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浑河古道上的“凤凰涅槃”

浑河古道上的“凤凰涅槃”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人更能看到事物生生不息的力量,将美好事物历经劫难后的再生称作凤凰涅槃。这里,我们就来说说发生在沈阳南湖地区的凤凰涅槃。沈阳南湖地区曾是浑河古道,也曾是沈阳古城西郊的一片荒地。东北大学于1923年10月24日正式开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全校师生悲愤已极,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再度成为名满全国的高校,完成了“凤凰涅槃”。
浑河古道上的“凤凰涅槃”_国之长子

“长苕湖公园”建园之初,设施较为简陋,只有几条曲折的沙石路,通往公园的深处,图为1938年时的长苕湖公园。

西方人容易看到事物的易碎性,把美好事物的毁灭视为悲剧。东方人更能看到事物生生不息的力量,将美好事物历经劫难后的再生称作凤凰涅槃。这里,我们就来说说发生在沈阳南湖地区的凤凰涅槃。

沈阳南湖地区曾是浑河古道,也曾是沈阳古城西郊的一片荒地。此地曾有个古庙,相传是康熙五十年(1711)所建,分东西两院,东院是住持僧人接待施主、香客之所,西院则存放着远乡待运或停尸待葬的灵柩,故称“保灵寺”。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推行所谓的“大奉天都邑计划”,把这里划归“大和区”管辖,妄图建成“大和”民族世代定居之地。

1938年6月,日伪在此辟建了公园,因公园处在一片芦草丛生、狭长形的沼泽地带,而取名“长苕湖公园”。

不过在投降前夕,日军对公园进行了毁灭性破坏,只剩下油漆剥落的凉亭,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晃;一座人一踏便东倒西歪的木桥,跨在湖水两岸。

20世纪50年代,少先队员在南湖湖畔纵情欢歌。

1945年国民党政府接收后,将长苕湖公园改名为“南湖公园”,由于无人过问城市建设,公园残存设施被盗窃一空,公园中的树木也被国民党军队砍伐精光。居民则随意向这里倾倒垃圾,致使湖的北岸垃圾成山,水质污染成铜绿色散发恶臭。不久,这里成了国民党政府的刑场,当年制造平顶山大屠杀惨案的元凶,原抚顺碳矿次长久保孚等七人即在这里被处决。

沈阳刚解放时,这里也是敌我交锋的战场,敌特的一个秘密电台,就在“保灵寺”停放的一座棺木中发现的。

此后,南湖公园才真正迎来了春天,历经多年的改造建设,南湖公园逐步具有代表北方现代化园艺的较高水平,以园艺展示、休闲游览为主的精品公园和示范公园,是深受市民喜爱的美丽、宜人、幽静的好去处。“鱼跃荷香园”“水榭秋月”“卧波夕照”“柳堤踏春”“南湖泛舟”“曲径观叶”“栈桥夜色”“踏冰戏雪”则已成为声名远播的“南湖八景”。而南湖之畔的东北大学,既有幽深的历史底蕴,也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东北大学于1923年10月24日正式开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全校师生悲愤已极,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师生先后经停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东北大学60位师生,被授予烈士称号。1946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1947年2月在北陵原校址开学。而在1946年2月,解放区也成立东北大学,张学思任校长,校址初设本溪,后转迁至丹东、梅河口、吉林等地,不久迁到长春,后定名东北师范大学

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为基础建立沈阳工学院(校址在铁西),次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隶属国家冶金工业部。从1950年4月起,东北工学院在沈阳南湖地区选址并兴建校园,那时南湖公园附近仅有王家庄、郎家岗子、广兴寺等几个村庄,十分荒凉。

1961年的南湖卧波桥

1973年沈阳明信片上的南湖公园

如今的南湖景色

当东北工学院第一任院长靳树梁来到南湖周边察看新校址时,眼前杂草丛生、乱坟遍地,这样的景象令靳树梁一时惊呆了。以至于他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这样写道:“风自吹襟,人争掩鼻,汩汩沟流半粪污,湖安在?指几行衰柳,一片黄泸。”但屡经艰难困苦考验的东北大学教师是东北工学院的骨干,他们决心在旧社会的废墟上,建起一所现代化的高等院校。

在研究新学校的总体布局时,首先碰到了中轴线的走向问题,到底是南北走向好,还是东西走向更佳?靳树梁支持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既然南有浑河大坝阻挡,南北轴线受到限制;不如采取东西向,背靠浑河,面向南湖和市区,这样能给人以开阔、敞亮的感觉。

关于校内的建筑布局,当时同样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按学院分区,各成体系,另一种意见主张按教学区、宿舍区划分。靳树梁院长认为按学院分区,会造成各自为政、互相分割局面,而按教学区、宿舍区划分,则既有整体感,又能避免互相干扰。于是新校区按教学区、宿舍区分开建设。

在东北工学院成立后,一些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老毕业生来此任教,并积极参与学校建筑的设计工作。其中冶金学馆就是由老东大毕业生刘鸿典教授设计的。图为东北工学院冶金学馆旧照。

1953年的东北工学院南湖校区

20世纪80年代的东北工学院明信片

正是由于当初论证充分,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几十年的光阴过去,学校的整体规划设计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改变。图为东北大学今照。

置身校园之中,有四大教学楼极为醒目,每幢都有上万平方米的规模,它们在刚盖好时并没有名字,这难不倒靳树梁院长,他采用中国古代称呼开馆讲学场地为学馆的叫法,将四大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冶金学馆、建筑学馆、机电学馆和采矿学馆。教工住宅也由靳树梁院长命名为望湖里、带湖里、迎湖里、滨湖里、林湖里等,这些富有诗意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院长富有首创精神,教师们同样如此。与一般的院校不同,该校的四大学馆均由当时的教师(有教授、副教授)设计,而该校当时并没有建筑系,何来的设计才能?这须归因于东北大学的血脉。

原来,1928年梁思成、林徽因留美学成回国后,即接受东北大学邀请,就任东北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本科学制建筑系。东北沦陷后,东北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于1932年在上海结业,梁思成特意发来长篇幅的贺信,信中说:“建筑这东西,并不如其他艺术,可以空谈玄理解决的。它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处处与实用并行,不能相离脱。”梁思成还深情地嘱咐道,这届毕业生将是“国产”建筑师的“始祖”,责任重大,前程无量。

正是凭着那股奋发图强的劲头,传承着东北大学人的精神,东北工学院进发出强大的学术能量,1953年末东北工学院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期刊《科学研究资料》,1958年国庆前夕,东北工学院创造了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93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学校聘请张学良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东北大学再度成为名满全国的高校,完成了“凤凰涅槃”。

东北大学的新生再次告诉我们,就算命运坎坷曲折,相信岁月的力量,相信种子的力量,美好的事物总能等来自己的主人,等来灿烂的复兴之旅。

南湖公园与东北大学相偎相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