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庄子的逍遥与孔子的随心所欲

庄子的逍遥与孔子的随心所欲

时间:2022-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1节 旅行的意义:天人合一 逍遥长寿导 航 老子 逍遥游 自然 庄子生平 道家思想一、庄子名片庄子,战国时代人,一个经常和老子一起出现的人。是以,庄子认可的旅游是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里寻求天人合一。亲近自然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精神领域的最美,之于现实世界的意义则是顺其自然而使得人与天地同寿的长寿追求。
天人合一_文化乐旅——跟着古人游中国

第1节 旅行的意义:天人合一 逍遥长寿

导 航 老子 逍遥游 自然 庄子生平 道家思想

一、庄子名片

庄子,战国时代人,一个经常和老子一起出现的人。

他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姓庄,名周,字子休。人们更习惯称他庄子。他的出生地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和孔子一样是东周人,但不是同一个时代。庄子活动的时期正值东周后期,也即我们常说的战国时期。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主要创立者之一,战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的名气不亚于孔子,只是他每次出场的时候都要和道家始祖老子“捆绑”在一起,被人成天称呼为“老庄”。这个“老”当然不是指庄子老了或对庄子的爱称,而是指老子+庄子=老庄。

庄子和老子形影不离,老子也是庄子的偶像。但与孔子对周公高山仰止、照单全收不同,庄子的学说主要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又有自己的特色。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家,而道家离不开的就是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贡献。庄子哲学与老子哲学的相同点在于他继承了老子自然无为的道论。其不同点在于老子的“道”具有较多的客观意义,注重关心现实社会;庄子则把老子的客观性之道内化为一种主观精神,提升为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所著的《庄子》一书中,他赞美肯定了老子,但对于孔子则稍有微词,庄子似乎不太欣赏孔子。因为庄子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差异特别大,孔子对宋国人整体印象不好,庄子却是宋国人。庄子性格很率性、富有幽默气质,不像孔子为了守礼而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错。庄子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的哲学思想,以“清静无为”为主,鄙视功名利禄,孔子则认为要追求上进,应该“学而优则仕”。这是庄子最看不惯孔子的原因,他觉得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他不像孔子一样爱发表“政论”,他的政治语少,似乎遗弃世务。

凡此种种,皆是庄子对于当时战国现实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自我觉醒与行为反弹。在旅游方面,庄子和孔子也不一样,他的旅游完全是出于个人喜好,不掺杂功利性的目的。

二、旅行目的:逍遥自在 自然长寿

从旅游目的的纯粹性来看,庄子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大师。他的《庄子》一书是哲学书,也是旅游书。《庄子》全书三十三篇提供了许多有关旅游的信息,全书第一篇《逍遥游》,历来被推为庄子的代表作。

《逍遥游》文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托,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它的主旨可用一个字来概括——游,游的最高境界则是“逍遥”。何谓“逍遥”呢?尽管历代对《庄子》的注解不一,但对逍遥的自由自在、无所依托本质是毫无疑义的。庄子以《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开端,也说明了他是一个爱旅游的人,而且天性崇尚自由。

返璞归真:守护本真状态 做逍遥的自己

孔子的旅游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庄子的却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庄子旅游主要是为了个人的逍遥与超然,即追求主观精神上的自由。庄子不太在意双脚到达了什么地方,他更在意的是心灵有没有得到自由的释放。

庄子很真,他守护所有本真的东西,包括本人也力求做最真实的自己。所以他排斥虚假掩饰,不喜欢人工建造的景点,也讨厌“修旧如旧”的粉饰。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他的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贪图名利,谨守天道而不迷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庄子希望人们旅游的动机也是纯真的,“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庄子的虚己就是一种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追求,即忘记自我,不追求功名和地位。学者陈鼓应这样解释:“虚己即消除一己贪图名位之念。”庄子所追求的旅行是站在宇宙的高度去审视芸芸众生,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洒脱与豪迈,避免人世间的许多冲突,这就注定了他不会选择功利性游说的道路。

庄子觉得旅游就要放开了玩,尤其是精神世界要超脱,也即“逍遥”。他所认为的人生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按顾桐柏先生的解释:“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可见,逍遥的世界是庄子在随心所欲地开拓。《庄子发微》中说;“惟逍遥而后能游。”逍遥既是庄子旅游的条件,又是庄子旅游的目的。

天人合一:在自然中养护生命 求与天地同寿

庄子认为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他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简单来说,就是人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

看起来这样的“长生不老”自然观不太现实,但庄子却深谙此道。他的“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庄子超越了一切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地之间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段怎样的生活旅程。他曾自述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也就是说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他觉得人自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回去。他认为人死之后根本没必要买棺材安葬,而应把尸体停放于天地之间,以山为枕,以天为被,以地为席。

是以,庄子认可的旅游是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里寻求天人合一。亲近自然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精神领域的最美,之于现实世界的意义则是顺其自然而使得人与天地同寿的长寿追求。庄子的旅游除却大部分为生命精神上的快意,也提倡对生命的养护,即养生之道。

古代社会,人们为生计忙碌,煞费苦心,上层者图名谋利,下层者苦求温饱,很少得到清静和健康。庄子对当时的人的一生曾有过这样一番极其悲观的描绘:“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荼然疲疫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因为不满于这迫厄的现实,所以庄子要“轻举而远游”,也要“修道而养寿”。

这一点和老子的“道”很像,老子的道具有根本性、自发性、超越性的特点,它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也是人生修养、养生的终极性根据,为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之道,提供了一种高超的哲学智慧。庄子主张人的精神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自然就可以长寿。庄子的旅游目的是性命兼修的“天人合一”,贯穿着对自由和长寿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