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裤瑶地区的崖洞葬

白裤瑶地区的崖洞葬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崖洞葬主要分布在白裤瑶族聚居的里湖瑶族乡的怀里、化果、纪后、仁广、瑶里、董甲6个行政村内,集中在打狗河西岸,就崖洞葬分布区来说,应属柳江流域。综合以上3次调查,将各个崖洞情况报告于下。
白裤瑶地区的崖洞葬_广西古代崖洞葬

南丹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山区,与贵州省接壤,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属云贵高原东麓的高寒山区。岩溶地形发育良好,岩洞众多,峰峦起伏,沟壑连绵,交通闭塞。按水系划分,南丹的西半部属红水河流域,有红水河的支流纳立河、八打河、清水河,南丹县的东部有很大一部分则属柳江流域,打狗河——龙江自北向南流过,下到柳江。崖洞葬主要分布在白裤瑶族聚居的里湖瑶族乡的怀里、化果、纪后、仁广、瑶里、董甲6个行政村内,集中在打狗河西岸,就崖洞葬分布区来说,应属柳江流域。对这里的崖洞葬,1958年曾进行过调查,并在《南丹县大瑶寨瑶族社会概况》一文中作了简单记述;1981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张一民、何英德、玉时阶进行了为期13天的专题调查,调查了6个大队35个岩洞,后来整理成《南丹县里湖瑶族公社岩洞葬调查及初步探讨》一文,刊发于《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一集,后来又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公开发表。1984年3月,为了更全面地收集、整理广西崖洞葬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张世铨、彭书琳、周石保、吴伟峰组成调查小组,根据张一民提供的线索,再次对里湖6个大队的崖洞葬进行详细调查,18天内调查了39个地点,对过去的调查材料有很大补充,后来整理成《广西南丹里湖岩洞葬调查报告》,在《文物》1988年第12期公开发表。综合以上3次调查,将各个崖洞情况报告于下。

(一)化图崖洞葬

图2-70 化图洞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化图屯东南约300米的山坡上。洞口向西,高3~3.5米,宽8米,距山脚约30米。此洞可分前后两洞室,前洞室较后洞室高。(图2-70)前洞室高2~3米,宽8米,进深约4米。洞顶石棱错杂,洞底为崩石堆积,高低不平,随地势成排放置高架棺20副。东壁有个豁口通向后洞。后洞宽约30米,进深40米左右,西高东低,西段为两大块崩石堆成,北边大石上置棺7副(架棺6副,枕棺1副),北壁边置棺1副,中部沟槽内掉落朽棺1副,西南角暗洞内置棺1副。前后洞共放置棺材30副,棺材大部分基本完好,只有沟槽内1副和暗洞内1副已朽烂成大小几块,多数棺内现存骨骸,但完好的不多,有的棺内有木枕,部分棺内有织物碎片。棺架木柱顶削成矛头形或截头圆锥形,其中12号棺的柱顶矛形上刻有人面像;大多数棺架用木枋做成,枋顶削成弯牛角形。村民说,洞内原有一百多副棺,有一次因野猫抓鸡进洞,化图村人打火去追,因而失火,烧了两天,全村人挑水去灭火。经火烧后,洞顶塌下许多岩石,压住了一些棺材。(图2-71)

(二)怀里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怀里学校东面约300米处的半山腰上。洞口朝向西北,洞口宽2.3米,高2.4米,洞内进深6.4米。洞口前有约3米的绝壁,洞口距山脚公路约30米。洞内高1.6~2米,内高外低。洞内干燥、明亮。(图2-72)洞内放置2副棺材,洞里面一副已朽,只存一残板,距洞口2.2米处的一副棺材,保存完好,没有棺架,棺材向洞口的一头搁在一根直径为8厘米的圆木上,朝洞内的一头放在地上,属于枕棺。棺内虽被扰乱,但仍可以看出有2具骸骨。其棺内有股骨4条,胫骨2条,颅骨1个等碎骨。据说棺内原有野猫头骨一个,现无存。

图2-71 化图洞棺材分布示意图

(三)高峰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化图屯东约500米的高峰山上。洞口向北,洞口宽7.9米,高6米,进深约7米,距山脚约70米。洞内干燥、明亮。距洞口2.8米的东侧南北向置一副高架棺。该棺保存完好,木质坚硬,无腐朽现象,外表残存石灰涂抹过的痕迹。棺内有尸骨一具,骨架完整,被人轻微扰动过。颅骨朝南,脚向北,面向西。尸骨间有纺织品残片与死者腐烂的软组织胶结在一块,其上有大量的蛆虫干壳。根据其人骨位置,该洞是直肢葬。死者为男性,年龄40~45岁,身高1.61米。

图2-72 怀里洞

(四)白台山1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化乔屯西约1千米的白台山半腰。洞口向东,宽5.6米,高5米,进深9.1米,距山脚40米。此洞外宽内窄,洞内干燥、明亮。洞内存棺4副(图2-73),均为高架棺。棺架顶有三根呈牛角形,一根刻成人头像。近洞口的2副,早被人打开,棺内无骨骸,也无随葬品。洞口左侧壁旁有一块已被火烧掉一半的残棺板,其旁有一个火烧过的颅骨。洞尽头的一副棺,保存完好,棺内有2个颅骨,且各在一头,有酸菜坛、酒壶、碗,棺内还有一条完好的梅竹横条纹福寿绫巾。对洞口一头的颅骨已残缺不全,靠洞里一头的颅骨为一女性,年龄为20岁左右。

图2-73 白台山1号洞平面示意图

(五)白台山2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化乔屯西北面约400米处。在白台1号洞山背半山腰,洞口灌木丛生,乱石堆积。洞口向西北,宽10米、高约2米,距山脚100米。洞分左、右二侧,左侧进深约16米,右侧洞深48米、高4米、宽8.5~9米。洞口一侧流入大量巨石和岩泥,使得整个洞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斜坡。洞内潮湿黑暗,洞呈管状形。洞内有残棺20副,全部放置在右边洞的乱石斜坡上,从洞口进去2米左右的右侧有棺7副,由洞正中往右走15米的西北有棺2副,再进去8米处有棺10副,由此再往洞里走12米,有1副棺单独放于洞底平地上。(图2-74)此洞有高架棺15副,枕棺5副。高架棺立柱的顶部多饰牛角形,而有2副棺立柱顶部饰人头像,也有圆柱形的,其中6号、9号棺有绘画。

图2-74 白台山2号洞平面示意图

(六)白台山3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蛮降屯的西面,化图村的西北面,距化乔村1.5千米,在白台2号洞西侧约50米。洞口为北偏西20゜,宽3.6米,高3米,距离山脚约70米。洞口前面为陡坡,该洞口曾被乱石封堵过。洞内高1~3米,进深27米。洞呈喇叭形,外大、内小、前低、后高。距洞口约10米置棺7副,均为饰牛角形的高架棺,但已朽烂,只剩下牛角形的棺架和侧板,无骨骸。棺长188厘米,高53厘米,宽47厘米,板厚4~3.5厘米。

(七)里舵山1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高峰山北面,化图村的东面约500米处。洞口为南偏东10゜。洞口宽2.6米,高4.2米,进深5.3米,距山脚40米。洞口前面是陡石坡。从洞口进去4米左右,为一向下凹陷的坑,坑深80厘米,呈长圆形。凹坑里放置一副低架棺,东西向,东低西高,棺内尸骨全无。据传洞内曾放有砍牛刀,1984年调查时已不存。

(八)里舵山2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里舵山1号洞之西,怀里村化图屯之北约2千米处。洞口向南,宽1.7米,高3.7米,进深5.6米,洞前为乱石陡坡,洞口至山脚坳处约20米。洞内干燥、明亮。近洞口3米处放置棺材一副,直接搁在两条圆木上,即为枕棺。该棺已完全塌散,但棺板尚属完整,尸骨全无。在棺的附近有泡菜罐、碗各1个,据当地人说,这些都是后人带上山的。

(九)里舵山3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化图屯的北面,里舵山西面。洞口向西,距山脚约60米。洞口前面是悬崖陡壁,一般人无法攀登,但化图村的黎老三曾经上去过。据他说,该洞较窄,不高,洞内只能放置一副棺材,棺材无架,是直接放在两条圆木上的。棺材已完全塌散,未见有骨骸和其他遗物。

(十)里舵山4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化图屯的北面,里舵山之西的悬崖陡壁之上,距山脚约60米。洞口向西,与里舵山3号洞并排。洞口宽1.5~2米,高1.5米,进深约3米。洞内干燥、明亮。洞内放有一副枕棺,棺已散开,棺板有的被烧坏,洞内无其他遗物,只在地下见有少许碎骨。搁棺的圆枕木直径为10~12厘米。

(十一)枫木坳1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化乔屯南面。洞口东南向,宽约15米,高3米,进深约10米。洞口距山脚约20米,洞口前面平坦,附近草木丛生,洞口有一巨石遮挡。进洞口到洞底比较陡,洞内北壁下有一个不见底的落水洞,南壁下有架棺3副,均已腐烂不全,棺为高架棺,立柱顶部无任何装饰。可见颅骨、长骨、肋骨等碎片。

(十二)枫木坳2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化乔屯之南,在枫木坳1号洞的南面,两洞并排,相距10米左右。洞口外面为一开阔坡地,洞口东南向,呈长圆形,其宽约3米、高5米、进深8米。洞内宽5米。洞内低于洞口。洞内潮湿,光线不佳。洞内置棺3副,均为高架棺,棺架立柱顶部有的饰有牛角形。但棺已朽烂,尸骨无存。

(十三)耿盖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东南面约2.5千米处,洞的东面是牛皮村。洞口前面是一悬崖峭壁,洞口离山顶约10米,距山脚约200米。洞口为南偏西10゜,宽2米,高3米,进深13.4米。从洞口向内是缓坡向下倾斜,洞内干燥、明亮,呈曲尺形,前窄后宽,洞尾向东拐进8米。在洞中段放置一副低架棺,方向为南偏西30゜(图2-75)。棺为一头大一头小,大头朝向洞内。棺保存基本完好,只小头挡板已散,棺内有尸骨一具,头在棺的大头,面向西,但已被扰动,股骨、胫骨、腓骨都掉出棺外,原是侧身直肢葬。死者是一男性,年龄约55岁,身高约160厘米。此外棺内还有纺织品的残片。

图2-75 耿盖山崖洞葬平面示意图

(十四)毕嘎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西南约1.5千米处。又名土鸡洞。洞口向西北,北偏西40゜,宽2米,高1.5米,距山脚10米。洞口外为陡坡。洞内宽1.5~4米,高3~4米,进深18米。从洞口到洞底为一斜坡向下,洞底低于洞口2米多,洞内潮湿。顺洞走向,前后置棺3副,均为不饰牛角的高架棺,棺板已朽。(图2-76)在近洞口处的2副棺的旁边地面除有少许尸骨碎片外,无其他随葬物。

图2-76 毕嘎崖棺平面示意图

(十五)东围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化乔屯西面约1千米处。洞口北偏西20゜,有上、下两个洞口,其宽1.5~2.5米,高1.5米,进深约20米。洞内高3米,洞尾拐向西。顺洞走向,在洞的中、后部各放置一副枕棺,但已朽烂,只剩下一些朽烂的棺板痕迹和垫棺的石头,其他全无。

(十六)沙东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白台山东北面的沙东山半腰山上。又称枫木洞。洞口宽3.4米、高2米、进深12米,距山脚约40米,洞内前低后高,地面较平坦,室内高1~1.5米。洞前后置棺2副,无架,直接搁在两根圆木上,两棺均已散开,残朽较甚。其旁有现代泡菜罐和酒壶各1个,亦为后人所带入。

(十七)埂渣九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化乔屯西南面东西向的埂渣九山的北坡,距化乔村1千米。洞口朝天,距当地较低处约30米,距山脚约70米。洞口宽10米,顶侧多钟乳石,地面到处都是崩塌下来的石块,洞底潮湿,滴水,底至顶高2~2.5米,共有21副棺材。(图2-77)下洞有残棺3副,仅剩杂乱棺板。洞呈东西向延伸,东侧进深8米,西侧进深3.5米。沿洞四周都摆有棺材,共17副。近洞口的3副已残朽;东侧较宽,摆有8副,根据较完整的棺板测得棺长200厘米,宽50厘米,高53厘米,内长177厘米,内宽38厘米,内高43厘米,有雀尾;侧板厚5厘米,底板厚5厘米,天板厚4.5厘米,个别侧板厚7.5~8厘米。槽宽5~5.5厘米,深2厘米,木栓栓眼3厘米×5厘米。棺东西向,西头挡板上宽43厘米,下宽41~41.3厘米。棺架顶有牛角状的,也有圆木矛头状的。棺架长162厘米,厚7.5厘米,宽14~18厘米,牛角高59厘米,角根至第一榫眼21厘米,第一榫眼宽9厘米,眼高11厘米,第一榫眼至第二榫眼49厘米,第二榫眼长9厘米,宽8.5厘米,天板雀尾突出3厘米,宽12.5~14.5厘米;侧板雀尾突出4厘米,宽10.5~14.5厘米。西侧摆有6副,除2副较完好外,其余皆倒塌,其中4副东西向,2副南北向,有4副棺各存颅骨1个,其中2副底棺无槽。这种棺,外长194厘米、宽51厘米、高60厘米,内长167厘米、宽41厘米、高49厘米。棺架板,长144厘米,厚28厘米,宽3.5~4厘米,架足24厘米,下眼10厘米×10厘米,上眼12厘米×9厘米,另有牛角形棺架。棺的摆放方向有东西向,也有南北向。该洞的棺材全为高架棺,棺架立柱顶部除方木、圆木和牛角形状装饰外,也有人头像装饰的。棺材大部分倒塌,棺板、尸骨大都腐烂,只在西侧的4副棺材内各有一个颅骨,但已朽坏严重,无法提取和鉴定。

图2-77 埂渣九洞平面示意图

(十八)八独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纪后村二队境内,里纪村南面约2千米,里纪通往里湖乡的路边半山腰上。洞口为南偏西20゜,洞口宽8.2米,高8米,距山脚约80米,洞口堆积着几块大石头。洞内高5米,进深19.4米。洞内被一块大的钟乳石分成前后两个洞室,地面不规整,前高后低,前室干燥,后室潮湿,该洞前后室共置棺13副,高、低架棺均有,以高架棺为多。洞口西的一副,盖、底、侧板都被老鼠咬坏,棺板散乱,棺架较矮,无角饰。洞口东壁一副头部已朽,底板与盖板相距1.5米;东壁后洞前后各有1副棺材;西壁后洞有9副棺材,东南向,都有棺架,棺架上都有牛角形装饰。这些棺材大都已朽坏倒塌,只有2副基本完好。(图2-78)

(十九)娃火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纪后村娃火山腰处。高于山腰平地旱田仅2米,洞口西北向,宽16米,高5米,进深37米,洞内明亮,宽约20米,地面较平坦,据说原有棺10余副,被雅甲村的人搬走,洞被改作牛栏,但洞内地面仍可见到少许碎骨和棺木碎片。

图2-78 八独山洞平面示意图

(二十)翁路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纪后村之南约1千米处。洞口向西,呈月牙形,宽9.7米,高3米,进深33米。洞口距山脚约30米。洞内开阔、干燥,宽30米。洞内地面呈斜坡状, 自外向内堆积着乱石,洞口高于洞底11米。从进洞口2米处一直到洞尾,到处布满着碎骨和棺板。据说此洞原有棺百余副,大部被火烧掉,洞内的一空地上留有火烧过的残板和残骨,岩石上也有火烧过的痕迹。(图2-79)现有少数架棺,也多散乱、朽坏。棺架的立柱顶部多饰有牛角形,少数架顶饰有葫芦形。1984年调查时在棺材附近(进洞的左边)拾得铜镯1个,木扁担1条,在棺内取得马鞍形木枕1件,随葬衣服碎片数块。

图2-79 翁路山洞平面示意图

(二十一) 东木山崖洞葬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建炎通宝”、”“道光通宝”各1枚,“元丰通宝”2枚。在里边一残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化果村利才屯东南约500米的东木山半坡上。土名翁脚洞。洞口南偏西35゜,其宽10米、高约7米、进深13米。洞口呈长方形,高于山脚20米。洞内宽13米、高约6米,比较潮湿。1982年张一民等进洞时,看到在距洞口3米处放置残棺8副,棺板大都已朽烂。(图2-80)在近洞口一烂棺底下的碎土中找到唐、宋、清时代铜钱8枚,铜环3个半,其中“开元通宝”、“元祐棺下的碎土中找到“光绪元宝”铜元1枚。铜环直径约3厘米。1984年张世铨等人再次进洞时,见到洞前部堆积着岩口崩下的乱石,洞内只有架棺7副,均东西向,大都已朽,仅存残板,骨殖无存。

图2-80 东木山洞平面示意图

(二十二)翁皮山1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化果村东约1.5千米处,西南邻磨秧山。洞口向南,宽12米,高5米,进深10米,高于山脚约20米。洞内宽8米,高7米。洞内置架棺7副。棺架的立柱顶部饰有牛角形,但都已严重朽烂,在棺底板上见有少许尸骨碎片。近洞口的东壁棺板上攀满野藤。

(二十三)翁皮山2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化果村约1.5千米的翁皮山半山腰。洞口北偏东25゜,洞前面为80。的陡坡,高于山脚约50米。洞口宽11米、高5米、深17米,洞内宽11米、高3米。洞内高低不平,有石钟乳,洞尾还有一个暗洞通向后山腰。洞内潮湿黑暗,有棺木残板,但看不出有几副棺,也没见到棺架,棺板带有雀尾,地下有尸骨碎片。

(二十四)磨秧山1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化果村南面约400米处。洞口向东,宽20米,高6米。洞外是陡坡,距山脚120米,距瑶里村至怀里村的盘山小路约10米。洞内深10米,宽15米,高1.5~5米,洞顶沿岩层向洞内倾斜。洞内干燥、明亮。洞后南面有一小洞,向下倾斜,宽4米,高1.5米,深约50米,此洞黑暗、潮湿,洞口有石砌残基,内无棺。主洞内有残余棺架立柱11根,估计原置架棺4副。据化果村的何正中言,此洞的好棺木已被人扛走作其他用,剩下的棺板已残朽。棺板长198厘米,挡板宽39厘米,板厚5厘米。棺内长174厘米,宽41厘米。雀尾外宽13厘米,内宽8厘米,长8厘米。

(二十五)磨秧山2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化果村南约300米处。洞口向东,宽7米,高5米,进深8.2米,距山脚约100米,低于瑶里村至怀里村的盘山小路约6米。洞内宽5.5米,高5米。洞内地面平坦,干燥,置枕棺1副,但已朽,仅残存几块棺板,无骨骸。

(二十六)八同坡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化果村利才屯西约600米处。为一岩厦,洞口南偏西30゜,宽6米,高6米,进深8米,距山脚70米。洞口位于悬崖峭壁之上,从侧面绕道可以攀上,洞内干燥,靠东壁置架棺2副,已塌散,无骨骸。

(二十七)老寨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仁广村老寨屯西约300米处。洞口在山脚,方位南偏东35゜,其宽约20米,高4米,进深31米。洞内宽19米,洞顶呈喇叭形, 自外向内倾斜2~10米。洞的西北面有一小洞,洞口高1米,宽2~4米,深10米。洞内潮湿滴水,置棺47副,其中架棺43副,枕棺4副。棺木多数已经腐朽散塌,只有6副稍好,但木质也已朽。少数棺内还有残缺的颅骨或长骨,无其他随葬遗物。棺架的立柱顶部有的饰牛角形和刀形,有的牛角形刻有锯齿。棺的侧板、底板、盖板都有雀尾,其宽5~9厘米,深5厘米。底板四边开槽,宽6厘米,深2厘米。棺长204厘米,宽52厘米,高58厘米。挡板高48厘米,宽42厘米,板厚4~4.5厘米。

(二十八) 当桥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仁广村当桥屯西北面约500米处。洞口为南偏西20°,宽5米,高3米,进深12米,距山脚40米。洞外为一陡坡,洞口堆着几块大石。洞内宽8米,高3~5米,洞内干燥,洞顶倾斜向内,前高后低。1982年张一民等进洞看到棺材8副,残骨遍地。近洞口一副残棺内的碎骨之下有腐烂的丝绸质残裙。据仁广大队长陆安文说,这种绸裙是瑶族妇女穿的。近洞口的棺材边有3个粗瓷碗、3个小瓷碟、1个紫红色陶酒瓶,酒瓶高20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8厘米。棺旁还有竹鸡笼四五个。陆安文说,此洞以前曾发现砍牛刀1把、鸟枪1支。1984年张世铨等人再进洞时,只见在洞口2米处置架棺6副。棺架的立柱顶部有的饰有牛角形,有的为方木。为方木者柱上有5个眼,柱高200厘米,宽22~25厘米,厚7厘米,下眼距地面21厘米,其大小为10厘米×10厘米。

(二十九) 东买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董甲村北山腰上。为一岩厦,上有突出悬崖,能避风雨,洞前是15米高的陡坎,其下又有约20米高的陡坡。洞口东南向,宽14米,高2米,深1.8米,距山脚约100米。洞内干燥、明亮,顺岩厦后壁置棺1副,无棺架,已朽成碎块。骨殖无存。据说原存马刀1把,今无存。

(三十)笔刮小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董甲村西南约200米处。洞口北向,其宽6.2米,高2.2米,进深9.5米。洞口距山脚15米,洞前为斜坡,坡底为田垌。洞内高2米,内壁有暗洞。洞前部置棺2副,为东西向。棺木大都朽烂,雀尾较长,从残板看,原似有棺3副,骨骸无存。

(三十一)笔刮大山1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董甲村西约200米处。东南与笔刮小山洞遥对,洞口南偏西40゜,大洞口外,又有3个小口通入内洞,大洞口宽约14米,高6米,进深14米。洞口前面为一陡坡,距山脚约40米。洞内宽7米,高4米。洞内潮湿滴水。原存棺1副,约为东西向,有棺架,其立柱顶部无装饰,棺木已朽成残板,有零星碎骨。

(三十二)笔刮大山2号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董甲村西约250米处。距笔刮大山1号洞不远,为一岩厦,宽15米,高约8米,深3米,距山脚约40米,据董甲村村长谢明才介绍,此洞原有3副棺停靠在岩壁边,后来被人取走当柴烧,只见一些尸骨碎片在地上。

(三十三)水塘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里村东北约250米处。洞口东向,宽5米,高7米,进深24米。洞口前面为乱石堆积成的缓坡,高于山脚20米。洞顶上部呈喇叭形,洞底较平坦,洞口高出洞底约3米,洞内较潮湿,宽4~6米,高2~9米,洞内置架棺22副、枕棺2副,多数呈南北向,少数为东西向。(图2-81)绝大多数已严重朽烂,散架,骨骸狼藉,仅南壁石台上一副棺较完整,但骨骸也已散落棺外。棺架顶部饰有牛角形,棺的方向就地势摆放。侧板长207厘米,宽47厘米,板厚5厘米;盖板长209厘米,宽59厘米,板厚6.5厘米;底板长208厘米,宽58.5厘米,板厚5厘米。此棺上下有两个栓。

图2-81 水塘山崖洞葬平面示意图

(三十四)瑶里老寨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里村东面约500米处。洞口至公路约50米。洞口为北偏东30゜,宽4.5米,高7米,进深47米,高于山脚30米。洞内潮湿,滴水。洞内宽2~4米,高约10米,内高外低。距洞口7米左右,前后放有4副架棺,已严重朽烂,倒塌。从残棺看出棺架立柱顶部饰有牛角形。地面和残板上都有尸骨碎片。

(三十五)楼梯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里村东约3千米处。属瑶里村第五生产队,距瑶里瓦场500米。洞口北偏西25゜,宽1米,高0.7米,进深6米,高于山脚50米。洞内宽3.5米,高2.5~3米,入洞,则是2.6米的陡壁,洞内干燥,有架棺1副,棺架立柱顶部是一方木,无角饰。棺材保存完好,但棺盖已失,棺内有残破的颅骨和肢骨,髋骨3副,表明棺内原有3具尸骨。棺的侧板、底板均有雀尾,棺材上下左右加栓。棺材外部尺寸长207厘米,宽41厘米,高48.5厘米,板厚4.6厘米。

(三十六)洞羊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里村南面约1.5千米处,在向安屯的东面约500米处,是一残岩厦。洞口向西,宽4米,高1米,进深2.5米。岩口高于坡脚约40米。沿着洞口方向在石头上平置一副栓棺,盖、底、侧板均有雀尾。上下左右呈“十”字形加栓。棺木保存完好,棺内有一副不完整的尸骨和一个兽骨下颌骨。棺材外部尺寸,长190厘米,宽47厘米,高53厘米,板厚4.5厘米。雀尾外宽12~14厘米,内宽10~14厘米,深10厘米。

(三十七)耿早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里村七队的耿早山窝中。洞口东偏北10゜,宽约12米,顶高15米,进深25米。洞顶有两处漏顶通天,顶高25米,后壁处置架棺2副,现仅剩残板10块,洞内潮湿,骨骸无存。

(三十八) 东等山崖洞葬

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里村第五生产队西面,与楼梯山相对。洞口北偏西60゜,宽8米,高3.5米,进深10米。洞口至山腰约100米,为一峭壁,距山脚约200米。洞内宽20米,高2~6米。洞内潮湿滴水,置架棺3副,棺架立柱顶部无牛角和其他装饰。是一方木截面。棺木已严重朽烂。棺的外部尺寸,长约200厘米,宽50厘米,板厚4.5厘米。棺木附近有矮圈足宋代瓷碗1个,但不完整,缺了一小片。

(三十九)独田崖洞葬

南丹在独田还有一处崖洞葬。1986年河池地区文物普查时,在吾隘镇独田村听村民委员会韦主任说,前几年村里有人在该村附近的山上发现一个岩洞,洞在悬崖峭壁上,洞口面临红水河,很少有人能上去。他看到洞内放有一副棺材,棺材形状像猪槽,是用一段圆木剖成两半挖空而成,棺内装有一副人骨,人骨完整。是红水河流域的崖洞葬。

参考文献

[1]李庆斌.龙州棉江花山崖洞葬[M]//中国考古学会. 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2]农启檀.靖西发现数量众多的崖葬棺群[N].右江日报,1982-05-13 (2).

[3]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6]张一民.广西左、右江地区崖洞葬初步调查[M]//中国民族学研究会. 民族学研究(第四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5]何农林,梁惠安.樟屯岜自崖洞葬考察记[J].广西文物,1988 (1).

[7]大新县文物管理所.足迹 —— 广西大新县文物普查保护资料汇编.2006: 77.

[8]天等县文化局.天等县发现古代岩画和岩葬[J].广西文物,1985(创刊号).

[9]农广田,黄绍记.我县又发现一处古代崖洞葬[N].今日天等,2000-03-30.

[10]田峰.天等县又发现一处古代崖葬[J].广西文物,1986 (3).

[11] [14]张世铨.广西崖洞葬和几个有关问题的商讨[M]//中国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学研究(第四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12]广西右江民族博物馆,百色市文物管理所.广西百色华村崖洞葬调查清理简报[M]//广西博物馆.广西博物馆文集(第四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13] [15]陈明芳. 中国悬棺葬(修订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16]梁岵庐.广西壮族的岩墓[N].广西日报,1957-06-21.

[17]方一中.广西的岩墓[N].南宁晚报,1981-07-30.

[18]郑超雄.广西平果、凌云两县岩葬的调查研究[J].广西文物,1985 (2).

[19]陆义学,许汝参.隆安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岩洞葬[N].南宁晚报,1991-05-30.

[20]李庆斌.隆安县金猴山崖洞葬[M]//中国考古学会. 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21]黄云忠,郑超雄.广西武鸣岜马山岩洞葬清理简报[J].文物,1988 (12).

[22] [2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武鸣县文物管理所.广西武鸣县岜旺、弄山岩洞葬发掘报告[M]//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3]黄民贤.武鸣独山岩洞葬调查简报[J].文物,1988 (12).

[25]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武鸣县文物管理所.武鸣县敢猪岩洞葬发掘简报[M]//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6]刘锡蕃.岭表纪蛮[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7]东兰县志编纂委员会.东兰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8]来宾县文物管理所.广西来宾黄安大山岩洞葬清理报告[J].广西文物,1992 (1).

[29]李楚荣.宜州发现悬棺葬[N].河池日报,1996-09-18.

[30]刘家毅,刘莹.百寿岩葬仙姑坟[N].漓江日报,1994-10-27.

[31]李庆斌.全州屏山渡崖洞葬[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