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火山热液型铜矿-穷布拉克铜银矿床

火山热液型铜矿-穷布拉克铜银矿床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矿区北缘为规模较大的近EW向穷布拉克断裂,其他两组断裂规模较小。金属矿物主要有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少量方铅矿。
火山热液型铜矿-穷布拉克铜银矿床_大数据时代的成矿

一、矿区地层

穷布拉克铜矿床位于伊犁板块的阿吾拉勒石炭纪-二叠纪裂谷内,巩乃斯复向斜北翼西段。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下二叠统塔尔得套组、上二叠统塔姆其萨依组、第三系和第四系(图5-6)。其中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分布在矿区东北角,下二叠统塔尔得套组第五岩性段分布在矿区的北部,上二叠统塔姆其萨依组呈不整合覆盖在塔尔得套组火山岩上,分布在矿区南部。区内铜矿化主要分布在下二叠统塔尔得套组角砾状熔岩和上二叠统塔姆其萨依组下段凝灰质粗砾岩中。

图5-6 穷布拉克铜矿区地质图

二、矿区构造

区内发育一条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为穷布拉克倒转向斜的北翼,轴向NWW,轴面倾向SSW,长约3.5km,宽1.2km,核部地层为火山角砾岩及杏仁状安山玄武岩。区内断裂比较发育,主要断层包括近EW向、NNE向和NNW向三组。矿区北缘为规模较大的近EW向穷布拉克断裂,其他两组断裂规模较小。总体来说,除对部分矿体有较小的破坏作用外,断裂构造对成矿的影响不大。

三、岩浆岩

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除塔尔得套组火山岩和塔姆其萨依组火山岩外,主要是分布在矿区东北部的钠长斑岩侵入体及辉绿岩脉和闪长玢岩脉,规模不大,而且远离矿化体,对成矿的贡献不大。

四、矿床特征

穷布拉克矿区矿化带长约6km,沿EW方向分布在两套不同的地层中,一是形成于下二叠统塔尔得套组玄武安山岩中,典型矿体以Ⅱ-2为代表;二是形成于上二叠统塔姆其萨依组砂砾中,典型矿体以I-1,I-2为代表。两套岩石中的矿体具有不同的矿化特征。

形成于下二叠统塔尔得套组玄武安山岩中的铜矿体呈透镜状、似扁豆状,长200~450m,厚2~12.8m,倾向延伸250m,矿石品位Cu为0.5%~1.9%,长轴方向与地层方向近于平行,与围岩呈过渡关系,产状明显受地层层位控制,矿化在断裂北界较好,向南矿化较差。矿体围岩包括火山角砾岩和紫红色的玄武安山质熔岩,火山角砾大小在0.5~5cm之间,内有较多的团块状方解石分布。紫红色玄武安山质熔岩气孔发育,气孔大小0.5cm±,内有方解石杏仁充填。另见碳酸盐化发育,主要表现为方解石呈团斑状 (5cm±)分布在玄武岩中,整个蚀变带呈近EW走向。矿体矿石以浸染状和细脉状为主,局部为块状,熔岩中有时见铜矿化发育于杏仁体中,在地表常可见杏仁体内有孔雀石呈浸染状、薄膜状产出,但矿化不强。硫化物呈浸染状、团斑状分布于角砾岩中,多与方解石和少量石英共生在一起,形成温度一般不高,为岩浆期后热液形成。金属矿物组合较简单,地表以孔雀石为主,少量辉铜矿,浅部以辉铜矿、斑铜矿为主,深部则为黄铜矿、黄铁矿,局部可见自然铜矿化。围岩蚀变以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为主,少量绿帘石化、硅化。矿化富集程度与蚀变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沉积型砂砾岩型铜矿形成于上二叠统塔姆其萨依组下部、上二叠统与下二叠统地层间的不整合面上的砂砾岩中,以Ⅰ-1、Ⅰ-2号矿体为代表。铜矿化稳定,产于下部紫红色砂岩与上部灰绿色砂岩过渡的粗砾岩层中,铜矿化主要发育于砾岩填隙物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顺层产出,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矿体长400~600m,厚2~9.7m,平均为6.02m,延倾向延伸270m,铜品位一般为0.6%~1%,地表和浅部铜矿化一般较好,向深部品位较低。矿化主要发育在胶结物中,砾石中矿化很弱,蚀变和金属矿物沿砾石间交代填隙发育。这些砾石部分为玄武安山质成分,并有少量砾石本身为矿化岩石,说明这些砾石为附近隆起的下二叠统塔姆其萨依组含矿火山岩剥蚀并沉积下来的。金属矿物主要有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少量方铅矿。矿化垂向分带比较明显,地表以孔雀石为主,其次为辉铜矿、斑铜矿,局部有方铅矿。中浅部 (200m以上)为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和少量黄铁矿组合。200m以下以黄铁矿为主,少量黄铜矿。矿石矿物呈细脉状、网脉状分布于砾石的胶结物中。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硅化,其中硅化和碳酸盐化与矿化最为密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