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辽宁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凸显。(四)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后,印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辽宁旅游将迎来战略叠加和政策红利集中释放的最佳发展机遇期。
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_辽宁文化旅游

作者:郝春荣,辽宁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辽宁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凸显。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旅游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站在全省振兴的战略高度,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科学认识旅游业的功能定位,主动担当旅游业的全新使命,全面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一、适应新常态,旅游业已经成长为新增长点

“十二五”后期,经济社会进入发展新常态。全省旅游产业围绕“旅游产品由观光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由客源地向目的地、工作重心由行业管理向产业发展”的“三个转变”发展思路,积极适应新常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发旅游产品、培育市场主体、拓展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业已经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建设旅游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2015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预期将达到5900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5.5%,按照旅游业带动社会总产出1∶4.5核算,2015年旅游业将撬动社会总产出超过26000亿元。全省旅游产业就业人数预计达到15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将突破500万人。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50万农民受益,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大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我省观光旅游等传统业态的转型升级,温泉、沟域、乡村、“三岸”旅游等辽宁特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康体养生、自驾、低空、游艇、邮轮等新兴业态竞相发展,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形成了“一圈、两带、一区”(以沈阳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圈,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旅游带、辽沈文化旅游带,以丹东鸭绿江为重心的辽东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发展布局。

(三)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国家A级旅游景区268家,其中,AAAAA级旅游景区4家、AAAA级旅游景区80家、国家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家;旅行社1296家,其中,具有出境旅游资质的旅行社147家,全国百强旅行社5家;各类旅游住宿设施19460家,其中,旅游星级饭店532家,5星级旅游饭店28家,4星级旅游饭店86家;旅游商品经营单位达600余家,年销售额近200亿元。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的旅游企业290家,经营模式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四)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后,印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市相继落实省旅游产业大会精神,召开产业大会并出台扶持政策,9个市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抚顺、宽甸、朝阳等建立旅游改革试验区,部分市县成立旅游产业集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以及进行国有景区市场化运营机制的逐步探索,这些措施激活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2015年全省旅游专项经费是2010年的2.5倍;进一步健全了全省旅游质量监管及综合执法机制,提高了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能力,旅游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同时,省市县联动、政企联合的宣传营销模式初步形成,拓宽了旅游市场空间,“引客入辽”效果初显。

二、把握新常态,旅游业应当肩负起全新使命

新常态对于全省旅游业的改革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理解新常态,把握新常态的发展形势,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化危机为机遇,肩负起积极促进我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全新使命。

(一)新常态,旅游产业战略地位全面提升

随着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三大特点。在新常态下,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振投资、承载就业、改善民生的新增长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新常态下,主动的结构调整和淘汰过剩产能,将倒逼资本、土地、人才等各类要素向服务业流动。近年来,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社会资本竞相追逐的投资热点,对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正逐步显现。去年年底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已经将旅游产业确定为新常态下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旅游业的战略定位更加凸显。

(二)新趋势,旅游产业面临全新的市场需求

研究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普遍产生,人均5000美元时休闲度假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我们已经迎来了休闲度假市场的爆发增长期,旅游业逐步由观光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转变,从眼球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从基本需求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转变。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适应大众化、个性化、多元化市场需求,一方面要加快旅游业态创新,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要“扶犁深耕”,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既要满足游客的视觉享受,又要满足游客的心灵体验。

(三)新机遇,战略叠加迎来最佳发展时期

辽宁是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等多重国家战略的交会地,同时,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政策均利好旅游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这些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辽宁旅游将迎来战略叠加和政策红利集中释放的最佳发展机遇期。

(四)新挑战,旅游产业面临区域市场竞争加剧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或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客源、品牌、人才等要素的市场竞争前所未有,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强省建设任重而道远。区域间竞争加剧,在既有的旅游资源条件下,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将成为旅游市场竞争的关键。

(五)新使命,旅游业要在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大作为

新常态下,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重点在于破解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资源性产业比重过高,产能过剩等突出矛盾。大力发展旅游业既可以做实、做强现代服务业,又可以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必将助推辽宁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辽宁旅游业不仅在应扩大消费、拉动投资、提高收入、增加税收、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还应进一步强化其综合协调作用,成为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繁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跃升做出更大贡献。

三、引领新常态,旅游业坚持走文旅融合之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旅游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高品位的消费方式,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追求的新型载体,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拥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神采奕奕,脱离文化涵养的旅游魂不附体。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势必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文化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走文旅深度融合的道路,依托文化繁荣,服务文化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整合创造文化作品,为文化旅游提供市场引爆点

2007年,余秋雨先生的一篇《西江苗寨美丽的女孩》一经发表,立即引爆苗寨的旅游市场,初步统计半年后到苗寨的游客比上年增长了80%。余先生这篇文章通过与苗寨女孩的对话,梳理了蚩尤部落与炎帝黄帝交战的历史,以及蚩尤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历史交融,引发大量读者去苗寨探寻中华文明史的兴趣。这件事情给我们三个启发,一是要挖掘整理我省的历史文化,创造文化作品。辽宁省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明显。辽宁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是一座厚重的文化丰碑,各类文化元素共同组成了深厚的辽宁地域文化底蕴。辽宁是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第一枝花绽开的地方,化石文化享誉世界;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被史学界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多姿多彩;都市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名人文化、时尚浪漫文化、黑土地乡土文化、边境文化等独具特色;温泉文化、冰雪文化、海洋文化、湿地文化等生态文化精彩纷呈。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创造,类似余先生那样的文章,辽宁肯定有,而且会有很多。所以,我们旅游要和文化部门联合起来,组织广大的历史文化学者、名人、从业者以及爱好者深入挖掘整理我们的历史文化,用现代人更易接受的方式“讲好辽宁故事”,创造出一道道沁人心脾的“文化大餐”。二是要拓宽传播渠道,把好的作品宣传出去。目前各地区旅游新产品犹如雨后春笋,市场竞争格局加剧。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加大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特别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让广大的文化爱好者和游客第一时间、最大可能分享到我们的文化盛宴。三是要让我们的居民了解、认同、信仰我们的本土文化。余秋雨若不是遇到知晓并自信蚩尤文化的苗家姑娘,也许就不会创造出这样的好文章,更没有后续火爆的旅游市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是我们当地人,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组织居民了解认同本土文化,热爱信仰本土文化,主动传播本土文化,建立起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提升我省居民的文化素养。

(二)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东北亚文化旅游高地

充分保护利用和传承辽宁优秀的地域文化,开发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产品,配套国际标准的文化旅游设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实现五大提升:一是文化旅游产品和业态开发与国际接轨,文化旅游产业经济效应明显提高;二是文化旅游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游客满意度显著提高;三是文化旅游管理、营销与国际接轨,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四是文化旅游带动就业、带动致富的作用更加明显,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明显提升;五是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体系和机制不断优化,市场运行更加高效、规范、有序。

(三)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加强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策划启动一批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大项目,科学布局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一是要重点规划、策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示范项目。包括沈阳盛京皇城、大连金石滩等十个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抚顺永陵镇、兴城古城等十个文化旅游古镇(城);抚顺“清前”文化遗址公园、朝阳红山文化遗址公园等十个文化遗产遗址公园;辽宁省博物馆、大连现代艺术馆等十个文博艺术院(馆);沈阳棋盘山、抚顺丰远热高乐园等十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沈阳老北市——西塔街、营口“百年商埠”等十个特色文化街区;大连国际啤酒文化节和抚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等十个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等。核心是发掘传统文化并进行现代解读,依托传统资源打造现代产品,提升传统产品拓展现代市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发展。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策划开发适合游客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就是要按照游客的审美要求,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注重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突出文化差异;注重发挥游客作为促进文化交流使者的作用,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实现文化交流融合,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四)坚持融合发展,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机制

一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旅游相互融合,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建立完善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二是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逐步开展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在制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因地制宜,要与当地的其他特色产业联系起来,如温泉产业、农林产业、工业产业等,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特色。在时间上,应优先倡导与旅游开发价值高的产业进行融合,同时促进与具有广泛融合要素基础的产业进行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融合效果。

辽宁是历史悠久并充满生机的文化热土,文化旅游是方兴未艾且历久弥新的朝阳产业。全面深化文旅融合,必将开启辽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篇章,推动全省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推进旅游强省建设,为我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贡献积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