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淮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与基建

淮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与基建

时间:2022-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 水文规划与基建水文规划和水文基建是淮河流域水文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本节内容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淮河流域仅有水文站9处、水位站8处、雨量站6处,通过六十余年的建设,截至2010年淮河流域共有水文站278个、水位站144个、雨量站1 163个。经本次站网规划调整后,淮河流域各类站点数目将达到水文站267个,水位站137个、泥沙站127个、雨量站1 247个、蒸发站96个、水质站71个。
水文基建_淮河水文志19

6 水文规划与基建

水文规划和水文基建是淮河流域水文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本节内容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0年,水文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水文测站的建设,故这一时期的水文规划主要表现在水文站网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文服务领域拓宽,仅有站网规划已不能满足水文事业发展的要求,水文事业向着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社会民生等方向转变,水文规划也就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站网发展、信息服务、科学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淮河流域在2000年开展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并于2009年进行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修编工作。

全国范围内的五年水文建设规划的编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八五”、“九五”期间,分别由各省水文部门根据本省计委和水利厅的安排与基建程序进行编制;从“十五”开始,由水利部水文局统一组织编制全国和流域性的五年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水文基建是根据规划内容增添水文部门固定资产的建设,如建设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水文巡测基地以及水文测验设备的配置和水文业务系统的建设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淮河流域仅有水文站9处、水位站8处、雨量站6处,通过六十余年的建设,截至2010年淮河流域共有水文站278个、水位站144个、雨量站1 163个。根据建国以来不完全统计,淮河流域水文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共计投入资金56 28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2 443万元,地方投资33 840万元。

6.1 水文规划

6.1.1 站网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河流域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共进行了四次水文站网规划,分别是1956年的基本水文站网规划、1964—1965年的站网验证和调整规划、1978—1979年的调整充实规划和1985—1987年的站网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经过4次站网规划和建设,淮河流域水文站网进入相对稳定时期,2000年之后的流域性站网规划纳入水文事业发展规划。

1)1956年第一次站网规划(基本水文站网规划)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要求“从一九五六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在七年或者十二年内基本上建成水文的和气象的台站网”。是年2月,水利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水文工作会议,要求1958年前建成基本水文站网,以改变水文工作被动局面。水利部在学习前苏联水文站网规划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制定了《水文基本站网布设原则》。

淮河流域各级水文机构根据站网布设原则,共规划建设水文站235个、水位站216个、泥沙站111个、雨量站640个、蒸发站85个、水质站32个,至1959年规划建设内容基本实施完成。淮河流域第一次水文站网规划情况详见表6.1。

表6.1 淮河流域第一次水文站网规划成果统计表

2)1964—1965年第二次站网规划(站网验证和调整规划)

1963年12月,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以下简称水电部)《关于改变各省(市、区)水文工作管理体制的报告》,同意将各省(市、区)水文总站上收到水电部管理,委托各省(市、区)水电厅(局)代管。

1964年,为加强站网管理和优化水文站网,水电部颁发了《关于调整充实水文站网的意见》,开展第二次站网规划,主要是对原站网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验证和适当调整,重点是针对水文站和雨量站进行调整和规划。

经本次站网规划调整后,淮河流域各类站点数目将达到水文站267个,水位站137个、泥沙站127个、雨量站1 247个、蒸发站96个、水质站71个。但本次规划成果没有进行审查审批,未能得以实施建设。淮河流域第二次水文站网规划成果详见表6.2。

表6.2 淮河流域第二次水文站网规划成果统计表

3)1978—1979年第三次站网规划(调整充实规划)

1977年12月,水电部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水文战线学大庆、学大寨会议”指出:调整充实水文站网,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年年底水电部水利司据此颁发了《关于调整充实水文站网的意见》,开展第三次站网规划。规划重点是解决水文站网中存在的小河站、雨量站不足,测站受水利工程影响而导致水帐不清,西部地区站网过稀等主要问题。

经调整充实后,淮河流域新增水文站43个、水位站7个、雨量站314个、泥沙站18个、水质站50个、水文辅助观测点397个,撤销水文站7个、雨量站1个。淮河流域第三次水文站网规划成果详见表6.3。

表6.3 淮河流域第三次水文站网规划成果统计表

说明:正数表示新增,负数表示撤销。

本次站网调整规划经水电部审查后,由国家计委和农委联合转发各省(市、区)计委,要求所需建设经费和管理人员等在国家分配的基建投资和劳动指标内酌情统一安排。但实施建设情况并不理想,淮河流域和全国情况一样,完成的不到五成。

4)1985—1987年第四次站网规划(站网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

1985年10月,水电部水文局在北京召开水文站网规划工作座谈会,要求编制水文站网发展规划。同年11月,部水文局下发《关于编制水文站网发展规划的几点意见》,要求本次规划建设水文站点为国家基本水文站,分近期(1990年)和远期(2000年)两部分,以近期规划为主,重点是站网过稀与空白地区、河流下游河网及平原地区、水利水电资源急待开发地区、重点开发的沿海河流与湖泊地区、已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地区等。这次规划是1956年以后的又一次全面、系统的水文站网规划。

本次规划中,淮河流域新增水文站177个、水位站133个、雨量站386个、泥沙站32个、蒸发站81个、水质站137个、地下水站421个,撤销水文站6个、水位站1个、雨量站39个。淮河流域第四次水文站网规划成果详见表6.4。

表6.4 淮河流域第四次水文站网规划成果统计表

说明:正数表示新增,负数表示撤销。

本次规划经过了水利部组织的审查,但由于经费没有落实,未能付诸实施,只是后来将近期规划纳入了《水文工作十年(1991—2000年)发展纲要》中。

6.1.2 水文事业发展规划

1)2000年编制的淮河流域水文事业发展规划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进一步健全气象、水文、防汛服务体系”。根据有关精神,水利部水文局下发《关于转发水利部〈关于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项目任务书的批复〉和开展全国水文发展规划工作的函》,组织开展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2000年5月,淮河流域开始编制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本次规划以“站网优化、分级管理、技术先进、精兵高效、管理科学、全面服务”为原则,对淮河流域未来30年的水文改革与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2000年11月,水利部水文局在江苏无锡召开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研讨会,以促进和协调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工作进展。淮委和流域四省水文部门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于2001年5月完成了《淮河水文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四省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分报告。同年9月,淮委协助水利部水文局完成了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中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水文事业发展规划项目的协调、平衡、汇总和审查,汇入《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

本次规划基准年为1999年,规划水平年为近期2005年、中期2015年、远期2030年,主要涉及水文站网建设、水文测报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站队结合与水文巡测基地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和能力建设6大部分,涵盖了淮河流域水文工作的主要任务。

(1)水文站网建设:发展至2030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分别增加水文站43个、水位站4个、雨量站115个、蒸发站25个、水质站230个、地下水站1 335个。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站网规划分期情况详见表6.5。

表6.5 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站网规划统计表(2000年)

说明:山东省近期规划新建水文站数量中含淮委新建水文站1处(重沟水文站);淮河区是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的简称。

(2)水文测报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结合水文站网的调整,建设和改造水文测报基础设施与设备,其中近期改造包括淮滨、王家坝、五道沟等14个共建共管站在内的60%的现状水文测站,新建26个规划建设站点;中期改造剩余全部测站,并增加16个共建共管站,新建11个规划建设站点;远期新建6个规划建设站点,并进一步提高现状水文测站的监测能力,加强水文应急巡测能力建设。

(3)站队结合与水文巡测基地建设:根据流域站队结合与水文巡测基地建设的经验,建设和改造水文巡测基地,其中近期规划新建水文巡测基地26处,改造17处;中期规划新建水文巡测基地6处,改造16处。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文巡测基地建设情况详见表6.6。

表6.6 淮河流域(含山东半岛)水文巡测基地规划建设情况统计表(2000年)

(4)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为实现“30分钟之内完成流域水情信息收集任务”的目标,规划新建遥测站684个、水情信息分中心18处,改造遥测站180个、遥测分中心(为水情信息分中心)4处。其中近期完成75%的建设任务;中期完成25%的建设任务;远期进一步提高已建系统的技术性能,开发建设新系统。淮河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站点建设情况详见表6.7。

表6.7 淮河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站点规划建设情况统计表(2000年)

(5)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建成和完善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包括基于《淮河流域实用水文预报方案》、暴雨洪水预报系统的水情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流域水资源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水旱灾害评估系统和长、中、短期客观天气预报系统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水质数据处理中心、水污染联防决策支持系统的水质信息服务系统;水文基础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近期初具规模,中期全面完成,远期根据技术发展进一步提高并逐步实现智能化。

(6)能力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问题,结合水文工作现状和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淮河流域水文科研、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水文行业管理与政策法规体系等能力水平。重点对近期和中期的能力建设进行了规划,对远期进行了展望。

本次规划紧紧围绕流域经济社会和水利建设的发展要求,从战略高度确定了流域水文事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是淮河流域水文事业发展的第一次综合性规划。作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水文水资源工程和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依据,在调整优化水文站网布局,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文站队结合与巡测工作,改善基层水文站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水文测报自动化和水文信息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2009年编制的淮河流域水文事业发展规划

2007年《水文条例》颁布实施,明确指出由流域管理机构编制流域水文事业发展规划。2007年8月,在淮河流域水文局长工作会议上安排部署了淮河流域水文事业发展规划修编工作。同年12月,淮委水文局下发《关于抓紧编制淮河流域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并随文印发了工作大纲和编写提纲,要求2008年8月完成该规划初稿的编制,2009年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的编制。

2009年4月,水利部办公厅颁发《关于开展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修编工作。同年6月,水利部水文局下发《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大纲》。淮委当月召开淮河流域水文事业发展规划修编工作会议,将已经编制的规划按照部水文局统一部署的规划要求进行修订完善和增加,并在会上讨论通过了《淮河流域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2010年10月《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报告编制完成,11月通过水利部水文局专家审查。

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08年,规划水平年为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主要有站网规划、巡测基地及机动反应能力规划、水质监测中心及应急监测能力规划、水文信息服务体系规划4个部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实用优先、技术先进”的原则。

(1)站网规划:根据水文站网的功能性,从水资源配置监督、水资源保护、山区防洪、城市防洪、旱情监测、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突发性水事件应急、沿海河流风暴潮、水文科学实验等方面进行站网部署。到2030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规划新增水资源配置监督监测水文站1 033个、水位站1 389个、地下水站2 645个;新增水资源保护监测站1 979个;新增山区防洪监测水文站316个、水位站909个、雨量站1 365个;新增城市防洪监测水文站191个、水位站170个、雨量站1 017个;新增旱情监测墒情站455个;新增水生态与水环境保护监测站247个;新增突发性水事件应急监测水文站259个、水质站518个;新增沿海河流风暴潮监测站30个;新增水文科学实验站20个。

由于部分站点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规划又按传统基本站类进行了统计(一站多功能的按一个统计)。至2030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分别增加水文站1 300个,水位站1 835个,雨量站3 989个(含监测项目),水质站2 226个,地下水站2 595个,蒸发站26个,墒情站455个,实验站20个。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站网规划情况详见表6.8。

表6.8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站网规划建设统计表(2009年)

(续表6.8)

(2)巡测基地及机动反应能力规划:规划到2030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新建省级(流域)基地10处,地市级基地23处,地市以下级基地153处,共配置应急机动测验队88支。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巡测基地(机动反应能力)规划及分期情况详见表6.9。

表6.9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巡测基地(机动反应能力)规划情况统计表(2009年)

(3)水质监测中心及应急监测能力规划:规划到2030年,淮河流域新建水环境监测分中心19处,对现状27处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和1处动态监测实验室的监测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其中山东省菏泽等4处分中心为移址改建)。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规划情况见表6.10。

表6.10 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环境监测中心(分中心)规划情况统计表(2009年)

(4)水文信息服务体系规划:近期建设以“3S”技术为基础,以大型数据库为支撑的“数字化淮河”,建成较为全面的水文信息服务体系;中远期根据新技术成果对水文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基于淮河流域水文信息传输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水文信息网络;基于淮河流域综合数据库、水利基础信息平台和数据中心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基于雨水情、山洪灾害、旱情以及水质监测的预报与预警系统、防汛抗旱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灾情评估系统以及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预警系统;集各类水情、气象、工情、旱情、灾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信息于一体的淮河流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构建与完善流域水利报汛通信系统,提高流域水文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本次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颁布后进行的第一次对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文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综合性规划,一是提高了水文基础设施防洪标准和水文测报能力,为流域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决策依据;二是提升了水资源和水质监测分析和评价预测水平,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调度、合理保护以及水环境的治理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技术支撑;三是增强了水文资料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及环境变化对水文规律变化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成果。本次规划成果可全面提升流域水文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服务。

6.1.3 五年水文建设规划

“八五”、“九五”期间,流域四省分别编制了各省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由省计委和水利厅安排建设。“十五”以后,由水利部水文局统一组织安排五年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八五”、“九五”水文建设计划

(1)河南省

1987年,省水文部门编制了《河南省水文站网调整和水文勘测基地建设设计任务书》,经河南省水利厅转报河南省计经委,于1990年1月批复立项并实施。1997年初,省水文部门进行“河南省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工程(水文‘九五’计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5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河南省水利厅,建设内容分为国家级及省级重要水文站达标建设、地市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建设等7项内容,9月河南省计委批复同意工程建设内容并实施。

(2)安徽省

“八五”期间主要任务是水文站队结合建设,更新测验和水情报汛的仪器设备,补设水质站和化验室,初步建成明光、六安、宿县三个水文勘测队。1995年安徽省水文总站根据水利部要求上报省水利厅关于《水文站队结合建设“九五”规划及一九九六年建议计划》,规划“九五”期间在淮河流域建阜阳、毫州、固镇、蚌埠、六安蒸发站、佛子岭、梅山、响洪甸8个水文勘测队。

(3)江苏省

“八五”期间由省水文部门根据水文测报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急用先建的原则,编制站网建设年度计划,报省水利厅或水利部水文局,经审批后下达各分局执行。1996年,省水文部门组织编制了《江苏省“九五”水文基本建设实施计划》,建设内容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仪器设备配置更新、水文信息网络建设、站队结合基地建设四个部分,经省计委和水利厅审批后实施。

(4)山东省

“八五”期间由省水文总站根据水文测报设施的实际情况,编制站网建设年度计划,报省水利厅审批后下达各水文分站执行。“九五”期间与“八五”期间基本相同,主要对部分水文站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仪器设备配置更新、站队结合基地建设以及水文信息网络的初步建设。

2)“十五”水文建设规划

“十五”水文建设规划就是2000年编制的水文事业发展规划中的近期(2001—2005)规划。根据水利部水文局的部署,淮委负责“十五”期间淮委及安徽、山东两省全省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河南、江苏两省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分别由黄委和太湖局负责组织。淮河流域“十五”水文建设规划中的项目分成两期,分别为“十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工程(2002—2003年)和“十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工程(二期)。

(1)“十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工程(2002—2003年)

淮委于2002年9月组织编制完成《淮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议书(2002—2003年)》,并报送水利部。水利部于2003年9月下达了《关于淮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议书(2002—2003年)的批复》,同意改造和建设临沂、台儿庄闸、大汶口、白浪河和润河集水文站,山东、安徽省水环境中心,山东济南、安徽屯溪巡测基地,沂沭泗配置水文测报设备,淮河十大水库预报系统等项目,总投资为1 725万元。该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于2005年1月经淮委审查并批复后,分别由淮委、安徽省、山东省水文部门组织实施。

(2)“十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工程(二期)

2004年3月,淮委编制并向水利部报送了《“十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工程(二期)项目建议书》,水利部于2005年7月下达了《关于‘十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工程(二期)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共批复了淮委重沟水文站、水文应急监测车辆购置、北庙集水文站、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山东省即墨水文站、淄博水文巡测基地、淄博水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宿县闸水文站、滁州水文巡测基地、省水文数据管理中心工程等10个单项工程的改造或建设,总投资为1 775万元。该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于2005年12月经淮委审查并批复后,分别由淮委、安徽省、山东省水文部门组织实施。

3)“十一五”水文建设规划

2005年5月,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大纲》的精神,根据淮委《淮河流域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的要求和安排,淮委水文局开始承担淮河流域水文建设“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6月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大纲;9月完成《淮河流域水文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年12月经修改完善后上报淮委,并作为附件纳入《淮河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本次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准年,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近、远期规划水平年。主要包括水文水资源监测、水质与水环境监测、水文巡测基地、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与服务、水文前期与基础研究等五个部分,基本涵盖了淮河流域“十一五”期间水文建设的各项任务。规划总投资为13.3亿元(中央8.9亿元,地方4.4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水文建设规划总投资为11.0亿元(中央8.0亿元,地方3.0亿元),其余结转2011—2020年实施。

2007年3月,水利部水文局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委员会(原国家计委,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对水文“十一五”建设规划的编制要求,组织完成《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十一五”建设规划》。根据惯例,淮委水文局组织了淮委和安徽、山东两省开展相关工作,《淮河流域水文建设“十一五”规划》经水利部水文局核定后,将其中重点项目纳入《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十一五”建设规划》。国家发改委于当年12月批复了该规划。2008年12月和2010年9月,在水利部水文局组织下分别完成了《“十一五”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十一五”水文水资源工程建设初步设计报告》,其中国家发改委已于2009年9月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农经〔2009〕2499号),并于2010年12月对初步设计概算进行了核定(发改投资〔2010〕2995号)。截至2010年12月底,初步设计报告尚在批复之中。

《淮河流域水文建设“十一五”规划》以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发展的需求为目标,重点对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四大水问题所需的水文支撑进行了全面规划,是淮河流域“十一五”期间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拓展流域水文的内涵和服务面,提高流域水文行业整体水平和水文服务的整体功能,为全面推进流域水文现代化进程,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水文监测与评价、管理、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

6.2 水文基建

1949—1990年,由于水文体制的原因,水文行业在国家计委和国家财政部没有独立的计划和资金渠道,加之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水文基建投资统计较为困难。根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前,淮河流域水文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投入资金约为1 98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约447万元,地方投资约1 540万元。1991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对淮河流域水利投资加大。根据“工程带水文”的政策,1991—2010年间,淮河流域水文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投入资金共计54 29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1 996万元,地方投资32 300万元;建设项目主要有生产业务用房110 350m2、征地77.54亩、缆道131座、水位观测井(台)250个、雨量观测场181座等基础设施,购置测船37艘、巡测车61辆、ADCP 72套、全站仪27台、GPS 19台、大中型水质仪器91台(套)等设备,开发软件73套等。1991—2010年淮河流域水文基建投资和主要建设项目情况详见表6.11和表6.12。

表6.11 1991—2010年淮河流域水文基建项目投资统计表(万元)

(续表6.11)

表6.12 1991—2010年淮河流域水文基建主要建设内容统计表

6.2.1 “八五”(1991—1995年)水文基建

1991年淮河和太湖大水后,国务院召开了治淮治太会议,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地位得到确立,水利事业步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水文事业发展也得到了良好的机遇。按照急用先建的原则,流域各省每年编制站网和基地建设计划,报省水利厅或部水文局,经审查立项后,按照基建要求编制前期工作报告,经省水利厅转报省计经委批复,下达各地(市)分局执行。据不完全统计,“八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文基础设施共落实基建经费3 14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01万元,地方投资2 744万元。

“八五”是改革开放后水文行业进行有计划的、较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水文基础设施的开始。通过五年建设,淮河流域地(市)级水文分局的办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定点驻测和面上动态巡测相结合,扩大了水文资料的收集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水文资料的精度。

6.2.2 “九五”(1996—2000年)水文基建

“九五”期间,特别是1998年“三江”大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大幅度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水文基本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九五”期间的水文建设以“深化水文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科教振兴水文、提高测报水平、搞好社会服务”的发展目标为指导,以站队结合为突破口,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测报设施落后状况和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以便更好地为防汛抗旱、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等提供优质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共落实基建经费7 527万元,比“八五”期间增加139%,其中中央投资912万元,地方投资6 615万元。建设重点是更新改造老化、落后的水文测报设施设备。通过“九五”的建设,初步缓解了淮河流域干流和重要支流主要水文站水文设施不全、测验设备陈旧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高低水的测验能力和测验精度以及水情通信保障能力、机动应变能力、水环境监测能力,一定程度减轻了基层水文职工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办公、生活条件。

6.2.3 “十五”(2001—2005年)水文基建

“十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水利的投资力度,并高度重视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流域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淮委和流域四省水文部门及时抓住机遇,跟踪治淮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依据2000年编制的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积极做好“工程带水文”项目管理、立项和初步设计等工作。五年共完成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怀洪新河续建工程、入江水道加固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奎濉河近期治理工程、洪汝河近期治理工程、沙颍河近期治理工程等项目范围内的重要水文站的改造及新增站点的建设。

此外,“十五”期间,水利部水文局为解决水文行业多年来因投入不足,造成的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配置不足、条件艰苦等问题,组织了水文水资源工程项目建设(俗称“中央水文基建”)的前期工作,并落实了投资,将淮河流域部分国家重要水文站、巡测基地、水环境监测中心等项目纳入其中。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文基础设施共落实基建经费19 304万元,比“九五”期间增加了156%,其中中央投资6 841万元,地方投资12 463万元。“十五”期间中央投资增加较快,是“九五”的7.5倍多,主要原因是这五年“工程带水文”的项目较多,且其中中央投资比例较高。“十五”期间,通过“工程带水文”和中央水文基建项目的实施,淮河流域水文测验设施设备得到了改造,测站的站容、站貌得到了改善。

6.2.4 “十一五”(2006—2010年)水文基建

“十一五”期间,“工程带水文”项目进一步实施,如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防洪水库工程、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治淮工程都纳入了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央水文基建主要完成了《“十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工程(二期)》批复的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文基础设施共落实基建经费24 320万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了26%,其中中央投资13 842万元、比“十五”的增加了1倍;地方投资10 478万元。

通过“十一五”的建设,淮河流域重要防洪地区水文测站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测报手段、技术水平得到提高,雨量、水位观测实现自动观测、长期自记和数字存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数据观测靠人工、信息储存靠纸介质的落后面貌,为淮河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随着ADCP、GPS、全站仪、泥沙在线监测仪以及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先进仪器设备投入应用,信息采集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