:速度快、飞程远。

板形宽、短:稳定,速度一般、飞程近。

板面凸起或局部凸起:遗传优秀。

栉膜整体抖动频率、幅度:活力、机警、敏感。

应先观察栉膜筋干形状,再看视神经的密度。栉膜筋干弯(顶)的,最好不要做种;细长的,速度快;粗壮的,稳定。

b.栉脉:位于栉干(板)表面,有脊(凸起)、线、星、点、霜等现象,是赛鸽品质优良的表现。板面出现脊、线、星、点、霜等现象的赛鸽(统称品质标记),有比没有的好;明显、清晰的比模糊的好;多比少好。

脊(凸起):在板面中线任何位置凸起,与板面浑然一体,或点或一小条,其长短、宽窄、粗细、色泽不一。有些是全通的,从头到尾没有间断;有些只在头部、中部或尾部不是连贯的;也有一种板面整体高出栉叶平面。脊是栉板内部强壮的表现。

线:有的出现在脊上,有的出现在脊的两侧;没有脊的,直接出现在板的任何位置。颜色有白、灰白、浅黄;形状有长、短、粗、细;感光程度有明亮、清晰、模糊。不同的板出现不同颜色的线时,称“金板镶银”或“铜板镶银”等。线的颜色与板面的颜色对鉴别赛鸽品质意义相同。线的位置出现在不同区域时,其价值不同。最理想的是,线出现在尾部,对竞翔十分有利。

星:直接出现在板和栉叶的任何地方,或多或少,类似天上的星星。这种情况不常见,多数出现在栉叶(视叶)上。

点:似散落在板面上一些发光的碎片,或多或少;像镜子的碎片,颜色以金黄和白色为主。点和星的区别:点较大,而星要小得多;还有星比点亮。星、点是霜雾现象在板或叶局部位置更集中(缩小范围)的表现。出现在不同区域,传达不同信息,其价值低于霜或雾。

霜:视神经外露的现象。仿佛是北方深秋清晨植物叶面上的一层薄霜。就在板面和栉叶的表面,轻轻附着一层或淡或重,没有明显边界的物质,也有一些看起来更像是雾。霜或雾是高品质的表现,出现在板面头部或中部,育种极佳;出现在板面尾部,竞翔极佳。所以有将栉板(栉干)头部称“育种区”,中部称“综合区”,尾部称“竞翔区”。

栉膜带在黄色亮带(脉络膜、视神经乳头区)中的位置(靶子)左右应留有余地,即栉膜居中(有点像准星缺口的关系)。栉干把黄带盖满说明定向一般。栉干只露一侧说明定向不稳;栉尾似“城楼门洞”,顶部应留有余地,且这部分背景应发白发亮,能看到丝毛状的神经纤维。板不论何种颜色,色泽要纯正。板面应窄,尾形要清楚,尽量尖细直。栉脉生在尾部的比赛好,生在板面(霜)的做种好。

c.栉叶:位于栉板的周围,类似植物的叶片,上下对称。由栉膜头部至尾部,从大到小排列,有疏散、密集之状;有发达、肥厚、软弱、瘦小之分;与板连接处有紧密结实、松散稀疏之别。大致有尖(锯齿)、圆、长圆3种形状。是鉴别赛鸽优劣的辅助手段。

尖(锯齿)形:栉叶末端呈尖状,属快速型赛鸽。其中,细密者为中远程赛鸽;粗大者为近距离赛鸽。

圆形:栉叶外形呈圆状,属一般型赛鸽。飞远距离时有优势。

长圆形:栉叶外形呈长圆状,属耐力型赛鸽。

栉叶的外形排列要匀称、整齐、有序,上下对称,与栉板连接处要紧密、结实,栉叶发达、肥厚。反之,则不够品位。栉叶颜色最好与栉板通体一色,要珍惜栉叶挂霜、带星或发光的赛鸽。栉叶由头至尾从大到小逐渐过渡,有时更像一段草绳,连接紧密,且在一直线上。大小不匀、侧歪、错开、松散的,品质要打折扣。

栉叶呈锯齿形的速度比栉叶呈圆形的要快。根据栉叶的数量可大致判断赛鸽的适飞距离:6~9个适应近距离,300~400千米;10~16个适应中距离,500~700千米;17~22个适应远距离,1000千米以上。对于根据栉叶的数量判断赛鸽的适飞距离,其数量不必太过于苛求。

栉叶与板连接紧密,最好呈细锯齿状。栉膜筋干连接紧密、发达、匀称、不偏,说明视神经发达。

d.栉头:位于栉膜下部(嘴角方)。这部分栉板较宽平,栉叶也相对发达、肥厚。如板面或栉叶生有霜、雾、线、星等品质标记,则预示其育种能力优秀。这部分又称“育种区”。

e.栉尾:位于栉膜上部(脑后方)。这部分栉板较窄,最终收缩成细尖状,栉叶也随之收缩。这部分外形变化较多,是鸽友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因它包含很多竞翔的品质信息。这部分又称“竞翔区”。

剑尾:尾部笔直而尖细,另有一种蛇矛形。是最理想的尾形,竞翔、做种皆相宜。

鼠尾:尾部急收而细长,形如鼠尾,有时还略弯。适于竞翔,速度较快;做种差一些。

蛇尾:尾部缓收而稍弯,形如弯曲的蛇尾。有鸽友认为,像猫爪挠过一样,有不规则的形状。稳定,适于公棚竞翔,散打则差一些。

虾尾:尾部较细弯长,形如虾腰。适于竞翔,有一定速度,但不宜做种。

塔尾:尾部钝收,形如宝塔顶部。稳定,耐劳,大多为一般鸽。

栉尾处的栉叶如稀松漏底,大小不匀,则幼鸽时(2~3条)爱游棚或训放易飞失,成熟后会好一些。栉尾处的栉叶如出现挂霜现象,则是好种鸽的先兆。栉尾尖处如出现栉脉的线、星、脊现象,则为好赛鸽。

栉尾尖处更像是沾有细砂的棒棒糖,在灰黑色细小的筋干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和极其细微的丝毛,即为视神经。栉尾部的形状和结构用来判别赛鸽竞翔的品质至关重要。栉尾尖处的筋干,外形不能歪斜不匀,尤其不能弯(顶),否则品质要大打折扣。视神经密集的比稀疏的好,多的比少的好,周边颜色明亮的比暗淡的好。如栉叶与栉叶连接处都布满了麻点时,其品质更是超群。

火柴头形做种、比赛都极其优秀;奶瓶刷形做种胜于比赛;鹿角形(树杈形)出赛一般,有时有好的表现;尖圆形是好赛鸽,稳定,距离远;细尖形是好赛鸽,快速,距离稍近。注意观察栉尾处背景光的亮度与面积,视神经的麻点和纤维,亮度高、面积大、视神经发达的品质佳。

③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分布密的比稀的好;粗的比细的翔距远;血管颜色黑的多为远程鸽,并有耐力。

④按照栉膜类型配对方法:在赛鸽血统、外形都过关的前提下,尽量以栉膜类型相似的配对。板型、颜色要接近,品质标记要明显,“靶”位正确,左、右眼对称,以求复制出品质相同的后代。起码有一方是全面优秀的,另一方是局部突出的,目的要使后代在某一方面强化或超越父母。例如,要抗恶劣天气,由棕板配偏黄的或偏红的;要加快速度,由剑尾或尾部带线的与一般尾形的相配。后代栉膜达不到父母水平或与期望相差太远的应尽早淘汰。别指望外观一致就是成功,这正是栉膜鉴鸽不同于其他方法鉴鸽能早期预见,且直观有效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