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元代古河道,滋育沈阳城

元代古河道,滋育沈阳城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北运河,又称新开河,是一条贯穿沈城的运河,历史上也有过永利河、太平世河等称呼。河道源自浑河,归入蒲河,1911年开修,历时三年,为近代沈阳最大的水利工程。说起这条运河的兴建,这可与沈阳城的水稻种植关系密切。这条运河在浑河与蒲河之间,可以更好地利用蒲河治理浑河改道后留下的洼地,同时可扩大沈阳西部、北部的水稻种植面积。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沈阳水田已有8万多亩。北运河,是沈阳农业发展史上重要的节点。
元代古河道,滋育沈阳城_皇城文脉

1958年,辽宁大学学生在学校北院墙外参与北运河河堤加固的劳动。

北运河,又称新开河,是一条贯穿沈城的运河,历史上也有过永利河、太平世河等称呼。北运河似母亲颈项上的围巾,亲近温暖,虽年代久远,却仍然不乏活力。沈城人民用辛勤的汗水使它诞生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北运河为人工河道。河道源自浑河,归入蒲河,1911年开修,历时三年,为近代沈阳最大的水利工程。说起这条运河的兴建,这可与沈阳城的水稻种植关系密切。

沈阳地区何时开始种植水稻?据记载,沈阳地区种植水稻的确切年份是1906年。当时,于洪区王家荒屯的王长兴聘用金时顺等几户朝鲜族人在蒲河转弯处筑堤挖渠引水,开出成片水田,并试种水稻成功。后来随着更多朝鲜族族农户的加入,沈城的水稻面积逐渐扩大,从而揭开了沈阳近代发展水稻产业的大幕,这也有力地带动了沈城地区大规模地引水灌田工程的展开。

清代诗人阮元有诗曰:“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诗中把菱角、水稻、荷花所需的水量多少说得明明白白。种植水稻的水不能太深,但必须经常有水,诗中说的是江南低洼之地或是河网密布地区的情况。沈阳要想种稻也得遵循这个原则。沈阳地区东高西低,去掉一南一北的浑河、蒲河流域,古城西北位于蒲河以南地区就是大片低洼之地,如果挖渠引水,正是种植水稻的理想之地。

北运河始称“永利河”,后更名为“太平世河”“新开河”。

1911年春,当局决定在元代以前的浑河故道上开凿运河。这条运河在浑河与蒲河之间,可以更好地利用蒲河治理浑河改道后留下的洼地,同时可扩大沈阳西部、北部的水稻种植面积。还应该说明的是,浑河故道要经过北陵前的皇家禁地,按规定,这里是不能动土的,但风雨飘摇中的朝廷已经无力再保护封禁之地了,不久前的南满铁路就堂而皇之地穿过了北陵附近,外国人筑路都可以,自家人挖个水渠更不在话下了。

新开河尚在施工时,奉天在大北门火神庙处成立了水利局,该局以试种稻田、振兴水利为职务,并在塔湾地区设电机水田试验场事务所等。水利局在指导农业生产、推动水稻种植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在专门负责北运河的管理方面,出台了许多规定,有效地保证了用水秩序及运河作用的发挥。奉天各处民众很快就知道了稻田利益胜过旱田,于是努力学习水稻栽种管理技术,互相效仿,也开始广种水田。有点实力的,则购买连片土地,出租经营。

这样到了20世纪20年代,今天塔湾以东以南地区,如今陵东衔、辽河街、诚信街、塔湾街、明廉街、向工街等地都种上了水稻,而塔湾以西以北地区,开河不久,水田大约就有万亩之多,沈阳西北地区广种稻田,成为当时奉天的大事。当时发行量很大的《盛京时报》,就以“大置稻田”为题,专门报道了沈北种植水稻的情况。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沈阳水田已有8万多亩。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城区建设用地的增加,水田逐渐减少,到1958年时,黄河大街西侧仍然是大片稻田,1985年盛夏之时,沈城还有都市中的村庄,依然可以在辽宁中医路北、省社科院等地,看到稻浪滚滚。如果说,附属地、商埠地是沈阳近代城区重大变化的标志,那么可以说北运河两岸的大片水浇地,同样是沈城北部近代建设突出成就。北运河,是沈阳农业发展史上重要的节点。

北运河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发展稻田经济,除了稻田外,菜园子也因北运河而得到发展。古城北菜园子有多处,北陵东侧的陵堡子菜园子面积很大,是供应城里蔬菜的地区之一。北运河除了为稻田、菜地供水外,也发挥了清淤治涝的作用。

除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北运河的修建还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北运河修成后,两岸土地成了香饽饽。平民百姓凭着一亩三分地,交点水钱,就种起了水稻。机关团体看好这里,在这里搞了大项目。1923年,奉天当局在北陵东南、紧靠北运河划地500亩建起了著名的东北大学;后又在北运河南岸,长宁寺地块(今宁山路以南黄河大街以东、北陵大街以西)约200亩建起了东北大学工厂区。1928年,张学良在北运河北岸建成了北陵别墅,北陵别墅成了张学良新的活动中心。日本侵略者更是虎视眈眈,早就打起了北运河的主意。日本浪人榊榞正雄巧取豪夺,霸占了今五一商店、辽宁中医等地区的大片土地,非法办起了榊榞农场,沈城民众与奉天当局与之相争,此事成为“九一八”事变前中日未解的矛盾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代北运河的建设进入了第3个高峰期(前2个为挖河引水、大兴教育),北运河带状公园的建成是其主要标志。

沈阳市1995年启动了北运河带状公园建设计划,1996年计划开始实施。在28.3千米的河堤两端,以20~50米不等的宽度建设绿化带及相应的公园,同时扩宽河道为28米(原来在15~20米之间)。到1997年国庆节前,第一期工程竣工。这次建成的绿化带共有13条,以处于中间位置的联合桥为上、下游的分界线,绿化带建设充分体现了“观光、游憩、生态”的主题,将整个绿化带的完整性与每个园地的独立性有机融为一体,各个游园或清幽、典雅,或民族、欧化,体现了不同的风格,莫不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选材凝聚而成的精品。

1997年9月28日,省市领导为北运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竣工剪彩,绿化带建设受到充分肯定和广泛称赞。省内各市市长、外省市领导纷纷莅临参观,沈阳建设沿河绿地的做法,成为外省市效法的经验。

百年老运河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2015年国庆节前焕然一新的塔湾碑林公园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公园整体设计匠心独具,集古塔、古寺、碑林、湿地为一体,具体各部分又别具一格,碑林公园当之无愧地成北运河带状公园的龙头,沈城人民又有了1个观光、学习、休闲、健身、娱乐的理想之地。

现在北运河又1个建设项目正在计划中,这个计划就是在北运河元江街至北塔湖之间建设悬轨交通。悬轨是介于公交与地铁之间的行车方式,实际就是悬在空中的电车,几节类似铁路客车的车厢连在一起,由钢铁或水泥柱将轨道支撑在一定高度的空中,轨道下挂着列车,像风景区缆车一样在空中运行,一般一次可运行四节车厢,每节车厢可容70人,时速最高可达60千米。悬轨交通舒适安全,既可观光又可起到公交地铁的作用。悬轨造价是地铁的十分之一,施工方便,利用运河空间,能缓解沈城用地不足的矛盾。

也许用不了多久,永不停歇的北运河将呈现悬轨的崭新面貌,为沈阳描绘出一幅全新的运河景观图画。

北运河今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