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局部组合法则】

【局部组合法则】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说色、形、声等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自身具有一定的审美表现力,但是,最终成为形式美的一种独立自主形态,还必须有赖于对这些材料元素进行符合规律的组合。从事物各部分(局部)间的关系看,主要有对称、比例、节奏等组合方式。了解或掌握形式美的组合方式及其规律(法则)对我们切实提高旅游审美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对称·均衡这是一组有关平衡法则的概念。对称是生命形体结构的普遍、正常状态。
【局部组合法则】_实用旅游审美

【局部组合法则】

虽说色、形、声等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自身具有一定的审美表现力,但是,最终成为形式美的一种独立自主形态,还必须有赖于对这些材料元素进行符合规律(或称“法则”)的组合。

在人类漫长的创造美和审美的活动中,人们总结出了各种形式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有机组合的多种方式。

从事物各部分(局部)间的关系看,主要有对称、比例、节奏等组合方式。

从事物的总体组合方式看,主要是对比、调和、多样统一(和谐)等等。

形式美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其组合规律(法则)及分类不是绝对、凝固不变的;各种规律(法则)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了解或掌握形式美的组合方式及其规律(法则)对我们切实提高旅游审美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整齐一律

整齐一律是最简单也最重要的形式美规律。

黑格尔在其巨著《美学》中这样说过:“就它本身来说,整齐一律一般是外表的一致性,说得更明确一点,是同一形状的一致的重复,这种重复对于对象的形式就成为起赋予作用的统一。”(《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卷,第173~174页)

在审美实践中,人们常说的“少就是多”,要“最易于识别”,往往就是指的这一整齐统一原则。也有人认为,整齐一律中简单重复所造成的单纯齐一与最简单的节奏形式类似。

北京香山饭店设计中正方形基本形的重复使用,以及色彩肌理的同一,使其建筑产生高雅格调。在其中厅,在朝向红叶满山一面的过厅中,设置了赵无极的巨幅水墨抽象画,画中灰色的点子恰到好处地把室外的红叶与厅内的绿竹联结起来,由红色点子经由灰色点子再过渡到绿色点子,强调了室内室外空间的流通和统一。这种通过简单要素简单的变化所构造成的单纯统一,即是整齐一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旅游服务工装设计中二方连续的群边图案,四方连续的窗帘图案和单元相同的一串项链之类;旅游饭店室内设计中的大面积单纯统一地面(地板、地砖、单色地毯)、墙面和天花板等等,也都可谓整齐一律法则的具体应用。

整齐一律给人以宁静和沉稳的感受,同时也容易让人感到单调平淡。当其面积或体积很大之际,它则可能转化成康德所说的“数量的崇高”审美对象,从而给人以心灵震荡。比如当我们登高远眺,俯瞰工业开发新区那一座座、一排排规整宏大的厂房群落时,惊叹、畅快、振奋等崇高美感便会油然而生。

令人叹为观止、激动不已的庆典阅兵,更可谓典型的整齐一律美。

对称·均衡

这是一组有关平衡法则的概念。

对称(又被叫做“对等”),即以一条线为中轴,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对应双方的形体及排列均等。

对称是生命形体结构的普遍、正常状态。人类的对称观念来自现实生活特别是动物和植物客观存在的对称形式。人们“欣赏对称的能力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2页)。

古希腊美学家们曾指出,身体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人和动物的双眼、双耳、四肢便是典型的左右两侧对称。

对称能满足人的普遍心理要求,给人一种稳定感或平衡感,并且可“用来表现和谐和安静”(《视觉美学》第130页)。因而,对称在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和艺术创作中运用得相当广泛。

交通工具、运动器械结构的“对称”可谓比比皆是: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鞍马、吊环、双杠、球场……对称,给人以坚固、稳定和对等、公正之感。

建筑中的庙宇、神像、宫殿、陵墓、纪念碑等因其严格的对称予人以庄重、威严、肃穆的美感。例如,巴特农神庙的立面便是由坡面屋顶和前廊立柱构成的严谨的对称结构。

古埃及、美索布达米亚的雕塑和绘画如狮身人面像等,几乎都是严格对称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其画面采用对称结构,突出了庄严、肃穆的主题——以耶稣为中心,两侧门徒的人数及与耶稣的间距相等,整个背景构图也非常规则对称。

对称的量的关系是以1∶1为基础的,它总是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重复。除了轴对称之外,点的对称也是很常见的。两组或两组以上轴对称,以轴的共同交叉点为中心构成的复杂对称就是点对称。

均衡,是平衡的又一种特殊形式,也可以说,均衡是对称的一种变态。从表面形式上看,均衡是对对称的破坏,实质上却是对对称的保持。如果说,对称是“等量等形”,均衡则是“等量不等形”。比较而言,均衡较对称更有变化、更加自由,往往更能表现出一种稳中有变,静中倾动的形态。

“均衡中心”,实际上就是指的“视觉中心”,它不同于对称的“中轴线”。视觉中心两侧的分量或体量是靠视觉来判断的。

“重心拯救原理”用大量经典艺术作品可作印证。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米勒的《拾麦穗者》、列宾的《拒绝忏悔》等,其共同特点都是构图形式偏重于一隅——繁茂的背景约占去画面的四分之三,但体积较小的活动着的人物却把画面从“不平衡”中“拯救”过来,人物成了观赏者注目的中心。这些,都是对“重.的应离中心近.”,“轻.的应离中心远.”的“平衡”原理的巧妙应用。一般说来,背景中那些比较大的、繁的、较之乏味的东西,都属于“轻”的,“人”才是“重”的。

造型艺术中,人们为了求得构图和形体的生动,克服对称流于单调、刻板的不足,采用均衡法则是很常见的。

古希腊阿戈斯派雕塑家坡留克莱妥斯(又译“波利克里托斯”)认为:人最优美的站姿是把全身中心落在一条腿上,使另一条腿放松,整个身体自然形成一个“S”形转折。他的《荷矛者》一出,较“古风时代”的作品确实更有生气、更优美。他的平衡美学观念对米开朗琪罗、安格尔等的创作影响都很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所见的均衡造型艺术实在太多:米洛的维纳斯,典型的“S”形站姿:重庆长江大桥的《春》、《夏》、《秋》、《冬》人物塑像,成都后子门的“芙蓉花仙”,其飘逸生动的形态都是均衡原则的充分体现。中国书法绘画中,利用空白之处题赞或款识,是整幅布局更趋完美的艺术传统,也是成功运用均衡范例。

在旅游审美中,旅游者可见的巧用“重力”和“方向”的实例也非常多:

在园林景观中,要与一块大体量的太湖石构成均衡关系,一片树丛或一个大花坛是不可以少的。

在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时,人们常用一个小巧精致的商标图案去平衡一片花卉或无主题抽象图案。

旅游服务工装色彩单纯的上衣与花色不太复杂的短裙配搭时,上衣上的小小胸饰,往往可以达到使上下平衡的效果。

戏剧中的序幕与尾声,音乐中的呈示部与再现部之间的映带呼应,也是均衡法则的艺术显现。

舞台小丑的服装在色彩运用上左右一蓝一红时,往往会在蓝色那边增加色彩结构的复杂性以弥补相对于红色重力上的不足。

规则式均衡与不规则均衡的综合运用更为常见。比如,远洋客轮或长途大客车其左右两半是一种两侧规则对称,而前后两部分之间则是不规则均衡关系。

比例·匀称

比例,源于数学,一般指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如1∶3=3∶9)。美学意义上的比例,是指事物本身各部分或与它事物在度量上的“关系规律”。换言之,比例实质上是对象形式与人的心理经验形成的一定的对应关系。

关于比例的探讨源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学原理出发,在五角星中发现了著名的黄金分割数量关系。18世纪德国学者阿道夫·蔡辛深入研究黄金分割原理,得出了当a>b时,a∶b=(a+b)∶a的著名公式,并断言这种比例关系(比值为1.618,约相当于8∶5)是宇宙万物形式美的最佳比例关系。近代实验美学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通过对事物构成要素(如分割线段、矩形、十字形和椭圆形等)单纯形式的实验统计,得出的结论是:长短边呈34∶21的矩形是最受人喜爱的。

基于“黄金分割”的思路,人们在比例关系上的又一重大发现是人体比例关系。曾经有人测定:以肚脐为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从头顶到咽喉,再从咽喉到肚脐;下部从肚脐到膝盖,再从膝盖到脚掌,上下两部分中各自的比例关系大体是3∶5和5∶3;上下两部分之间的比例大致是2∶3。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大自然的气温23℃与人体正常体温37℃之比为1∶1.618,此时,人体感觉最舒适;一天24小时中,如果睡足9小时,则休息与工作学习时间之比例关系最恰当,最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可见,黄金分割比例关系作为客观世界自然事物常态的一种普遍规律,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是息息相关的。

黄金分割比例关系旅游审美中所见之例也相当宽泛。

中国古代画论有“立七、坐五、盘(蹲)三”之说,专门强调人在不同的姿态中,头部与身高的比例变化。荆浩在《画山水赋》中所归纳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是对绘画时人与物对应关系的抽象概括。徐悲鸿在其“新七法”之第二条中要求:“比例正确……毋令头大身小,臂长足短。”旨在说明如果因比例失调而造成对象产生畸形,势必会严重影响艺术的审美效果。

中式花瓶设计常采用正方形内接圆递增系统或六分覆盖圆等各种系统作参照来确定其分割比例关系。

黄金分割比例关系更多的是从物理属性的数的关系着眼,带有实验和经验的性质。其实,比例是否适当,往往还与其他一些条件有关,并且也不是绝对不变的。

比例关系与对象的功能、技术、结构相关。比如,酒店客房的长宽比例应主要考虑与人体及其活动大体相应;酒店大厅餐厅的门,为了便于人群出入,往往不会完全受黄金分割律约束。

比例关系常常与创作主体的主观要求(即创作比例的精神条件)有关。例如,有的艺术家为了表现某种思想情感或个人的某个创作意图,往往大胆突破传统的比例尺度,特意对某些部分加以夸张,其作品的审美效果非但没有受损,反而更加具有独特性、丰富感。在这方面,米开朗琪罗可谓典型代表人物。他认为:应该把量尺放在眼中,而不是放在手里,因为手只会制作,而眼睛才会判断。他的大多数雕像其身躯常常塑成头长的9倍、10倍乃至12倍,创造出了许多自然形象中所没有的理想形象。然而,古往今来,人们却从来没有怀疑过《大卫》、《哀悼基督》、《摩西》等雕塑艺术形象那绝美的典范性。

文化环境及其评判标准也是决定比例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时代、地域,乃至不同文化圈子的人对比例关系的要求也多是有差别的。“环肥燕瘦”这类人体比例时代标准非常具有实证力。阿恩海姆针对世界范畴的选美指出:“世界小姐”的身体比例“这些特定的测量有助使她成为一个视觉象征,来说明今天这一文化的妇女是什么样的,而鲁本斯或拉斐尔前派所画的那些多半同样是匀称的妇女,则表明了不同生活类型的特点。”(《论比例》,载《美术译丛》1989年第3期)如今,“减肥潮”汹涌澎湃,则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现代思潮在人体体型比例审美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

除了线条和形体的比例关系之外,色彩构成也同样存在比例关系问题。色彩的比例关系主要表现在整体色彩与局部色彩和局部色彩与局部色彩之间的数量关系上。在不同色相、浓(纯)度、明度、不同冷暖色性、不同主次位置以及渐变、突变等色彩组合关系中,都有其比例特性和规律。色彩往往是造型的有机部分,造型比例的优劣与色彩比例的优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在谈及比例的时候,我们已多次提到了“匀称”这个概念。匀称,是与比例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形式美规律。比例适宜、恰当就有审美趣味,就会令人获得美感,人们往往就会用“匀称”来称道它;如果是不“匀称”的对象,往往就会因其显得怪诞或呆板而令人厌恶或不愉快。

节奏·韵律

节奏,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在形式上有周期性的、有规律的反复。节奏构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延续,即时间关系;二是在运动中有次序的连续、有规律的反复,以形成力的强弱变化,即力的关系。

节奏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物质运动一种带规律性的表现方式。从日月运行、昼夜更替、潮汐涨落,到人体机能运动、生命的陈谢,从起止作息、文武张弛到轮机运转、行止动静,诚如郭沫若所说:“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指出:“节奏连续原则是生命有机体的基础,它给了生命体以持久性。”(《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

节奏,可以有多种分类。郭沫若曾经把节奏划为两类:一类是鼓舞性节奏,其特点是先抑后扬,如海涛由初起卷动到惊涛拍岸;二类是沉静性节奏,其特点是先扬后抑,如远处钟声由初扣顶强到余音袅袅。也有人按节奏的结构形式把节奏分为动态节奏和静态节奏。

所谓静态节奏,即指同样形式在同样间隔中的重复。它又可以分为简单重复和复杂重复两种情况(如图8-1所示)。

img18

图8-1

所谓动态节奏有以下两种不同情况:

1.任何两个相邻的间隔都不相同,节奏系列以算术级数为基础(如图8-2所示)。

img19

图8-2

2.后一个间隔的长度等于前一个的长度乘以常数,节奏系列以几何级数为基础(如图8-3所示)。

img20

图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