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唐僧的“中国西游记”

唐僧的“中国西游记”

时间:2022-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3节 旅行途中:唐僧的“中国西游记”导 航 长安 蜀 荆州 赵州 玉门关玄奘旅行地图西方、白马、法显、佛经……玄奘的哥哥一向爱护和支持玄奘,遂表示同意。这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长约1500公里。因为是春秋时秦国的领地,又是秦国最高的山脉遂命名为秦岭。玄奘所翻越的秦岭历来受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秦岭渊源的文化底蕴最为独特。
唐僧的“中国西游记”_文化乐旅——跟着古人游中国

第3节 旅行途中:唐僧的“中国西游记”

导 航 长安 蜀 荆州 赵州 玉门关

img35

玄奘旅行地图(制图/刘江)

西方、白马、法显、佛经……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年轻的玄奘,他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他渴望进步,渴望将佛法发扬光大,他要向西,向西,一路向西。几万里的西行,对今天处在交通发达条件下的当代人来说都是极不容易完成的旅程,一千多年前的玄奘却做到了。

一、唐僧的第一站:西北方向之长安

隋朝末年,人民因为不堪黑暗统治的压迫,到处起义,洛阳是隋朝的东都,隋朝大将王世充镇守洛阳,残酷地与义军血战弄得河洛一带尸骨遍野,烟火断绝。

老百姓生活窘迫,供养寺院自有心无力。在净土寺当和尚的玄奘和哥哥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忍饥挨饿。这时玄奘出家已经有几年,尽管年纪小,但他懂得审时度势。眼看净土寺一年不如一年,他拉着哥哥商量:“洛阳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但现在兵荒马乱,常闹饥荒,看来我们是待不下去了。我们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走而求生。听说唐王起兵,已经占领了长安,那里比较安定。我们不如一起前去长安,找一个寺院安身。”玄奘的哥哥一向爱护和支持玄奘,遂表示同意。

这一天,玄奘和哥哥打点好行李辞行,有点恋恋不舍,因为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回到这里了。他们从洛阳出发,一路向西,往长安方向走去。从洛阳到长安,火车里程是387公里,坐火车特快的话四个半小时就到了,慢车也不会多于六个半小时。但玄奘和哥哥走这段路全靠徒步,很不容易,可以想见,一路上所到之处尽是灾民无数、民不聊生的情景。他们是和尚,只能靠着沿途“化缘”,得到救济的盘缠和粥食。

玄奘第一次远行的目的地长安我们都不陌生,之前和以后都会多次提及,就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长安。这时候,长安这边正是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初创,四方正在用兵。李渊父子都忙于争夺政权,大家根本还没有心思去顾及这个安慰人心的宗教——佛教

所以,玄奘和哥哥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到达长安之后,他们发现偌大京城里面,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供他们求师问道的佛堂,而玄奘本来是充满希望一心一意要来长安求学的,没想到佛教在长安竟不太有“市场”,玄奘感到十分失望。这一次到长安没有留下好印象,玄奘又重新分析起了天下大势。洛阳和长安都在忙着打仗,时局不稳,人们自然静不下心来学佛,只有政局稳定的地方才是佛教的土壤,但这片净土在哪里呢?

隋朝末代皇帝隋炀帝表面崇佛,其实对佛教并不宽容,他曾以从乱为名囚禁了许多当初亲自招来的高僧,并以苦役、流放待之。一批名僧因此被流放到西蜀,一时蜀地高僧云集。如今天下大乱,反而是蜀地远离战场,偏安一隅,这批僧人因祸得福,得以在蜀地重开道场。

玄奘对他哥哥说:“长安这里没有好道场,我们两人待在这里不是办法。既然全国有名的高僧大都去了蜀地,不如我们也入蜀走一遭,就在那里访问名师?”他哥哥心想,已经到了这个份上,没有回头路了,于是同意。在长安短暂停留之后,两人离开了长安,往西南方向走去。

二、青年唐僧的成名地:西南方向之成都

这一天,玄奘和哥哥到达了子午谷,这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谷道,长三百余公里。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通子午道,从杜陵直达汉中。三国时期诸葛亮准备收复中原时,魏延曾建议自己引兵从子午谷小路过,让诸葛亮带大部队从大路过,长安太守夏侯楙并非将才,魏延杀他个措手不及,长安就能到手。诸葛亮担心风险太大未予采纳,后人多次论证若采用魏延的计划蜀军未必会失败。

过了战略要地子午谷,玄奘他们就要翻越秦岭了。这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长约1500公里。因为是春秋时秦国的领地,又是秦国最高的山脉遂命名为秦岭。秦岭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关中平原,南侧是狭窄的汉水谷地,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玄奘所翻越的秦岭历来受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秦岭渊源的文化底蕴最为独特。一座秦岭山脉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足以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秦岭自古就是一座神秘的文化名山,它吸引了无数的名人志士到来,留下了千古流芳的历史佳话、名诗大作。细细翻阅秦岭文献不难发现,几乎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沟壑,每一处溪流,都与名士有着不解的情缘。不仅主峰太白山、骊山、华山,秦岭的山山岭岭几乎都有名人雅士走过,并为之而歌。玄奘的足迹又为它增添了另一道风景。

越过秦岭山脉,玄奘和哥哥来到位于今陕西西南的汉中。汉中是秦朝36郡之一(秦为郡县二级制,郡为一级行政单位,成都地区属于蜀郡),后来由于汉高祖刘邦在这里发家,所以被美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隋朝大业初年,州废,改为汉(中)川郡,统领八县:南郑、西、褒城、城固、兴势、西乡、黄金和难江,是当时国家一级行政区,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

走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厚重和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玄奘的心情是喜悦的。没想到他在这个城市转悠的时候,又遇到了更大的惊喜。他在路上看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不是别人,正是在洛阳讲过经的景法师和严法师。这真是难得的缘分,他乡遇故知,昔日的师徒相见之下,都非常高兴。双方都问出了同样的话:“你怎么在这里?”两位法师说他们要去蜀中,玄奘惊喜地说:“我们也是要去蜀中”。师徒几人方向一致,一时又高兴又欷歔,道不尽前尘往事。这里的地理气候、方言习俗和饮食习惯,与长安、洛阳都有很大的差异。几个人商量之后决定先在汉中找个地方住下好好叙叙旧。

这一次,玄奘不急于上路了。他倒愿意在汉中短居。他借此领略汉中的佛教风俗,同时天天跑去找两位法师,请他们继续指导学习。在汉中这个“秦巴天府”停留了一个多月,大家也休息够了,这才一起结伴,继续向蜀中成都走去。

从汉中到成都,有五百多公里,中间还要经过许多山路。这个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僧人,也都纷纷向蜀中奔来。一路上,玄奘又遇到各地投蜀的名僧,旅途虽长,倒也不寂寞。众人一路同行,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成都。

成都让玄奘眼前一亮,各地名僧汇聚成都,大开道场,名僧之间互相论辩,教学相长。他在这里遇到了隋末兵乱时西行巴蜀的道基法师,向他学习《毗昙》,这是玄奘最重要的老师之一。同时,玄奘成了一个四处游学的“旁听生”,多番听在蜀中的宝暹和震法师讲经说法,力求上进。其中宝暹法师的《摄论》名动天下,他对玄奘的影响不单是在学问方面,他的求法经历对玄奘更有吸引力,后来玄奘决意西行,宝暹的激励也起了作用。

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聪明好学的他此时遍通诸部。四方来成都听讲经的常常有好几百人,只有玄奘的学问才识最为出众。一时之间,玄奘的名声就被传布开去,吴、蜀、荆、楚、长江上下游一带,无人不知道玄奘的大名,他的学识和风度也被许多人仰慕,以能见他一面为荣。

玄奘在成都一住五年,当地各家学说,都已经听得差不多了,对于他来说“研综已穷,多留无益”,所以萌生了去意。那么他想去哪里呢?依《行状》和《僧传》记载,是因当时天下粗定,京城法席更开,便再思入京。也就是说此时天下大势已经比较明朗,唐朝统治者在长安稳定下来,长安的道场也开始重新开张,所以玄奘打算回到长安,访问长安名师。另据《僧传》说,是因为玄奘听说赵州道深之名,想去拜他为师。不管怎么说,他离开是肯定的。

可是这一次他哥哥却不同意,哥哥满足于现状,觉得在成都生活得安乐宁静挺好的,坚决反对玄奘离开成都。志向远大的玄奘下定决心要离开成都,他趁哥哥不备,私自和商人结伴离开了……

三、唐僧的“中国东西南北游记”:荆州—扬州—赵州—相州

玄奘从岷江泛舟而下,经过有名的峨眉山下,穿过奇险的三峡,遂到了今湖北省中南部的荆州。

玄奘过荆州:开坛讲课 名动全城

荆州自古有文化之邦的美誉,世人皆知荆州为文化圣地,却不知此处也是佛教中心、丛林圣地。荆州历代高僧辈出,史载曾与玄奘同时代赴西域取经的荆州“唐僧”就有5人。玄奘到荆州的时候大约是武德六年(623年)夏天,他选择的落脚点是天皇寺。

天皇寺是当时荆州第一大寺,寺里的僧人早已听过玄奘的大名,听说玄奘到来,便邀请玄奘登坛说法,为大家讲课。玄奘心想也好,在这里住一段时间。玄奘顺理成章地成为天皇寺的讲师,负责为僧人们讲大乘佛法。从夏天讲到冬天,讲《摄论》、《毗昙》,玄奘一连讲了三遍。这时镇守荆州的汉阳王李环,听说玄奘来到,非常高兴,亲自率领他的部下前来听讲。荆州的老百姓也慕名而来,听课的人超过了千人。这样的场面,堪比孔子为三千学生讲课的壮观。

玄奘登上讲坛,侃侃而谈。他讲完一章,底下就会有人提出问题,质疑问难,大有当场挑战的意思;玄奘和颜悦色,一一加以解答,他的开示当场折服了所有人,人们被他的词句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旁边的汉阳王,也是边听边赞叹。玄奘在荆州的讲学引起了轰动,深受信众喜爱的玄奘因此获得了各方面的布施,各类财物送到他面前。但玄奘一概不受,“嚫施如山,一无所取”。

玄奘下扬州:师从智琰高僧

玄奘在荆州天皇寺停留了半年以上,又继续整装出发了。他告别的时候依然是一身云游,关于他离开荆州之后的行程有几种说法。依照道宣之说,玄奘先到了赵州(今河北赵县)从学道深,然后南下到邺即相州(今河北临漳),从学于慧休。依《行状》和《僧传》,则是先到相州,后到赵州。

这可能是由于记载的先走路线不同,我们摊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第一,如果玄奘是从荆州一路向北,必然要先经过相州才能到赵州,不可能绕过相州北上;第二,如果从荆州坐船,自顺流而下,先到扬州地区,再从山东到河北,最后才从相州到长安。综上,我认为玄奘应该是“先到扬州,再到赵州,接着到相州,最后从相州到长安”。这一路线更加合理也不用多走回头路。

玄奘大约在武德八年,从荆州来到了扬州。在这里他受到时任扬州大都督李孝恭的欢迎。他游历了江南地区,在苏州参见了高僧大德智琰,智琰是“新成实学”传人,受到隋朝晋王和文帝的钦敬。智琰于隋开皇九年(589年)陈亡后隐迹苏州虎丘,近三十载,隋末离乱时化行毗陵,在常州前后十载,武德七年回到虎丘。

玄奘主要是来向智琰学习《成实论》,《成实论》是佛教论典,由印度传至中国。当代名僧弘一法师说,成实宗“依成实论而立,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六朝时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学者”。隋代以后,《成实论》式微,玄奘在成实学派式微的情境下仍悉心钻研,无疑体现了他致力于佛学研究,博采众长、求知若渴的精神。但玄奘似乎对南方的“成实学”并不太满意,不久便北上。

玄奘北上赵州:一心研读“成实学”

离开扬州地区之后,玄奘选择北上去赵州。因为当时北方“成实学”最好的学习场所在赵州,《隋唐佛教史稿》说:“成实学派,天下式微,唯赵州独盛。”玄奘北行的具体路线难于悉知,但推测他有可能从江南渡江到彭城,渐次向北,经山东到达河北赵州。赵州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位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太行山东麓。

赵州最有名的当然是“赵州桥”,这座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8),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但这里还有一座同样出名的古寺庙:柏林禅寺。这座建于东汉末年的寺庙素有“古佛道场”、“畿内名刹”之称,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我国北方建造年代较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寺中佛殿林立,古柏森郁,历史上这里是佛教文化兴盛、经学发达、高僧云集、香火鼎盛的道场。玄奘在这里谒见了道深法师,道深是精研《成实论》造诣很深的成实学派的领袖。

玄奘在这里学习北方的《成实论》十个月,其间,他听到人们谈论相州有一位慧休大师非常有学问,备历诸师,三藏俱明,说慧休的学问人所罕及,著有《成实论义章》、《成实论疏》、《摄大乘论义疏》等经书,又续慧远法师《华严经疏》等。玄奘仰慕不已,便决定南下相州去向慧休大师学习。这年年末(大约武德九年),玄奘一路南下,来到了相州。

玄奘南下相州:师从慧休大师

相州被称为古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做魏国的陪都,任命西门豹为邺县令。此后的西汉和东汉初年,邺城是魏郡首府。从东汉末年起,历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6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6年,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

隋朝以前的相州在邺城,隋朝之后则在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当时北周灭北齐攻克邺都后,周武帝惊服于邺都建制的壮丽,为崇尚节俭,下令拆毁邺城宫殿建筑,将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迁至安阳城,治所在今龙泉村。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迟炯拥兵邺城反叛,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将其镇压后,将邺城付之一炬,下令将居民南迁45里,以安阳为相州治所。唐承隋制,安阳为相州邺郡属县,治所在安阳。所以,玄奘此时到达的相州是在安阳的相州。

在相州地方,玄奘找到了有名的慧休大师,向他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摄论》。“沙门慧休,道声高邈,行解相当,夸罩古今。独据邺中,昌言传授,词锋所指,海内高尚,又往从焉。”玄奘在相州学习了八个月,他听到另一位大师道岳正在长安广开道场,便向慧休大师辞行准备去长安。

这时的天下已改朝换代,隋朝已亡,唐朝取而代之,当时刚登上唐朝皇帝宝座的是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秋天,玄奘奔赴长安了。

回到长安:孜孜不倦名动天下

大约在贞观二年(628年)初,玄奘从相州走到了长安。这一次到长安,玄奘主要是为长安正在兴起的道场所吸引。当时长安高僧道岳尤其吸引玄奘的目光,道岳15岁出家,事僧粲法师,后从九江道尼受学《摄论》等,还得慧恺法师亲笔所记《俱舍论疏》,钻研至深,卓然名家。玄奘来到长安,住在了大觉寺,主要向大师道岳学习《俱舍论》(又称聪明论,学好此论,可为深入三藏打下坚实基础)。

这时长安还有法常、僧辩两位高僧,精通大小乘,遍览佛家经典,是当时享誉全国的佛学大师,在长安开讲《摄论》,听讲的人四方云集,何止千人。玄奘赶紧前去听讲,专从二师研究“摄论”,反复讨论,二位高僧也都同声赞叹,说他是佛门的千里驹。当时国内名师,几乎都被玄奘访遍。他青出于蓝,宿学耆年的高僧也没多少人能超过他;至于综合各说,深思熟虑,更没有人能够及他。玄奘在长安的声誉,一天比一天高,没有一个僧徒不知玄奘。

至此,玄奘从西到东、从东到北、从北到南、从南到西的全国游学告一段落,他开始以长安为据点,梳理自己游学全国的知识结构。道宣的记述也可以支持这一路线,“周流吴蜀、爰逮赵魏、末及周秦”。蜀国之前说过了,就是四川成都地区,而吴国指的是长江下游的苏州,在今天的江苏省和安徽省附近。赵国就是指在赵州的日子了,魏国指的就是相州,周秦就是周朝、秦朝、隋朝和唐朝的共同都城长安。

四、唐僧的“出西域记”: 夜度玉门关

尽管遍历名师,所获极多,在长安也声誉日隆,已经成为佛教界学养广博之秀,但玄奘没有满足。在遨游学海、饱读经书后,他察觉到不少经文译得不准确,名师所说也相互矛盾,而且国内佛教派别又多,互相攻击,遂产生了到天竺拜取佛经原本的念头,“誓游西方,以问所惑”。

西去凉州:西域各国僧众为之着迷

公元626年,恰巧有一位印度学者波顿密多罗来到中国,住在长安。他是印度权威学者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学生,据说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各十万颂。玄奘便诚恳地向他请教,追寻根源,并询问印度目前佛学情况,因此知道戒贤法师深通《瑜伽论》兼谙百家,在烂陀寺(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讲学。玄奘觉得国内“摄论宗”所说的法相,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对于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名著《摄大乘论》的介绍过于贫乏。当下思忖,既然佛教发源地在印度,该地号称佛国,如能亲往拜师必可释疑。他想到法显以65岁高龄前往印度取经,求得佛法归来,自己还年轻更加应该去。于是玄奘开始在长安学习梵文,等待机会到印度。

贞观二年(628年),玄奘联合了部分僧人一道上表,请求唐朝政府准许他们往西天印度。但是上表以后,久无消息,众人只好作罢,而玄奘立志西行,非常坚决。第二年,由于遭遇灾荒,有诏允许道俗外出求食,玄奘便乘机西行,开始了求法之旅,这一年他27岁。

从中国长安要去印度巴特那烂陀寺,路途相当遥远,但玄奘不畏远途。他再一次离开长安,这时他的同伴不是哥哥,而是另一个人:孝达和尚。孝达和尚是秦州人(今甘肃省天水市)。孝达和尚在长安学成,正要回乡,秦州是玄奘西行的必经之路,玄奘遂和他结伴同行。他们一路向西,过了宝鸡到达了秦州。

这天晚上,他们就住在了秦州。他们在这里结识了从兰州(今甘肃省兰州市)来的旅客,兰州恰好是西行的下一站,于是他们几个人便结伴到了兰州,最后又辗转到了凉州。凉州在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之所以叫武威,是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凉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民族融合的熔炉。当时西域诸国商旅往来,日日不断。这里出土的东汉青铜器“铜奔马”,也即著名的马踏飞燕,是今天中国旅游的标志,被誉为“古典艺术品的最高峰”,一只凌云飞驰的天马代表了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此时的玄奘也骑着白马,翩然而至。

凉州当时汇聚中外著名的高僧在此翻译佛经,是全国的译经中心之一。前面我们说过玄奘名动天下,他一到凉州便惊动了当地和西域的僧俗,他被请到凉州清应寺住了一个多月,僧俗二众,都来请他开坛讲经。玄奘于是经常登坛说法,听众则越聚越多。西域诸国的僧人也慕名前来听讲,对玄奘的讲解赞叹不已。他们回去以后,报告各自的国王,盛赞玄奘法师,并说玄奘将要西来,到印度去取经求法。这样一来,玄奘人还没有到西域,名声早已传遍西域各国,各国国王大多信奉佛教,听了僧人的介绍都暗自欢喜,准备接待玄奘。

但玄奘要去西域先要过玉门关,就在凉州前面,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为汉武帝所置,因为西域输入玉石要取道于此而得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首《出塞》诗道出了驻守玉门关的壮士对家乡的思念,更道出了玉门关距离关内之遥远难及。

玉门关外是突厥人的世界,那时突厥分为东西二部,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建都在素叶城,控制整个中亚细亚,对西域各国实行残酷的统治。西突厥阻断了唐帝国和西方的贸易交通,有时还威胁唐朝的西北边界。玉门关外靠近唐朝的一个主要国家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国王麹文泰受统叶护可汗的节制,对唐朝采取敌对的态度,千方百计隔断中国与西域的交通。所以那时候玉门关是东西两大势力的分界,关外大沙漠连绵,行旅困难,而且突厥是一个游牧民族,游骑出没,飘忽无常,对于旅客来说,是一个恐怖的世界,要通过这个地带,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加上当时大唐帝国的政权尚未完全巩固,为避免遭受西突厥的威胁,大唐官方封锁边境,不准大唐子民私自出国。当时的凉州都督李大亮,奉旨严防。他听到有一个玄奘和尚从长安来,要出关到西域去后,便派人追上玄奘逼他回京。玄奘正在进退两难之际,凉州有一位慧威法师,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他器重和同情玄奘,遂暗地里派两个徒弟,一个叫慧琳,另一个叫道整,护送玄奘西行。

瓜州历险:西行路上无同伴

这样玄奘白天不敢贸然就道,只好昼伏夜行,望着玉门关前进。这时摆在他面前的,有几重困难:第一,唐朝政府封锁边境,不许擅自出国;第二,玉门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从关外的伊吾国、高昌国起,一直到“昭武九姓”诸国,都受它的节制,出关后西行必定要经过这些地方,这一切均不可测;第三,通行西域必先取得西突厥可汗的护照,取得护照要到西突厥王廷,突厥可汗会怎么对待大唐来客谁也不知道;第四,即使取到护照,还要绕过葱岭,取道中亚各国,经过铁门关天险,然后再从迦毕试国(今阿富汗)越过大雪山以入印度。这条遥远的道路没有人走过,玄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玄奘一路行来,一路盘算,不出数日,便到了瓜州(今甘肃省瓜州)。这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西部连接着敦煌,自古以来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距离玉门关约280公里。瓜州刺史独孤达一向敬重佛法,听说玄奘到来盛情款待他。玄奘暂时住了下来,在这里打听西行路线。

他得到了比较详细的路线消息,大意是说:“从这里向北五十多里有一条葫芦河,这条河下面广上面狭,水流很急,深不可测。河上便是玉门关,西行的人,都要打这经过,是西境的咽喉。出了玉门关,便是大沙漠。从这里向西北,又有五座烽火台,每座烽火台上,都驻有守兵。每座烽火台各相去一百里,这中间更无一点水草。五烽之外,便是莫贺延碛,长八百多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不必提有什么水草了。过了莫贺延碛,便到了伊吾国境。”莫贺延碛是《西游记》上“流沙河”的原型,是西行一个有名的险恶地方。年轻的玄奘至信,玉门关虽险,还可以暗中设法偷过,莫贺延碛虽长,还可以冒险跋涉渡过。

这时一直伴着他的白马也突然死了,玄奘好生惆怅,“闻之愁愦,所乘之马又死,不知计出,沉默经月余日”。在瓜州住了一个多月,这时凉州牒文又到,要求各州县抓捕要私自出境的玄奘。瓜州地方判官李昌暗中带着牒文见玄奘,劝玄奘说:“夜长梦多,请法师立刻动身。”玄奘感激不已,这时他的身边只剩下慧琳,玄奘知道他不堪远行,便打发他回去,自己一个人又买了一匹马,准备出关。

其间,他在塔尔寺遇到了一个西域人石盘陀,石盘陀要拜玄奘为师,并表示要带玄奘西过五烽,玄奘大喜。后来,石盘陀带了一位西域老翁和一匹又瘦又老的赤马前来,老翁告诉玄奘说西天路远,道路险恶,成群结队的人还迷路,劝玄奘不要孤身前往。但玄奘心意已决,便用自己的马换了老翁号称来回伊吾国有十五次的识途老马。

石盘陀愈走愈感到彷徨,途中甚至萌生杀害玄奘之意,幸好被玄奘识破而放弃。在这广漠无边的大草原上,石盘陀觉得任何一个角落,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发生,于是半途而废,拜别离去。玄奘再次孤身上路。

夜渡玉门关:以决心打动守卫

从瓜州到玉门关,当玄奘行至玉门关第一道哨卡时,他西行取经的决心打动了守卫,使他得以继续西行。他独自一人走在黄沙茫茫之间,不辨东西,渺无人烟。只能看哪里有白骨、马粪,便往哪里前进,真正是“望人骨以标行路”的殊死翻越。

从玉门关关城向西北方向,大致等距离地设置了五座烽火台,就是前线的哨所。唐军的这条防线,主要是警戒来自西域突厥的侵袭。对玄奘来说,摆在他面前的是极难克服的两道难题:一要偷越玉门关和五烽的防线,二是过了玉门关突破了防线,他必须想办法渡过号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寸草不生”的死亡之地莫贺延碛。

但玄奘没有退路了,他发誓不到达天竺,决不东归一步,一路上他都在誓言的支持下前行,“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终于,玄奘看见了第一座烽火台。因为怕被守兵发现,玄奘躲在沙沟里等到天黑,才偷偷走近烽火台前的一池清水。正要喝水,嗖地数箭飞来。他赶紧大声说,自己是出家人。他被领去见了守将王祥,玄奘自述西天取经来意,王祥说自己是敦煌人,敦煌张皎法师欣赏玄奘,他打算送玄奘到敦煌。玄奘却表示决不东移一步,王祥明白了玄奘的决心,留他住了一晚。

第二天早起斋罢,王祥为玄奘准备了干粮,亲自送他十多里,告诉他说:“法师可直奔第四烽火台,烽火台守将王伯陇和弟子是本家,法师可说是弟子请你去的,他一心信佛,必然优待。”说罢,洒泪拜别而去。玄奘继续前行,走了几天,在夜里到达了第四座烽火台。果然,王伯陇听说是王祥请来的人,格外款待,留宿玄奘。第二天早晨,以大皮囊和马匹干粮相送,临别叮嘱道:“法师此去,不须经过第五座烽火台,那边的人极是粗野,恐生意外。可从此方向前去,百里以外有野马泉,可以取水。”玄奘谢过后前行,便到了有名的莫贺延碛。

玄奘义无反顾地朝这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沙漠前进,日夜兼程、风餐露宿行了一百多里。这时带来的水就要喝完,却看不见野马泉。只见大碛连天,风沙漠漠,沙漠中卷起阵阵热风,刮起漫天沙土。大凡沙漠中旅行,全靠贮水,玄奘身边水越来越少,远近找不到一个行人。沙漠中死一样的沉寂,他又发现一些人的骷髅。“流沙河”里不知道埋葬了多少客商和僧人,望着人骨行走的玄奘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沙漠里走了一程又一程,在断了五天粮水之后,玄奘终于又看到了水源!正是天无绝人之路,人马俱得重生。玄奘在水草边休息了一天,盛水取草,向西进发,两天之后,他走出了沙漠,到达了伊吾国境(今新疆哈密)。这是玄奘法师西行第一程,也是他壮游的开始。

从此玄奘开始了自己的漫漫西行取经路,从伊吾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东行至犍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印度。公元631年,玄奘终于抵达旅途的终点印度著名寺院那烂陀寺。

五、总结旅途收获:成就“西游记”

玄奘在那烂陀寺潜心学法五年,之后周游印度,随处求学。公元641年,玄奘在羯若鞠阇国首都曲女城举行的学术大会上,被推举为佛学辩论大会论主,名震印度。随后,玄奘婉谢了国王和僧俗们的挽留,决意回国。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终于回到了长安。

这是他第三度现身长安,这一天是正月二十四日,唐太宗下敕“近京之日,空城出观”,并在朱雀桥边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会,把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大批经典、佛像、帐舆一一陈列出来,让老百姓参观。当时的朱雀大街人山人海,群众从朱雀大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内,排成了几十里长的队伍,夹道欢迎这位满载着中印人民友谊而归的大法师。

早年游学经历:博采众长成大家

玄奘西域“西游”的顺利,离不开他早期中国“西游”的经验总结。西游归来后,他成为唐朝第一高僧,也是他各地游学经验的厚积薄发。

玄奘的旅游就是到各地拜访名师的游学,现有记载教过玄奘的有十三位名师。从学说上讲,涅槃学有三人,慧景、法常、玄会;摄论学有六人,严法师、景法师、宝暹、慧休、法常、僧辩;毗昙学有四人,明空、道基、志振、慧休;成实学有二人,智琰、道深;俱舍一人,道岳。徐文明教授分析认为,玄奘所学的重点是摄论学和毗昙学,不出有宗。

十三名师奠定了玄奘一生的学术旨趣,为其后来远行异域,成为一代大师奠定了基础。

宣传佛教:提高了佛教的理论水平

正是在国内学有所成,才促成了玄奘最终的出国进修。而他的出国西行无疑是他人生最为生动的经历,唐太宗为了表彰玄奘的功德,亲自撰写了长达七百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并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临终前一天,召玄奘入宫为之讲《瑜伽》、《金刚般若》,以相见恨晚“不得广兴佛事”为憾。

此时的玄奘人到中年,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早年,他游历全国各地,到处宣讲佛法,为群众普及了佛教知识,及至印度仍不遗余力地宣讲佛法,毕竟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讲得再精彩也会被历史所遗忘。西行回国之后,他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翻译佛经上,他要为佛教留下真正的宝藏。

长安慈恩寺落成后,玄奘奉旨入住,他在寺内西院营建大雁塔,以收藏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等,向僧俗开放参观普及。他自己则专心译经,组织各地高僧百余人,翻译佛经经典和著书立说。除翻译印度佛经,玄奘还把中国古代名著《老子》译成梵文,介绍给印度人民。在他的主持下,经过十九个春秋,众高僧翻译了卷帙浩繁的佛教经论。他自己前后译经达一千三百多万言,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些佛经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历代推崇的经典,大大提升了中国佛教界的理论水平。

此外,玄奘还应唐太宗的要求,完成了闻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这部书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书中记述了他的五万里行程,渡沙河,越葱岭,过险隘,涉激流,描写了他亲自游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的28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山脉、河流、气候、水文、生物、矿产、历史、宗教等情况。叙述生动真实,文辞绚丽雅瞻,它是迄今研究中亚细亚、巴基斯坦和印度古代历史、地理不可或缺的书籍,在世界旅游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玄奘病逝于长安玉华宫内,终年62岁。他是我国历史上沟通中印文化的伟大的翻译家,也是世界杰出的旅行家。《大唐西域记》在他去世之后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流传至今。以他为原型所写的小说《西游记》不仅名列中国“四大名著”,还被拍成各种影视作品,玄奘从此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