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肝脏在人体中的“灭毒”作用

肝脏在人体中的“灭毒”作用

时间:2022-02-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肝脏疾病的患者应慎重用药,以免增加肝脏负担,损坏肝脏的功能。例如新生婴儿容易发生氯霉素中毒,原因之一是肝内生物转化酶系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对氨基比林、保泰松等转化能力较差,故用药后药效较强而副作用也较大。氨基比林在男性体内半寿期约13.4小时,而女性只有10.3小时,说明女性对氨基比林的转化能力强。
肝脏在人体中的“灭毒”作用_神奇的人体世界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体内的物质代谢可产生少量的毒物,如氨基酸分解代谢产生的氨,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胆红素等。此外,还有从体外通过吸收进入人体内的毒物,如肠内细菌作用使食物中蛋白质腐败而产生的胺类、硫化物、酚等被吸收入血,以及长期接触毒物(苯)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等。

无论是外来的毒物,抑或体内产生的毒物,人体都必须及时地进行处理,并迅速地将其排出体外,才能维持身体健康。肝脏正是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它能将有毒物质转变为无毒的或毒性较小的,或溶解度较大且易于排泄的物质,最后从肾或胆管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这就是肝脏的解毒作用,也是肝脏的另一种类型的代谢功能,它对人体至关重要。一旦肝脏功能发生障碍,其解毒功能随之降低。

肝脏的解毒方式主要有氧化解毒、还原解毒与结合解毒3种。氧化解毒是最常见的解毒方式,许多有毒物质在体内经氧化后,即被破坏而失去毒性。而结合解毒则是体内最主要的解毒方式,因为有许多有毒物质常常无法在体内氧化还原,或虽经氧化却仍具毒性。此类物质的解毒方式则是在肝脏内与某些物质结合,生成无毒、毒性小或易溶物,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

通过肝脏各种方式的解毒,机体在一般情况下就不至于因为毒物的产生或进入人体内而中毒。当然,肝脏的解毒作用有一定限度,如果进入人体内的毒物过多,超过了肝脏的解毒能力,仍会使人发生中毒。许多药物都是在肝脏中解毒的,如冬眠灵、苯妥英纳,水合氯醛、异烟肼等。因此肝脏疾病的患者应慎重用药,以免增加肝脏负担,损坏肝脏的功能。

解毒功能经常受年龄、性别、昼夜节律、营养状态、饥饿、妊娠、内分泌及遗传因素等影响。例如新生婴儿容易发生氯霉素中毒,原因之一是肝内生物转化酶系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对氨基比林、保泰松等转化能力较差,故用药后药效较强而副作用也较大。氨基比林在男性体内半寿期约13.4小时,而女性只有10.3小时,说明女性对氨基比林的转化能力强。

某些外源性物质(如农药、毒物)或亲脂性药物可使肝内药酶合成显著增加,从而对其他药物的代谢能力增强,称为酶的诱导作用。目前已知至少200多种药物和化学物质具有酶诱导作用,如苯巴比妥、利福平、安体舒通等。药酶诱导作用有时可造成药物性肝损伤或化学致癌。

有些药物可通过抑制药酶使另一药物的代谢延迟、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和加强,称之为酶的抑制作用。微粒体酶的专一性不高,多种药物可以作为同一酶系的底物,因而出现各种药物对药酶的竞争性抑制,如保泰松可抑制甲磺丁脲的代谢,而增强其降血糖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摄取的食物,有些是含有毒素的(如半熟的海鲜),需要依靠肝脏来分解这些毒素。另一些食物在消化后就会腐败、发酵而产生毒素,无法被小肠吸收,毒素就会被送往肝脏。所以,若肝脏功能变弱就无法完全解毒,毒素便被送至心脏,从而遍布全身引发人体百病丛生了。由此可见,肝脏损坏并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它能够随时随地置一个人于死地,发现时也可能已经太迟了。肝脏是容易受到损害的器官,保护肝脏应从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药物辅疗和戒除陋习等多方面入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