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省宝鸡市辖区的植被及其与农业生产(年月日)

陕西省宝鸡市辖区的植被及其与农业生产(年月日)

时间:2022-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省宝鸡市辖区的植被及其与农业生产序 言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地理系具体情况,在校系党组织、革委会的领导和组织下,接受中央及陕西省有关部门的任务,首先对宝鸡市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这一工作摸索经验。工作进行中宝鸡市农办及各县革委会有关部门给予了很大支持,当深表谢忱。
陕西省宝鸡市辖区的植被及其与农业生产(年月日)_绿野木禾雷明德

陕西省宝鸡市辖区的植被及其与农业生产(1974年10月25日)

序 言

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地理系具体情况,在校系党组织、革委会的领导和组织下,接受中央及陕西省有关部门的任务,首先对宝鸡市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这一工作摸索经验。同时通过这一工作为改造旧专业、校社挂钩开门办学的途径和基地。这一工作年初筹备,6月外出,断断续续经历了跑面和蹲点等过程,于本月中旬结束外业。这个报告是全部内容中的植被部分。

工作进行中宝鸡市农办及各县革委会有关部门给予了很大支持,当深表谢忱。

一、宝鸡市辖区植被的生态环境特征

陕西省宝鸡市辖区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地处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总面积约为18656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85%,行政上辖13个县区。其植被生态环境的和主要特征如下。

1.山丘环境,川原向东开敞,起伏变化急剧。本区地表形态结构基本为三个部分,作马蹄形镶嵌而成,开口向东。最外围南西南及西、西北主要为秦岭系结晶岩系(主要为花岗岩)构成的高山、中山等石质山地,北面为下伏沉积岩(石灰岩、沙岩为主),上被以不同厚度的黄土层,并经流水切割的黄土低山丘陵。其海拔高度前者在2000—3767米之间,相对高程1000—2000米间,后者较低,海拔也在1200—1600米间,相对高程约为200—400米。山地两侧则镶嵌着宽度不等,南以渭河南狭北宽、南侧断续,北侧喇叭状由西向东开敞的厚度均在100—300米间的、表面上有“一望无际”之感的黄土塬,绝对高度仅在800—1000米间,这就是著名的“渭北旱原”的一部分。从宝鸡县的凤阁岭峡到武功县界,全长210公里的渭河干流流域,其中宝鸡峡以上的峡谷阶段,其下为冲积平原阶段。其整个地势特征是山丘从南、西、北三面环抱,川原向东开敞,三级地形高差达3000米左右。

2.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水热条件优越。位于北纬34°左右和东经107°左右,正是暖温带夏绿林半湿润区的边缘,年均温7.5—12.9℃,年日照总数2084小时,距海较远,由于地势向东开敞而且逐步下降,除季风雨外,尚有不少地形雨,加上周围又有林区覆盖,因而年雨在580—753毫米间,为关中各地区之冠,年无霜期166—228天,10厘米冻土期大多在10月初至翌年2月初间(总共仅17—31天)。因此,除极少数高寒山区外,大多农耕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作为生物资源赖以生活的水热条件是较为优越的。

3.林深土厚,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前已述及辖区总土地面积约为18656方公里(即27984000亩),到1972年,其中现有林地1065万亩,幼林147万亩,宜林荒山490多万亩,加上四旁绿化造林植树396015万株(合13万亩),育苗12万亩,总计林地面积为1177万亩,已占总土地面积的42%以上(另一算法,现有林990多万亩,这样约占总面积的36%弱)。蕴藏在森林中的植物种类估计在3000种左右,广泛分布在河谷原丘地区的各种经济材用及家屋乔灌木种类也在50多种以上。据太白县调查主要药材达400种(?),岐山县不完全统计为370种、宝鸡县约达207种、麟游县主要药材也有270种。其中不少为畅销的驰名国内外药材,如天麻、大黄、天南星、鸡爪参、黄精、仙鹤草、半夏、沙参、麦冬、贯众、前胡、柴胡、独角莲等,其产量相当可观,为当地农村社队和外贸部门多种经营的主要物资,本区除占面积较大的土石山区外,大部分为黄土原地、丘陵、低山及渭河现代冲积平原,土质相当肥厚,黄土原的母质厚度从数十米到300—500米,一般为30—100米,冲积平原至少也在1米以上,即是新造河滩农田有30—50厘米的新垫黄土,稍加改造,农用肥力即可显著改良。黄土丘陵低山也大部为黄土组成,黄土覆盖也相当厚,仅在极少数地方可在沟底或下部看到裸露基岩。就是土石山区,由于气候湿润,植被茂盛,物理及生物化学风化过程进行较烈,再经过流水或重力搬运,山区地形成不少土壤肥厚的山间平原或大小不等的凹地和堆积层,农用价值很高。因此大部地区的土地和土壤不仅相应的粮食作物可以发展,而且成为森林、山区牧业及多种经营的重要基地。

4.演化及垦殖历史悠久,改造利用经验丰富。在地质构造上系鄂尔多斯地台与秦岭地盾的过渡地带。秦岭地盾乃太古代结晶片岩组成的复北斜,震旦纪以来被侵蚀之地,主要的褶皱发生在燕山期,吕梁运动以后即行隆起,成为条带山脉,其发育过程,震旦纪海水入侵南缘,中生代华北陆台一起隆起,海西运动时,部分发生沉降,燕山运动时秦岭成山,喜马拉雅运动时又行上升并发生断层形成今日之高山。秦岭主脉高达3000米左右,主峰3767米即在本区。鄂尔多斯构造上乃内陆盆地,为华北陆台最稳定的部分,其生成乃震旦纪出露,古生代初期海浸沉降和上升,末期又下降,中生代以后第三纪以来则气候干湿交替,末燕山及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形成侵蚀地形,由于气候变干而沉积了黄土,本区正处其南缘,这种漫长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动”、“静”不定的演化趋势,南北而来的古老和干旱区系成分兼而有之,乃全省各地市植物成分最丰富者(朝日、蒙新、西伯利亚、古北夏绿林、华中、康藏等成分,甚至于热带马来亚成分都有进入者)。

同时,本区又是我国西周文化的古老地区,以至于汉唐以来为古长安西北都,垦殖历史极为悠久,至今出土文物极富历史价值。因此,人工植被也很茂盛,自然植被人为影响极为显著,建国以来,尤其“农业学大寨”运动促使下,农业生产蓬勃发展,无论在农田水利建设、熟制改革、良种选育、间作套种、肥料机具等方面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生产的方针深入贯彻,本区植被和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后改造利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程。

二、宝鸡市辖区植被的基本特征

1.成分多,为全省之冠,西北诸地之首。我省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初步调查估算均在3000—3500种之间,绝大部分分布在秦巴山地之中,而其中1600种以上即在本区的太白山中,加上若干干旱和黄土成分(西北、北方及东北成分),估计总数在2000种左右,占全省区系成分的50%以上,为全省乃至西北各地所无可比拟者。

2.自然植被类型多,分布的规律性明显而典型。由于上述生态环境复杂,地面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差异悬殊,水分、热量和光照质量随地表物质结构及起伏,分异极为明显,固之无论山、川、丘、塬、植物个体及群体类型成分均极为丰富多样和典型,水平和垂直分异,地区或微域分布均由西向东、由低至高、由河川向山塬等呈现了极为显著的地域分异规律性,在省内乃至国内、东亚(垂直地带谱)也具有典型性。

3.栽培(或农业)植被差异的地域性显著,熟制多样。同样由于多样的农业自然条件的殊异,多种作物、多种熟制、多个品种、多种农业类型及多种田间垂直结构等在这里均可兼收并蓄,合谐共处,互相促进,以充分发挥地力、劳力及气候土壤等的自然潜力,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从多方面促进了地区的多种工业的发展。因此在栽培植被方面,也无论成分、品种、熟制、耕作管理、收获产量以及多种经营的途径、手段、效益等均因地制宜地呈现了多种规律性的配置,作物方面不仅粮、棉、油、菜、果、烟、药、杂等俱全,就是粮食作物中麦、稻、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荞麦等也很齐全。熟制从一年二熟、二年三熟、一年一熟、三年四熟,有些农田基本建设好、水肥有保证的社队,通过间作套种,从垂直结构上的单层单种、单层多种到多层多种,一年可三料甚至于四料者并不稀奇,菜药农竟有年内七收的记录。有些社队果树上山、下滩、进沟、占领三边地(渠、路、屋边)、桑园进村、果树入院等,在充分利用土地,发挥自然潜力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打开了不少新门路。这方面岐山县来禾营公社场桥村大队乃最为典型之一。

4.多种经营和自然植被资源的利用途径道路广阔。根据调查,此间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的途径和门路极其广阔。仅生物资源方面可资利用的有木材、竹子、茶叶、蚕桑、核桃、柞和柞丝、花椒(凤椒极富胜名)及十数种果树,尤其药材种类竟有400种以上,可用作四旁绿化的花卉、树种达数十种之多,在解决农村“四料”方面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因此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挥所有全市男女劳力的积极作用,不仅传统商品、农村副业的发展前途极其广阔,而且在支援加工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社员收入,组织出口贸易的物资等方面尚存在着巨大潜在力量。《人民日报》社论曾经指出“我国工农业增产潜力很大”,宝鸡地区即为一例。

5.植物被复率较大,改良气候的作用日益增大。目前我省森林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3%,然而就本区来说森林面积约为全区总面积的36%或42%(还有26%之说),乃我省渭北各地区之首。其中1/5的森林面积为建国后抚育营造和发展起来的。这是本区年雨量多于关中及陕北各地的重要原因。如林地面积较大的太白县年均雨量756.7毫米(最多916毫米)、陇县为594.8毫米、麟游县为666.6毫米(最多为987毫米),靠近林区的宝鸡县年均雨量701毫米,而相对森林面积较小的扶风县平均年雨量为593(最多601.2毫米)毫米、武功县为640毫米,这种情况在本区差别殊异,与邻近地区比较更属明显,如关中东部的大荔县年均降雨量仅537.6毫米,这说明森林能增加降雨量。前苏联试验林地较无林地年雨平均增加17.4%,最多可增加26.6%,至少也有3.87%,法国试验林地比年雨量增加16%;我省也曾有过类似的结果。总之宝鸡辖区一贯较关中其他地区多雨,森林面积较大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三、宝鸡市辖区植被基本类型简况

甲、自然植被

Ⅰ.森林植被:

1.北亚热带高山针叶太白冷杉、法氏冷杉林:太白山2500—3200米间。

2.北亚热带山地常绿混有落叶栎的华山松林:太白山南北坡1000—2500米间。

3.暖温带油松林:黄土丘陵山地的陡坡土薄处,常与辽东栎相混而存在。

4.暖温带白皮松林:黄土丘陵山地沟底或沟坡林区湿润土厚处分布。

5.暖温带华山松林:秦岭关山地区中部较大量分布,受人工抚育而存在。

6.暖温带侧柏疏林:秦岭北坡及黄土低山陡坡石灰岩上覆薄黄土层地区,与含有华北松科的落叶阔叶林相结合,稀疏结构,片状分布。

7.暖温带侧柏片林:秦岭北坡山麓海拔700—1000米间断续成带及黄土原边浅山丘陵下伏石灰岩覆以较薄黄土地区均有分布,黄土原耕作区庙宇、坟园附近受人为保护而残存者。

8.温带山地针叶陕甘青杄(Picea neveitchii)林:分布于秦岭西部山地。

9.温带阔叶以辽东栎为主的多种落叶栎林:常与油松及其次生的灌木草原相结合,本区北部黄土高原丘陵山地的凤翔北部和麟游一带均可见到。

10.温带华北落叶阔叶杂木林:以多种栎类为主,杂有槭(Acer)、(Tilla)类等华北夏绿林落叶阔叶树种。关山林区及麟游一带即有分布。

11.温带阔叶含北亚热带树种的落叶杂木林:常与华山松林相结合,太白山地有分布,北亚热带成分如樟树等。

12.温带华北松栎林:为夏绿林的代表,本区分布较为普遍,各主要山地均可见到,唯受人为影响多,呈次生残存状态,也有少数抚育更新的天然幼林片状出现。

13.温带山地含辽东栎的白桦、山杨落叶阔叶小叶林:经常与辽东栎林、侧柏矮林及其灌木草原相结合,系天然栎林破坏后逐渐恢复起来的阔叶林,也有放荒多年后通过草、灌、乔到山杨林演化而来,也有山火后自行恢复而来者。广泛分布于关山、麟游山区。

14.温带次生山地小叶林:即常称的天然次生的山杨林,多在北部山地阴坡或秦岭山麓阳坡天然下种而成为块片状分布。

15.温带次生河渠岸边多种杨柳林:大多系人工栽植,也有天然萌生经人工抚育而成的防护林,大多为次生的杨柳类树种。多为农村材用的重要来源之一。

Ⅱ.草原植被:

16.温带含中旱生灌木的本氏针茅、白草草原:含有多种旱中生灌木(Lespedeza、Sophra、Spiraea、Ostryopsis、Hippophae等属植物)的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 Trin.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白草(Andropagon ischaemum)草原。在黄土原区、浅山丘陵农田附近荒山上,除上述旱中生灌木外与黄菅草(Themedasp.)、野枯草、大油茫占优势的草原相结合。为原、山接壤处柴薪采集地。

17.温带疏林林隙高亢地的中生禾草草原:千山、陇山、桥山(子午岭南端)、秦岭等地不少夏绿林区,由于林隙开垦后又被荒或者作为轮耕而造成不少中生成分的禾草草原(由蒿草草原演化而来),主要禾草成分为大油茫、野枯草和黄菅草、白草等。

Ⅲ.草甸植被:

18.温带沟谷河漫滩草甸:在落叶阔叶林分布区山沟小河谷滩地上,虽然零星但又是较大量地随河谷沟系而分布着许多以中湿生莎草科、禾本科和菊科植物的群体,不少地方用作放牧耕牛的重要草场。其间不少成分为空气湿度、地下水埋深、盐分,甚至矿化度的指示植物。

19.温带高山蒿草、球穗蓼草甸:太白山高山地区海拔2500米以上较平缓的山顶梁脊上分布着以蒿草、球穗蓼为优势,杂以多种高矮灌丛(爬琵琶、密枝杜鹃、壳柳等)的高山草甸。

20.温带沟谷河滩亚盐生草甸:沿渭河滩地两侧较为固定的河漫滩上间断分布着以几种藜属(Chenopodium spp.)及其他几种藜科植物、菊科植物如灰藜、地肤、沙蓬等及蒿类组成的喜盐和耐盐成分。在渭河北岸其他支流的河谷中也有零星出现(如千河、美阳河、大北河、漆水河等有时也可见到,但面积均不大)。

Ⅳ.水生植被:

21.温带陆地河渠水生植被:由于季节性,这里大多数河道及几乎全部水渠均季节性间歇流水,其中除渠岸柳柳从行外,流水水生成分为各种藻类及几种眼子菜、象草等。

22.温带陆地池塘水草水生植被:除当地习见静水水生莲藕等成分外,还有从南方引入的、人工繁殖的水芙莲,作为养猪的良好饲料,如在沿渭河两岸河流阶地和村屋旁的水池塘库里已有不少繁殖群体分布。

乙、栽培植被

Ⅴ.作物植被:

23.北方夏粮作物川道一年二熟粮作(冬麦、玉米或高粱)为主的农作栽培植被。

24.北方夏粮作物原地浅山丘陵阳坡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夏粮(冬麦)为主的栽培植被。

25.北方秋粮作物丘陵浅山一年一熟秋粮(玉米、高粱、谷子)为主的栽培植被。

26.北方秋粮作物石质山地沟谷一年一熟秋粮(玉米、秋杂薯类)为主的栽培植被。

27.河谷麦稻两作的栽培植被。

28.河谷以稻为主的麦稻两作的栽培植被。

29.经济作物棉田植被。

30.经济作物麻类纤维植被。

31.经济作物根菜类菜圃植被。

32.经济作物叶菜类菜圃植被。

33.经济作物果菜类菜圃植被。

34.经济作物茎及全身菜类菜圃植被。

35.一年生绿肥牧草栽培植被。

36.二年生和多年生绿肥牧草栽培植被。

37.一年生栽培药材(苍术、白术、白芷、红花等)植被。

38.二年生或多年生药材(半夏、党参等)植被。

39.压青用豆类作物(老叶和毛叶、毛苕子)植被。

40.油粮用豆类(大豆等)作物植被。

41.收草豆类作物(草木樨可作绿肥压青)。

林园植被:

42.温带山麓果树林带(苹果、猕猴桃、石榴、葡萄等)。

43.温带浅山山坡果树(苹果、桃、杏等)片林。

44.温带川原田园村屋星散果树(苹果、桃、柿等)片丛。

45.温带河道护岸林。

46.温带村屋林。

47.温带行道树。

48.温带护渠护路林。

49.温带经济用材林。

50.温带经济薪炭林。

51.温带特种经济林(栓皮栎、烤胶、桑、五倍子等)多见于“U”形沟底。

52.温带固沟用水土保持林(杨、栎为主杂以楸、椿、榆、刺槐等)多见于沟谷“V”形沟坡上。

53.温带护坡用水土保持林(刺槐为主,杂以各类果树及山丁子等)。

54.温带固土、防风、护田用水土保持林。

55.温带固沟护坡放牧用水土保持灌丛(柠条、草木樨及刺槐幼苗幼树等)。

四、宝鸡市辖区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

总观域内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虽类型殊异,但其分布的基本规律仍然是清晰明显的,即从空间上表现在河谷断面水平方向上,栽培植被的分布规律性与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从时间上二者也同样呈现了周期性和演替系列上的规律性。另外植物个体或群体对微域环境特征指示也极规律明显。现分述如下:

(一)以土质、水分为转移的从河谷向塬地、丘陵、山区分布的栽培植被分布的规律性

第一,无论在渭河干流或者各支流上(但以干流最完整、最明显、也最重要),沿河谷地区以农作物最为发达,表现在作物熟制(季相演替)、种类和品种、田间结构(水平和垂直)、经营管理和收获效益等极端多样复杂和茂盛上。这与其自然条件、土质肥沃、水分富集等有重要关系。由于这些条件愈远河谷愈向原区及山区则越来越差,因之熟制从一年二熟三熟,逐步变为一年一熟二熟变或一熟,甚至于三年二熟。种类也由粮棉油及其他经济作物而变为比较单一的粮食或秋杂,甚至薯类为主的单一作物或轮歇种植。品种也由喜肥喜光喜水的高产优质作物向耐旱耐瘠薄演变。田间结构由密植多种多层向单种单层行宽稀植方向变化。田间作务管理也由繁向简、由细向粗、由贵投资向省投资变化。单产及总产也由高向低变化。因此,反映出不仅川原为当前精耕农业区的经济和社会特征,而且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中发掘川原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劳力、智力、资金较丰)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单产总产的以农业为中心的主攻方向。

第二,无论是南部陵峻的秦岭土石山地或北部千陇低山土丘原地,均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资源,由于被复良好,森林腹地水资源较为优越,因而这些山区的林业与多种经营(木材及木材加工、林化、药材、竹藤加工及漆、腊、花卉培植、根雕等)副业等与山外川原地区比较则资源丰富、门路宽广、经营灵活得多,提供了以山区为中心的林副业自然资源潜力极为充沛的保证。这不仅是山区经济繁荣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山区与川源区互补、交流,整合的特有条件。

第三,从整个宝鸡市辖区看,无论川、山、丘、原,尽管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别极大,但都各有其治山、治水,发展生产的先进典范,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就地取材,因人而易,发挥各自优势,从各个不同方面在改善农业(广义的农、林、牧、副、服务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调整土水及开发条件,发掘自然潜力,各自都做出了显著成绩,树立了各地自己的独有楷模,这一点几乎是山内山外、贫富之间等都是共同的。川原地区以种植农业为主以副促农,丘陵山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以农养副,以副促农。山川丘原互补互促,乃充分发挥当地自然条件,建立相对独立的,广泛的农业经济体系,作为工业发展的经济基础的基本规模和基本趋势已大致趋于明确,甚而初露端倪。

(二)以热量水分为转移的从山麓由山顶分布的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由于山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有随山地海拔高度上升而呈现的阶梯状递变规律,因而,奠基于自然条件之上的植被也由山下向山上而呈现规律性变化,这种规律性变化就是山地垂直地带性。引起山地自然地带阶梯状递变的客观原因是地形起伏导致山地热量和水分的规律性差异,其主观内在原因在于各植被类型的自然适应视矛盾对立统一的结果。山地垂直地带性又同自然地理的水平地带性密切关联,即垂直带发生于水平带之中,垂直带的完整性既决定于山地的绝对高程和相对高差,又决定于水平带的位置,山地植被岛状镶嵌于水平带之中等。

宝鸡市辖区内最完整的山地植被垂直地带谱以太白山北坡最为典型,由于其位于暖温带的钙(Ca)质土壤区,因此最下部为夏绿林农耕地和园柏带,逐步向上而松栎林带(依次包括栓皮栎、尖齿栎、辽东栎三个亚带)、松桦林带(依次包括纸皮桦、牛皮桦两个亚带)、山地针叶林带(依次包括冷杉和落叶松两个亚带),高山灌丛带与高山草甸带。

这种山地植被垂直分布以秦岭北坡最明显,至于辖区西部秦岭余脉及千陇山地由于山地呈破碎低缓的浅山低丘和人为深度影响已不甚明显,但基本垂直地带规律仍有迹可寻,无论对南部、西部和北部山地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异的具体分析基本上都呈现了如下的规律性:即地势凸起造成的热量变异是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主导因素;热量又通过水分作用于土壤的分异给植被(无论自然的和栽培的,也无论群体或个体)垂直分布创造了相应的生态条件;海拔起伏的急剧变化,扩大了热量、水分、土壤及其他化学元素的垂直地带性分异。

还应当提出,由于太白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北坡的急剧突起,因而其植被的垂直分带较为明显而相对完整,在区系成分上不仅植物种类多,而且具有若干中国、陕西和太白的特有成分,因而不仅在山地垂直谱上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在反映山地自然地理及自然植被垂直分布上有普遍而深刻理论意义,这在保护和开发上均极为重要。同时这种丰富又典型的成分,其药用及其他经济植物成分种类多而产量大,其实际意义也很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恢复太白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应尽早实现。

(三)以物候为转移的从早春到初冬各种田园植被分布的物候季相规律

宝鸡市辖区的川原地为田园景观的典型地区,由于地表相对平缓坦荡,土肥水丰,经济荟萃,生产水平较高,因而这种情况随着物候的转移,不同季节各种田园植被物候季相表现出规律性的更变。

从初冬到半春,越冬作物几乎铺陈全部农地,其覆被程度的大小可反映出耕作和熟制的从川地、坡地到山坡的规律性的递减(川地为70%—90%,原地为40%—60%,山前坡耕地仅为30%左右,且愈进山愈少),也反映出正茬、回茬及移栽小麦的相应比例(川地几全为回茬,并有10%左右的移栽小麦,塬地正回茬各半,移栽者尚少,山前坡耕地全为正茬,很少回茬或移栽)。相反镶嵌点缀在绿色大地上有休闲地(即冬休期的备耕棉田、小夏田及秋庄稼等的“白地”,从川道向塬地坡地的所占比例便相应递增(川地10%—30%,原地40%左右)而出现坡耕地相应递减,山坡地则绝大多数为一年一熟的正茬小麦和“白地”比例又减少到10%—30%左右。所有这些递增与递减或递增又递减的消长关系的表面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生产斗争的成就和进程,它记录了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种田、治川改塬、深翻改土和保持水土的伟大战斗业迹,反映了社会主义大农业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群众运动的巨大步伐。

从早春到晚秋,这个作物生育的兴旺季节,依两收(夏收、秋收)两种(秋种、夏种)的前前后后,反映从初夏及晚秋前后两个作物生长发育最兴旺季节的繁荣错综景象(前者以天气为转机——谚语“难得五月旱,六月吃的连阴饭”,后者则以旱情为转机——谚语“伏旱才是旱”所产生的主要变化)与收割后的抢种的繁忙紧张景象(以劳力、肥料条件为转机的抢茬农事活动——谚语“龙口夺田”)。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和田间管理等将在这个时机处于安排中的决心和艺术上,这是作物在苗期限以后决定收成的关键时期。从市辖区范围里无论川原地区的农业先进典型单位经验来看,也无论造田改土,兴修水利,肥料积运,倒茬套种,以至于品种选择,积植比例安排等科学种田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围绕上述矛盾集中而又关键的两个时期来组织和指挥农业生产,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

此外市辖区的自然植被及半自然植被的温带夏绿林景观的显明表现自然很突出:太白山顶部的高山针叶林带四季常绿,树种典型具特有者(如太白冷杉等);温带阔叶林季相的季节性规律更迭,符合当地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大多数树种(无论自然树种或半自然及栽植树种,甚至于果树花卉等)都是春芽、夏绿、秋果、冬休落叶。这反映了当地植物区系成分大多还是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这种丰富的当地区系成分在选育良种上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就是半野生的林园植被在农耕区的生态和生活习性上也明显地反映了夏绿林自然植被的先天特性,而春季发芽生叶和晚秋初冬的落叶休眠。即是外来区系成分(热带、寒温带及内陆干旱成分等)也都只能在夏绿林环境内选择其适生的时期生长发育(如早春开花的、夏季开花的及短命类植物成分)。

(四)植物的个体和群体对其所在自然环境部门(光、热、水、土等)及整体综合特征的规律性的指示作用

根据有机体与环境统一的规律和植物群落与其所在自然环境条件关联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植物个体及群体的特征,可以从植物种类成分及其各自的形态、生理特征反映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的某些特征,这在作为环境条件的标志上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在宝鸡市辖区的实地观测考察,举例为下:

1.对地下水埋深及水质的反映。杨柳类的出现是地下水埋深在2—10米左右的反映,特别是冬瓜杨(Populus sp.)反映了地下潜水层为2—5米左右,芨芨草的出现则反映地下水埋深约2米以内,芦苇则反映地下水出露或埋深在1.5米以内。湿性草甸(河滩)或水生沼泽的出现标志着地下水位较高,但积水较少(湿性草甸),如地下水出露的湖盆、积水池或常流水渠。若芦苇生长高大而直立,则反映了地下潜水埋深仅在1—1.5米左右,而且为淡水,否则若生长矮小或作匍匐状,则相对反映埋深较深,而且为碱水或含其他化学成分的水。茅草的出现反映了地下水埋深为2—3米,矿化度弱约1—3克/升,土壤轻度盐渍,虽可用作灌溉但应注意灌溉技术以防止土壤盐渍化。海乳草的出现反映了地下水埋深不超过0.5—1.5米,矿化度5—10克/升,土壤含盐0.7%—1.0%,重盐渍化,不能灌溉,更不宜人畜饮用。

2.对旱情的反映。针茅(Stipa Bangeana)生长在高亢迎风的黄土性土壤的干旱崖坎上。阿尔泰紫菀、二色补血草也可以伴随针茅而出现在其根丛旁。在新平整的耕地上,如未经深翻,便在取土处由于下部死土层结构密实,其上生长的庄稼(无论麦、棉或其他杂类作物)均呈现出块状瘠黄低矮状,况且在干旱时作物叶子最先卷曲,这分明是干旱瘠薄生土的反映。

3.对海拔高度的反映。无论在自然植被或栽培作物所出现的垂直带状分布现象,分明是热量为机制的整个自然环境条件的阶梯级差异。因为高程每上升100米,温度便有0.56℃的递减规律。一般来说山下为喜温耐旱植物,向上则为喜湿耐低温类植物,海拔过高者则喜光耐紫外光类植物居多,大多数高山植物叶上的粉质和青绿色即其形态变异现象。

4.对土质的反映。土质应包括结构和含盐量两个方面。侧柏的成片分布与其所在地的石灰岩基质及含Ca量丰富的土壤相联系,也是土壤瘠贫干旱的反映。这种生境一般作物是不甚适应的,甚至于人工植株林若初期供水措施则成活较为困难的。栎类或榆树与侧柏相似,但其适应力不如侧柏强悍。榛子(Corylus sp.)为喜欢微酸性植物。在生土为基质的新修梯田上,作物的生活力低矮和瘦黄反映了活土层薄和生土质瘠贫与通气性差的生境特征。酸枣、沙棘指示了所在环境的钙质土壤,沙蓬、盐蓬则指示了程度不等的土壤盐渍化特征。芨芨草与芦苇、拂子茅等共生,反映了地下水为淡水或微碱性水。牛筋子(胡枝子)的分布指示了黄土的分布范围。向日葵、苏丹草种植处系耐盐,氯的含量可达2—2.5克/升,高粱、苜蓿等虽耐盐,但氯的含量必须在1克/升以下。松树出现但生长缓慢与树形不正常的畸形则反映所在生境的非石灰质或非钙质土壤。棉花栽培在微酸性砾质灰化土(青沙土)、中性棕色土(黄沙土)上,因土温高、排水良好,根部不易受害,棉花吐絮期早而棉花色白(指棉絮质地色白);如在轻盐质土壤上,因水分多而喜耐低温,下种期延迟,加上土壤盐分影响,发芽及生长都很慢,对棉花产量及品质均有不良影响。烟草(Nicotiana sp.)的生长,在石灰性冲积土或其他钙土上,生长快,烟叶大,产量高,但质量不如酸性土或中性土上的好(叶厚、色黄、味香、油气大)。这些都说明无论种植、造林均需根据当地的土壤性质选择品种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性。

5.对气候的反映。主要表现在对气温和大气湿度的反映上,落叶松(larix)限于山地寒冷湿润气候(平均温低于0℃,至少年内有7个月在0℃以下,年降水600毫米以上,全年初终霜日约290天)。冬小麦从播种到苗期日温12—16℃以上,分蘖期不能低于2℃,越冬期日温2—3℃以下,返青期2—3℃,拔节期10℃,抽穗开花要在12—18℃以上,开花成熟必须20—22℃以上,30℃以上则会造成风干,成熟期宜晴朗天气。水稻播种和苗期需30—32℃,至少不低于10—12℃,移栽期要在15℃以上,返青分蘖须20—37℃,以30℃最为适宜,分蘖、抽穗、开花时气温以25—30℃和相对湿度70%—80%及晴朗微风为宜,开花到成熟期须在25—26℃以上。玉米从播种到苗期地面5厘米以内以地温应在12℃以上,土壤持水60%—70%为宜,拔节到抽穗期均温20—22℃为宜,抽穗、开花、授粉以25—28℃、相对湿度70%—80%的微风天气为佳,开花、受粉、成熟期以气温20—25℃为宜,低于20℃则对成熟不利,阴雨、霜冻均不利于籽粒质量。棉花播种到出苗以12℃以上(5厘米土层及土表),土壤持水65%—80%即可,出苗到现蕾要求光照充足,土坡持水60%—80%,均温20—25℃的充足光照天气最好,现蕾、开花、结铃要求天气晴朗和水分充足、均温25—30℃,大气相对湿度60%最好,结铃到吐絮则平均气温21—25℃,田间持水55%—70%,后期还要昼夜温差大以抑制快速生长和有利成熟,否则是如阴雨连绵则极不利于产量和质量。西瓜(cirtullus vulgaris)在其生长发育期最主要的条件就是开花与结实期应比较干旱的高温条件。此外野生草类如金丝桃在山前阴坡草荒地上宜温荫肥土地上,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则更反映了林阴内温润肥沃的气候环境。地锦与马齿苋则反映了湿润肥沃沙质的耕作土壤环境。

6.对放荒的自然植被恢复程度的反映。在北部山区有大面积的轮歇地,随着基本农田建设面积的扩大和单产、总产逐年提高,轮歇地弃耕还林的面积也相应的扩大,自然植被逐年恢复,其恢复的过程则由自然植被的群体类型变化系列所反映出来。在一般林区边缘地带,耕地弃耕后的一二年内不仅田坎地埂清晰可见,而且其中出现了以狗尾草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伴随以其他一年生野草,也夹杂着若干田间杂草成分,马唐、鬼针草、画眉、苋菜、蓟、旋花、荠菜、茜草等;三年左右以后便是以铁杆蒿为优势种的杂以其他蒿类和耐湿成分的蒿类植物群落;七至十年左右便是以酸刺为灌木种的优势的灌木群落,十至十五年在阳坡便以耐旱的狼牙刺群落为代表,在阴坡便以喜湿喜肥的黄刺玫群落为代表,进入了生活力和郁闭度不等的灌木群落阶段;十五至二十年,乔木树种的山杨便开始出现。根据已往调查,山杨自然成林大约有40年左右便开始从阳性环境变为阴性环境,土壤也由偏碱性向中性和微酸性过渡,因而松栎群落便逐步居于优势,而栎类群落的出现在夏绿林区则是相对十分稳定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了解这个趋势和进程梗概,对于我们通过植物群落的观察认识环境特征,是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的,会给爱护和保护环境更增添信心的。

7.其他指示性成分对环境的反映。平车前、细叶苔、蟋蟀草、独行菜等的群集反映了土质密实、干旱瘠贫的道路环境,如看麦娘、子、毛茛、龙牙草、五爪金龙等多出现在稻田地埂或湿土上;荠菜、补娘蒿、婆婆纳、麦瓶草、旋花、小蓟等多伴生在表田里;马唐、狗尾草、画眉、苋菜、猫儿眼、鬼针草,常是玉米、棉花和谷子作物地的伴生植物成分;阿尔泰紫菀、小苜蓿、细蔓萎陵菜、蓼叶太阳花、狗牙根、细叶苔等杂草聚集,多是坡坟地的杂草成分;小香蒲、白茅、芦苇、狗牙根、野蒜、灰藜、西伯利亚蓼、三裂紫菀的星散生长多是河漫滩生境的标志,其土质略带盐碱性;巴天酸模、马齿苋、藜多在住宅、庙宇附近,为最常见的伴人植物;人工栽植、半自然生长,杨、柳或榆树成年成行或成片,则多系高河漫滩与河流阶地的分界处,且成行者偏一级阶地,片或稀疏断续者偏于河漫滩,等等。

上述虽为初步观察,但在认识农业环境条件特征时,都可作为植物标志,供诸参考。

五、宝鸡市辖区植被分区要略

由于所据外业资料的局限性,加上对植被分区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农业植被(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现状与复原植被的关系的理论探讨等很不够,因此暂拟这个植被分区如下(见宝鸡市辖区植被分区试拟图略):

河谷一年二熟精耕作物区(含夏绿林树种的植被区):分布于宝鸡县(虢镇)以东的渭河河谷现代河流冲积阶地上,土肥水丰,面积共约9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8%,年平均温12.8℃(宝鸡)—12.9℃(武功),年雨666.8毫米(武功)—701.0毫米(宝鸡),全年日照时数1980—2195.7小时,年无霜期211(宝鸡)—238(武功)天。现为重要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区,以麦为主,麦秋(玉米及高粱等)两熟的粮食作物和棉、油、菜等高产经济作物为优势,几乎铺陈整个大地,全年几乎全复以绿色地被物,农耕地的季相演替十分明显。由于其生境的原始植被为夏绿林区,因而杂以相当普遍的椿、榆、楸、槐、杨、柳、桑、柿及刺槐等半人工栽植的夏绿林区的伴人植物成分,其中以相对耐肥喜湿的抗沙抗盐成分为优势的(为杨、柳等)许多重要的药材都可在这里进行人工栽培。

塬地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的栽培植被区,分布于渭河及其各大支流两岸(以北岸为主)的黄土塬地上,北部以低山山地前沿为界,大致为二级或三级构造阶地为主,秦岭北麓黄土残塬,形态比较破碎。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占本区总面积的19.4%。土质肥厚,但地下水埋深一般较深,土壤旱情为主,有条件的地方蓄、引、提水灌溉,生产潜力较大,年均温10.9℃(千阳)、11.9℃(岐山)、12.4℃(扶风),年降水693.2(千阳)、628.6(岐山)、592.7(扶风)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113.1(千阳)、2164.4(岐山)、2091.0(扶风)小时,全年无霜期198.2(千阳)、207.4(岐山)、210.7(扶风)天。现为粮食生产基地,随着改土和水利化运动的发展,农田经济作物的比例也将从无到有,品种也越来越多,产量也会越来越高。当前主要为麦类和禾谷类作物,复种指数约60%左右,夏粮以小麦为主,秋粮以高粱为主,伴以谷子、玉米和薯类。栽培植被田间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及季节更迭都比较单一,因而季节变化整齐显著,品种大都为耐旱性或旱性。自然植被的村屋树种、行道树也以比较耐旱的夏绿成分为主(椿、榆、楸、槐、杨及枫等),杂以各类温带果树(如桃、梨、杏等)为主。

温带落叶杂木次生残林植被区(含一年一熟以秋杂为主的栽培植被区):分布于市辖区北部的页岭、千山一带,为黄土低山地区,有的地方分割较强,石质沟壑基岩裸露较为普遍,仅高亢平坦处覆以厚度不等的黄土层或其他土状堆积物,地表支离破碎。面积约为4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5%,面积稍大土厚坡缓处或小河谷破碎的冲积阶地上为农业发展基地,前者以旱田粗放作务为主,后者以精耕农业为主,主产秋杂和薯类。以麟游县为例,年均温9.3℃,年雨656.4毫米,年日照总时数2131.7小时,全年无霜期为185.3天,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1%,平均绝对湿度9.8毫巴,从自然条件看很适于林木生长,当前的森林分布面积较川塬地区要大的多,但与可能条件来说却实在太少,而且林相残缺,极不整齐。这在当地不仅是地不能尽其利,而且在加剧塬区干旱(从水源和湿度两个方面)方面都起着极为不利的作用,尤其在冰雹、霜冻形成上为害甚烈。仍以麟游为例,全县宜林面积176万亩,而现有森林面积仅为22.05万亩,约占宜林的1/8,就是这样对当地气候的改良作用仍是较为显著的。这可以从麟游林区与邻近各地的气温、湿度、日照等条件的比较上都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这个地区基本是以夏绿次生残林为主(以山杨、桦、栎及人工的刺槐等为优势的),残破后的荒山灌丛和轮歇放荒的荒草山坡占面积极大。建国以来,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深翻改土及造林种草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调动自然条件的有利因素和促进有利因素的发展上都起了极为良好的作用。

北亚热带森林植被区(含石质山地沟谷一年一熟栽培植被):位于市辖区的南部、西南及西部的全部秦岭山地(包括关山山地),面积约为980平方公里,约为总面积的52.3%,全部为山势峻拔的土石山区,坡陡土薄,除河谷有小面积冲积平地外,几全为石质土沟陡坡,耕地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山间小平台或所谓陡坡的凹隙处的积土上,称作“挂牌地”,耕种困难,产量极低,但由于总面积较大,人口密度较小,加上日照、热量及降雨等其他自然资源尚称丰富,因而对于林业及其他林副加工业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以太白(秦岭北坡)及凤县(秦岭南坡)为例,年均温7.5℃(太白)、11.4℃(凤县),年雨量644.7(凤县)、756.7(太白)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1812.3(凤县)、2172.3(太白)小时,无霜期为166.2(太白)、191(凤县)天。虽有些地方无霜期较短,但由于林深被覆好,气温年变并不剧烈,加之降雨比较均匀,因而生长季可以比较充分利用。除河谷冲积地及山坡上或山间平台上可作耕地外,现大部地区均为林区所在,现有林地面积约为700万亩,为全市辖区现有林地面积的70%(全市现有森林地面积约为1005万亩),其中绝大部分为次生林,太白林区的木材蓄积量占全市的60%左右(全市木材蓄积量约为2798万立方米)。太白林区的林业资源最为丰茂,树种优良(松、桦等),林相整齐,成分丰富,生长良好,开发利用较好,造林、护林和林业管理也较为有序。

以上4个区都可以因群落性质、被覆度及利用情况等分为若干小区,但由于材料尚不足,现有资料也很不平衡,因而当前仅能如此。

六、宝鸡市辖区农业植被在实践中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已经25年了,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基础上,解放了生产关系,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按照“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在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群众性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关于农业植被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第一,农业植被的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其主要表现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尤其是优质农地的面积扩大。1949年水田5.43万亩,1970年已达6.70万亩;水浇地由22.66万亩增加到128.94万亩。深翻改土,兴修水利,建设水库113座(其中百万方库容以上的18座),总库容为7888万立方米,陂塘509座,库容987万立方米,修成大小渠道1816条(灌区万亩以上的11条),抽水站685处(灌区5000亩以上27处),装机容量25000多千瓦,水井17683眼,配套水井14278眼(灌溉面积由建国初的28万亩增加到202万亩)。凡此,大大发展了基本农田建设,水田增加了约25%,水浇地扩大6倍,即是明证。增加了农业化肥及农业机械化建设,仅1961—1970年拖拉机(混合台/标准台)从102/172.6增加到406/932.8,增加近4倍,机引农点拥有量和机耕面积也相应得到发展。除国家外,各县都建立了化肥厂,有力地支援了农业发展初期对化肥的需要。所有这些均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第二,培育了良种和改进了耕作制度。主要表现是:①培养和引进良种,现有各类作物(主要是粮、棉、油作物)均有了因地因时因土地条件不同而相应适宜的种类和品种,基本上可以满足现有农业生产条件对种和品种的需求。②比较普遍地推广了移栽技术,到目前为止无论粮食作物(小麦、高粱、玉米、糜子),还是其他经济作(棉花、蔬菜、药材),也无论是川、塬或山区,都因地制宜地开始较为普遍地推广试验,并各地都有了自己的成功经验。③充实和改进了种植熟制,原来包括川道地区均为一年一熟制,复种指数很低(仅在川、原地区有30%左右的复种率),后来经过反复试验,形成了现在与农业自然条件和肥料、机械化条件相适应的各类熟制,川地由一年二熟向二年五熟发展,塬地由一年一熟向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发展,山地保证一年一熟向二年三熟探索。这充分说明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摒弃粗放制向精耕细作发展。此外,在田间管理、作物保护、植物检疫、良种选育、农具改革等方面都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第三,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农业植被的田间结构。作为地表植被的特殊组成部分的各类人工植被(广义的农业植被),尤其是栽培作物植被,其作用和地位将会日趋重要。我国建国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植被在田间结构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创造农业植被田间结构的基本依据应当是:农业生产经济原则,即增产原则;因地制宜的生物学原则;充分合理,用养结合的发挥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其具体依据原则则应该是充分利用时间(季节)和空间(地上、地面、地下);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内在机制原则,即依据种内和种间关系自行抑制和利用的原则,包括扶利(上层为下层遮荫、老苗为小苗灭虫、保水、调光和机械支撑)和灭害(灭草和抗倒伏)等两个方面;造成便于人工管理的结构原则,包括适于机械化、施肥、收割等。正是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创造了如下多种形式的田间结构经验,如林粮间套种(果树与粮食作物的间作或套种),主要在川道地区以充分利用空间和阳光,同时也可分层利用较深层的水分及肥力,树为作物防风抗寒、防止过强光照和调节光质;单层多种混补(如麦、豆、粮菜等均可套种混补),以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生长季(地不休闲以人工补给水肥),以川道地区为主,塬地有少量分布;点面结合,多层多种,其品种搭配多种多样,川塬山区都有分布,如棉田星散或零星窝种玉米,豆子地点种高粱、洋芋或红苕地星散玉米,玉米地行种红苕等,只要水肥跟上,仍可夺得丰产;线面结合,多层多种,主要是在棉田里星散或稀疏行种几行玉米或高粱,最多见于原区生产条件较好的社队;带状间作,复层多种,乃上述多种形式的复合类型,主要多见于山区;草田轮作,此间见到的主要为草木樨(山区)、苜蓿(原区)或毛苕子(川道)与农场轮作,以地养地,以农养农,生物肥田。

第四,进行了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土保持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比较普遍的试验了平整深翻改土、保持水土肥力的增产措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迅速,大量地调动了地表水或地下水资源。在大抓改土治水的同时造林种草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林地面积有了较大的增加,对气候改良发生了一定的作用。到1972年底累计建成梯田352400亩,埝地99000亩,填地8400亩(三田共459800亩),平整土地1079700亩,荒地变良田55600亩,每个农业人口平均水地0.8亩。北方农业会议以后,水地发展很快,三年来发展近100万亩,翻了一番,为建国初期的4倍,乃建国后20年发展的总和。至1972年底,水土保持成林976700亩,营造水土保持幼林97万亩,人工种草(草木樨、紫花苜蓿)261200亩,封山育林319100亩,森林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1.8%,增长到1972年的26%,此外尚有桑园5934亩,水果园393305亩(苹果13938亩、梨43552亩、柿树207199亩、葡萄5123亩)、干果57734亩(核桃54033亩、红枣736亩、板栗2963亩)及其他果园163319亩。

在以上具体征水治水、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改土治水的成功经验,培育和涌现了不少典型单位和先进个人。

第五,此外,群众性的科研活动较为普遍的开展,基本上各大队都有了科研室(场)、有的生产队也建立了科研组,并分别在各自的基础上做出了成绩,有的还培育引进良种,一般满足本队种植的需要,在各自的基础上为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成绩,使农业生产的步伐大大加快,农业产量也有了显著提高。1949年粮食总产93900万斤,亩产平均135斤,到1971年粮食总产达114069.7万斤,亩产平均294.1斤; 1949年棉花总产214万斤,平均亩产25斤,到1971年棉花总产已达1575万斤,平均亩产70斤; 1949年油料总产917万斤,平均亩产38斤,到1971年油料总产已达1527万斤,平均亩产106斤。其中小麦1949年总产50453万斤,平均亩产144.3斤,到1972年总产达90715.5万斤,平均亩产238.4斤,最高的1972年总产达114067.7万斤,平均亩产高达294.1斤。相应的多种经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国家的贡献、集体贮备也年年增多,社员生活在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大大支援了国家建设。

七、宝鸡市辖区植被在促进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具体作用

植被不仅在改良气候、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和提供生物资源等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各项具体农业生产实践中也有着显著的实际作用。根据在宝鸡市辖区各县的考察,尚有如下十方面可以作为进一步促进生产发展的借鉴。

1.植被的肥田作用。通过一种植物为另一种植物施肥,是人们利用植物间关系中最为常见的方法,毛苕子压青、草木樨压青、草田轮作、小麦扁豆混种,秸秆还田等都是植被肥田生物肥田、种地养地的极好方法,宝鸡各地均有推广应用,其中以苜蓿养地已素有传统,由来已久。川地的毛苕子压青,塬地的秸秆还田、草木樨压青,塬地和山地的肥田均较为普遍,而且效果极佳。武功县普及街公社李台大队在玉米地里条补毛苕子,解决了来年棉田用肥的不足,粮棉连年增产,1971年粮食过“黄河”,棉花超百斤,1972年粮食亩产超820斤,过了“长江”,棉花平均亩产115斤;永台大队棉花亩产160斤左右,植棉组的42亩棉花亩产高达216斤。眉县齐镇公社齐镇大队在玉米地里套种毛苕子,解决了回茬麦缺肥的矛盾;眉县青化公社神马二队试验草木樨压青增产64%。扶风县午井公社田家河大队种植绿肥草木樨肥地,小麦增产20%。岐山县曹家公社四原二队1973年草木樨压青,72亩小麦亩产539斤,比大田增产35%。千阳县水沟公社梁武城大队以箭舌豌豆压青肥曲,变消极轮歇为积极轮歇(适于阳坡地),增产作用很大。所有这些无论种间的营养互补或互为营养、己废彼利等都应当看作是一种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科学施肥办法。

2.植被的抗旱保墒作用。良好的植物被覆一方面可以大量地通过蒸腾作用为空气输送水蒸气,同时由于密集而又疏松的地表和根层又可大量地渗水和保水,加之被覆良好又易于发生空气对流和对水平气流的障碍作用,因此其对农作的增雨、抗旱、保墒作用十分重大。市辖区北、西、南三面环绕着茂密森林,加上川、塬地区幅员广阔,几乎四季常绿的栽培植物群落,大气湿度和雨量均较我省关中东部诸地为大。本来远海降雨量越少,这个地区都反其道而行之,降雨由东向西而递增。这里良好的植物被覆,尤其是森林被覆相当大量起了决定作用(当然山势阻挡不可低估)。另外在市辖区内无论从林草群落的结构上(层性及结合性),栽培植被的品种选择和配置上,以及利用移栽技术以避开干旱季节上等等均对抗旱保墒有着程度不等的,但却十分显著的保持作用。

3.植被的除草作用。农业生产上与杂草作斗争是一项十分繁重而又耗费劳力的工作,但有些植物根系发达,可将其他植物排挤杀死。普通见到的芦苇的排它性强,这对作物当然不利,然而对清除其他杂草却是很有力的措施。市辖区内用作压青的毛苕子,用作歇茬的苜蓿或麦豆混植,以及其他适度密植和窝种措施,不仅可以协助清除杂草,有的还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利于作物生长。种过葱、韭、蒜及烟草的耕地,某些杂草不适于大量繁殖,也是植被除草的表现。前者的物理的机械挤压和切割作用,后者则是分泌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武功县普及街公社永台大队大蒜与棉花套种,不仅解决了棉田蹲苗与收获蒜的时间矛盾,而且也有利于棉田里的杂草丛生的清除,因而能够取得亩产210—270斤的高产量。

4.植被的增水灌溉作用。较之植被的搞旱保墒作用,植被也能直接的为作物近行灌溉,其主要途径有二:一为川塬地区高秆作物为其下层较多的涵蓄水分,保存水气,遮阴阻留水气吹失;另一则为丘陵、山地林缘地带的带状开垦,保留地林带或灌丛带除本身涵蓄较多水分外,还可以利用其地被物松软的土层在降雨时大量截留和蓄集并慢慢流入下边带状农田里。这种情况在秦岭山地的太白、凤县和北山的麟游、陇县等地的沟谷两侧的带状垦殖坡耕地上较为多见。

5.植被的除虫作用。不同植物寄生虫类,有的可以互相克制相杀,如小麦和棉花种在一起时,小麦上的七星瓢虫和食蚜虻可以消灭棉花上的蚜虫。

6.植被刺激生长和延长生长期。植物群落内各种间不仅有相互抑制作用,同时也有相互刺激生长的作用,如洋葱与食用甜菜,马铃薯和玉米,马铃薯与菜豆,小麦和豌豆等之间都有着相互刺激生长作用。而葱与菜豆混种,葱就会抑制菜豆的生长,芜菁却可以阻碍番茄的生长,番茄和黄瓜混种也有诸多不适应的现象。

无论川塬山区普遍推行的育苗移栽技术,实际都是利用了人工控制春化阶段的办法延长了生长期的现象从某种意方上讲就是扩大了耕地的面积,或扩大了适种面积(许多菜类及粮油作物因生长期不够,其适种面积受到限制),现利用移栽,由于育苗是在人工控制之下,这样补种面积便可扩大到原来不适于种植的地区里去。

7.植被在改良盐碱土上的作用。据调查宝鸡市辖区现有不同程度盐分危害的盐碱土大约有34000多亩,现大多也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良。其基本的办法仍是工程排盐、洗盐、翻砂盐、置盐、化肥菌肥中和盐分。同时也可以采用生物治盐的办法,以减轻和防治盐碱危害,如种植苕子(在田间与作物混种或作为前茬以备压青)、紫穗槐(地埂、渠边、堤坝内外坡等均可密植)等可以固坡、肥田,也可以消盐、化碱,还可以通气、透水、改良土壤结构状况。沿渭河两岸的高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的各社队已大力进行盐碱滩改良。西秦大队已经做出成效。此外,在渭河其他支流上也有较大面积的盐碱地改良示范,同样生物治盐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各地试种水稻,既可利用灌溉水洗盐,同时水稻也有中和盐碱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8.植被在治河、修坝工程中的作用。市辖区渭河河床占地面积很大,随着大型水利工程的建成,渭河流量可以有所控制,河床应日趋固定,加上集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治河造田发展很快。在这里生物与工程结合,修堤固滩做出了很大成绩。扶凤、岐山的渭河两岸的沙、砾石、土结合的河堤内外侧坡上以紫穗槐、巴茅草作为护坡,生长健旺密集,作用良好,又有经济效益,现已被大量采用。武功杨陵公社的桥头滩险工阶段修筑工程与生物结合的“柳盘头”对于加固堤基,抗御洪水起重要作用,这种办法多快好省,技术便于掌握推广,取材方便价廉,效果又好,推广极快。“柳盘头”即以柳栽子为“筋骨”和“内壁”,以沙石为填充物而修建的盘头,由于柳栽入水沉沙而发芽生长,更加增强了沙砾石的固结作用,抗洪能力很大。

9.植被与农业环境保护。西方国家曾经由于工业的盲目高速发展,工业排泄物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至本世经纪60年代以来已成为无法克服的社会公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计划、按比例和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宝鸡市区是陕西省工业发展较早较大和较快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贡献最大的地区,目前仍处在高速发展之中,因此,环境保护已从各方面受到重视。宝鸡附近的造纸和化学工业发达,防治其对川地农工业环境的污染十分重要。相对集中又分散摆布和近山隐蔽的工业配置方针已经促使整个川、塬、山前、山边地区工厂(场)几乎遍布,其各类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通过种植树木林网,庭院建设,营造防护林和以土为主,土水相结合的农田基本建设方针的贯彻落实,这些都有利于净化空气、水分、土壤和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与农民居住环境。

在农事活动中,化肥和农药在某种意义上也对农业土壤产生着污染作用(化肥和污水中的N、P、K成分进入水体,使水中的营养成分增加,藻类和浮游生物腐烂分解又要消耗水中的氧,这样水中溶解氧大大减少,甚至大量减氧为零,这就当然不利于渔业和水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规定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毫克/升)。

环境保护是最普遍、最经常、最大规模和最富群众性的工作,因此单靠工程和药物保护,其成本和效果上都存在着困难和限制。而争取生物保护环境的办法比较经济、合理和有效,这就是种植林草和人工繁殖有益于净化空气和水分的菌、藻生物等。

这方面资料尚少,但工作已经开启。

10.植被机械支撑和防风作用。植被的机械支撑作用在田间结构和间作套种上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这是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如兰类作物攀援在高秆的高粱、玉米秆上,某些攀援性药用植物也可以利用其他作物为支撑,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太阳光。植物群落的防风作用也是机械障阻作用对水平空气流动的影响,这对防风抗霜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高低秆作物的带状间作以互相保护(低秆为高秆让光,高秆为低秆防风、防霜),这种情况在麟游县良舍公社消水沟大队秋杂作物增产上都产生了相当显著的作用。

宝鸡市辖区植被与农业生产的考察从1973年12月中旬开始,中间虽有停顿,但1974年10月10日又继续工作,到今天报告总算完成了。由于时间有限,资料不足,应有的图表未能如愿完成,素材也不完整,立论犹觉幼稚,提出谨供参考。总之做了工作,总应有个报告,请看到者批评、指正。

本文受陕西省政府农委委托而作,叶树华参加本次外业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