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诏吐蕃铁桥之战

南诏吐蕃铁桥之战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白国主”、唐封的“云南大将军”张乐进求和平解决了争斗。待唐军疫染粮尽,死亡过半,自行退兵,南诏军与吐蕃趁机合击。5.南诏统一云南及重归于唐天宝战后发生安史之乱,唐朝自身难保。南诏损失惨重,吐蕃迁怒于异牟寻,将异牟寻改封为“日东王”,从兄弟之国降为臣属之邦。韦皋连年致书南诏,开展争取南诏归附的工作。902年,南诏灭亡。
南诏国的兴亡_云南导游基础知识

1.六诏的出现

7世纪至8世纪初,在今洱海及其周围地区先后形成六诏和西洱河蛮。六诏为蒙舍诏(今巍山县南部及南涧一部)、蒙辒诏(今巍山县北部及漾濞、永平一部)、赕诏(今洱源之邓川)、施浪诏(今洱源、鹤庆、剑川之一部)、浪穹诏(今洱源)、越析诏(今宾川)。“诏”为夷语,意为部落,也有王、酋长之意。六诏皆为乌蛮,即今彝族的先民。其中,蒙舍诏居六诏之南,又称“南诏”。唐初,六诏处于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2.南诏铁柱

南诏发祥于巍山,经两三代人的经营,至细奴逻为酋长时较为强大。当时洱海地区的白蛮、乌蛮各部落为了统领权长期争斗。后来,“白国主”、唐封的“云南大将军”张乐进求和平解决了争斗。“白国”址在今弥渡县一带。相传,白蛮部落有一根铁质神柱,为诸葛亮征南中时所立,因年代久远已锈蚀不堪。张乐进求就重新铸造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邀请了洱海地区有名的部落首领共祭,南诏首领细奴逻亦应邀参加。祭祀进行中,一只五色鸟飞到铁柱顶端,又飞到细奴逻肩上。张和众首领以此为祥瑞之兆,乃天意,张遂将女儿嫁给细奴逻,并“举国逊之”。这个关于“和亲”和“禅让”的传说反映出当时部落之间解决争斗以及权力转移的情况,被绘入《南诏中兴画卷》中。后来,铁柱作为权力转移的象征被称为“南诏铁柱”,一直为南诏所尊奉。现存弥渡县太花乡的“南诏铁柱”,为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建极十三年(872年)建立的。

细奴逻受张乐进求禅位(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后,南诏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至逻盛和盛逻皮时开始向外扩张。

3.唐标铁柱与六诏归一

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北方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唐朝西南地区的安全。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唐派唐九征为姚辒道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除吐蕃在漾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吐蕃与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遂立铁柱记功,这就是“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点苍山之湍溪(今漾濞江)畔。

唐朝为了对付吐蕃,在西南边疆扶持日益强大起来的并与之亲近的蒙舍诏,进而还支持它兼并其他五诏和西洱河蛮。至皮逻阁为酋长时,唐朝封其为台登郡王,并派军官到南诏军中参与指挥统一六诏的战争。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皮逻阁夺取太和城(今下关和大理城之间),逐渐统一了洱海地区。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朝廷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归义,这标志着南诏国的建立。次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从此,云南的统治中心开始由曲靖转移到洱海地区。

4.天宝战争

南诏国是唐朝一手扶持起来的,但势力不断扩张,打击诸爨,甚至控制了滇池地区。这样一来,也就威胁到唐朝在云南的利益,由此而引发了唐天宝战争。

天宝九年(750年),阁逻凤(南诏第五代王,皮逻阁之子)率妻子到姚州谒见都督张虔陀,张侮辱其妻并勒索钱物。阁逻凤愤然发兵攻取姚州并夷州32县,除张虔陀。次年,唐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8万大军进攻南诏。兵至曲靖,阁逻凤深感问题严重,遣使谢罪求和。虚骄自大的鲜于仲通拒绝了阁逻凤的请和并囚禁了使者,于是阁逻凤投靠吐蕃,并和吐蕃一起与唐军激战于洱海附近。结果唐军“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战后,阁逻凤被吐蕃封为“赞普钟(王弟)南国大诏”,赐为兄弟之国。此战,唐朝失了在云南经营了百余年的成果,而吐蕃则坐得南诏,实现了其长期用兵而未得之胜。从此,吐蕃兵犯四川边境,成都危急。

唐军覆灭,杨国忠竟然掩盖败绩,还在长安“庆祝胜利”。同时,命人“分捕北地人为兵”,由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音mì)率领,再征南诏。

天宝十三年(754年),李宓率军10万至太和城外。阁逻凤以逸待劳,避而不战。待唐军疫染粮尽,死亡过半,自行退兵,南诏军与吐蕃趁机合击。唐军再度全军覆灭,李宓本人“沉江而死”。

5.南诏统一云南及重归于唐

天宝战后发生安史之乱,唐朝自身难保。阁逻凤趁机与吐蕃联兵云南东北,攻掠唐地,同时不断向东、西、南三面扩张。在东进方面,南诏利用爨氏矛盾,使其相互攻杀,最终土崩瓦解,控制了滇池地区。763年,阁逻凤亲临昆川视察,盛赞这里“河山可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两年后(765年),“命长男凤迦异于昆川置拓东城,居二诏(副国王),佐镇抚”。拓东城的建设是今天昆明建城的开始,亦称鄯阐。

经过不断地扩张,南诏统治地区不断扩大。最兴盛时,南诏疆域东接贵州,西括缅甸北部与印度接壤,南达泰国北部南奔府一带,北抵大渡河,包括了今天的云南全部、贵州西部、四川西南部及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的一部分地区,比今天的云南省大出二分之一左右。

779年,阁逻凤死,其孙异牟寻继王位。这一年吐蕃联合南诏发兵20万人进犯四川。此时,因中原内乱早已结束,结果唐军大败诏蕃联军。南诏损失惨重,吐蕃迁怒于异牟寻,将异牟寻改封为“日东王”,从兄弟之国降为臣属之邦。于是,诏蕃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南诏清平官(宰相)郑回建议异牟寻重归于唐。郑回原为唐朝辒州西泸(今西昌)县令,在南诏破辒州时被俘,因有才学受阁逻凤重用,此时已在南诏30年。异牟寻在惨败之后亦痛感到叛唐投蕃的害处,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寻机实施。

此时,唐德宗也调整了政策,欲与南诏和解,以便孤立吐蕃。787年,唐朝新任韦皋为剑南节度使。韦皋连年致书南诏,开展争取南诏归附的工作。793年,异牟寻决心归唐,写了回信,向唐皇表示归附之意,唐德宗赐给诏书。翌年,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到南诏后期都城阳苴咩城(今大理),与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

794年,唐德宗派御史中丞袁滋到云南册封异牟寻。袁滋一行6人离开长安,经四川入云南到达南诏,对异牟寻正式册封,赐“贞元册南诏印”。此后,异牟寻一直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直至808年去世。

6.“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异牟寻之后,南诏权臣弄政,又对唐朝发动掠夺性的战争,南诏与唐朝的关系时反时服,时断时续,时密时疏。902年,南诏灭亡。唐朝后期对南诏的进攻,穷于应付,调徐州军队戍守广西桂林。因久不换防,遂引发了庞勋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进而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黄巢起义。907年,唐王朝灭亡。故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南诏政权从细奴逻(649年)至舜化贞(902年),共13王,历时253年。

南诏国时期佛教传入并逐渐兴起,其重要特点是以密宗阿吒力教的形式传播,观音崇拜现象十分突出,修寺建塔之风盛行。这种情况深深地影响着南诏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