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板块运动”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

“板块运动”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人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板块运动”专题为例,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进行了思考,也进行了一些实践。“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火山、地震以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成因,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成为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
“板块运动”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赵英杰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要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执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克服主观臆断的求实精神,勇于维护真理的求真精神,敢于质疑传统、权威的怀疑精神与批评精神等多个方面。

目前,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缺乏育人的理念;对某些科学理论照本宣科,没有对理论的来龙去脉作必要的介绍,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敢于质疑的怀疑精神与批评精神等。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本人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板块运动”专题为例,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进行了思考,也进行了一些实践。

网上关于“板块运动”的教案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按教材顺序,直接进入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然后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有机融入;第二类是按照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进行讲解。典型案例的教学流程如下:

从顺序上看,按教材顺序的第一类教案直接进入正题“板块构造学说”,突出重点、突出考点,尤其是在上课伊始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切中要害。第二类教案的顺序则按照人类的认识过程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再到“板块构造”。本人认为,第二类教案可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基于此,本人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片段一:

我先运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鱼类化石”“南极大陆有煤矿”“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导致印度洋可能移动了30米”等材料,引发学生思考质疑。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一些大地构造学说的常识,他们可能直接就进入到“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里。但是这时候要让学生想象一下,在没有今天的大地构造学说前,人类面对这些现象会有什么思考。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有学生说:“地表是永远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这个问题的结论是“地球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复杂变化”。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人类还会问什么问题?有学生说:“地表是怎么变化的?”我及时鼓励说:“当时的科学家就问过这样的问题,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

创设情境,引发质疑,看似在走弯路,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我甚至走了更“弯”的路,说在“大陆漂移学说”前还有一些大地构造学说,如有一种理论认为,地球在其数十亿年历程中曾先后捕获四颗卫星,即四个月亮。其中有三个坠落到地球赤道附近并形成了三大洋。学生感到好笑,我说,如果你们认为这个理论是无稽之谈,能不能也按照这种理论的思路编一个学说?我提问了一位刚才发笑的学生,问他行不行,并说给他一定的时间,他说行。接着,我说“卫星撞击学说”也有一定的依据,比如海底岩石与陆地岩石差距很大,按照此观点,海底岩石是卫星撞击形成的。我又提问刚才这位学生,问他能不能编出一个有一定依据的学说,他犹豫了。我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古代人面对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时,往往会用鬼神之说来解释,这是不科学的。这个“弯路”走到这里又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片段二:

教学中,我引入了魏格纳为科学献身的故事: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反对者认为该学说是荒谬的。因为在这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雪原上。直到次年4月,搜索队才找到他的遗体。

说到这里,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学生们被魏格纳的科学精神感动了。

教学片段三:

教学中,我过渡性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魏格纳没有能够科学解释大陆漂移的力量来源,后人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继续研究。后来的“海底扩张学说”为大陆漂移的运动机制提供了理论解释。再后来,有人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火山、地震以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成因,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同,成为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时候我的课堂教学进入重点内容——“板块构造学说”。在下课前我再次问了一个问题:什么理论是全球构造的终极理论?我给了四个选项:

A.大陆漂移学说 B.海底扩张学说 C.板块构造学说 D.没有终极理论

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没有止境。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想象以后全球构造理论将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总结出了两点:一是“板块构造学说”将会不断完善;二是“板块构造学说”可能会被新的构造理论所替代。

基于上述教学案例,本人梳理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的几点策略与建议:

第一,创设情境,引发质疑,培养怀疑精神与批评精神

敢于质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方面。“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比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更为重要。

然而,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质疑意识普遍不足,主要表现为:不敢或不愿质疑;较少或者没有质疑意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人认为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动机入手,精心设置质疑情境,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进而主动质疑。教学片段一中,本人便运用“一系列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来创设情境,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和质疑。

第二,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单靠聪明的大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坚韧、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科技发展历来与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同行。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完整过程;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艰难过程。科学家们正是凭着锲而不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魏格纳为科学献身的故事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极好素材。

第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领会科学的继承和发展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科学的金字塔正是这样一代一代垒起来的。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再到“板块构造学说”,无不体现了科学的继承和发展。这节课也让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研究和创新,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提

“教书”和“育人”是统一的关系。教师一定要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把培育和发扬科学精神视为教育工作者崇高的历史使命,时刻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科学、重视继承和发展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

第五,把人类科学研究的过程作为课堂教学主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人类发展和认识科学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是最好的教学内容,如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天体系统”等。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挫折更能激发学生坚忍不拔、不怕失败、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