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文化旅游

跨文化旅游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廓清跨文化旅游的概念,是本书的基础任务。目前学界对于跨文化旅游的概念并不多,也没有公认的统一概念。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冲突是很必然的现象。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有着不同的角色、动机和目标,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身份,所以会有不一样的行为表现。跨文化旅游者和东道主的交往当中,双方的文化价值观是否相同是很重要的。
文化旅游_国际视野下旅游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廓清跨文化旅游的概念,是本书的基础任务。目前学界对于跨文化旅游的概念并不多,也没有公认的统一概念。但是毋庸置疑,在学者们的研究中,不同文化背景、异质文化、文化交流、文化碰撞和融合、不同国界、游客与东道主等概念是跨文化旅游概念中的高频词。介于学界还没有较为代表性的概念,现有的定义也就有许多可以补充的内容。因此,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特地对跨文化旅游的定义做了概括;同时,针对所研究的主要方向,对跨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一、跨文化旅游的定义

对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为了适应社会多元文化格局需要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过程,以及如何避免和解决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文化冲突和促进相互间交流。胡文仲教授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把跨文化交际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1]田穗文(2003)将旅游跨文化交际定义为:“荷载至少一种文化的旅游者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所引起的相关现象的总和。”[2]雪松(2008)认为,“跨文化”的重点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是有显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进行的具体的交际过程,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人们对陌生文化的体验。[3]刘丹青、黄荣(2006)认为:“跨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跨出国界的旅游活动,也即国际性旅游活动。”[4]对于旅游者而言,文化动机是其旅游的基本动机,也是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追求异质文化是旅游者最核心的目的。对于跨文化旅游者而言,到异国他乡去感受异域风情,是吸引他们不辞万里的最重要目的。因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是对跨文化游客的最大吸引点,同时旅游者自身也肩负着某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可能有相同之处,但也拥有不一样的气质和特点。所以,在旅游者旅游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便,或者出现相互不理解的情形,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在本书中我们把跨文化旅游定义为:负载着至少一种文化的旅游者,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负载着不同文化背景”可以被理解为处于不同的国家、地区,属于不同种族、民族,来自不同阶级、阶层等。由此概念可以得出,不同国家的旅游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到其他国家进行旅游活动的行为是跨文化旅游行为,因此可以说出人境游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旅游。

二、跨文化旅游的特点

(一)文化休克与文化固守

旅游者在刚开始处于异文化之中的时候,会经常遇到困难,这使他们产生孤独、无助和痛苦的感觉,甚至会对新环境产生敌意,这样的现象学者们称之为文化休克。文化休克会有明显的症状,如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产生尴尬、紧张、沮丧、失落和没有安全感等消极的情感,对周围环境挑剔、抱怨,特别关切环境是否清洁、安全、舒适,对东道主和服务人员的态度敏感,对细小问题容易盲目扩大化,依赖与自己同胞相处并极度渴望回家等。跨文化旅游者的这种文化失落现象使其无法对异文化迅速适应,相反会加强对自身原有文化的顽强固守。这种文化固守最鲜明的外在表现就是对异文化的非难和贬斥。这种贬斥总是以自身的文化为参照系,而对自己处于这样的精神状态却浑然不知,是旅游者对文化固守的本能反应。旅游者潜意识地将自身的文化与旅游地的文化进行对比,进而达到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强化认识,所以跨文化旅游过程也是旅游者对自身文化的一个认证过程。

(二)文化交流呈现不平衡性与冲突性

跨文化旅游中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会出现一些文化交流的不平衡现象。如果把各种文化都看成是一个生态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那么势必有些文化要相对强势一些,有的文化要相对弱势一些,这就会导致在这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不平衡,或者不平等。比如,在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东道主为了提高旅游业的效益而屈从于游客的态度和观念,或者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处于弱势文化的东道主地区的居民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出现行为、语言等方面的盲目仿效。

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冲突是很必然的现象。两种不同质文化的人群在交流时,在语言、饮食、兴趣爱好上有很大差别,世界观、价值取向、心理因素、行为规范等方面也不相同,这些因素会引起文化误解和冲突,从而导致旅游者和东道主之间存在隔阂,相互不理解。在旅游者方面就会表现为不适应和困惑,使旅游变得困难,不能很好地享受旅游过程,从而产生紧张感、压抑感和思乡的感觉。

(三)跨文化旅游中的东道主与旅游者

奈特科温(Nettekoven,1979)认为,东道主是指被访问国受雇于旅游行业而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国民,如酒店经理人、前厅部工作人员、餐饮服务员、海关官员、导游、领队、出租汽车司机或公共汽车司机等,他把这一类东道主称为“职业性东道主”。[5]有的学者认为,东道主不仅是指受雇于旅游行业的国民,而且还包括当地居民或者是被访国的人民。“东道主”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说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在秦国东面,郑国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有着不同的角色、动机和目标,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身份,所以会有不一样的行为表现。一般而言,东道主与游客之间的接触是短暂的、不重复的,一般情况下交往不会深人,只停留于表面意义的交往。对于跨文化旅游者来说,初到一个与自身文化很不相同的环境里,总体状况与平时正常状态有所不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生活动机也得到了改变。因此,在旅游过程中有的游客会感到特别兴奋、刺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的游客会产生强烈的思乡情结,沮丧并且敏感。前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很感兴趣,希望能更多地与东道主交流;而后者则要求服务提供者态度友善,并非常关心服务质量。

跨文化旅游者和东道主的交往当中,双方的文化价值观是否相同是很重要的。文化的熟悉性与相似性能促进双方的交往,减轻不确定性和焦虑感;反之,则会有两种突出的结果,即阻碍双方的交往或者使双方对彼此更加关注和更感兴趣,从而增进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的体验,使双方的印象更深。文化的相似性可以促进跨文化旅游者和东道主之间交流的有效性,但来自完全不同文化的群体则较难进行社会互动,因为人们在进行互动的初始阶段往往是表面的,语言、价值观、兴趣爱好、禁忌、交往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都会使彼此很难深人互动,所以交流也就不如期待的那么尽如人意。

(四)有助于游客增长见识

对于很多跨文化旅游者而言,求知是重要的目的之一,就算是一般的跨文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也会在无意识当中增长知识。这里的知识与一般意义层面上的知识概念不同,它不仅仅是指一种感观印象,更重要的是指一种经过认同、吸收和内化的文化经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对异文化的欣赏和认同,了解了新的文化内容,在旅行时空的转变之中获得了知识的增长,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