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到民生改善的问题。可见,城市生活不良的消费需求将造成过度生产,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以上种种炫耀、利己的生活方式无疑都是与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
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_新世纪城市生活的变迁

要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科学消费观,让生态文明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最终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的有限性要求生活方式的转变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到民生改善的问题。如果说,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动力、政治文明是保障,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的支撑。

过去我们总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却没有认识到人口增长、区域间自然禀赋不平衡以及适宜人们生活发展的空间相对有限等国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民众和政府都没有资源危机的意识,在物质生产和城市生活中没有养成精打细算、节约资源的习惯,到头来最终才发现资源不足限制了生产、生活的进一步发展。自从1992年我国能源的消费总量超过能源生产总量之后,至今能源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能源消费的需求,并且能源紧张趋势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增无减,我国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从资源占有量上看,我国人均资源水平极低,几乎所有人均资源都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资源短缺乃是我们生产、生活将长期面临的现实问题。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必须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方能维持生产和生活的持续,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的生活方式要实现转变。改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奢侈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只有人们逐渐转变了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崇尚厉行节约的生活消费习惯,才能最终确立可持续生活消费模式。[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其中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就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发展是否能降低有限的资源耗费,是否能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亡羊补牢目前还不算晚,我国13多亿人口有近6.65亿城镇人口,从现在开始人们在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就没有趟不过的河,翻不过的山。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城镇家庭家用空调年耗电量约为400亿度以上,家用电器平均待机耗能占家庭电力消耗的10%左右,如果我国每个家庭都能出门关掉待机家用电器的开关,将10%的电节约出来,每年就可节约相当多的电能,如果把电能消耗的节约折算成煤炭,就能节约上百万吨的煤炭资源。我国能源战略的唯一出路就是节能,6亿多城镇人口,每人每年节省0.1吨标准煤,全国就将节省6000万吨标准煤。可见,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能为我国解决资源短缺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要求生活方式的转变

我国城市目前面临着空气污染、地下水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环境恶化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论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性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可以使社会生产合理配置资源,这不仅能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的事实告诉我们,过度消费带来过度生产。例如,城市生活中讲究排场的人多了,奢侈品的生产也会随之增长,一些厂家为了迎合奢侈的消费心理,在食品、保健品烟酒茶叶、化妆品等方面不断提高商品包装的档次,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有限的资源,也推动了城市垃圾量的增长。过度包装废物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为商品废弃包装物所产生的垃圾,然而废弃包装物的体积却构成了30%左右的家庭垃圾。可见,城市生活不良的消费需求将造成过度生产,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城市生活中有人以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兰博基尼、迈巴赫等高端品牌来显示地位和身份,大排量的汽车消费加重了我国空气污染;有人为了多挣钱擅自抽用地下水来洗车,这在增加水资源负担的条件下,还污染了水资源;有人为满足个人卫生和“无污染”食品的消费欲望,造成一次性塑料袋、碗筷的大量使用,最终塑料袋、碗筷都变成了垃圾,个人卫生的目的达到了,却忽视了城市公共卫生。以上种种炫耀、利己的生活方式无疑都是与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相关统计表明,如果我国的公众都想按照美国人、德国人那样去生活,所需的资源和排放污染,需要20个地球来承担。因此,在我们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应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来认识,要认真解决当前资源、环境、气候等一系列紧迫问题,就要求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科学、绿色、低碳方向转变。

(三)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城市灾难要求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的天气危害城市的事件却越来越多,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导致的损失也日益明显起来。城市的盲目扩张和过度开发使林田被毁,许多城市绿化率不到10%,代之而起的大量林立的高楼,却阻隔通风送气的路径,改变城市的水汽、风向,使城市变成不同的“副热带低气压圈”,城市上空形成热高压,不仅带来了热岛效应,还是全国城市雨量由南向北,从东到西呈梯带状的减少,造成长江以北和内陆少雨带减少,长江以南沿海地区暴雨频发的诱因。极端的天气危害城市事件却越来越多,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导致的损失也日益明显起来。山洪暴发和泥石流是气候变化的衍生物,在地质灾害与暴雨共同的作用下,极其容易爆发山洪与泥石流。我国许多城市都耸立在江河沿岸或山区,因此也是山洪与泥石流的高发区。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在2010年1~7月,中国已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其中滑坡19101起、崩塌4756起、泥石流91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248起,843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3.44亿元。2011年我国南方遭强降水袭击后,菜价、肉价走高,使许多城市市民的餐桌上不得不靠减少蔬菜和肉食,来“平抑”物价。

汽车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人们追求的目标,然而,汽车废气的治理目前还存在相当的难度,随着城市轿车数量的急剧增长,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消息,截至201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95亿辆,其中北京、广州、苏州、上海、杭州、成都、长沙、天津、西安、沈阳等中心城市的汽车拥有量都在百万以上。由于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我国某些大城市也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污染。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就是一种警示,雾霾天气不仅影响城市交通,更重要的是影响城市公众的身心健康,盲目追求“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方式,最后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的。根据现有的资料反映,2008年汽车尾气排放量约3600多万吨,2009年是5144万吨,2010年是7000多万吨,按10年的水平来计算,现在平均每天我国汽车要排放19.7万吨的尾气。可见,在车的排量上一味追求大排量不仅是一种落后的意识,而且还是一种危险的意识。

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城市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会严重影响城市人们的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降低城市人口超大面积的住房需求和私家车需求,同时在保护城市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不断倡导生活需求中的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的宜居家园,才是健康消费之路。

三、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养育了人类,人们的生活与城市的演进和发展密不可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自然、城市、人口已经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当自然、城市、人口的和谐发展,城市才能承担起不断提高人们生存和生活质量的责任

(一)城市发展空间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们转变消费观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基础。但是,城市的生产与生活给城市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方面的困难,城市发展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成为人类新一轮财富集聚的经济增长点。城市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又将对城市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人口日益增多而土地面积逐年减少,资源紧缺是我国严峻的现实,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建设道路中,城市用地与农业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与部分“成功人士”的置业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今一些人为了满足其虚荣、显赫身份的心理,不惜重金购置城市别墅。然而,别墅住宅不仅占地面积大,土地使用空间率低,同时还由于别墅一般远离城市中心,处于城郊之地,公共基础配套较薄弱,许多别墅只能作为周末度假之用,造成使用率低,即使一部分人在别墅中居住,其购物、子女教育、医疗等都需要驾车到城中心才能完成。

我们并不反对人们通过自身劳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人们需要正确处理劳动成果与生活享受之间的关系,以奢侈享乐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将损害他人的长远利益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享受别墅、高尔夫球场的生活方式,有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别墅、高尔夫球场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还加大了城市交通配套投资以及城市交通能源消耗。这种生活方式占用了较大的土地资源和社会资源,却仅仅是为了满足少数人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享受。在少数人享受高尚居住格调与生活品质,享受纯朴自然别墅生活的同时,却把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留给了社会,显然这有悖于社会公平。别墅、高尔夫球场都是建在山清水秀之地,可土地的使用年限一般为50~70年,在这使用期限里,这些土地资源只能供少数人享受、闲置和浪费,导致城市无法在这些土地上发展其他产业和拓展公共设施,有碍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土地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用地的原则,这不仅关系到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的根基,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消费的价值观要兼顾代内、代际的公正,在土地资源的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正是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发出了“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指示。为了前人与后人的共同利益,转变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是每个城市公民的义务与责任。

(二)城市水资源的紧缺要求人们转变生活方式

水是最基本的物质资源,它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水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人类却遭遇了用水紧张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城市的急剧化发展,对有限的水资源及水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又一个人类所遇的危机。由于我国早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水的浪费和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的困境雪上加霜,其中城市缺水尤为严重,我国城市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严重缺水的城市有300多个,占城市总数的56%,缺水的现状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人们应该认识到应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但是城市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却不断出现。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存在着“取之不难,用之不完”的错误认识,因此无论是在生产中,还是生活中都养成了不节俭的习惯,如洗碗筷时让水不停地冲洗,不关水龙头;在洗澡过程中不会在涂抹肥皂的时候,及时关掉洗澡水;更谈不上用洗菜水去冲厕所、用洗衣水去冲刷拖把之类的事了。水资源浪费更严重的是,一些城市为了迎接上级的“创优”的卫生大检查,用自来水冲刷马路;有的单位用自来水浇灌院中的花草、树木;旅馆服务员待旅客走后,习以为常地将水瓶里的水倒入马桶下水道;学校宿舍里常常能发现,同学们洗衣服,水管里的水就一直在“哗哗”地流淌着,直到衣服洗完才会关闭水龙头……以上种种浪费水资源的行为,究其原因是“反正用水不用自己掏钱”。

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一方面城市群众对水资源消费不崇尚节约,另一方面却是水库的储水量逐年下降,地下水的抽取越来越深,工农业发展所需水量日益紧张,有的城市生活用水不得不采用限量供水。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水资源的节约与浪费可透视出一个城市公众的文明程度,城市公众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实现。目前从有关数据可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呈不断增长趋势。通过对城市家庭用水情况的调查可发现,居民家中的卫生(洗衣、擦物、冲厕、洗澡等)用水已占家庭用水的70%左右。因此,改变原有的用水生活方式,使家庭中水资源实现循环用水(洗菜、洗衣水可循环用于擦物、冲厕)是节约水资源的有效措施。有人推算采取消费的循环用水至少可节约家庭用水的20%左右。作为城市景观绿化、洗车以及冲洗马路等,则可通过城市雨水的积蓄实现再利用来解决水源问题。以树立节约用水为荣,浪费水资源为耻的社会公德文明来确保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毫无疑问,只有当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出现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时,城市可持续发展才有广泛的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然而,一切保护水资源的生活方式都是有利于人类自己的。我们都不愿,也不会让“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这种局面出现。

(三)城市交通的紧张要求人们转变出行方式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总是要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展开,而这些活动总离不开特定的交通环境。历史与现实证明,城市交通是城市的血管,一旦血管被堵塞就必将带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瘫痪局面。城市素有优越的区域地位,高速、便捷交通的美誉,这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流、物流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向城市涌来,交通拥挤现象频发出现,城市本身的这些优势条件正在逐步消失。城市交通恶化,也给能源供应、城市建设等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城市越大,集聚的人和社会需要越多,对交通环境的压力就越大,交通的负载能力就越弱。如今,我国许多城市交通环境因车流量过多已进入了超负荷运行的阶段,城市交通环境拥挤的尴尬局面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一部分人患上了“日常出行机动车依赖症”,失去了健康出行的方式。人们上班、送子女上学、看病、旅游,甚至连购物、就餐等,驾车前去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驾车的出行生活方式给城市交通所带来的是有增无减、前所未有的拥堵压力。然而,交通的拥堵不仅会导致行车速度降低、延时增大、燃料增加、尾气排放增多、城市污染加重,而且还会诱发交通事故,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心身健康。面对城市交通环境的日益恶化,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考虑,转变消费模式,转换出行方式势在必行。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保障人类文明的延续性,即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社会全面进步,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让全体公民走上幸福、富裕的道路,为了更多人的共同利益,传统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应当转变。首先,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应以身作则、身先力行。由于我国公务用车数量庞大,如果每周少开一天车,城市每天至少就会减少40多万辆车的出行,这不仅能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为国家节约大量的燃油费用,也能体现公务员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倡导城市公民放弃“机动车依赖症”,开展绿色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比如,距离住宅30分钟路程可徒步上班;距离住宅5公里路程左右的人可骑自行车上班,这不仅可缓解交通拥堵状况,还有利于人们利用去上班路上的时间锻炼身体。再次,大力推行公共交通出行。公共交通具有载客量大,污染低的特点。一辆公交汽车至少可置换5辆小轿车的出行,并且我国目前公共交通多数采用的是无污染或污染少的交通工具,这对于降低城市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净化城市空气有百利而无一害,城市生活中选择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不仅能对城市交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还能为自己节约费用。最后,出差、旅游等活动尽量选择低碳交通工具出行。部分人认为飞机的快捷是其他交通工具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城市经济圈500公里之内,高效、快捷、经济的交通工具不是飞机,而是火车。成渝两地乘坐飞机到达目的地需要5个小时以上,而搭乘火车只需3个多小时,事实告诉人们,凡是事物都没有绝对。选择低碳交通工具不仅能扭转奢华浪费之风,还能提高出行效率,强化环境清洁,有利于转变人们现有的出行方式。因此,低碳出行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可持续消费的生活方式。

【注释】

[1]黄庆桥.可持续消费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金羊网,2008-01-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