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又与其生存环境、历史时代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长白山满族及其先世,汉族,后迁入的朝鲜族、回族等都各有其独特的饮食习俗。均承辽金女真之旧俗,饮食习惯变化不大。满族饮食之最高级别则为清宫廷开创的“满汉全席”,在其食谱中有许多都是来自满族民间的特色食品。
各民族的饮食文化_中国长白山文化

第二节 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长白山区域的食品,从出土的石器时代狩猎工具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这里的人们已开始狩猎,生活以肉食为主。大约从7000年以前,已有原始农业出现,人的食品逐渐由肉食类向兼食植物果实和种子过渡。受战国时“屯田戍边”及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和畜力的应用的影响,长白山南部地区的农业迅速发展,人的食物以植物果实为主,特别是辽金,及至元、明时期,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到清末,长白山区域从南向北,森林、草原被大面积辟为耕地,绝大多数民族的食品几乎完全以植物、肉类为餐桌上的菜肴。随着历史的进程,生产力的发展,及长白山区各民族的融合、杂居、关内人口的大量迁入,在饮食习俗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原各民族特有的食品,也成了其他民族喜欢的食品,如汉族的面食,满族的黏食,朝鲜族的米饭等,都成了共同的食品。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又与其生存环境、历史时代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长白山满族及其先世,汉族,后迁入的朝鲜族、回族等都各有其独特的饮食习俗。

一、女真人饮食习俗

女真人为满族先世,早期其“饮食甚鄙陋,以豆为浆,又嗜半生米饭,渍以生狗血及蒜之属,和而食之”[1]。由于长期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那里的茂密森林、辽阔草原,为他们提供了从事游猎畜牧的场所,也为他们提供了适于农耕的沃土。所以,到金代,女真的农业产品已经非常丰富了。女真人的谷物种类也很多,有粟、麦、黍、稷、稻、粱、稗、菽、荞麦、糜等,他们主要把谷物做成粥或炒米、炒面。此外也做糕点。据《松漠纪闻》载:其制法是“以松实胡桃肉渍蜜,和糯粉为之。形或方或圆,或为柿蒂花,大略制中宝塔糕”。

女真人的蔬菜种类有葱、韭、蒜、回鹘豆、蔓菁、芹、笋、葵等。冬季由于气候寒冷,无新鲜蔬菜,所以女真族和东北各族一样多在秋季收获蔬菜以后,腌咸菜和渍酸菜,以便久存。此外金代女真人还种植瓜果。据《金史》记载:其果木有樱桃、枣、桃、栗、梨等。但瓜果中最受欢迎的是自五代、辽时从西域传入的西瓜;“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瓜之小者)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2]

女真人的肉食种类因其从事游猎畜牧而多,获得野兽和豢养的家畜有鹿、黄羊、牛、马、羊、驼、骡、驴、猪、狗等。但是由于女真人早期不善烹饪,所以,常常“食生肉,饮糜”[3],或略经烤、烹、煮而食之。后来他们把鱼、肉制成酱、汁、干,用以祭祀祖先。这无疑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加工、储存、食用鱼肉的方法。辽代女真人,饮食有肉菜粥糜“炙股烹脯,……糜溢而进,率以为常”。另有“以糜酿酒,以豆为浆”[4]的饮食[5]技术。明代海西女真“和米肉作粥”。建州女真“饮食则最嗜胾(大块的肉)肉、油[6]饼,而面食酒醪……皆和以酪”。均承辽金女真之旧俗,饮食习惯变化不大。

女真人婚嫁时,饮酒之后,则进“茶食”,另每逢贵客临门,女真人便以猪油和面,再涂上蜂蜜制成点心,名叫“茶食”。这种茶点是专门款待嘉宾的,有所谓来者“非厚意不设”之说,食品已经与礼仪结合在一起。“宴罢,富者瀹建茗(煮泡福建所产名茶),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煎乳酪”[7]。酒是所有宾客同饮,茶食仅“留上客数人啜之”,其贵重可知。

金朝中期以后,饮茶之风遍及市镇村庄,“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费不下百万”[8]。金朝的茶叶主要来源是“宋人岁币”与宋贸易界之榷场。因此许多官员纷纷要求朝廷禁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金朝时包括女真人在内的各族人饮茶成风。茶既是助消化的佳品,又含有多种维生素,故女真之地虽不产茶,而茶的地位却与酒并驾齐驱,甚至高于酒。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北方人多食肉,不易消化;二、水果蔬菜贫乏,人们日常摄取的维生素不足;三、受中原地区自唐朝以来饮茶之风的影响。

女真诸先人的饮食除上述之外,其制盐亦值得一提,据载:其“土无盐”,但因“水气咸凝,盐生树上”[9],故他们常常“烧木作灰,灌取汁而食之”。这一制盐法虽是极为落后的,却说明女真的先人很早就能自己制盐。

二、满族饮食习俗

满族饮食习惯在承接女真人的习俗外,又因统治地位的提升,而有了很大的变化。以王公贵族而言,已十分讲究。天命六年(1621)十一月,努尔哈赤在初十下达的文书“每天早晨朝见汗的衙门、诸贝勒的衙以后,煮肉,温烧酒、黄酒,喝汤饮茶的规矩”[10],而且品种亦颇丰富。满族饮食之最高级别则为清宫廷开创的“满汉全席”,在其食谱中有许多都是来自满族民间的特色食品。

(一)主食

清代满族在传统饮食基础上吸收了汉、蒙古等民族饮食习俗形成了新的食谱。满族以杂粮为主食,主要有黍、玉蜀黍、稷、大麦小麦、稗、荞麦、大豆、小豆、芸豆,亦有稻。这些粮食作物到了满族人的手里被做成了各式各样的特色食品。

1.米饭 满族爱吃用小米、黄米、稗子米、高粱米和玉米做成的干饭、稀饭、水饭和黏饭。黏饭是用糯性好的大黄米或黏苞米等为原料。其中较有名的是黄米粥或叫拉拉粥,用黏米加红小豆或芸豆熬成粥后,加上红、白糖和炼好的猪油,香甜味浓。满族人夏天暑热爱吃净水饭,俗称凉水饭或水饭,是把用高粱米、小米做成的干饭放在清水里泡。吃时,再用笊篱捞出,配以几样盐渍或酱渍小菜,清凉可口,消暑清火。满族也爱吃“饭包”,以生菜叶裹葱、酱、米饭用手抓而食之。满语曰:“吃乏克”,即吃包。传说,清太祖遇难绝粮,幸有人送来米饭,太祖与士兵一起用菜叶裹而食之。为纪念这一难日,宫中每年八月二十四日都摒除酒宴,而食“饭包”。

2.满洲饽饽 “饽饽”是满语词汇,至今仍为满族人袭用。饽饽的式样很多,如搓条饽饽、撒糕饽饽、炸饺子饽饽、豆面饽饽、蜂糕饽饽、叶子饽饽。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下:

(1)馓子 它用东北特产的散头高粱(黏高粱)为原料,将黏高粱粉和面,搓拉成细条,由笼屉蒸或者水煮熟后,拌卤成汤,入口“筋道”(有韧性)好吃。今天,东北地区的钢丝面便是由馓子转化而来的。

(2)菠萝叶饼 据研究,因为长白山区丘陵地带,满、汉居民有一特有的饮食习俗。每于夏初,将高粱米或苞米子浸泡数日,清水淘洗,磨碎,浸干成面糊状。上山采集一种丛生柞树的嫩叶,洗净,将面糊抹在柞叶的正面,包裹韭菜、豆角、豇豆之类时令鲜菜切成的馅。蒸熟后去叶食用,略带柞叶清香,颇有风味。人称这种丛生的柞树为“菠萝柯子”,其音来自满语,或为“菠离”“波勒”,称其叶为“菠萝叶”,称所制的饼为“菠萝叶饼”。也有用苏子叶包的,谓之“苏子叶饼”,做法与菠萝叶饼同。亦有一种煎饺子,原料和做法与苏叶饽饽相近,只是外形做成有肚儿的半圆形或圆形,油煎而成。煎饺子具有外脆里黏、馅甜等特点。

(3)淋浆糕 原料也是秫米面、黄米面、江米面。做法是将面搅拌均匀后,舀在布袋中,使淋成的汁滴成方块或菱形块,蒸而食之。其质地松软,细腻,味道香甜。

(4)打糕 亦多以黏米制。方拱乾《绝域纪略》云:“有打糕,黄米为之,精有饼饵,无定名,但可入口,即曰佳也。”据《满洲四礼记·三月打糕仪注》载:将蒸熟的江米或黏米饭盛出,放在大米槽内,用榔头蘸水,略捣之使成泥状,再倒于石上,二人随用木榔头轻轻打成饼,用力蘸水打成极细,再把它盛入大方盘内,做成糕块,再将炒熟的黄豆面撒在糕上,食时可蘸糖或蜂蜜。

(5)撒糕 又称切糕,原料也是黏米面。做法是:将屉置于锅上,按屉面大小,上铺屉布,先撒上一层煮烂的小豆,然后撒上一层黏米面,蒸熟后再撒第二层,层层撒之,如此,一直撒到与屉帮大体相同的高度为止。加糖食之,甘甜可口。

(6)盆糕 又叫黏谷糕,其做法与撒糕相同。只是把笼屉改成陶制的底部有若干小孔的“蒸笼”。糕成后,把盆倒扣在案子上,整个糕呈半圆形,高一二尺,吃时用刀切成片状,卷上白糖,也是切糕的一种。

(7)萨其马 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搓条饽饽。搓条饽饽的做法;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槌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熟黄豆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洒上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萨其马为满语。

(8)金丝糕 用精粉、鸡蛋、糖稀、芝麻、青红丝制成。先将面粉加入鸡蛋和适量的水,搅起泡沫后再加入面粉,揉成面团,放置一段时间,切成细条油炸,再用糖稀拌匀,铺以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等,切成方形即成。

(9)牛舌头 金代称“大软指”,是一种油炸的黏性点心,制法与蛋糕同,只是做成“舌”形而已,外挂蜂蜜的为上品。

(10)驴打滚 金代称“小软指”,是一种油炸的细条的黏性点心,以面滚馅,故称驴打滚,也可以外挂蜂蜜。常作为待客和婚礼的喜庆食品。

此外,还有豆擦糕、黏火烧、太阳糕、凉糕、卷糕、松糕等黏食,及水团子、酸汤子等特色食品。

(二)菜肴

1.蔬菜

(1)小菜 满族一日三餐都有四碟小菜,俗称压桌碟,小菜有豆、酱、韭菜花和各种酱菜。做小菜原料有:葱、韭、蒜、生菜、香菜、水萝卜、黄瓜、回鹘豆、菁、芹菜,还有黄花菜、蕨菜、明叶菜、抱头菜、小根蒜、猫耳朵、老母猪忽达、大叶芹、小叶芹、猴腿儿、红花根(野百合)等各种野菜,其味清香,别致。

(2)窖藏蔬菜 秋末冬初,在家院中的向阳背风处挖两米多深之地穴,上横木杆,再盖上土,即成菜窖,容量可大可小,内藏白菜、萝卜、土豆等鲜菜。窖藏蔬菜可保鲜到第二年四月,色味不变。

(3)渍菜 满语称“布素皆”,一般是秋天白菜收获后腌制,其味微酸带甜,脆爽清凉,可以做汤、炒菜,或做水饺馅,或下火锅。其中酸菜白肉粉丝汤是长白山地区最受欢迎的家常菜。

2.肉类菜肴

肉食在满族菜谱中占主导地位,其中禽兽野味占相当比例,其主要做法为扒、焅、烧、烤、烀等。“扒”“焅”意在炖煮肉食、蔬菜时,使汤水慢慢耗掉,使菜味浓香。

(1)烧熊掌《清稗类钞》记载,满族烧制熊掌,用泥土封固,后入火炙酥,敲掉泥,皮毛随之脱落,白肉红丝,腴美无比。也用石灰水沸汤将熊掌剥净,布缠煮熟而食。据云,食后口中三日留香。

(2)天火肉 满族的渔猎生活对饮食习俗影响很深,其表现之一就是“天火肉”。古时,满族先民曾在林莽中集体敲石呐喊震山,凭借风势火威石击弓射追剿猛兽。猎毕熄火,先用肥大的野牲九头谢天,谢毕,把野兽刮洗清净,放在火上烤,名曰“天火肉”,族人共享。清代满族萨满祭礼中的燎毛猪,实为天火肉的延续。清中叶的“满汉全席”的基本特点就是烧烤,这种食法亦源于“天火肉”。直到解放前,“满俗宴客无厚味,最敬重者以烧猪”[11]

(3)燎毛猪 也称烧皮。原是满族祭祀中崇祭火神的祭品,后成为满族的一种特殊风味食品。其做法是猪开膛后,摘去内脏,不煺毛,从猪腿扒开,把整个皮肉扒下来,剩下骨头,去头,用9根柞木杆撑开,放在篝火上燔燎,直至毛焦皮冒油,再从火上移开,把皮刮得焦黄,洗净了再放锅里煮,煮到只剩瘦肉再吃。

(4)烤小油猪 用泥土将乳猪整个包住,放在柴火里烧一夜,直至泥土成黑色,用木槌敲开,那时小乳猪滚圆焦黄,把蹄摘下,将下水掏空,把葱、蒜等调味品放入肚中,直蒸到调料味道都进入肉中,才算完成,其味鲜美酥软。

(5)全猪席《春明梦录·客座偶谈》载:“满人祭神……未明而祭,祭以全豕、去皮而蒸。黎明时,客集于堂,以方桌面列炕上,客皆登炕坐,席面排糖蒜韭菜末,中置片肉一盘,连递而上,不计盘数,以食饱为度,旁有肺、肠数种,绵白煮,不下盐豉,末后有白肉末一盘,白汤一碗,即可下老米饭者。”这是对清代满族全猪席的描写,很明显,全猪席是吃阿木孙肉(白肉)的发展。

(6)烤肉、熏肉、酱肉 烤肉是满族狩猎时代的野味,把猎物用篝火烤熟后,用刀割吃,别有风味。后来,用炉灶烤肉,就更为普遍了。以后发展成熏肉,味道更加鲜美。酱肉,即酱制的大块肉。制法:把肉煮熟后,加上盐、酱。这种肉不仅美味,而且便于携带,容易保存。

(7)手把肉 将猪煺毛或扒皮,切成大块,水煮至酥烂,用手拿而食。

(8)白肉血肠 原是祭祀中的供品。白肉满语叫“阿木孙”肉,也叫“努尔哈赤黄金肉”。白肉,把刚宰杀的新鲜猪肉放在清水中炖煮而成。血肠用猪肠灌血而成。在满族祭祀活动中,人们边听萨满唱神歌边沾着盐面吃白肉血肠。路过的人都可以来吃,吃不完的,就埋进土里。到了近代,白肉血肠进入宴会厅。在吉林市,最早的白肉馆出现在康熙年间,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包括烧茬子肉、切白肚、切肥肠、掰肝一整套菜肴。它已传到了第四代,那就是今天吉林市临江门老白肉馆。

(9)晾肉 将兽肉切成薄片,放在阴干处风干,即成晾肉。晾肉多用野猪、狍子肉制成,后也用家猪肉制作。吃时将晾肉切成细丝,放锅内放上少许白糖略炒后,用鲜汤没肉,放入姜丝、葱丝等调料,用文火焖至汤尽时,淋上香油即成,其色呈紫红,甜咸适度,越吃越有味。

(10)禽席 以禽鸟肉为原料的宴席。满族百鸟皆食,雁、山鸡、沙鸡、天鹅、野鸭都可入席,其中烤大雁、炸铁雀都是名肴。

(11)坛焖肉 用腌好的猪肉块装入坛里,放入高汤没过肉,加料酒、盐、白糖,并在坛口放一小碗,内放少许小米和水,将坛中水烧开后,文火焖烧,至坛口碗内小米成粥状即成。坛焖肉原汁原味,肥而不腻,浓香酥烂,深受老年人与儿童喜爱。

(12)鱼类 满族常食的鱼有大麻哈鱼、鲤鱼、鳇鱼、鲟鱼、鲫鱼、重唇、草根、鳌花等,还有海参、海菜、海蛤、海鱼等。往昔,满族经常晾鱼干,满语称“奥尔克奇”,又常吃富有北国风味的“塔尔卡”(生鱼),最有趣的是捕上活鱼后,即用湖水或河水煮,名谓“活水炖活鱼”。鱼可以做各种菜肴,如鱼丸子、鱼肉青椒馅水饺、生拌鲫鱼等。鱼以松花江的鱼为最肥美,“鱼圆身细鳞,多出山流狭处,倒鳞鱼惟龙潭山顶有之。鳞皆倒生,相传以为龙种”[12]

(13)鳇鱼席 鳇鱼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出产的一种大鱼(比一个成人大),是清代向皇室进贡的贡品。以鳇鱼的全身原料可做宴席,有鱼肉丸子、煎鱼肉片、生鱼片、鱼鼻子(鱼的头部脆骨)、鱼馅饺子、鱼单翅(鱼鳍)等。

(14)大麻哈鱼席 其做法同鳇鱼席相近,突出的是配有鲜红色的大麻哈鱼子,营养丰富。

(15)生鱼席 一般多用鲟鱼、鲤鱼、鳇鱼、胖头、草根等江鱼制作。将鱼去皮后,用白醋浸泡,再配上白菜、粉丝,毫无腥味,清凉爽口,百吃不厌。

(16)蛤士蟆羹 “蛤士蟆产东山山中,似蛙而稍大,其油肥煮以清汤,味极鲜美。”[13]满族的蛤士蟆羹极富营养,蛤士蟆其肉可煮吃或烤吃,其卵巢常做成蛤士蟆羹。

(17)火锅类 火锅是满族之名馔,其中代表性的有:雀火锅、天上锅、水中锅、地上锅、野意火锅、白肉火锅等。满族先民认为食用百鸟可使人敏捷吉利,所以雁、天鹅、水鸭子、鹌鹑、山鸡等皆入火锅,雀火锅是用原始的陶制小锅煮山雀,味道鲜美。天上锅即飞禽锅,以飞龙为上品。水中锅,即鲜鱼锅,古时常用一种石制方形锅,下部加火煮烧,鱼放进去时,往往还是活的,所以其味也佳美。地上锅,即用走兽肉制作的火锅,配上木耳、蘑菇等山珍,别具一格。野意火锅,是入了清宫膳单的满族火锅。《奉天通志》记其特点“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14]。锅用锡与红铜制成。渍菜白肉火锅,这种火锅容积大,装的东西多,为各类火锅之冠。其吃法是,将冷冻的肉刨成薄片放入滚开锅中即熟。再配以酸菜、粉丝、冻豆腐、大海米、蛎黄、海蟹,并兑上口蘑汤、鸡汤,吃时将肉片蘸以酱油、韭菜花、腐乳,味道鲜美,腴而不腻。

3.饮品

满族喜欢白酒与家酿的米尔酒(用小米酿成),农村满族用野玫瑰花叶、黄芪、“鞑子”香(一种山杜鹃花)叶晒干泡饮,十分清香。还用柳芽焙茶,可败火。常喝的饮料还有蜂蜜水、山楂水、糖李子水、煳米水等。城镇的满族常喝花茶或绿茶。

三、汉族饮食

旧时,东北地区汉族的主体是农民,因而各阶层的差距很大,富者以大米、白面为主,一般人家以小米为主,辅之以高粱米、玉米等,贫苦人家以高粱米、玉米为主,杂以土豆、地瓜,经常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食”的日子。许多饮食习惯又是各民族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一)米食

大米可做粥、水饭、干饭、二米饭数种。粥与干饭是米食惯例,与各地无异。水饭则是长白山区域居民特有的饮食习俗,制作方法与满族的水饭相同。二米饭,以大米为主,杂一部分高粱米或小米,有的苞米子与高粱米合煮做粥,农家亦多掺芸豆、小豆,颇增香味,营养丰富。青苞米还可以烤吃、煮吃。长白山区的汉族民族文化意识中认为小米养人,故孕妇、产妇、病人、小孩多食小米。

(二)面食

旧时农村面食多以高粱、玉米、黄米磨成,“至麦面、荞面,虽亦系一般人普通食料,然则不常用,惟于年节及待客或相隔多日一用之”。[15]“杂面即小米、黄豆、玉蜀黍合研成末,蒸糕贴饼均可为普通常食,山东人尤喜此”。用白面为食材的食品主要有饺子、馒头、豆包、油饼、烤饼、面条等。

1.饺子 多以猪、牛肉与酸菜、芹菜或韭菜制成馅。猪肉、鸡蛋、虾仁掺少量鲜菜制成的三鲜饺子更是家庭美食。汉族人家每逢节假日或贵客来时都要吃饺子。除夕晚上,必吃饺子,送旧迎新。

2.馒头 多是白面做的大馒头,松软暄腾。还有花卷、开花馒头、肉馅包子等常见的品种。

3.春饼 用白面做成薄饼,裹上绿豆芽、肉丝、干豆腐丝、酸菜或卷大葱和酱。盒子,薄面饼包上猪肉配上各种蔬菜做成的馅烙制而成。

4.大饼子 是辈辈相传的家常食品。其做法是将玉米面掺以少量大豆粉,和好后贴在热锅上烙蒸。有发面和烫面两种。其色黄,味香可口。解放前后,专卖大饼子的店铺颇受欢迎。扶余地方把做出又暄又甜、色泽金黄的玉米饼子称之为黄金塔,虽有戏谑成分,但亦见它是人们所喜之食。与大饼子同类的还有玉米面锅出溜,大锅烧热后,抹点油,用大勺将发好的很稀的玉米面倒在铁锅边上,稀面向下滑动,同时受热部位凝贴在锅上,最后成一宽大舌状片,既香又软。

5.锅贴 是东北一种传统食物,烹调方法其如旧志所记“用破锅片烧红,烙食生牛羊猪肉。不见油腻,可多食。锅片有用数十年者”。

6.元宵 用白糖芝麻、青丝做馅,在江米面中摇滚而成。旧时只在元宵节吃元宵。农村冬季,用黄黏米面包红小豆或芸豆馅蒸煎,一次蒸很多,冻在外面,吃时蒸熟。这种面食在农村很普遍,多在冬天食用。白面包豆馅制成的豆包也是城乡汉族常用面食。此外朝鲜族的黏米凉糕,满族传统的豆馅黏饽饽,苏子叶饽饽等也受到汉族的欢迎。

7.饸饹 制作饸饹要用饸饹床,是由底部有许多圆孔的圆筒和一个与圆筒内径相同的圆柱组成,将细玉米面团放入圆筒,用圆柱向下挤压,成条玉米面漏入锅内沸汤里,熟后配上佐料即可食用。用荞麦面制成的饸饹,更别具风味。

8.面条 擀面条最为普遍。擀面杖有长短两种。擀到大片时非用长擀面杖(两头平直,弯度较小),可以擀得很薄而中间不起褶。刀工可切成宽面和较细的面条。面条有不同做法:清汤捞面,又称过水面,即熟好的面条捞到冷水中,再挑到碗里,用菜、肉、蛋作卤,浇在面条上,又有炸辣酱或肉酱的炸酱面。东北人也有用紫皮蒜蒜末儿作捞面又可治痢的。混汤面就不用转捞一遍,可先把汤锅爆过,兑好咸淡,调米及菜肉等类,待汤开后即可,直接可汤下面了,混汤面节省面量,吃起来热乎。此外还有一种是少数人家捞面再投入烧开的香汤中的吃法。

9.煎饼 在长白山区域,因为汉族多从山东来,保持家乡饮食习俗,为此,多在厨房中安一石磨,以自制煎饼。煎饼用五谷杂粮均可加工,一般多用玉米、高粱合以部分大豆,也有用小米、碎大米的。平原地方谷子多,可以七分小米三分大豆,制成煎饼颜色正,有筋性。将粮食用水泡发软,上磨磨成浆后,用木火烧热煎饼鏊子(生铁制成圆平面光滑的中间稍凸起的重要饮具,一般直径50厘米。)烧热后的鏊子,随时添劈好的细柴,多以杨木等软木为好。杨木火性温和,烙煎饼的火候适当而便于掌握。一只手用勺子舀浆倒在鏊面上,另一手用木片制的筢子刮成圆面形,很快煎饼变色。先将面浆在鏊子上摊成一个稍小于鏊子的圆饼,随着面浆受热,温度增高,面浆呈糊状,这时用力在鏊子上面刮动,使面糊均匀在分布在鏊子上,中间稍厚,四圈稍薄,这时看到煎饼表面十分光滑,颜色改变,用一个缘锋利或是铁片、刀刃之类的东西,在边上轻轻一起,整张煎饼四周翘起,就可以拿下,只见背面呈金黄色,趁热把它折叠起,此时吃又酥又脆,有一种香气。煎饼水分少,折叠后放置不久即成无水状态,因此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吃时只要掸点水焖一会儿或在蒸笼上一馏,或用热水泡泡吃。因此,成为山里人打工在外时的一种“干粮”。还有一种“淋耙煎饼”。煎饼淋子的做法与前面一样,只是完全要靠手的力量将淋子均匀地摊在鏊子上,等浆变色起出即可。这种煎饼柔软筋道。摊煎饼的功夫全在火候,长白山区多木材,多用比较经炼的柞木以及火力温和的杨木等,先将其劈成1.5—2尺左右的细柴,点着后根据火候,随时增减。这真需要上下协调配合的能力,但一个新手往往是顾上顾不了下,弄得手忙脚乱,加上火烤,不一会就满身大汗了。

(三)副食

蔬菜种类,以长白山腹地的抚松为例,常用蔬菜,冬季是白菜、萝卜、土豆。春季蔬菜以韭菜、大葱为主,夏季和秋初以辣椒、豆角、芹菜、黄瓜、角瓜等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还有腌咸菜,有咸萝卜、咸芥菜疙瘩、咸芥菜缨、咸芹菜、咸胡萝卜、咸黄瓜、蒜茄子、咸白菜、咸辣椒、咸豆角等。受朝鲜族影响,所腌制的“高丽咸菜”别有风味。春、夏、秋三季采食山菜。主要品种有大叶芹、四叶菜、蕨菜、广东菜、桦头菜、水芹菜、苣荬菜、山地瓜、柳蒿芽、铧子尖、猫爪子、猴腿、牛毛广、蒲公英、荠荠菜、小根菜和刺嫩芽等,还把山菜加工成干菜,咸菜贮存起来留作冬季食用。在夏秋季节,还采食各种食用菌类如:猴头蘑、扫帚蘑、猪嘴蘑、松蘑、元蘑、榛蘑、榆黄蘑、松伞蘑、小青蘑、树鸡蘑、蛋黄蘑等,其中猴头蘑、元蘑被列为珍贵品种,是席中名肴。

肉类以猪肉为主,兼有牛、羊肉,鸡、鸭、鹅等禽类及各种江鱼、海鱼也是餐桌上常有的美味佳肴。

(四)食制

长白山区的农村日常食制,夏季天长劳动工时也长,一般一日三餐,冬季天短农活稍减后,改为一日两餐,一年中从种地开始,铲地、割地、拉地、打场等天快亮时就起床干活,到太阳近一竿子高时回家吃早起饭,又叫头晌饭;中午吃晌午饭,晚间天黑掌灯前吃晚饭,又称下晌饭。一天两顿饭时,中午歇晌时少量吃些干粮之类称打尖,又叫垫补垫补。抚松农民在农忙季节还有在下午四点钟左右吃“贴晌”的习惯。这是三顿饭之外的贴补。农闲猫冬可以不打尖,夏季天长时三顿饭中间也可能打打尖。另如打场时,如阴历十五前后月亮好,加夜班干,就要增加一顿夜饭。总之,饭食时制是因生产工时需要,以不感饥饿为准。

四、朝鲜族饮食

朝鲜族过去生活在滨海多山地带,因而在食材中山海物产占很大比重。朝鲜族饮食花色繁多,可分为家常便饭和特别饮食。

(一)食品

1.米饭家庭平常主食为米饭,以大米、小米为主,有时掺以土豆或各种豆类。

2.大酱汤、辣椒酱 汤是日常饭食中必备的,其种类多达三十多种。日常一般喜喝大酱汤,三伏天则多喝凉汤。大酱汤以大酱、蔬菜、海菜、葱蒜、豆油等为主要材料,有时亦用各种肉类或明太鱼等各种鱼类熬成。凉汤以黄瓜丝、葱花、大蒜,冲凉水加上酱油(或大酱)、醋、芝麻而成。三伏天喝凉汤,可以清凉去暑。大酱还可以加工制成辣椒酱、汁酱、淡水酱。悦口子汤是用神仙米(即火锅)随煮随吃的杂烩汤。汤里可以放入鱼肉、蔬菜、木耳、蘑菇、胡桃、银杏(白果)、黄栗(去皮的栗子)、实柏(去皮的红松子)、鸡蛋丝、辣椒丝等,随人喜好可以自由选放,做到真正悦口。朝鲜族喜欢吃辣椒酱,辣椒酱是用糯米糕加上辣椒面、豆酱饼(或大酱)、蜂蜜或糖稀、芝麻、香油等调制成,辛辣、香甜。

3.酸辣菜 朝鲜族独具风味的菜肴,酸辣菜种类颇多,除白菜,还有萝卜、芥菜、蕨菜、桔梗等皆可腌制。一般分为过冬的酸辣菜和春夏秋随腌随吃的酸辣菜两类。其中鲜爽可口,最宜就饭的莫过于酸辣白菜。酸辣白菜的做法很讲究,用较好的秋白菜,去掉一层菜帮,洗净后放进淡盐水缸里,泡两三天,然后用清水洗净,再把白菜叶一片一片地掰开,涂匀调味料,这些调味料是用食盐、捣碎的蒜头、生姜、辣椒面及胡椒、香菜籽、味素制成的。有条件的还可以放进新鲜海味,如虾米、牡蛎、明太鱼、黄花鱼等(不带或少带腥味的鱼类),也可以放进牛肉、梨、苹果等。最后,把这些涂抹调料的菜腌渍在大缸里加以密封,约半个月后就可以食用。

4.打糕 打糕是把蒸熟的糯米或大黄米经木槌打制而成。吃时,用刀片成块,蘸上熟黄豆面或芝麻、白糖等。

5.冷面 是朝鲜族独具盛名的传统风味饮食,以适当比例把荞麦粉、粉面等掺和制成面条,用精牛肉或鸡肉熬汤。做汤时一定要待汤冷却后撇油。在面条上要放香油、胡椒、辣椒、味素等调料,如再放上牛肉片、鸡蛋丝或切成的半个熟鸡蛋、苹果片或梨片,则更味美可口。过去有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的习惯,寓意“长命百岁”,故称“长寿面”。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若冬天怕凉,可以吃温面。

6.明太鱼 也是朝鲜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喜爱的一种食品,至今朝鲜族人民还保留着每年清明节这一天都要吃明太鱼的习俗。据说在这一天吃明太鱼可以保佑一年平安。

其他如烤牛肉、生拌鱼、生拌牛百叶、凉粉等也是朝鲜族人民喜食的食品。朝鲜族喜饮白酒、果酒,青年人多饮啤酒,民间还有喝自酿米酒、清酒、浊酒(麻苛列,多见乡间)。

7.饴糕类 有饴糕、油蜜果、煎果等,饴糕是用糖稀或蜂蜜拌米面制成的,这种饴糕香甜扛饿,携带方便,因此过去长途跋涉者多带它。油蜜果,是把半熟的米面或白面压成各种模样的薄片,待其晒干油炸,外抹一层蜂蜜或糖稀后,再蘸上米花或芝麻,一般在婚丧节日作为摆席之用。煎果是把各种果类或莲根、生姜、桔梗、人参放进蜂蜜或白糖里熬成的食品,用于零食。

8.花菜 是一种饮料,先将蜂蜜或白糖放进用五味子熬成的汤里,再放进果片或食用花瓣和实柏。因调味难,民间一般不做。

随着和汉族交往日益加深,朝鲜族吸取汉族烹饪的长处,各种炒菜也进入朝鲜族家庭。每逢佳节或婚宴,煎炒烹炸,间以朝鲜族风味小吃,使宾客食欲大增。

(二)炊具、餐具

朝鲜族炊事用具和饮食器皿有它独特之处,饭锅好似汉族饭锅上面扣一个蒸笼,带有飞边儿,锅底较宽。锅盖是铁制的,中心有圆柱状小手把。一般一灶两锅,一锅做饭,一锅做汤或菜,也有三四锅的。饭桌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有多人桌、单人桌,单人桌多用于老人。朝鲜族多席炕而食,所以饭桌都是矮腿的。吃饭主要用匙子,筷子仅供夹菜时使用。食具,过去多用黄铜器皿和瓷器皿,也用陶器、木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强行征收朝鲜族的黄铜器皿做炮弹原料,所以现在黄铜器皿很少见。

五、回族饮食

长白山地区的回族多由关内迁入,其饮食习俗与各地回族大同小异,都遵从食物禁忌,食物要求清真,严格禁食不反刍的兽类,驴、猫、狗、虎、豹狼、貉等,性情凶暴的禽类,如鹰、鹞、乌鸦等;包括两栖类的蟒,爬行类的蛇,以及一些形象怪诞的动物,如龟、泥鳅、蛙、海参、蜇等均禁食。只食蹄分两瓣的反刍动物,如牛、羊、骆驼、鹿、狍子、黄羊、山兔等;禽类中食鸡、鸭、鹅、鸠、鸽、野鸡、野鸭、山雀等;水产中食鱼虾,在可食的动物中又禁食某些部位。可食的动物只吃清真寺刀师傅或阿訇屠宰的。

(一)面食糕点 回族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基本与汉族相近,某些面食与糕点很有特色。

(二)油香 用面粉做成的一种油炸圆饼,是回族主要的节日喜庆食品,过尔代节(俗称大开斋节)、古尔邦节(俗称小开斋节)时,家家炸油香待客或馈赠。每逢婚丧日子,也要做油香,吃时要用手掰开。

(三)羊肉烧麦 用新鲜羊肉加调料,有时也加菜泥和成馅,用薄面皮包馅,上略开口,蒸熟而食,味美不腻。

(四)五花糕 把小豆馅、枣泥、山楂、青红丝、芝麻、瓜仁撒在一层层糯米面中蒸制而成,样式美观,香甜可口。

(五)油炸糕 用和好的糯米面皮子包小豆馅或枣泥馅、玫瑰泥糖馅,油炸而成,里嫩外焦,香甜可口。

回族的面点还有很多,如肉火烧、锅烙、缸炉烧饼、搅面馅饼、油煎饺、澄沙包、切糕、凉糕、蛤蟆酥、刀拉酥、糖蜜果、玫瑰糕、梨糕等,其中有些品种深受各族群众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