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隋文帝杨坚的报应

隋文帝杨坚的报应

时间:2022-1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韦孝宽接到了杨坚的命令,要在邺城完成两项繁重的工作:杀俘虏和拆城池。被杀士兵的叫声,围观者因惊吓发出的嚎哭声,在邺城久久不断,极为凄厉。处理完尉迟迥的军队,接下来遭殃的就是祖祖辈辈居住于邺城的百姓。此时,韦孝宽下令,所有邺城百姓即刻迁移,不得有违。

开皇初年,北方一片祥和气氛,新皇临位,国内太平,百姓们告别了荒唐的周宣帝,告别了起起伏伏的北周王朝,带着对太平国家的向往接受了杨坚的统治。朝廷上的大臣也得到晋升和赏赐,此时方才安心地透一口气。过去的两三年,时而是周宣帝心血来潮,时而是皇帝驾崩时的政局纷乱,时而又有三方叛乱的来势汹汹,他们简直喘不过气。如今,他们终于能冷静地回想这一年来发生的种种大事,并重新审视已经登上帝位的杨坚。

长久以来,北周的官员们对随国公的儿子杨坚只有一个印象:沉默威严。这个男人不爱说话,不论位居高官还是充当下僚,他都严肃认真,不群不党,为人低调。比起朝堂上那些功勋卓著的臣子,他的功劳并不多,谁也不记得他犯过什么错误。还有,人们都觉得他的运气不错,袭承了随国公的官职,在宇文护当政时候也没遭受迫害,此后更是成了太子宇文赟的丈人,未来的国丈,不论武帝一朝还是宣帝一朝,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长安的百姓原本不知道杨坚的大名,直到他与皇帝结亲,才知道这号人物。再之后,就听说他在昏庸的宣帝面前,劝说皇帝不要使用峻法,百姓们都将这位国丈看成为民请愿的大好人,对他被宣帝冷落,还差点遭遇杀身之祸,都觉得不平和同情。(www.guayunfan.com)

只有与杨坚私下里来往密切的亲戚和朋友,才了解杨坚胸怀大志,但他们理解的杨坚,是个宽厚慷慨的人,他对人一视同仁,诚恳豁达,让人感受到人格的魅力,这也是他们愿意跟随杨坚的原因。他们相信杨坚会是一个有为君主,自己的努力,会得到杨坚丰厚的回报。

直到有一日,杨坚突然成了北周的辅政,所有人才发现杨坚深藏不露的另一面,原来他的心思如此缜密,处事如此果决,手腕如此强硬。一些人暗叹这个人能把这些东西隐藏这么多年,实在是个人才,难怪能够得到今日的位置;也有一些人早就相信杨坚具备这些素质,如今不禁夸耀自己独具慧眼,早早就与此人结交。

一切事情进行得那么顺利,好像写在既定的计划表上一般。杨坚改朝换代的步伐越来越快,反对声越来越小,直至细不可闻。就连声势浩大的三方叛乱,在杨坚周密的调兵遣将面前,也迅速土崩瓦解,再也激不起波澜。大臣们都知道,杨坚废掉幼帝自立,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他们也做好了拥护杨坚为主的心理准备。到隋朝立国,杨坚称帝,百官们只如完成了一个任务,并无大悲大喜。

而对那些不愿意与自己合作的人,杨坚也并不为难,反而显示出君主的大度。杨坚还是辅政的时候,任命一个叫荣建旭的官员为息州刺史,那时候杨坚即将登基,就对荣建旭说:“你可以过几天再去赴任,和我一起享受荣华富贵。”荣建旭知道他的意思,却冷冰冰地说:“我不想听这种话。”然后,一刻也不耽误去了息州。

再次见面的时候,杨坚是皇帝,他特意召见荣建旭,想看看荣建旭有什么反应。荣建旭依然冷冷地说:“为臣的处境就像徐广和杨彪。”徐广是东晋大臣,刘裕篡权后,徐广悲痛欲绝;杨彪是东汉大臣,曹操挟持汉献帝后,他不愿与朝廷接触,整日以汉臣自居。这两个人都是传统意义的忠臣,荣建旭这么说,是当面讽刺杨坚篡权,也不怕杨坚的处罚。

杨坚读书并不多,也不知道谁是徐广谁是杨彪,他对荣建旭笑着说:“朕不知道你说的是谁,但肯定不是什么好话。”说完,也并不处罚荣建旭,反而非常赏识他,加了他的官职。这种宽容的态度,让大臣们更加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忠,认为杨坚是一个仁明的君主。

但是,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发生了三件事,让有心人对杨坚有了新的看法。

第一件事发生在尉迟迥兵败之后。韦孝宽接到了杨坚的命令,要在邺城完成两项繁重的工作:杀俘虏和拆城池。

尉迟迥手下的军队在战场上已经死掉一些人,剩下的有的投降,有的负隅顽抗,杨坚的命令是一个不剩,全部杀掉。韦孝宽在战场几十年,早已习惯了血流成河,但对这条命令,并不是没有想法。但丞相既然下令,将军只能执行。

跟随尉迟迥的士兵们遭了殃,他们或被直接斩首,或被拖去坑杀。有个僧人记录了这次大屠杀的惨状,说被斩者的尸体堆积在漳河之中,堵塞了河道,而尸身流出的鲜血,更将漳河染成血河。被杀士兵的叫声,围观者因惊吓发出的嚎哭声,在邺城久久不断,极为凄厉。这番景象,即使几百年后读来,也觉心惊肉跳,更何况当年居住在邺城的百姓。

处理完尉迟迥的军队,接下来遭殃的就是祖祖辈辈居住于邺城的百姓。邺城是东汉时期袁绍发展起来的一座宏伟的城市;三国时期的曹操以这里为根据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十六国时期也有政权将这里定为首都。北魏分裂后,邺城成为东魏的首都,后来也成了北齐的首都,已经有将近四百年的历史。此时,韦孝宽下令,所有邺城百姓即刻迁移,不得有违。

在北周军队的刀枪威逼之下,心不甘情不愿的百姓们只能收拾细软,由军队护送出了城门,大批百姓分批向河南迁移。而北周的士兵也已经实施下一个步骤,他们放了一把大火,将邺城烧得一干二净。一座雄伟的都城一夜之间消失,看到这一幕的邺城父老号啕痛哭,火光将他们悲伤的面孔照得更加凄凉。

邺城消失了,北齐的象征也消失了,从此北方再也没有这个政权的根据地。不论是杀光反对势力还是烧光可能的隐患,杨坚做到了真正的斩草除根,不给敌人任何翻身的机会,这种狠辣的手段取得最佳的震慑效果,也透露着杨坚内心的野蛮和果断。也许这才是杨坚最真实的一面,而那个低调谦逊地交结大臣的人,只是权力场需要营造的一种假象。

一旦遇到重大问题,他立刻表现出雷厉风行的一面,表现出君主的霸道与猜疑,表现出斩草除根的狠辣决心。他可以为某些目的仁义,更可以为自己的目的不仁不义,一切矛盾的行动都符合最高的政治目的,在那个年代,他是真正的政治动物,难怪能够成为最后的主宰者。而在那个百废待兴的隋朝,很多对杨坚歌功颂德,仍将杨坚看作朋友的官员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将会给他们的未来带来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让他们早晚会对杨坚产生抱怨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