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红胜街忆洪圣庙

红胜街忆洪圣庙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法服东濠,惟求洪圣!黄华路西侧有一条内街叫红胜街。此街原名洪圣街,得名源于此处有洪圣庙。而这洪圣庙,却记载着一个广州城治山水的故事。从前广州地区有很多洪圣庙,也叫洪圣王庙。这洪圣王据说就是广州黄埔南海神庙供奉的南海神。洪圣街建洪圣庙,为的是祈求流经庙西的东濠涌免除水患。当时是陈济棠主粤时期,广州市市长是刘纪文。具体治理工程在《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三集的《东濠的骗局与石碑》一节中已有记述,本文不赘。
红胜街忆洪圣庙_广洲越秀古街巷.第四集

无法服东濠,惟求洪圣!

有心治山水,谁记功臣?

黄华路西侧有一条内街叫红胜街。此街原名洪圣街,得名源于此处有洪圣庙。而这洪圣庙,却记载着一个广州城治山水的故事。

从前广州地区有很多洪圣庙,也叫洪圣王庙。这洪圣王据说就是广州黄埔海神庙供奉的南海神。

南海神的来源有多个传说,这里只说其被封为洪圣王的来历。隋朝开皇十四年(594),隋文帝祭祀四海,封祝融为“南海神”,从此火神祝融也成了水神。广州东郊黄木湾畔建起南海神庙,也就是当代俗称为“波罗庙”、位于黄埔区的南海神庙。唐朝天宝十年(751),唐玄宗封南海神为“广利王”,扩建庙堂,从此这里成为南海神的主庙。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大宝元年(958),后主封广利王为“昭明帝”。北宋康定元年(1040),宋仁宗加封南海神为“洪圣王”。过了十二年,仁宗再加封为“南海广利洪圣昭顺王”。南宋绍兴七年(1137),宋高宗加封为“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到了明代天启元年(1621),明熹宗再封南海神为“南海广利洪圣王”。由于历代帝皇不断加封,加上人们对自然界的水灾十分畏惧,所以珠江三角洲水乡建有不少洪圣庙(或称南海神祠、洪圣殿等),以祈求免除水患。洪圣街建洪圣庙,为的是祈求流经庙西的东濠涌免除水患。

东濠涌是承接从白云山、越秀山、黄花岗流下的十六条山水的水道。由于上游的水道不够合理,所以在白云山等山洪暴发之时,便会因山水不能及时排出而水浸沿岸。道光十三年(1833)夏天,广州连降几天大雨,山洪溢出东濠,疯狂灌入城中,小北至芳草街一带顿成泽国,连洪圣庙也被冲毁。民国年间,广州市政府下决心整治东濠涌。此时,一位地理学家对东濠涌的整治提出建议,他就是后来发现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中山大学教授吴尚时。吴尚时是广东开平人,20世纪20年代后期留学法国,30年代初回广州后,对华南地理有深入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在华南的开山大师。他在发现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之前,对治理广州山洪已有研究,曾发表多篇治理白云山水的论文。就东濠涌的治理,他与21岁的得意门生罗开富合撰了《论整理广州东濠计划》,上呈给负责东濠涌治理工程的工务局局长文树声。

当时是陈济棠主粤时期,广州市市长是刘纪文。工务局局长文树声是曾留学美国并获硕士学位的实干派官员,他参考了吴尚时等地理学家对治理山水的意见,制订了工程计划。具体治理工程在《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三集的《东濠的骗局与石碑》一节中已有记述,本文不赘。要补充的是,今人所见的《整理东濠下游碑记》石碑所缺的字,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人铲掉的,以致不知决策者及立碑者姓名。幸而在中山图书馆尚存1936年成书的《整理东濠涌下游报告书》,全文录下石碑碑文,让人得以知道被铲的字分别是“秉承市长刘公纪文意旨”及“广州市工务局局长文树声撰并书”。当时决策者广州市市长刘纪文和具体负责工程的工务局局长文树声,以及曾对治理东濠计划提出意见的吴尚时、罗开富等地理学家,都值得后人记住他们的名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