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

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趋势麦肯锡咨询公司2008年3月份报告,按照目前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2030年将突破10亿。根据《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未来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以上,全面超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人口总数达到11亿~12亿的城市容量。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
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_绿色智慧城市

第二节 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标记,体现人类文明的最高程度。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从城市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可以预见,未来城市的发展将出现两大趋势:一是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城市之间的联结程度越来越高,出现泛城市化的趋势;二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全球化和精细化,城市作为社会单元也参与到社会大分工的进程中,未来城市发展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开始凸显各自的功能特征和区位优势。

img3

● 图1-1 中国城镇建设投入增长变化图(摘自中国统计局网站)

城市作为综合各种功能的社会单元,不仅可以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市场、发达的科技与教育以及先进的基础设施,还可以提高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增加工作机会和有效需求。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城市文明成果,各国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投入,将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城市化使得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在城市生活或工作。1950年,世界人口的30%生活在城市,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增加到47%。据估计,下一个25年内,几乎所有的人口增长都将发生在城市(UN,2002)。相对于乡村,城市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近几年保持着较大的投入额和较高的增长速度(见图1-1)。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社会化大分工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有加速趋势。一个世纪以前,全球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不超过20个,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450个,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继续上升。1950年全球只有8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0万,1975年则达到22个,2000年有41个,预期到2015年将会增加到60个。1950年全球只有1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00万,1975年有5个,2000年达到19个,预期到2015年将会增加到25个。到203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将扩大到60%,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50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进入高城市化率阶段,其中城市人口的增量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见图1-2),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已成为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中心。

● 专栏

城市化

城市化,又称为都市化,是衡量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指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的现象。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社会文明、经济繁荣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城市化程度的大小是以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来评价,数值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

根据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报告,2007年世界上已经有33亿人生活在城市中,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全球大部分人口(超过50%)居住于城镇的情况,被称为城市千禧(Urba Millennium)。

img4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趋势

麦肯锡咨询公司2008年3月份报告,按照目前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2030年将突破10亿。根据《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未来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以上,全面超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人口总数达到11亿~12亿的城市容量。建国之初,受到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正在制造一个世界奇迹。可以预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将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见表1-1)

img5

● 图1-2 居住在城市的人口百分比

资料来源:IBM Institute for Business Value analysis of United Nations data

img6

● 繁华的上海夜景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成就举世瞩目。1949年中国城市个数为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7.3%。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17.95%,199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4%。按照城镇化发展一般规律,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早在十年前我国的城市化就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2007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45%,并且这种快速发展趋势将会保持较长一段时间。2008年我国城市个数为655个,全国城镇人口达6.07亿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68%。市区总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达122个,占城市总数的18.6%;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达118个,占城市总数的18%;50万以下人口城市达415个,占城市总数的63.4%(见表1-2)。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45%以上,城市发展结构日趋合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情之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则把过去3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形容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大规模、最高强度、最快速度的城市化进程”。

表1-1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

img7

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

表1-2 中国城市发展状况(1949-2008)

img8

● 注:人口规模的划分以城市市区总人口为标准。

城市空间结构上的马太效应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尤其是相对于国际性大都市,较小的城市空间集聚了绝大多数的人口和社会财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为产业要素集聚、流动和配置提供了空间平台。国际大都市对全球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功能甚至超出了国家的范畴,国际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性机构都落户在此。在这些地方,第三产业高度发展,成为制造业服务的中心以及国际性的港口贸易、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对全球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仅纽约市的GDP就超过了澳大利亚全国的GDP。如果将美国5个最大的城市合起来看作一个国家,这5个城市的GDP在全世界可以排到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2008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生产总值186279.5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为62%。同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6892.7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59%。

在全球贸易中,城市的出口贸易占2/3。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辖县)货物进出口总额25364.4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99%。目前,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供给活动逐步替代了产品供给活动,服务供给活动占据了其全部贸易的3/4。在全球一体化中,以服务为基础的世界经济活动日益需要人力资本的集聚,而城市相对于周围的区域更具备这种集聚能力,可以更好地吸纳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使城市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在OECD国家中,超过81%的专利产生于城市地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城市发挥着更大的政治影响。全球大大小小的国际组织有4万多个,这些国际组织的活动大都在国际化的城市进行。其中,国际化大都市每年至少要举办150次以上由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会议,直接拉动了区域旅游、城市广告、运输、通信等产业的发展。此外,城市本身也不断利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来指导、控制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运行,政府通过城市规划等措施加强了对城市建设、产业调整、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系统协调,大大缩短了城市主题定位和构建的时间。

城市群概念突破城市边界

交通、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加快了城市的融合和联结。一些城市在区域空间发展中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的优势,它们的发展和空间布局打破了行政区的束缚,形成了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的城市群或都市圈。城市群或都市圈,通过社会经济活动的交融在区域内实现了生产要素等资源的整合,促使跨地区的产业集团、金融网络和贸易集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在资本、技术、信息等领域的流动、扩散更加畅通,成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的重要部分。

在美国,已形成三大城市群:东北部、中西部及加利福尼亚城市群。其中,东海岸城市群北起波士顿经中部的纽约,直到南方的巴尔的摩,南北长400英里,跨越10个州,总面积为5.3万平方英里,人口超过5000万。这一地区是美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部分,聚集了众多历史名城,如华盛顿、纽约、费城、波士顿等。城市群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生活方式向郊区乃至乡村广阔的地区传播,使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趋同,居民既享受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又可以获得郊区田园诗般的恬静,有力地提高了城市地区的居住质量。

img9

● 北京繁忙的交通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美国东北城市群的面积仅占全美的1%,却容纳了全国人口的20%。美国三大城市群仅占全美3%的面积,却集中了全美大部分的制造业。在中国,已形成中原城市群、川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2008年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达到106242.6亿元,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的33%。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区生产总值53956亿元,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区生产总值29745.6亿元,京津冀城市地区生产总值22541亿元,分别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的16.7%、9.2%和7%。

城市概念风起云涌,环境保护渐成主题

城市建设和规划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与复制,而是能够结合自身的区位发展优势、独特资源和社会发展主流趋向,制定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主线。我国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借鉴和吸取了很多国际都市的建设经验。政府在宏观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中,借用概念定位,督导和激励城市的良性发展。城市概念繁杂,有指标性的城市概念,例如创新型城市、卫生城市、宜居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数字城市等;有环境特色的城市概念,例如港口城市、海滨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等;有产业特色的城市概念,例如休闲城市、旅游城市、食品城市、钢铁城市、煤炭城市等。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概念渐渐成为世界各地城市的共同愿景,这些城市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于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建设品质的追求,城市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img10

● 生态社区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近几年,我国的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网络日渐成熟。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供水总量达429.3亿吨,其中生活用量144.4亿吨,2008年末全国共有城市污水处理厂88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8106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年处理总量达227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70.2%。城市拥有园林绿地面积174.7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49年的2.9%提高到37.4%。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已成为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网上购物、网上银行交易等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新的生活内容。手机、计算机、金融卡的普及应用提高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体系的功能迅速提升,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多元化,飞机、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极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通信网络迅速、便捷,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沟通和信息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