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的挂轴装裱形式

日本的挂轴装裱形式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德博物馆,主要展示维多利亚女王夫妇的收藏品。在看到这幅古印度的佛教画时马上就推断出那应该是日本挂轴装裱样式的原点。回到日本后,对此进行了专题的研究调查。而最早采用这种样式的看来是与佛教相关的艺术表现。日本的装裱行业在历史上很大程度上都依存于佛教文化。这也是水墨画对古代日本的禅宗产生巨大影响的例证。被日本茶道尊为开山祖的村田珠光原本就是禅僧。
今古归禅_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与流

挂轴作为一种独特的装裱形式,以特有的工艺将纸、木、织物、陶瓷等材料集约为一体,以高雅的格调、样式烘托出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浑身散发着东方文化的芳华。

但相信一定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由经纬。

位于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德博物馆,主要展示维多利亚女王夫妇的收藏品。虽然远远没有大英博物馆的宏伟规模及丰富的展品,但却充满极高的品位,展品的专题性也很强。

2009年第二次来这里参观,发现印度文物展区只是一个不宽的展示走廊,但与佛教相关的展品却布满两厢,以致举步艰难。在金璨璨的佛像群中,一小幅古旧深暗、不甚显眼的画着天神的佛教画却吸引了我。相对于画的内容,更吸引我的倒是装裱。因为是纺织物,为了不使材料氧化受污,画被装在玻璃框里,但却保持着原始的装裱式样。画的上部应该是为了悬挂而做成的倒梯形,从上部中央垂下两个绫带,绫带头还有装饰结。材料应该是锦缎。

看到整体的样式及细部的装饰,使我马上联想起日本的挂轴装裱。

因为自己的书画作品经常送到专门的装裱店,所以对挂轴比较熟悉。在看到这幅古印度的佛教画时马上就推断出那应该是日本挂轴装裱样式的原点。

但也随之浮出了这样的问题:作为佛教东传的中间环节,中国也不可能没有近似的装裱形式,但至今在中国却没有同样的发现。现存的挂轴装裱形式要简单许多。

上部的穗装饰 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德博物馆

古印度佛画

日本自古在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对于来自本家、正宗的东西都是绝对的忠实承传,特别是对于艺术、技能、工艺等方面,没有特殊的原因是不会轻易改动或取消的。这个传统也是使得源于印度佛教的挂轴形式保留至今的原由吧。不知印度现今是否也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装裱形式。

回到日本后,对此进行了专题的研究调查。

在飞鸟时代(592-710),日本的禅院中就供奉着随佛教从中国请来的挂轴装裱的佛画。随后这种装裱技术开始被日本模仿。佛画虽然是一种装饰性的具象描绘,但因为谁都没有见过佛,以想像来描绘佛的事迹经传也可以说是一种幻象描绘。为传教与纪念,也为使信者在大多昏暗的佛堂洞窟看得清醒,佛教绘画都色彩斑斓,现存的密教美术曼茶罗、西藏喇嘛教的唐卡及敦煌莫高窟壁画都属于此类。为了适应具有装饰性的佛教画,装裱也相应的华丽庄重。除手绘外,利用纺织物来装饰、烘托也是古代绘画常用的手段。在画的上下装上横竿,是为了悬挂及收纳,这也是古代东方绘画艺术独特的展现样式。而最早采用这种样式的看来是与佛教相关的艺术表现。

日本的装裱行业在历史上很大程度上都依存于佛教文化。挂轴、障壁、屏风、卷轴、书卷、册页,这些都是佛寺禅院流传至今的书画装裱形式。这种以纸、绢、锦缎、木为主要原材料的装裱具有材料考究、工艺严谨、款式多样的特点。由于这种装裱工艺的平均保存寿命有限,一般在一、二百年左右就需要修补及翻新。传统的装裱屋有几百年的历史,积累着各个时代的装裱材料,以便于修补及重新装裱时使用。

日本的挂轴装裱形式有本尊裱、大和裱、文人裱、茶挂裱等形式。下面的彩图是一种最普通使用的书画装裱样式,称为大和裱。通常在茶席中使用的书画装裱挂轴,两边的中回部分比标准尺寸要窄一些,本纸部分往往也只有大和裱的三分之二宽,总体成窄长状,以适应窄小的茶室壁龛,也容易与同一空间的茶花相配,被称为茶挂(Tyakake。

日本的挂轴形式及各部位的称呼

真的真

真的行

平安时代至今,日本传统的书院体建筑中也沿用这些装饰样式,使之成为和风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形式。室町时代以后,装裱也出现了[真、行、草]的格式区分,随着茶道文化而兴行起来。书画在作挂轴装裱时通常都是根据内容、色调等来决定装裱的材料及形式的选择。

与佛教有关系的书画装裱采用[真]体。选择端庄、华丽、厚重的材料及纹样。

与神道相关的书画则采用[行的真]的装裱形式。选择在庄严中透出简练感觉的材料。

一般的书画则根据内容来选配具有季节倾向、简朴感强的纹样及材料,主要以[行的行]、[行的草]的格式装裱。

与茶道相关的书画作品多采用[行的行]、[行的草]的装裱形式。小间茶室则多选用[草的行][草的草]等清凉淡爽,纯度、明度较低、枯寂感明显的简练装裱形式。

简单说来,真格的轴装庄重豪华,在装裱格式上层次多,选料高档,纹样复杂,色彩艳丽,甚至使用金银丝线编制的材料。草格的轴装层次简单,材料朴素,色彩素雅,以求与草格的道具相协调。这些都被作为判断装裱书画的整体美感的要素。

俗话说:“人是衣,马是鞍,画三分,裱七分”。

除挂轴本身外,作为包装、保存用的桐木箱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桐木分量轻、纹样美、防潮腐、易加工、不变形,从古至今都被作为最佳的包装材料。贵重作品更由两层木箱保存。作为记录,在木箱内外都有由作者或收藏者书记的文字记录、落款和押印,这样才成为一个完整的装裱配套。

收藏家及古董鉴定家们都知道,除作品本身的风格、材料、技法外,还要从书画使用的纸张材质、装裱的材料、装裱款式等方面来判断书画作品的时代,以书画外包装箱等的状态、记录、签字、印签这些要素来作鉴别真伪的参考。综合以上的各种要素来断定作品的价值。

真的草

行的真

行的行

草的草

在镰仓时代后期,随着禅宗的兴盛,禅院除悬挂祖师的顶像作为法嗣承传的至宝外,也流行起带有禅意的水墨画,通称为禅画。大量传入日本的宋元绘画以日本式的装裱方式出现,很多禅院的禅房四壁及障门都装饰着梁楷、牧溪的水墨山水。禅僧在坐禅的同时,可以在单纯、简素的画境里品味空寂,想像着画中的别样世界。这也是水墨画对古代日本的禅宗产生巨大影响的例证。

室町时代,在茶汤成立的初期,茶空间的装饰也是以唐物绘画为主。具有禅宗佛教思想又兼备室内装饰功能的水墨山水、花鸟也以挂轴画的形式随着茶汤发展起来,成为书院装饰的主要元素。

被日本茶道尊为开山祖的村田珠光原本就是禅僧。他在茶室中将一休和尚传给他的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的墨迹挂轴挂在壁龛,与茶道融合成完美的统一体。自此,墨迹开始成为主流。

茶书《南方录》中记载着千利休的话:“没有比挂物更重要的道具”。

现在茶道中所使用的挂轴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书法、绘画、画赞等种类。书法类中又包括墨迹、古笔、消息、古记录等。挂轴作为茶道具中的第一要素,内容上以墨迹最受重视。

墨迹主要指著名佛禅僧人书写的佛经、法偈、禅语,作为笔者的心象记录被视为具有与笔者同等重要的价值。以注入佛禅精神、并且更能激发想像力的具有抽象表现特征的书写墨迹取代具象的佛像,是向超脱的茶道转化的最有意义的一环。

但在中国的宋元时代传进日本的禅僧墨迹大多是佛经禅典,篇幅昂长、内容难懂,就是禅院的禅僧也不见得都能够读懂经书。为了使众僧易于理解,让禅理得到更好的传播,精通汉文佛典的大德寺禅僧一休宗纯将昂长的经文拆解诠译,摘精取要,凝缩为简单易懂的一行汉字的形式,亲自书写并裱装成挂轴。这种便于携带及悬挂的形式使通俗易懂的禅语在禅僧间以至民间得到广泛的流传,其中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的禅语最为有名。

一休是日本禅宗史上少有的汉文学者,一生漂游,被称为漂泊诗僧。他对汉诗的修养非常高深,做过很多具有很高水准的汉文诗。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汉文基础,才使他能够理解宋代禅僧圆悟克勤的佛文,并赠送给村田珠光,从而助与了草庵茶以启蒙之力。

在桃山以前的时代,茶人们为了忠实于村田珠光的倡导,大多在茶会上效仿使用类似圆悟克勤的禅僧墨迹,而且大多为中国宋、元禅僧及日本镰仓时代到室町初期的禅僧们所留下的真迹。但这些佛经、法偈的原本多为长卷,内容昂长,不宜于使用,所以茶人们最初只凭感觉将其中的一部分剪裁下来装裱成挂轴。这种实际上往往并不懂其内容而只求表面效果的做法,被时人责怪为茶人文盲。

因为古禅僧墨迹的数量有限,价格高昂,且内容难懂,在实际上妨碍了茶汤的普及。

到了桃山时代,千利休也崇拜古人,曾用重金将珠光的圆悟可勤墨迹买下来,作为茶道具的重宝。但这更多的意义是将之作为继承珠光精神的象征。在后来自己主持的茶会上,利休也是最早开始使用同时代在世的大德寺禅僧春屋宗园的墨迹。这种一反古来拘禁的做法使得当世禅僧的茶挂墨迹可以简单便宜的入手,很快便成为自千利休以后茶人们追崇的风气。

自古,深奥的禅宗哲理大多含蕴在简单易懂且具象平凡的文句中被传载,其中很多已经成为茶席的必备。

如“一华开五叶”,“无一物中无尽藏”,作为深邃奥远的禅理,也适合所有的茶事。

更有与四季相关的佳句:

“梅花和雪香”—— 春的禅意。

“白云抱幽石”—— 夏的禅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秋的禅趣。

“壶中日月长”—— 冬的禅心。

这些含有禅意的诗句都具有从自我脱化到自然的禅茶一体的精神境界。

修禅、念佛的禅僧中最后可以传承长老衣钵的在后人的心目中都可以说是佛。他们留下的禅语、警言对于修行悟道的禅僧来讲也来得更直接,更真实。

伴随着禅僧的精神、导引着茶人的思想、沐浴着时代的气息,从禅院到书院,从草庵到现代,顶像、墨迹在禅茶空间里一直都被供奉于最高处,被尊为禅茶的精神原点。参加茶会的客人进入茶室后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对高悬于茶室的挂轴墨迹行礼。

在空间相对固定的壁龛中,因挂轴有竖长幅、方幅、横幅等不同的装裱款式,还有不同的材质,再加上大小尺寸及色彩因素,形成除内容以外的形式风格,使得对周边环境中其他的道具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挂轴作为茶道具中的精神主体,要求在选择其他茶道具时必须从挂轴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形成最佳搭配。

好比创作一幅书画作品,在完成画面的主体内容的表现后,需要根据画面的内容来斟酌是否添加、如何添加相应的题跋。其次根据画面的余白及空间来布置题跋的位置、疏密及排列,再根据画的风格选择相应的字体。最后还要考虑落款、名章及游印的位置、大小、风格。甚至印泥也要适应画面墨色的浓淡、色彩的朴华、空间的疏密来选择朱砂、朱镖、牡丽、箭镞。最后,还要针对以上要素形成的整体风格及效果选择装裱方式。

只有这些要素协调起来,才能成为一幅完美的作品。

壁龛,以至整个茶室,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需要茶人在各种要素的搭配上斤斤计较。

在茶的世界里,相对于由自然素材及人工素材制作出来的各具功能的茶道具,以及由抽象的结构框架出来的象征着宇宙精神的茶空间,墨迹展示给人们的是其它要素中极少具有的可读性世界。虽然书写文字及水墨绘画都是以抽象的笔法表现出来,但其内容却体现着千百年来定着于人类世界的文化语言。除可以在表现的同时追求艺术形式上的完美外,更可以通过可读性的内容体现出作者的精神性而感染他人。

通过书法,可以揭示空寂恬淡的禅理。通过绘画,可以传达清幽虚远的境界。中国唐、宋、元及后来时代很多禅僧、文人、隐士的山水作品及禅语诗句对日本的禅茶世界影响极大。

墨迹注重茶会的主题并左右着茶会的氛围。

春、夏、秋、冬,生、祭、贺、缅,对自然、对人生的态度,都会通过浸注着禅的精神的书画来感化参茶的人,将物质化于精神,归至禅境。

作为主持茶会的茶人不论具有什么样的经历及资格,都要通过所挂出的墨迹或绘画给茶会贯注进明确的精神宗旨。客人进入茶席最先要对之低头施礼、仰头瞻拜的便是壁龛里的墨迹。这并不是单纯的文字鉴赏,而是通过对人格化的墨迹的参纪表述对作者的敬仰。从这个意义上讲,墨迹的作者应该从自身的人格到精神性都值得后人尊重。

虽然禅僧不都是书法达人,但长年肉体修行觉悟出来的深厚思想,使他们到达了凡人难以迄抵的超脱境域。每日的座禅顿悟塑造出来的高尚人格积蓄起俗子无法逾越的精神魅力。

将这样的觉悟汇集成的魄力凝聚在笔尖,谁能否认其瞬间溢绽出来的墨痕不是最纯粹的禅心所现呢?

在日本的茶禅世界,将墨迹依禅林规法分有不同格式。村田珠光最初挂在茶室的中国宋僧圆悟克勤的书迹被尊为最上之位,其法脉也被视为具有相同的格式。在日本的禅僧中,禅宗五山开山祖的系统被尊崇为最。

作为茶室挂物,以与茶人缘分最深的大德寺派系的禅僧最受尊崇,哪怕是边远小院。而且不分身份等级、书法水平高低,只要是大德寺系统的禅僧其墨迹就一定会有修茶之人讨请。

除寺院禅僧的墨迹外,作古的茶道家元因大都在寺院参过禅,与禅僧交流甚多,深谌禅义,这样积累下来的对禅茶的顿悟使其挥毫也多为后来的茶人所好。

在茶席拜读墨迹,通过其内容所蕴含的精神性、其形式所再现的灵动性,加之对作者的人格等了解后,再来进一步欣赏装裱工艺、材料、款式、包装、收藏等环节,从中理解这些要素与作品内容的结合而达到的完美境地。走完这个过程,我们才可能从表到里的对墨迹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