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宋散文八大家,举旗弃骈改文风

唐宋散文八大家,举旗弃骈改文风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洛阳,作为文学之根,源出诗歌、散文、小说三大文学支脉。从当今文化遗迹和璀璨的经典中,仍能勾勒出洛阳古代文学的辉煌曲线。唐宋八大家散文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唐的韩愈和柳宗元举起了反对形式主义之风的大旗,他们强调文学要反映社会现象,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他们提倡学习先秦西汉时期的散文,抛弃骈文的文体枷锁。韩、柳、欧、苏等“唐宋八大家”的创作,使散文自秦汉之后达到了第二个崭新的阶段。
唐宋散文八大家,举旗弃骈改文风_名都记:洛阳

洛阳,作为文学之根,源出诗歌、散文、小说三大文学支脉。走过汉魏,走过唐宋,波澜壮阔,一泻千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文学创作高峰。从当今文化遗迹和璀璨的经典中,仍能勾勒出洛阳古代文学的辉煌曲线。唐代时,帝都洛阳已经出现了传奇小说,即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为传记式奇闻轶事,主要题材已不限于鬼神灵怪,还有爱情、历史和侠义等,反映面广,生活气息浓,展现了丰富多彩、充满喜怒哀乐的人间风俗世界。元稹的《莺莺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房千里的《杨倡传》等都是其代表作品。这几位洛阳籍著名文学家的传奇小说以爱情故事为题材,情节曲折,哀婉动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宋八大家散文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发展并完善了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影响了元、明、清各代散文创作,对当代散文创作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唐的韩愈和柳宗元举起了反对形式主义之风的大旗,他们强调文学要反映社会现象,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他们提倡学习先秦西汉时期的散文,抛弃骈文的文体枷锁。宋代的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文学主张,在他的倡导下,王安石、曾巩以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所写的散文都取得了巨大成绩。韩、柳、欧、苏等“唐宋八大家”的创作,使散文自秦汉之后达到了第二个崭新的阶段。

北宋时期,曾担任西京留守的欧阳修,倡导改变考场文风的运动,经过这场运动,大家都开始注重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考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祐三年,范仲淹上表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1045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转任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欧阳修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起了很大作用。

司马光

居洛19年著《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以及洛阳籍文学家尹洙,哲学家邵雍程颐程颢、吕公著、文彦博等均是当时的文学泰斗。特别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葬于伊川的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是不朽的散文名著。洛阳籍文学家尹源、赵皇仁、张铸等也以散文见长。

唐代以后,宋元的话本小说、明代的长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在洛阳得到广泛流传,创作活动也很活跃。洛阳的地方戏剧也不断吸收小说的故事情节,形成独具特色的剧目。到清前期,代代相济的河洛小说创作传统铸造了文学巨著《歧路灯》。

《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原名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祖籍洛阳西的新安马行沟。《歧路灯》凡108回,60余万言。该书以康乾盛世时期的开封为背景,记述了贵族子弟谭绍闻从堕落到改邪归正的故事,全书人物众多,中原俚语风情尽入书中,李绿园用他的巨笔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人物长廊,这部伟大作品为后人了解封建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

清代洛阳地区的长篇小说还有《黛眉寨》。《黛眉寨》署名西山外史,目前仅发现一部完整的清代手抄本和民国时期的两个手抄残本。据记载,这本小说有民国初年的刻本,但尚未发现。据研究,西山处史是清代道光年间新安县举人张象山的号。西山外史实际上是《黛眉寨》一书的整理者,这和《水浒传》《三国演义》有相同之处,是一部在人民群众上百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经作家进行整理加工所创造出来的话本小说,全书100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