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碑林,不朽的艺术传奇

碑林,不朽的艺术传奇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把不朽的文字镌刻在不朽的石头上,这样双重的不朽,成就了中国千百年来的碑刻文明。西安碑林博物馆集中国上下五千年碑刻文明之大成,九百多年的收藏史使之成为我国最早收藏古代碑石的地方,大量的碑石收藏也使之成为我国名碑收藏最多的地方,毫无疑问,这里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更是不朽的文明传奇。进入碑林,首先到达的是孔庙。还好,真迹没有被抢走,否则就是碑林巨大的损失了。由此可见,唐太宗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
碑林,不朽的艺术传奇_中华古都文化之旅

东西方古建筑最大的差异在于西方人选择石头为主体,而东方建筑以木头构建,这巨大的差异导致西方的古建筑可以千年不朽,而东方古建筑很容易零落成泥。石头可以体现永恒,而雨果说:“哪怕是用石头写得十分坚固的著作,也将让位给用纸张印成的更加坚固更加持久的著作”,可见,文字才能让文明更不朽。

把不朽的文字镌刻在不朽的石头上,这样双重的不朽,成就了中国千百年来的碑刻文明。西安碑林博物馆集中国上下五千年碑刻文明之大成,九百多年的收藏史使之成为我国最早收藏古代碑石的地方,大量的碑石收藏也使之成为我国名碑收藏最多的地方,毫无疑问,这里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更是不朽的文明传奇。

沿着西安城内有名的仿古一条街行走,一路上遇到的店铺,几乎都在兜售着笔墨纸砚、古书字画和碑林碑刻的拓本,仿若走进了一间长长的大书房。空气中墨香缕缕,这天地书房简直太美妙了。

逛完仿古街,碑林博物馆就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进入碑林,首先到达的是孔庙。这里的孔庙和我们所见的文庙规格存在很大的差异,没有孔子塑像,也没有大殿,只是成为一个通向碑林的仪式走道。穿过斑驳的棂星门,走过长长的绿树成荫的走道,尽头是朱红的戟门。跨过戟门,又是长长的绿荫道通碑林,两旁有对称分布的六座存放功德碑的碑亭。里面所存放的御碑很高大,要高抬着头才能看到顶,显得宏伟壮观。

“碑林”两个字由林则徐所题。“书,心画也”,这两个字方正、浑厚,正如林则徐留给世人的印象,真是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题字人特别,这所题之字也是特别的,“碑”字的右半部分起笔没有那一撇。这是因为古人造字时,碑字并没有那么一撇,也许是由于某一粗心的石匠在凿刻的时候给它添了那一撇,后来才有了而今的“碑”字。没有一撇的碑字,让“碑林”两个字的排布更加整齐划一,非常美观。

走进碑林,首先看到的是碑林镇馆之宝之一的《石台孝经》,其高近6米,碑身巨大,由四块巨石合成,是碑林里最宏伟的石碑。它就这样巍然高耸在你的进门处,不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而是“一山彰目,高山仰止”。“百事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进门看到的就是石刻《孝经》,这是对世人无言的说教。

《石台孝经》是唐玄宗的御笔,所采用的书写字体是隶书,“画入铁石,字若飞动”,每一笔都具有曲线美,不仅符合了一个音乐家的气质,也再现了一位帝王苍劲笔锋的气势。唐帝王的风采,盛唐的气象,就以这样的方式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第一展览室展出的是刻于唐文宗年间,以其年号命名的《开成石经》,所刻内容为儒家的十二部经书。说到儒家,我们都会说是孔孟之道。但这里的十二部经书并没有《孟子》,这是因为孟子“民贵君轻”思想为唐文宗所不推崇。想当年唐太宗认识到:“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推崇民本思想,而他的后代子孙却不这么认为,“贞观之治”只有一个,盛世难再,千古帝王令人仰止。

这十二部经书,号称世界上最庞大的“石刻教科书”。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明朝关中大地震的破坏,石碑有不少中间出现了断裂,也有不少被磨损的地方。如果不是后世人不断地修补,我们看到的《开成石经》会更加残缺。

儒家经典中,我最喜欢的是《诗经》,于是开始在石碑上耐心地寻找我喜欢的句子。轻轻地用手指隔着玻璃抚摸“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我觉得它们是何其的“有幸”,战火烧不坏,强盗悍匪不会抢,改朝换代并未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它们才会走到今天,享受岁月的安好。

第二展览室展览的是唐代的名碑,是整个碑林最精华的文化,一笔一画都闪烁着不朽文明所发出的耀眼光芒。

把目光放到世界范围来看,这里最名贵的是中外驰名的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因为它是研究基督教史的珍贵资料。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西方列强都要争抢这块石碑。幸亏当年碑林的馆长聪明,把真迹藏了起来,并制作了五块赝品,结果也被列强抢回了自己的国家。这么重的碑石,漂洋过海带回去,足以证明它的名贵之处。还好,真迹没有被抢走,否则就是碑林巨大的损失了。

在这里,最感兴趣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的真迹。久仰两位盛唐时代的大书法家的大名,记得中学时的历时课本说《多宝塔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作,其实不然,颜真卿是大器晚成的书法家,这方碑石是他44岁时候的作品,人到中年,尚未形成颜体的最大风格。能代表颜真卿最高成就的作品,是他72岁所书写的《颜氏家庙碑》。

“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了解了此碑书写的历史背景,更能深刻地了解颜真卿本人。这方碑石是颜真卿参与“安史之乱”平定时被俘,安禄山要他写一封投降书的内容。颜真卿的字雄浑、方正、博大、刚毅,跃然碑石之上,“夫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这是碑文的内容,颜真卿用词句在表达不辱先祖、坚贞不屈之意。无论是字形,还是字意,一个封建社会的良臣形象,一个士大夫该有的气节,都蕴含其间。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合称“颜筋柳骨”。柳字最大的特点是俊秀婀娜、势如削竹,给人以力透纸背的感觉。柳公权本人是在取褚遂良和欧阳询两位大家字体的基础上,结合颜体的厚重方正创造出来的,所以初学练字最好不要练柳体,当你将颜体练到一定火候的时候,才可以试练。只有根基打好了,才有那个力道去承载雕梁画栋,才能练好柳体。

颜字是血脉,柳字是骨头,合起来不就是一个人最精髓的构架吗!做人要有骨气,要有血性,铁骨铮铮,义薄云天,这不就是一个大丈夫该有的品行吗?

对于中国人来说,碑林最珍贵的碑刻应该是《三藏圣教序碑》。它由唐太宗亲自做碑的序文,唐高宗充当文书做记录,刻下的内容是唐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经》,由玄奘的弟子怀仁和尚耗时24年才完成,邀请史上“书圣”王羲之穿越三百年的历史来到唐朝书写。《兰亭集序》中最有名的是它姿态各异的“之”字,其中“千金碑”用到了20个。

大人物、大手笔、大谜题……用“千金碑”来形容它,也不为过。大人物作古,大手笔可以看得见,而大谜题只能听人娓娓道来。

想当年唐太宗为了得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费尽心机,临终前还以遗嘱的形式要求《兰亭集序》陪葬昭陵。由此可见,唐太宗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具体负责刻碑的怀仁和尚决定用王羲之的字来书写这块碑文,可王羲之已作古,那怎么办呢?“山人自有妙计”,怀仁和尚早已成竹在胸。他本人也是王羲之书法的爱好者,本身就收藏了不少王羲之的真迹,可以用王羲之留下的真迹上面的字来拼凑这块碑文。只不过一个人的收藏毕竟是有限的,《般若波罗蜜多经》一文中很多字在他的收藏里找不到,于是他又想出张榜贴文,用贵金征集能提供所需王羲之字的人。这就出现了有的字他需要花了上千两黄金才能得到,这便是“一字千金”典故的由来。

后来,字收集全后,新的麻烦又产生了。一是碑文里有些字王羲之没写过,二是所收集的字大小不一。当然,这难不倒聪明的怀仁和尚。没有的字,那就用王羲之写过的偏旁部首笔画拼,字大小不统一,那就用灯影成像原理来解决,把大字缩小,小字放大。

二十四年,这是怎样的一个时间概念?苦心孤诣的怀仁和尚让人敬佩。二十四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奇迹让人信服。我想如果王羲之再生,也会叹服吧。

碑文上的每一个字都金贵优美。“翩若游鸿,宛若蛟龙”,王羲之的字精彩再现了晋代人那飘逸出尘的风骨。

第三展览室展现的是历代书体的碑石,《峄山刻石》《曹全碑》《司马芳残碑》《仓颉庙碑》《晖福寺碑》……名家的传世碑石林立,让人大开眼界。篆、隶、楷、行、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的精彩演变,可以一饱最全汉字字体的风采。

这个展室最让人感兴趣的是“颠张狂素”的作品,这师徒俩是草书史上的集大成者。草书如行云流水,需要费神才能看出作者具体写的是什么,但却是最值得欣赏的书法作品。它是字,更似画。

张旭最爱喝醉酒后写字,还用自己的头发作笔书写,常常一觉醒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这难道就是艺术的忘我境界?

怀素和尚虽然师从张旭,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那碑文上的“沙”字和“飘”字,真的有些让人担心字会飞走,字活了。

第四室陈列的是宋元明清的碑石,虽然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文征明等名家的真迹。可他们的字与唐代书法大家的字比起来,就有差距了,至少在字的气势上,远不如唐人。

在这个展室里有两方很有趣的石碑。一是清代的《关帝诗竹碑》,它的有趣在于此图的竹叶组成了“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的绝句一首。另一方是《集字魁星点斗图》,此碑刻用“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个字拼成魁星的形象,一脚托一“斗”字,一脚踏于“鳌”字上,意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这两方石碑不以字的价值取胜,而以碑石的趣刻闻名,把古人的又一智慧结晶留给了后人。

第五、六、七展室陈列的是元明清的碑刻,主要是清代,由于年代比较近,它们的价值远没有前几个展室的价值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