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五十五章南京条约

第五十五章南京条约

时间:2022-1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十五章 南京条约牛鉴从宝山逃走,沿路来不及休息,一路奔回江宁。英将巴尔克、卧乌古和大使濮鼎查暗地里商量进兵的计策。扬州的盐商,也想不出什么能躲避的法子,只好准备了五十万两白银去送给英兵,这才得以保命。紧接着英舰直指江宁,东南大震。到了镇江失守,南京也有些谣言,牛鉴虽然心里发慌,但仍然装模作样的,兵也不调,城也不守。牛鉴派人去打探,探子回来报告说,英国舰队八十多艘,已经到了下关。

第五十五章 南京条约

牛鉴从宝山逃走,沿路来不及休息,一路奔回江宁。英兵也沿流而上,直接进攻松江。松江守将尤渤是寿春镇总兵,从寿春调守松江城。他听说英兵入境,就带着寿春兵二千,到江口等着。英兵看到岸上的官军,一队一队的排列,严肃得很,也没放在心上,仗着屡胜的威势,架起巨炮,向岸上射击。

尤总兵见敌人放炮过来,就让士兵一块儿趴下,等到炮弹过去,又带领士兵发炮还击。这二千寿春兵,是经尤总兵亲自训练的,坐作进退,非常灵敏,一会儿起,一会儿伏,由尤总兵随手指挥,称心如意。英兵放来的炮弹,大都落空了,官兵放过去的炮弹,却有一大半打中。相持了两天,英兵一点便宜没占着,转舵就跑,分别去骚扰崇明靖江、江阴境内,但都被老百姓给赶跑了。

英将巴尔克、卧乌古和大使濮鼎查暗地里商量进兵的计策。按照卧乌古的意思,因为长江一带的水势深浅、线路曲折都不知道,不敢冒昧进去,还是濮鼎查想了一个好主意。什么样的好主意?就是花钱买通沿江渔船,引导着轮船驶进去。一些中国人贪财,所以才一败涂地。沿途进去,测量的测量,绘图的绘图,查得明明白白,打听到周围没有埋伏,所以才决定内犯。(www.guayunfan.com)

镇江的有钱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急忙报告了常镇通海道周顼。周顼和这帮有钱人一块儿检查了河防工程,有钱人指点形势,详细告诉他堵截守御的方法。周顼笑着说:“大家不用多虑!长江一向被称为天险,江流又非常狭窄,水底有很多暗礁,我猜英兵肯定不敢进来。他们如果进来,肯定会搁浅。等他们搁浅的时候,我们再发兵夹击,就可以一举成功,何必提前作准备,多花费这数万两银子呢?”然后把这些有钱人送走,自己回了衙门。

没想到英国舰队竟然乘着潮水开进来,渐渐逼近瓜洲,城中的兵民已经逃光了,没有人抵挡。英兵接着窥视镇江,看见城外有数营驻扎,就开炮轰过去。镇江城外的营兵是参赞齐慎和提督刘允孝统带,听到敌炮震耳,没办法只好出来对敌,打了一场。敌人炮火非常厉害,清兵感觉支持不住,还是逃跑的好,就一溜烟跑到了新丰镇去了。

城内只有驻防兵千名,绿营兵六百,老弱的多,强壮的少,军械也不多,副部统海龄却是个不怕死的硬汉,率兵登城,昼夜守御。英兵进逼城下,攻了两天,仍然打不赢。又是卧乌古想出声东击西的诡计,假装攻北门,然后偷偷跑到西南,用火炮射进城里,烧毁房屋。

海龄正在北门抵御,回头一看西南一带火光冲天,英兵已经上城,料想肯定打不过了,就下城回了家,把妻子儿女全都锁到内室,然后放了一把火,全家人都化成灰烬了,海龄自己在大堂里悬梁自尽了。

英兵进城以后,把火给扑灭了,然后到处搜捕官员,已经全都跑光了。沿江上下的盐船有的被英兵给用炮炸毁了,有的被强盗给烧毁了,熊熊火焰弥漫了整个长江。扬州的盐商,也想不出什么能躲避的法子,只好准备了五十万两白银去送给英兵,这才得以保命。紧接着英舰直指江宁,东南大震。

牛鉴逃回江宁,总以为这样就可以没事了。就在城了贴了份告示,告示说:“长江比较狭窄,外国的轮船很难开进来,商人和老百姓该干嘛干嘛,不用惊慌!”老百姓见了政府的告示,也都安心了。到了镇江失守,南京也有些谣言,牛鉴虽然心里发慌,但仍然装模作样的,兵也不调,城也不守。

突然江宁的北门外炮火冲天,火光照到了城里,老百姓吓得纷纷逃走。牛鉴派人去打探,探子回来报告说,英国舰队八十多艘,已经到了下关。牛鉴这一吓,比宝山海塘上的那一炮还厉害。

等了好一会儿,忽然有人报告说伊里布从浙江赶过来了。牛鉴赶紧让人请进来。伊里布进来以后,牛鉴赶忙上来行礼,献茶请坐,非常殷勤。接着说:“大人到这儿来,肯定有什么指示。”

伊里布说:“我奉命来这里,就是为了议和的事情。”

牛鉴说:“这可太好了。中英开战,受苦的是老百姓。大人能够议和,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这还有什么话说。”

伊里布说:“将军耆英也快到了,至于怎么议和,朝廷都让他全权代理。我不过是先过来商议,免得到时候忙不过来。”

牛鉴说:“耆英还没来,英兵已经到了城下,这可怎么办才好?”

伊里布说:“我的家人张喜和英国人关系不错,不如让他先写个照会,或许就能让英兵暂时停止进攻。”

牛鉴说:“这个照会怎么写?”

伊里布说:“照会的写法,无非是说钦差大臣耆英已经奉命过来答应和好了,请他们不必进兵。再让我的家人张喜,跟他们委婉地说一下,英国肯定罢兵。”牛鉴高兴极了,急忙让人写好照会。伊里布又把张喜叫去,亲自嘱咐了一番,让他立刻去给英兵送去。

张喜连声答应着去了,半天之后才回来报告。牛鉴不等他开口,就迫不及待地问:“和议的事怎么样?”

张喜说:“据英使濮鼎查说,和议还可以商量,但耆将军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来。部队不能久待,得到城里吃住才行。”

牛鉴听说和议可以商量,就松了口气;等听说要到城里吃住的时候,又开始着急起来,嚷嚷着说:“照这么说,明明是来攻城,这可怎么办?”

张喜说:“我也是这么说的,还跟他们辩论了很长时间。他们说,如果不攻城也可以,那就送三百万两银子,作为军饷,这才能静静地等耆将军。”

牛鉴说:“这件事也不好办呢!要三百万两银子,哪去弄去?”

话还没说完,外面报告说副将陈平川求见,牛鉴赶忙让他进来。陈平川给牛鉴请过了安,就跟牛鉴说:“寿春镇的援兵已经到了城下,求大帅指示,什么时候开战?”

牛鉴说:“要开战吗?这事可得慎重,万一打败了,南京也保不住了。长江上游也很危险,这可够吓人的!”

陈平川说:“既然不好打,那么我们就坚守不出,派兵登城防御!”

牛鉴说:“你又来了。之前将军德珠布,听说英兵已经到了,立刻下令把十三城门全都关起来。但现在朝廷主张议和,怎么能闭城固守,得罪英国人?我和伊都统费尽口舌,才终于争取到这个地步,德将军掌管全城的钥匙,我无可奈何才去恳求他,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

陈平川说:“耆将军还没有来,议和的事还没有着落,如果英兵登岸攻城,城里没有防备,怎么抵挡?”

牛鉴忍不住变色说:“英兵没来攻城,你却在这里盼望他来攻城。这可真是怪事!我自有办法,不劳你们费心!”当下怒气冲冲,甩甩袖子回去了!陈平川也只好退出去了。

牛鉴到了内厅,亲自写了一封急信,叫来两名手下,把信交给他们,让他们去催促耆英;又把张喜找来,让他再到英舰上去,然后趴到他耳朵上小声嘀咕了几句,好像商量出一个好计策的样子,张喜答应一声去了。

这个张喜,真能够和英帅面谈吗?原来英舰中有个末将,叫作马利逊,会说汉语,张喜和马利逊认识,多次往返,都由马利逊介绍。

这次仍然由马利逊引见濮鼎查,两边说话,也都是由马利逊翻译。濮鼎查就问:“三百万军饷,准备齐了吗?”

张喜说:“耆将军马上就到了,议和的事很快就能开始。牛大帅害怕你们等不及,专门派我来告诉你们一声。贵国刚开始是为了通商的事才出兵,现在我们政府已经答应通商了,贵国也应该撤兵了吧!”

濮鼎查说:“让我撤兵,也很容易,但必须答应我几件事。第一件,须赔偿烟钱,要一千二百万元。”

张喜说:“广东已经给过六百万元了,怎么又加倍索要?”

濮鼎查说:“那是部队开销,不是烟钱。现在我的部队从广东赶到这里,军饷又花去了几千万,当然要照数赔偿。”

张喜的舌头都有些伸不直了,就说:“还要赔偿军费吗?”

濮鼎查说:“除了赔偿烟钱、军费外,香港也要割让。香港以外,还要把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开放通商。”

张喜说:“条件有这么多!”

濮鼎查说:“还有,还有。讲和以后,俘虏要放还。将来两国交往,要相互平等。此外如果我国的商民损失较多,也应该酌量赔偿。麻烦你去通报你们的大使,如果能够答应,我就退兵。”濮鼎查真够泼辣的。

张喜不敢辩论,就辞别了濮鼎查,由马利逊送他上岸。张喜向马利逊说:“议和的条件这么厉害,恐怕不容易办到。”

马利逊说:“我和你关系一向不错,不妨对你明说。这是我国索要的,并不是中国答应的。这次我国兴兵,以通商为主,不在乎赔多少钱,只要有两三个港口可以进行贸易,已经达成愿望了,其余的事你们中国看着办就行了。”张喜点头告别。

据说马利逊原本是中国人,因为在英国待了很多年,所以才加入英籍。英国官员看他非常勤奋严谨,就提拔他当了军官。马利逊这番话,也是暗地里关照,格外有情。

张喜回去按照实际情况汇报了,牛鉴也不敢立刻答复,就又拖延了两三天。忽然听说钦差大臣耆英到了,牛鉴急忙出城迎接。耆英进了城,谈起议和的事,跟牛鉴谈得很投机。正打算去拜见英帅,英帅的照会已经到了,大体上就是上面所提的那几条,耆英按照所有的条款稍微进行了反驳,然后就回复了。没想到英使濮鼎查一定要他每一件都答应,才同意议和,不然明天就开战。这个照会答复回来,急得耆英、牛鉴、伊里布全都愁眉苦脸。

忽然有人报告说英舰高挂起红旗,声势汹汹,准备开仗。耆英不得已,又派张喜到英船,约定第二天再次协商。濮鼎查却翻脸说:“这个还要商量什么?答应不答应,一句话的事。我听说你们大帅还在调集寿春的兵,想跟我开战,我可不怕,明天和你们开火就是了。”

张喜急忙说:“没有的事。”濮鼎查不相信,还是马利逊从旁边说情,这才说:“明天晚上如果再不答应,我的部队就一块儿登岸,把炮运到中山顶上,轰碎你们全城,到时候可别后悔!”张喜急忙回去报告了。

第二天早上,耆英派侍卫咸龄、藩司黄恩彤、宁绍台道鹿泽长去英舰会商。两边经过协商,由濮鼎查定了几条:第一条,清、英两国将来要维持和平。这其实是面子上的话,无关痛痒。第二条,中国须给英兵费用一千二百万元,商业欠款三百万元,赔偿鸦片烟钱六百万元,一共二千一百万元,限三年还清。第三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港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往来居住。第四条,割让香港。第五条,放还英俘。第六条,交战时为英兵服役的华人,一律免罪。第七条,将来两国交往的文书,一律用平等的格式。第八条,条约上要有清朝皇帝的大印。

咸龄等人见了这些条约,明明知道太霸道,但耆将军一心主和,也不能说什么反驳的话,只好说:“我今天就汇报上去,等上面批复了,就能签订条约了。”

濮鼎查说:“得抓紧时间呢,晚了可就不行了!”

咸龄等人答应一声退出去,急忙报告给了耆英,把条约的草稿交给了耆英。耆英也没详细看,就和牛鉴、伊里布联名报告,让人八百里加急送去北京了。

道光帝看完以后,也很愤怒,急忙召见军机大臣商量。军机大臣都不敢多嘴,只有大学士穆彰阿说:“这仗已经打了三年,花费了很多粮食,一点功效也没有,现在只有保国安民这么一个办法了。以后等到恢复元气,再想法挽回也不迟。只是皇上的大印关系到国家的形象,不方便答应,还是让耆英用他自己的大印就行了。”

道光帝迟疑一会儿,才说:“就照你说的办吧!”当下由军机处拟写了一份通知,让耆英他们去办。

耆英三人接到皇上的命令,一看各项条款都同意了,只是用皇帝的大印不同意,心想这是最后一条,应该也不要紧。于是就让张喜去转告英国人,马利逊先问张喜说:“议和的各个条款,都已经批准了吗?”

张喜说:“其他都答应了,就是用皇上的大印没答应。”

马利逊说:“我们国家最看重的就是大印,要是这事儿不答应,议和的条款就等于无效了。”

张喜大吃一惊,半晌才说:“等我们大帅和你们大使商量以后,再作计较吧。”

马利逊说:“我国的礼节和中国不同,如果你们钦差一定要来,就请用我们的礼仪。”

张喜说:“难道是脱帽子鞠躬?”

马利逊说:“脱帽子鞠躬,这是平时的礼节,行军礼只要举手放到额头就可以。”

张喜说:“这个简单,我回去报告就是!”

两人分别以后,转眼到了约定的时间。耆英带领着牛鉴和伊里布,还有侍卫司道一块儿去了英舰。濮鼎查出来相见,用了平等礼之后,终于签订了盟约,还算比较融洽。

耆英回去以后,又想了一个拍马屁的法子,准备好吃的,专门送到英舰上,结果被濮鼎查推辞不见。三人奔回去,急忙让张喜去问马利逊,得到的回答是,根据英国大使的意见,现在签订的各项条款一个字也不能改,要是敢有一个字不答应,就兵戎相见,用不着把饭送到部队!

耆英说:“他怎么知道我们的消息的?我昨天跟英国大使会见,因为是初次见面,不好意思提换大印的事,所以今天才借送吃的名义去商量这件事,没想到竟然被他察觉了,不知道是谁透露的?”张喜在旁边,低着头没搭话。

牛鉴说:“为了这么点小事再闹得打仗的话可真不值得,皇上英明神武,不如再汇报上去,或许会同意。”

耆英说:“报告里怎么提这件事呢?”

伊里布说:“报告上说,皇上的大印是彼此交换的信用。我国用大印,他们的国王也这么办,这是平等相待。如果这么说,估计皇上也不会批评什么,而且还有穆大人主持,咱们先给他写一封密信,去通融一下,这事自然就好办多了。”耆英就照他说的去做,果然同意了。

于是,耆英等人又去了趟英舰,跟濮鼎查申明情况,约定在仪凤门外的静海寺中签订条约。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公元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

条约虽然签了,但英舰还没撤退,有很多英兵上岸游览。江南风景秀丽,妇女们也都打扮得花枝招展,英国士兵不懂中国的礼仪,上来就抓女人的手。吓得她们大喊救命,把周围的男性惹恼了,狠揍了这帮英国兵一顿。就这么一瞎闹,差点又惹出事。英将要下令作战,耆英他们赶紧派人去道歉。

英国人哪肯罢休,没办法,只好抓了几个闹事的人游街示众。并写了份告示:“外国人就这个习俗,抓手表示礼貌,中国百姓不要误会。”

老百姓都半信半疑的,但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中国的官欺负中国人,中国的官帮助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没有办法,只好忍气吞声了。

到了八月末,英兵得到了六百万元偿金,这才退出江宁,驻扎在舟山。长江一带没有英兵,只是舟山和鼓浪屿的英兵仍然不肯撤退,打算把所有的钱都要齐了然后才撤退。清政府没办法,只好采用按揭的办法。

道光帝痛定思痛,就想惩治几个庸官,来替自己遮遮丑。这些高官立刻猜到了皇上的意图,接连有人检举揭发。于是有名的牛鉴被罢了官审问,任命耆英代任江督,弈山、弈经、文蔚也被抓起来审问了,余步云则被砍了头。只有伊里布走狗屎运,反而升任钦差大臣,到广东去管理通商的事。

转眼间又是一年,这年正月,清政府下令让怡良去审理台湾案件。罢了台湾总兵达洪阿和兵备道姚莹的官,海内哗然。

这件事还得从英兵入侵说起。英舰入侵的时候,曾经派部队去窥视台湾,达洪阿、姚莹带领参将邱镇功守御鸡笼口,看见英舰驶过来,立刻开炮抗敌,轰退英兵。好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也进行了通报表扬。

后来英兵又窥视大安港,达洪阿、姚莹提前做好埋伏,诱敌进口。英舰开进去,恰好碰到暗礁。霎时间伏兵四起,奋勇上船,抓住白人二十四名、黑人一百六十五名、炮二十门,以及英兵所得的浙军器械大概几百件。好消息又报上去,道光帝亲自写了封表扬信,授予达洪阿太子少保衔,赏给姚莹二品顶戴。达、姚二人让人把俘虏看好,然后请求把这帮俘虏全部砍头,道光帝也批准了。

达洪阿等人也算谨慎,就把一百六十四名黑人砍头了,白人都没杀。等到江宁议和,两国应该交换俘虏,台湾只交出了白人。英使濮鼎查就找茬,通知江、浙、闽、粤各地的高官,大意说:“台湾俘虏的都是一些难民,镇台达洪阿、道台姚莹却将他们全部抓了起来趁机邀功!”

和事佬耆英连忙上报,达洪阿听说这消息以后,连忙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上去了,请求免自己的职,等待派大臣来查办。道光帝就让怡良去台湾审问这件事,接着就把达、姚二人给撤职了。正是:

仗义多从屠狗辈,忠义孤臣枉痴心。

究竟怡良怎么审问的,咱们下次再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