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理丽江古城居民为什么不穿民族服饰?

大理丽江古城居民为什么不穿民族服饰?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土文化价值的提升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为了解决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旅游发展与社区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针对丽江古城的“空巢现象”,诞生了“丽江模式”。通过结构分析了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从业人员对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感知的调查,得出了三群体对大理、丽江民族文化旅游
开发路径_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本真性开发

通过国内旅游者、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3个群体对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感知情况,再结合其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本土文化价值的提升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要以达到“三原”为目标,即努力维护与保持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原生态、原创态、原有态”,让民族地区经过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无论是原生或者衍生的文化所表达的都是本土文化。专家和学者前期的研究成果表明,旅游开发往往会促使旅游地居民价值观念、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群体生活方式、安全水平、道德行为、创造性的表达、传统节庆、社区组织等方面发生变化。沃尔夫曾概括地说: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就是对“人的影响”,是旅游地居民与旅游活动的直接、间接联系产生的影响。在旅游开发这一社会文化催化剂的作用下,近年来,旅游地少数民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语言、节目、家庭结构、亲属关系、女性地位、社交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意识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如何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仍然保持其本真性,成了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民族旅游地还是其他类型的旅游地在旅游业发展中,都会因为试图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可能屈从于游客的态度与观点,最终以游客的文化标准来发展原来的文化,旅游地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与游客的文化相似,从而导致旅游地传统文化的逐渐弱化和当地生活方式“全球化”的现象,比如大理、丽江古城里涌现的酒吧一条街、洋人街。通过游客、社区居民、旅游从业人员对民族文化资源感知评价的路径系数可看出,“民族工艺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民族工艺品是本地加工产品”“随处可见穿民族服饰的本地人”等显变量的感知评价只达到了“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内本地居民的数量很少、外来商品已经占据了大理、丽江古城旅游纪念品市场主导地位的状况,对当地的手工艺、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为丽江古城的“空巢现象”较大理古城突出,所以采访丽江居民对于古城居民外迁与不穿民族服饰的原因,问题主要设置为“游客反映丽江古城的商业化很严重,古城居民纳西族很少,穿纳西族服饰的人更少,民族气息比较淡,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她说:“在旅游开发之前,随着本地居民生活越来越好,有钱的居民都开始在现在的新城区盖房子,公职人员也随着单位小区的建设逐渐搬出了古城,古城的房价很便宜,反而变成了相对较穷的人居住的地方,古城内的一个小院并不是只居住一户人家,是好几户居民一块住一个院子,古城内的人都想搬出去住新城区。然而旅游业的发展让古城再次繁荣起来,部分早就打算离开古城的居民把房子租了出去,搬到了新城区,部分有经济头脑的人留在古城自己做生意,但是随着外地商户的涌入,抢夺了大部分本地人的生意,所以有些人呢就放弃自己经营也租了出去。随着古城商业化的发展,当地居民对于外来人员有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其实只有旅游开发比较好的新义街住户搬走的比较多,旅游开发少的街道搬出去的不怎么多。这也反映了古城穿民族服饰的人少的一方面原因,古城内本地人太少了,还有一方面就是年轻人么要上班,大部分都是穿工作服和现代服装,而民族服饰只有老人才常年穿了。”旅游地居民与游客接触、交往,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何况产生影响并不需要直接接触,只是看到游客,旁观了他们的活动就足以使一些愚民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处于度假时期的游客,行为潇洒、消费大方,刺激了当地部分居民的经济欲望,特别是年轻人更容易受到这类示范效应的影响。游客的衣着打扮、物质生活水平和价值观念可能会对目的地居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示范效应”。如果示范效应激励人们为了缺少的一切而努力工作,那么它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考虑到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和游客旅游时一般都缺少行为约束,它带将来的负面效应却是更普遍的。一些学者甚于把旅游看作摧毁文化真实、破坏社会一体的重要武器。

通过感知问卷的分析和访谈可以看出,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的民族文化资源本真性开发是重中之重,民族文化资源还需要深度挖掘,使民族文化特别是无形的民族文化资源能够表达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外来人口的增加,又会加快当地文化的变迁与流失。对于民族文化要坚持继承和保护的原则,要把开发利用置于有机保护和继承的框架内,要对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进行正确的引导,保护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对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性文化进行保护,要保持物质性文化的原始性、生态性和天然性,切忌不能过度商业化,不能进行简单的复制,更不能在利益的刺激下,进行虚假的掩饰,要让游客真切地感受到当地的民族特色够真、够纯。

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的“空巢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游客、学者的关注,当地居民绝大部分都迁出了古城,外地人纷纷涌入古城进行商业经营,古城的商业化愈发严重,已经是大理、丽江古城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旅游发展与社区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针对丽江古城的“空巢现象”,诞生了“丽江模式”。“丽江模式”由文化遗产保护和市政财政管理模式、对遗产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模式、对遗产地居民进行教育及技能培训模式、解决旅游开发与保护遗产之间的矛盾模式4大部分组成,是一个系统的框架,是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要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就必须保持本土文化价值的开发与保护,在当地政府、居民、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旅游业的基础上,要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市场中,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文化要逐渐复苏,实现民族文化新生和“重构”,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民族地区旅游竞合开发

民族地区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交流与磋商,形成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协商机制,加强区域旅游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共同营造民族旅游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加强区域整体宣传促销,打造民族旅游精品,走联合发展的道路。通过结构分析了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从业人员对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感知的调查,得出了三群体对大理、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感知的路径系数,无论是从显变量还是从隐变量来看,大理和丽江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程度总体上还处于“一般”水平,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基本工作机制不完善,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深度不够。效率不高,旅游的需求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带动不足,旅游对民族文化挖掘的推动不够。走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区域内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旅游合作的主体由两个层面构成,即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大理和丽江乃至滇西北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都是以政府主导为主,所以说政府是民族地区旅游合作的第一主体,而企业则是第二主体。地方政府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而旅游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高化。所以,民族地区旅游竞合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从旅游合作主体利益的博弈过程。地方政府之间是为了各自地方利益,经过“博弈-均衡”的过程,达到合作框架的结果,而旅游企业之间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会形成“竞争-合作”的内在机制,形成产业链,走向集团化,进行具体操作的结果。

大理、丽江两个不同的民族地区在旅游资源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比较优势,这为两个区域间互补性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两个区域可以在发挥各自优势、合理分工的前提下,通过旅游产品与线路的整合,实现共同利益。换个角度来看,大理、丽江都是以民族文化风情为主要资源特色,同处于滇西北旅游区,这又加强了两个区域的相互依赖和联系,两个地区可以联合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大理、丽江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相邻性、旅游资源产品上的相似性,随着大理、丽江交通的便捷,为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奠定了基础。在大理、丽江的区域旅游合作中,由于合作主体的跨区域性,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是必然存在的,为了避免博弈双方为了个体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必须要求在合作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磋商约束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以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形成长期合作。

(三)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开发

旅游资源整合一般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使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结构合理、功能统一、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通过结构分析了旅游者、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对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感知的调查,得出了三群体对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感知的路径系数。其中,感知评价比较高的是大理的“民族建筑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节庆活动”和丽江的“民族建筑文化”“民族传统艺术”“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文化”,其他元素的路径系数都只达到了“较强”和“一般”。可以看出,民族文化资源各元素开发状态不均匀,说明整体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要使大理、丽江的旅游业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集合各民族文化单体资源的优势,实现规模优势与集群优势,促进旅游品牌形象的建立。

每个到云南、到大理、丽江旅游的游客,都希望一踏上这块红土地便能深深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的氛围中,对此采访了到大理、丽江游玩的游客,采访问题主要是:“您认为到大理/丽江的旅游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吗?当地参与体验民族文化的活动有意义吗?与当地居民接触的多吗?”大理游客大部分认为:“建筑比较有特色,其他民族文化元素似乎感觉不明显,我们对民族文化很感兴趣,但是在大理感受和体验到的很少”,丽江游客大部分认为:“与我们家乡相比,还是比较有民族特色的,但是民族文化体验活动不多,感觉比较好的就是建筑和民族工艺品,偶尔看到穿民族服饰的居民会觉得很有民族特色,偶尔逛到古城居民居住的地方,还可以进去参观,能看到他们是怎样居住的,应该多创造这样的条件,我们对他们的生活很感兴趣。”可见,游客与当地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很少,参与体验各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的机会也不多。大部分游客感到在大理、丽江旅游大部分景区都只局限于参观。所以,大理、丽江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应当重点考虑将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从而使民族文化资源的各个方面都能让游客体会到。

旅游资源整合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协调互补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政府主导原则,在问卷调查的深层次探索分析,对大理、丽江游客、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采访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整合开发的路径。

1.资源整合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管理水平较高、设施齐全、旅游中行环节衔接协调,市场指向明确,并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是优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的条件。从大理、丽江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来看,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设施、交通等整合度尚有待提高,不同产品指向的市场整合更是薄弱环节,尤其缺乏新的区域性。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要素整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产品整合。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全面的,在发展比较有优势的资源时要加强巩固、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的特征,对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第二,产业系统整合。要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除了开发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外,还必须把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6要素一并包容,构建先进高效的旅游业运营系统,加强旅游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切实改善民族地区较为落后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水平,并在建立良好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使游客在旅游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享受到热情友好的优质服务,在体会完善的旅游设施的同时,深刻感受、体验到大理、丽江独特的民族文化。

第三,形象整合。建立区域统一的旅游总体形象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重要标志。大理、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是云南省旅游业民族文化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某些旅游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旅游者的消费也越来越挑剔,面对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作为民族地区的大理、丽江,在旅游业发展上必须采取进取性战略,通过加快调整和改革,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将民族地区巨大的潜在市场持续转化为国内外需求不断增长的优势,将“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远古的历史烟尘”等旅游资源优势作为一个特色品牌建设,并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争取在云南省乃至全国的旅游业中占据有利位置,并加快自我发展。

2.空间整合

旅游资源空间整合应打破行政区划与旅游景区的限制,充分利用空间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达到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互补、专组优化、提升档次、增强旅游竞争能力的目的,集中力量在一个相对更广阔的空间里共同开拓市场。大理州和丽江市以及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使得滇西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品不仅有了相互联合扩展的空间,而且又可产生彼此吸引的动力,因此,大理、丽江和滇西北的其他民族地区应该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交通可达条件,加强区域合作,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实现彼此共生共存。同时,应注意到民族地区区域内的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特别是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可通过空间整合与资源整合来减少区域内的差距。

3.机制整合——社区参与

在民族地区,社区居民是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主体,代表了当地的形象,少数民族居民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主体,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活化的旅游资源。通过对社区居民与旅游从业人员的人口学结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的社区居民是本地人的大理占46.21%,丽江占35.83%;旅游从业人员是本地人的大理占60.59%,丽江仅占21.26%,说明大理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程度高于丽江社区居民。但是总体上来看,两地区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都不高。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离开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是无法真正实施的,采访大理古城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马先生(白族)和社区居民,主要采访问题为:“您认为古城的少数民族居民参与到了旅游开发中了吗?参与程度如何?”他答道:“大理古城目前商业化现象比较严重,商业化现象难以克服。白族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在大理古城做生意的本地人只占3成,外地人却占了7成。在做生意上,本地人不如外地人活络,只有大量的出租房屋,资产性的经营,以前大理人口少,土地房产居多,有部分居民都有几处房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都把房产出租给外地人了,大部分居民都搬到下关去居住了。连基本的旅游方面的经营参与程度都那么低,在别的方面参与度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也考虑要带动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把白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示,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居民的收入,进一步达到保护的目的,毕竟最吸引游客的还是民族文化,尽量避免出现空巢现象。”丽江古城社区居民和女士(纳西族)说道:“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本地人没有参与到旅游业中,或者说参与的很少,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吸引本地人参与到旅游中,而不是让外地人占领市场,这也是体现本地文化的一个途径,提供平台让游客与当地人多接触,真正地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中,体验民族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理、丽江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程度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动态、无形的民族文化氛围,游客到了古城只能看到固有的建筑和工艺品,很少能见到少数民族居民在古城内生活的场景,所以难以感受当地民族文化习俗与精神。

在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各社区构成了民族旅游的重要吸引物,而且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友好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所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离不开社区参与。其次,社区参与能让居民认识到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重视保护资源与环境,甚至能很好地监督与指导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环保政策和环保行为,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永续利用。再次,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大部分属于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能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最后,旅游业尽管被称为“无烟工业”,但不等于无污染,旅游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会给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如果旅游地居民不能在旅游业中受益,且又不得不承担旅游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长此以往,可能会引起社区居民对旅游者和旅游业的厌恶与对抗情绪,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族地区应抓住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强调社区参与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让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挂钩,才能充分调动其作为主人翁的积极性,自觉维护当地的资源和环境,甚至能强化地方特色,增强当地的吸引力。

(四)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带动旅游开发

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倚重于一定数量的精品作为其旅游经济运作的核心力量。精品带动开发就是基于某些独具个性特色、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组合、精心的包装使其成为最吸引游客的产品,然后借助这些顶级或者最好的产品来带动其他产品的共同发展。要使民族文化资源得到全面的开发,让游客能够真正体会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氛围,首先要有挖掘精品的意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进行提炼,打造体验性和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项目,确定突出区域个性、凸显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设计旅游精品路线,从而在旅游市场中建立起独特的形象,良好的口碑。通过广泛的宣传促销,培育和发展客源市场,然后以开发优势明显的资源产品来带动开发还不到位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而实现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能让游客体会到民族文化、感知到民族精神的目标。

虽然大理、丽江拥有丰富且高品质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精品不突出,在国内及国际旅游市场上没有代表性的品牌。但只有精品才可以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也就是说在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重点上出现盲目性。通过结构方程分析了旅游者、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中对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感知的调查,得出了三群体对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感知的路径系数,结果表明,大理的“民族建筑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工艺品”和丽江的“民族建筑文化”“民族传统艺术”“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文化”基本上处于“很强”的水平,这也说明大理、丽江的“民族建筑文化”是两地最鲜亮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吸引游客到来的主要元素之一。除“民族建筑文化”外,大理的“民族饮食文化”和“民族节庆活动”是现阶段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感知评价比较高的,丽江的“民族传统艺术”“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文化”是现阶段旅游开发感知评价较高的民族文化资源,受到了国内游客、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三群体的好评。民族文化资源各要素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开发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重点,一个地区的旅游产品要赢得市场,必须要有精品。大理、丽江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孕育了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绚烂的民族文化,其独特的歌舞艺术、宗教文化、建筑风貌、民俗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是独具吸引力的优势资源,为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理、丽江发展民族精品旅游必须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民族特色。

大理、丽江作为古城,建筑群是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所以首当其冲的是特色客栈开发。把民族建筑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中的旅游精品来开发,是因为民族建筑是构筑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氛围、营造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的重要载体。大理的白族节庆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受到游客、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好评,有精品开发的优势,通过将白族传统节庆文化、饮食文化发展为旅游精品,带动民族艺术、民族服饰、民族技能、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文学和民族婚嫁习俗等资源的旅游开发。而丽江有着高雅的民族艺术文化氛围,特别是“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印象·丽江》的开演,一步步把丽江的民族演艺文化推向了新的台阶。丽江的东巴文化、民族艺术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应以纳西东巴文化、民族演艺作为丽江的精品开发,从而带动现阶段发展水平处于“一般”的“民族饮食文化”“民族传统技能”“民族节庆文化”等资源的开发,真正做到民族文化精品带动各民族文化资源百花齐放的目的。

(五)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

通过结构方程对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从业人员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感知的调查,得出了三群体对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感知的路径系数。从隐变量来看,大理的“民族建筑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节庆活动”和丽江的“民族建筑文化”“民族传统艺术”“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文化”都处于“很强”的水平,而其他因素都只达到“较强”和“一般”水平,没有一个达到“非常强”或“极强”水平的民族文化元素,而显变量大部分都只处于“一般”和“较强”,说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程度总体上还处于“一般”水平,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工作机制不完善,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深度不够,效率不高,旅游的需求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带动不足,旅游对民族文化挖掘的推动不够。

融合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和旅游业双赢的最佳路径。民族地区旅游的根基就在于民族文化内涵与特色,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在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向民族文化产业广泛渗透,民族文化不断注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的意思,是互动双方通过相互交织和调整,形成密不可分的统一状态,从而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的一体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融合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这种融合是一种与整合不同的整体性汇合,是一种“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全方位汇合。

融合是动态的过程,融合对象内部因素有着复杂的相关性,所以融合过程并非一次能够完成的,需要经过不断反复的过程才能最终实现。根据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层次结构,分别把民族文化感知与旅游体验都分为3个层次,民族文化分为外围直接感知层——感知文化、中间间接感知层——群体文化、核心层——民族精神,在民族文化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文化旅游者的特征,将民族文化旅游也划分为3个层次,即外围层——观光型旅游、中间层——休闲体验型旅游、核心层——精神体验型旅游。民族文化观光型游客主要特征是基于对异地、异族的好奇心理,去领略异地风情,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物以静态观赏为主,在旅游活动中缺少参与性与交流性,逗留时间较短,重游率低,出行方式以团队形式居多;民族文化休闲体验型旅游者的主要特征是以体验异国异地传统文化为目的,参与民族地区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求知欲望强,作留时间长,热衷于重游和深层游,出行方式以自助游形式居多。民族文化精神体验旅游者的主要特征是深受民族文化的吸引,以融入当地文化为目的,甚至与社区居民住在一起,使自己能够触摸到民族的性格,感受到民族精神,达到精神上的旅游。两个系统的3个层面都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浅层到深层的,分别表达了完整全面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旅游的结构。在旅游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中,不同层次的民族文化与旅游活动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根据作用的深度,可以表现为两者的浅层融合加深层融合。

目前,对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倡导日益强烈,但是,事实上,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仅仅浮于表面,而没有实现深层次的融合,即民族文化与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两张皮的状态,没有实现内在的融合统一。当只强调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外因层面间的彼此相互作用时,则可称为二者的浅层融合模式。由于民族文化的外围直接感知层,即感知文化是直观的、表象的、可操作的,最易于被人们所认识和感知,因此,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最易发生于物质层面。这种融合模式,虽然能够产生直观的效果,但是,其反映出来的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本质也是不全面、不深入的。当前大部分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还停留在努力与民族文化的外围层——感知文化层面上的融合,即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环境文化、民族语言文化、传统技能等民族文化元素,在中间层群体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核心层民族精神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方面,成效甚微。群体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整个民族地区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源泉力量的产生与积累。民族文化精神是少数民族人民认识能力的根基,关系到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从事科学和文化活动的方式方法。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初级阶段是旅游产业各要素与文化产业各要素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地融合发展。正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旅游的主要吸引要素。出现民族文化旅游活动的同时,旅游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随着民族文化与旅游动态融合的协调过程,逐步从资源融合发展到技术融合、市场融合,最终达到功能融合,基本呈现出自觉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当民族文化与旅游相互作用,不仅停留在浅层感知文化与观光游览的融合,更强调二者在群体文化、精神文化的深层次融合时,则可称为二者融合的深层融合模式。其中,民族文化的感知文化、群体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层面与民族文化旅游的观光游览、休闲体验和精神体验3个层面是交叉而且相互作用的,表现出多元化的融合局面。这种融合模式更符合民族文化旅游的客观实际,更能反映二者作用的实质,也能进行较为合理的融合结果和效果分析与评价。因此,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旅游的驱动、引领、提升,民族文化的导向,也不仅仅是产生新的文化旅游业态,更重要的是方法的交融、民族文化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使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与旅游者的4项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上的高度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