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生不足以议此

书生不足以议此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德林以为自己一番诚恳的进谏,能够打消杨坚的杀戮之心,谁知杨坚听了大怒,对李德林说:“君书生,不足以议此!”斥责李德林只是个不懂政治的书呆子,不应该对他指手画脚。在骨子里,杨坚仍然是个武人,他相信强权和武力,认同阴谋与权术,能够确保政权的学说,才是他最需要的,而不喜欢书生们的大肆议论,甚至把李德林提倡的仁慈当作妇人之仁,尽情嘲讽。

接下来的两件事,更让人对杨坚的“宽厚”、“仁慈”等种种美好品德有了疑惑。

隋朝建立,宇文氏政权退出历史舞台,但宇文泰的子孙仍然活着,让位的皇帝宇文阐也会一天天长大,如何对待宇文家的后代,是杨坚必须面对的问题。

内史虞庆则建议:“陛下,宇文家的后人留在人世,北周就有复辟的可能,必须铲草除根。”而高颎、杨慧等人则认为虞庆则的建议太过残暴,且毫无道理。当年宇文泰建立西魏,并没有屠戮元家王室成员,以温和的手段稳定了关中政权,百姓们也大大歌颂宇文泰的德行。如今宇文家的很多成员拥护杨坚的统治,为什么要多行杀戮?(www.guayunfan.com)

但杨坚内心却认同虞庆则的建议。关陇集团的根基就是宇文家打下的,北方的统一更是周武帝宇文邕的功劳,宇文家的姻亲遍布朝廷,可谓盘根错节,即使杨坚尽量任用杨家子弟和自己的亲信,仍然打不破这个局面,倘若宇文家的人有了异心,他们很容易在自家创业的土地上得到响应,隋朝政权就会面临覆灭的危机。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更加坚定了杨坚的决心。

杨坚刚刚登上帝位,远在江南的陈朝还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派两名使者出使北周。这两名使者远道而来进了长安,发现旗帜异色,国号更改,这才知道北周的变故。本来,他们应该顺应局势,赶快前去参拜杨坚,陈说陈朝的友好意向。没想到陈朝的这两个使者都没有外交头脑,只知道听命令,不知道变通。他们觉得既然国君命令他们出使北周,他们就应该去见周静帝宇文阐。

这件事让杨坚很是气恼,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不但国内有人支持宇文家,国外的敌对势力还有可能打着宇文家的旗号大做文章。而宇文阐现在年纪小,做不了什么事,焉知他不是下一个宇文邕,在自己面前装傻数年,最后夺回政权?杨坚越想越觉得不妥,决定根除宇文一族,高颎等人知道无法规劝,也只好表示赞同。

宇文皇族的末日到来了。周文帝子孙二十五家,孝闵帝和周明帝子孙六家,武帝子孙十二家,周宣帝两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儿子,全部被赶尽杀绝。小皇帝宇文阐自然也不会被落下,在禅位之后不明不白地死去了。听说宇文阐去世,杨坚在朝堂之上假惺惺地流着眼泪,又找了个宇文家族的远亲继承了宇文阐的爵位,表示自己对前朝的“尊重”。

宇文皇族的男性被杨坚杀得一干二净,彻底断送了北周复辟的所有希望。这件事再一次印证了杨坚的狠毒,也是千百年后,人们称颂他的种种伟大的政治纲领之时,不得不对他的为人颇有不满。即使在当时,群臣中也不乏宇文王室的同情者,但政治家为了自保而对政敌严苛,似乎也无可厚非,所以,群臣在杨坚的赏赐之下,压住了心中隐隐约约的不安。

只有大才子李德林站出来,坚决反对杨坚的行为。

李德林从小就受儒家思想熏陶,儒家的根基是“仁”,为人为君,都要符合道义,讲求仁恕。李德林认为,隋朝取代北周,本就有道德的因素,如果再屠杀北周的宗室,那么这个王朝在建立之初就没有道德可言。一时之间,固然做到了根除后患,震慑四方,但长久以后,负面影响就会逐步显现,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教化也不能扭转局面。

李德林的担忧大有道理。隋朝并不是靠君主南征北战打下家底,而是因为杨坚有身份上的便利,直接窃取了幼童的国家。这种篡权本就让人不服,若再对宇文家赶尽杀绝,那么若干年后,隋王朝有风吹草动,也会有人毫无顾忌地篡夺这个“来路不正”的政权。李德林主张对宇文家宽容,是为了隋朝能够不被卷入北方政坛几百年来的恶性循环。

李德林以为自己一番诚恳的进谏,能够打消杨坚的杀戮之心,谁知杨坚听了大怒,对李德林说:“君书生,不足以议此!”斥责李德林只是个不懂政治的书呆子,不应该对他指手画脚。李德林还记得当初杨坚刚刚辅政,是如何恭敬地向自己请教;也记得三方叛乱之时,杨坚对自己赞不绝口,而如今,稍有不合,杨坚就给了一句“君书生”的评价,而后继续杀戮北周王室,直到宇文泰的最后一个子孙消失在北方大地。

李德林突然明白,杨坚并不是真正地尊重“书生”,在有用途的时候,他愿意把李德林当作军师言听计从,把李德林夸成天上的凤凰;一旦李德林没有顺着他的意思,他就可以立刻弃之不用。杨坚需要人才,但人才只是他的夺权工具和统治工具,最好能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能违背他的基本思想。

在骨子里,杨坚仍然是个武人,他相信强权和武力,认同阴谋与权术,能够确保政权的学说,才是他最需要的,而不喜欢书生们的大肆议论,甚至把李德林提倡的仁慈当作妇人之仁,尽情嘲讽。因为这次进谏,原本被杨坚器重的李德林遭到了冷落,官职长期停留在原位。———一切都必须为权力服务,有反对意见的人,即使是曾经的战友,也可以马上翻脸,长期冷落。

铲平邺城、屠杀北周王室、冷落李德林,这三件事伴随着杨坚建国立业,在热闹太平的表象下,最能反映杨坚的真实性格,长久的压抑,让他刻薄、疑心、冷血,这些本质结合雄才大略,礼让恭谦,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帝王形象。这些特质既让他以最快的速度登上皇位,并开创了一个盛世,也为这个盛世的败亡,埋下了危险的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