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紫外线对生物的影响

紫外线对生物的影响

时间:2022-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抗佝偻病作用紫外线辐射与维生素D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受紫外线的影响,DNA分子中的相邻的嘧啶碱基可形成二聚体,例如胸腺嘧啶聚。紫外线对DNA的上述影响,可以通过细胞的修复机制对DNA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过量的短波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等恶性癌变的发生。研究表明,长波紫外线可刺激体液及细胞的免疫活性,从而加强机体的免疫反应。紫外线还有促进生物氧化过程,加速创伤愈合的作用。
紫外线对生物的影响_生活中的生物学

紫外线对生物的影响

紫外线是人的眼睛所不能感受到的短波射线。紫外线的波长范围约为4000~1000img1,介于可见光的紫光与X射线之间。

太阳光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光和可见光的波长上,约占太阳光辐射的99%以上。紫外线只是太阳光辐射的很少一部分,而且,紫外线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要损失掉一部分,只有很少的紫外线到达地表。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强度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日之中,中午12点到下午2点时紫外线强度最大;冬季和多云天气紫外线强度大大减弱;海拔高度高的高原和高山,紫外线辐射强度大于平原地区。

紫外线有着很重要的生物学效应:

1.色素沉着作用

波长3000—4000img2的紫外线,可以使人的皮肤细胞中的黑色素原(二氧二苯氨及其同族),通过氧化酶的作用,转变成黑色素,发生色素沉着作用。常在室外工作的人皮肤呈古铜色;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由于受到较强的紫外线辐射,皮肤显得较黑,这些都是色素沉着作用的例证。

色素沉着作用是人体对光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被色素吸收的光能变成热能后,使汗液分泌增加,增强局部散热,保护皮肤不致过热;同时,色素还可防止短波射线深入内部组织,避免内部组织受害。

2.红斑效应

紫外线照射还可使照射部位的皮肤发生潮红现象,叫红斑或晒斑。这是由于较强的紫外线辐射破坏了表皮细胞,放出组织胺和类组织胺刺激神经末悄,通过反射作用引起皮肤表面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结果皮肤发红、水肿。

3.抗佝偻病作用

紫外线辐射与维生素D的产生有密切关系。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的麦角固醇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维生素D2和D3。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对Ca、P的吸收利用,以利骨骼组织正常发育。

动物的皮肤、毛衣和羽毛上面的油脂,经过照射后可以转变为维生素D而使动物获得抗软骨病能力。我们常见到哺乳动物用舌舐毛皮、鸟类用喙整理羽毛,借此,这些动物得到了抗软骨病的维生素D。

4.杀菌、诱变作用

生物体内的DNA可以吸收波长为2600img3左右的紫外线。受紫外线的影响,DNA分子中的相邻的嘧啶碱基可形成二聚体,例如胸腺嘧啶聚。这些嘧啶二聚体使DNA的双螺旋两条链中的氢键减弱,使结构变形,严重地抑制了受辐射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引起核蛋白变性,甚至凝固,致使细菌死亡,因而紫外线有着较强的杀菌能力。不仅如此,紫外线对真菌、放线菌、病毒和一些生物的卵都有一定的杀灭效果。

紫外线对DNA的上述影响,可以通过细胞的修复机制对DNA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如1949年Kelner首先发现的光复活现象,用大剂量紫外线照射放线菌时,如把受到辐射的放线菌与强烈的可见光接触,就能显著地增加存活菌株的数量。后来的研究表明,进行光复活的菌株能产生一种酶,这种酶被光激活后,可以使嘧啶二聚体分开,从而修复受紫外线辐射而损伤的DNA。但是,不论是光复活或是其他修复机制对DNA的修复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修复。如果修复未能发生或者在修复中又造成了新的错误,这些影响就会引起下一步复制的错误而产生突变,这就是紫外线辐射能诱发突变的主要原因。

过量的短波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等恶性癌变的发生。大气层中的臭氧层能有效地阻止3000img4以下的紫外线到达地表,为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提供了有效的保护屏障。但是,这种保护屏障目前正受到人类自身越来越严重的削弱,由于氯氟烃类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使用,大大削弱了臭氧层,致使地球的两极上空已出现了两个大的臭氧空洞。

紫外线对生物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波紫外线可刺激体液及细胞的免疫活性,从而加强机体的免疫反应。紫外线还有促进生物氧化过程,加速创伤愈合的作用。昆虫可以感知紫外线的存在,并且对紫外线有趋向性,一般认为紫外线是昆虫新陈代谢所必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